第一单元 1消息二则 【学习目标】 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特点。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学习他们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核心·思维邀活 激活①分别找出《我三十万大军胜 答案:中路军于二十日夜首先发起渡江 利南渡长江》一文中的导语和主体部分,简 作战,所以先写。文中对中路军的描写最 要说明消息中的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关系。 为简略,只用一句活交代其渡江的时间、地 ·思维激活 点、人数。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军一 导语是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 样,“当面之敌”皆“纷纷溃退,毫无斗 志”,所以此处略去,而在对西路军的描写 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消 中一并提及。次写西路军,简要交代其渡江 息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主体 的时间、地点、人数及事件发展的趋势。详 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内容丰富、结构完整。 写东路军,由于东路军渡江区域的敌军防线 答案: 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 重要的是这一区域在战略上意义重大,东路 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 军渡江作战的胜利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军能否 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坚决地执行毛主席 顺利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对东路军的 朱总司令的命令。”关系:主体承接导语, 描写十分具体。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尽地写出 具体叙述新闻事实,提供更详尽的信息。 了东路军的战果,表明敌人已无退路,敌我 激活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 双方态势十分明朗 长江》一文的主体是分述人民解放军三路大 激活③本课所学的两则消息在语言 军渡江作战的战况,作者为什么要从中路军 上具有哪些特点? 写起?指出文中哪处详写、哪处略写及作者 答案:本课所学的两则消息在语言上具 这样安排的用意。 有准确、精练的特点
家庭作业·语文·八年级·上册·配人教版 素能:达标训练 O基础积累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 的一项是(C) 项是(B) (1)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 世界 A.要塞(sè) 顽强(wdn) 和平与稳定,主张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国 锐不可当(dang) 际争端。 B.芜湖(wú) 签订(qian) (2)这条生产线的建成投产, 摧枯拉朽(xiǔ) 着工厂的生产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 C.歼灭(qian) 督战(do) 水平。 毫无斗志(dòu) (3)我国政府再次郑重 :台湾 D.荻港(di) 横渡(heng) 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我们主张和平 风平浪静(ping) 解决台湾问题,雏护国家的统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维持标志声明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 B.维护标明申明 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 C.维护标志声明 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D.维持标明申明 答案:这里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 4.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 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同的一项是(C) (2)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 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 B.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 大关系。 发起渡江作战。 答案: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 (3)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 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 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 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很大关系。 答案: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现固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 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2
第一单元山山 5.填空。 场面。第二层:“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 (1)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 民…开门营业。”层意:城内秩序稳 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 定。第三层:“在发起渡江作战…有组 在主体中)。 织的抵抗。”层意:对敌我双方作战能力 (2)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 的评论。 “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 9.这则消息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人 要素”。 提出新闻必须强调客观性,只能用事实 。阅读理解 说话,不应当发表议论,这种说法正 新华社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四日五 确吗? 时电国民党二十二年反革命中心南京,已 答案:这则消息运用了记叙和议论两种 于二十三日午夜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国民党 表达方式。这种说法不正确。新闻要 反动统治宣告灭亡。人民解放军入城后,受 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写作的首要原则, 到学生和市民的热烈欢迎,男女学生们纷纷 但这并不是说新闻中不可以有议论,适 向解放军献花致敬。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 当的客观议论可以使新闻更具有思想 民,城内秩序稳定,商店照常开门营业。在 深度。 发起渡江作战后三天内,人民解放军便攻占 O表达应用 这一全中国第一个大城,这说明解放军威力 10.仿照示例,改写警示标语,使之语气亲 的强大,国民党军一触即溃,已经无法进行 和友善,语言生动而又不失原意。 有组织的抵抗。 警示标语示例:(公园里)禁止攀折花 (选自1949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草树木,不准乱扔垃圾。 有删改) 改写示例: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 6.为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标题。 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答案:(示例)南京完全解放国民党反 警示标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 动统治宣告灭亡 许打闹。 7.用横线画出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并指 改写:(示例)让喧闹在这里停止,让 出导语部分交代了哪些记叙要素。 思想在这里升华。 答案:交代了人物、地点、时间和事件 11.新学期开始了,学校里一定又发生了不 的结果。 少新鲜事,请你选择其中一件,以校报 8.将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划分为三个层次, 小记者的身份写一则消息。 并概括各层层意。 要求:①必须包含标题、导语、主体部 答案: 分;②要交代清楚新闻的六要素。(请另 第一层:“人民解放军入城后…献花致 附纸书写) 敬。”层意:群众欢迎人民解放军的热烈 答案:(略) 3
家庭作业·语文·八年级·上册·配人教版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事实传达的观点。 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核心·思维激活 激活①新闻的导语有什么共同特点? 值,起到衬托、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同时 答案:①突出重点,吸引读者。突出关 也是对新闻写作目的的交代。 键信息,集中呈现最有新闻价值、最受读者 激活3新闻的首要原则是客观、中 关注的新闻事实。②言之有物,用事实说 立地传达信息,那么新闻是否可以表达作者 话。能够浓缩、概括新闻事实,且不流于抽 的情感倾向?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象、空洞,用事实而非概念来说话。③简明 O思维激活 扼要,开启全篇。能用精练的语言呈现精要 可以从“新闻报道要忠实于客观事实, 的内容,同时为整则新闻定下基调。 要按照客观事实来反映它的本来面目,不应 激活2新闻写作为什么要交代新闻 掺杂任何形式的意见或偏颇”的角度展开, 背景? 也可以从“新闻的客观性与情感倾向并不矛 。思维激活 盾,情感倾向是记者通过新闻事实流露出来 可以结合新闻背景的作用进行探究。 的思想趋向,并不是随意做出的主观议论” 答案:新闻背景是事件的历史状况或存 的角度展开。能够说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成 在的环境、条件,新闻写作中交代新闻背景 理即可。 是为了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 答案:(略) 素能·达标训练 0基础积累 C.逝世(shi) 贡献(xian)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渗透(shen) 联盟(méng) (B)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颁发(bān) 仲裁(zhòng) (1)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B.巨额(é) 遗嘱(shǔ) 答案:成绩、效果显著。 4
第一单元山灯 (2)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 答案:这里指建立的功绩。 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 3.填空。 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 诺贝尔,瑞典(填国籍)化学家、工程 会”。 师,1867年发明了黄色炸药。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 O阅读理解 悦然说,莫言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 材料一 感,他很善于讲故事。莫言获奖会进一步把 山东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本报高密10月11日讯晚上7,点刚 晚9点,让各路记者找得好苦的莫言终 过,高密的大街上便响起了鞭炮,一条消息 于现身。对于获奖,莫言表示,“可能是我 在鞭炮声中口口相传:高密走出去的山东作 的作品的文学素质打动了评委,中国文学是 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是 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表现中国独特的文化和 中国籍作家首次问鼎这一奖项。 民族风情,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写人,超 几天前,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大热门 越了地区、种族的界限。”他强调,“诺贝尔 的消息不胫而走。来自国内外20余家媒体 文学奖是重要的奖项,而并不是最高的奖 的记者奔向高密,在莫言文学馆的手稿里, 项”,自己要“尽快从热闹喧嚣中解脱出来, 在莫言出生的大栏乡平安村,在高密的剪 该干什么干什么”。 纸、扑灰年画和山山水水中找寻密码,期待 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原名管谟业, 一条爆炸性新闻。 山东高密人。小学即辍学,曾务农多年,也 这是收获的季节,高密的棒子黄澄澄地 做过临时工。1976年2月离开故土,尝试写 摆满了场院和房顶,侍弄着活计的老乡们略 作。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系列乡土作 带疑惑地观望着纷至沓来的记者。莫言的二 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 哥管漠欣已经说不清接待了几拨客人,但他 为“寻根文学”作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 还是面带笑容。 《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蛙》 随着时间推移,记者群里散发出焦急和 等。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期盼的气氛。他们不停地看表,翻着网页, (选自2012年10月12日《大众日报》) 并一遍一遍追问着莫言的下落。莫言事后对 材料二 记者说,那时,他正躲在一个地方逗着小外 莫言获诺奖让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视野 孙玩耍,还舒舒服服吃了顿晚饭。 中新社北京10月11日电(应妮蒋 “成了!”晚上7点刚过,记者当中一个 涛) “莫言的高度就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高 手疾眼快性子急的率先确认了这一消息,人 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曾如是说。 群中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今天,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得到了世界的承 在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11日13时, 认——诺贝尔奖委员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宣 远在北欧的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 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花落中国作 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家莫言。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在瑞 委员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 5
家庭作业·语文·八年级·上册·配人教版 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 气氛的层层铺垫之后,新闻人物出场, 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 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③记者 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 的焦急、期盼与莫言的淡定、从容形成 个出发点。 对比,突出莫言的态度和性格特征: 得知这一消息时,现年57岁的莫言正 ④使用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排比句 在山东老家高密。他坦言很高兴,但认为 式把人物、事件、场景写“活”,现场感 “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中国有很多优秀的 强,容易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 。表达应用 可。接下来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 7.仔细阅读下面的新闻选段,概括主要内 创作上”。 容。(不超过20字) (选自2012年10月11日“中国新闻网”) 2020年11月27日,红星新闻记者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 在四川省政府官网公开的《四川省体育 的一项是(D) 局对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 A.材料一多次出现莫言获奖被确认的时 会议第0364号提案答复的函》中看到, 间,在体现消息及时、真实的同时, 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 也流露出记者的喜悦与自豪 的部署,下一步川渝两地将共同申办 B.材料一展示了富有地域特点的生活场 2032年夏季奥运会,着力打造具有成渝 景和莫言的生平资料,读者可以从中 独特印记和文化特色的奥运会,提升成 体会到莫言作品与这片土地的关系。 都、重庆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全球竞 C.材料二引用的委员会对莫言作品的评 争力。 价表明继承中国文学传统、融合外国 在奥运会历史上,并不缺乏两个以 小说元素是莫言获奖的原因之一。 及多个城市共同申办的情况。而在这次 D.两则材料引用的莫言获奖感言体现了 川渝两地共同中办2032年夏季奥运会之 莫言冷静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作品还 前,双方在体育赛事方面已经有合作基 存在不足,要继续努力改进 础。答复函中提到,目前,四川省已成 5.两则材料对“莫言获诺奖”这一新闻事 功举办2020年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超级联 件的报道角度不同,请简要概括。 赛、成渝双城田径对抗赛、成渝双城跆 答案:材料一从莫言与山东高密的关系 拳道对抗赛、省陆校射箭邀请赛等竞技 的角度报道新闻:材料二从莫言获奖的 体育赛事;已确定将举办2020一2021赛 世界意义的角度报道新闻。 季中国女子篮球联赛、2020年中国网球 6.材料一这则消息见报后,得到莫言本人 巡回赛CTA1000总决赛、CTA500成都 的认可,认为“稿件写出了文学味”。请 站以及2020赛季中国足球协会甲级联赛 结合材料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这则消息 等国内高水平赛事。 的“文学味”。 答案:川渝两地将共同申办2032年夏季 答案:①从大街上放鞭炮的具体场景写 奥运会。 起,现场感强,抓人眼球;②在场景、 6
第-单元1山灯 一3“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 核心·思难激活 激活①本文将吕伟连贯的跳水动作 法具有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具有感染力的 分解成三个特写镜头。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 意境等多种表达效果。 概括。 答案: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与吕伟 O思维激活 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托” 可将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如陈述对象、 字将吕伟的身姿犹如静止殷定格在空中,与 陈述动词等)摘抄出来重新组合,并进行适 “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进碧 当增删。 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及“震 答案:凌空翔舞、疾如流星、插进 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 碧波。 奏曲,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激活②试分析本文中动静结合写法 激活3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根据 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所学知识,说说新闻特写与消息的 。思维激活 区别。 所谓动静结合,就是构成画面的事物既 答案:二者的区别在于,消息往往要报 有动态的,又有静态的,二者有机地结合在 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 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手 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素能·达标训练 0基础积累 沸腾(fèi) 裁判(cdi)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 B.刹那(cha) 翘首(qiào) 项是(C) A.掠过(nuè) 酷似(kù) 由衷(zhong) 赢得(ying) 7
家庭作业·语文·八年级·上册·配人教版 C.凌空(Iing) 敦煌(dun) ④这次大赛前,她以10秒96的成绩排 悄然(qiǎo) 敛声(Iian) 名今年世界第三。美国的奥运会冠军德弗斯 D.慷慨(kǎi) 轻盈(ying) 和世界冠军托伦斯因故不能参加本届的百米 屏息(ping) 潇洒(xiāo) 赛,这“天赏之赐”给了奥蒂一次绝好的, 2.补全词语。 也是最后一次竞争世界“短跑女皇”的 从容不(迫) 如梦初(醒) 机会。 (震)耳欲聋 眼花(缭)乱 ⑤经过三轮出色的表现,奥蒂最终站到 (疾)如流星 沉静自(若) 了决赛起跑线前,观众送给她的热烈掌声超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过了所有其他选手。她太珍惜这次机会了, (1)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 这将是她人生最关键的一次搏击,就像剑手 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要毕其全部功力于一击。 答案:拾起头来望。 ⑥奥蒂蹲下了,全场静默着。发令员举 (2)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 起手臂。反常的两声枪响预示着有人抢跑。 答案:大方;不吝惜。 所有人跑出后都停下来,唯独奥蒂没有听出 O阅读理解 是犯规的枪声。这对于比赛经验最丰富的她 梦碎雅典 来说,真是不可思议。 杨明马小林 ⑦起跑通常不好的奥蒂这次“启动”完 ①新华社雅典1997年8月3日电奥 美至极。她像旅风般掠过跑道,人们惊呆 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 了。夜色中,孤独的奥蒂如黑色的闪电射向 ②这位37岁的牙买加老将具备夺取世 终点,转瞬之间,她已经跑过80米! 界女子百米冠军的实力已达17年之久,但 ⑧在全场的惊呼声中奥蒂停下来,她意 好运却从未降临到她的头上。当奥蒂今晚闪 识到发生了“可怕”的事情。此时,全场再 着泪花走出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赛场时, 次静默得反常。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 她追求了一生的梦想化作了一场噩梦。 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 ③奥蒂已经藏得过20多枚世界大赛女 着 子百米的银牌和铜牌,参加过5次世界锦标 ⑨奥蒂,为什么总是不幸的奥蒂!人们 赛、4届奥运会,但还没有赢得过一次百米 想起在1993年的世界锦标赛百米决赛中, 冠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女子田径选手 奥蒂和美国的德弗斯同时撞线,成绩虽然都 能在37岁“高龄”依然在世界赛场上奔跑, 是10秒82,但金牌却莫名其妙地判给了对 也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名将比奥蒂遭遇到更多 手。站在银牌领奖台上,奥蒂的那双泪眼给 的莫名其妙的不幸。 世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8
第一单元 ⑩历史居然惊人地再一次重演!1996 步走着…”? 年的奥运会百米决赛上,奥蒂又一次在同样 答案:观众以静默的方式表示他们对奥 的情形下输给了德弗斯,又一次成为无可奈 蒂深深的同情。奥蒂一步一个坎坷, 何的“伴娘”,让世界唏嘘不已。 步一个艰辛,她回到的不只是决赛跑道 ①去年底,奥蒂曾决定退役。捧着一大 的起点,也是梦想的起,点。 堆银牌和铜牌,心怀不甘的她宣布改行当时 6.文章第⑦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段 装设计师。当时,世界上所有的体育爱好者 话有什么作用? 都将深深的敬意,献给了这位不是世界百米 答案:主要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 冠军的“女皇”。 法。作用:将奥蒂通常不好的起跑状 ②现在,奥蒂那两条修长的腿沉重地走 态与这次起跑对比,强调奥蒂这次起跑 着,分明是一步一个坎坷,一步一个艰辛, 的完美;同时将奔跑的奥蒂比作旋风 那条跑道浓缩了她20多年的运动生涯和一 闪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奥蒂奔跑时速 个未能如愿的梦。数万观众以静默表示着他 度之快。然而起跑越完美,奔跑速度越 们深深的同情。 快,也就越加突显出奥蒂的悲剧命运。 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奥蒂没有沮丧, 7.有人说,奥蒂真不幸;也有人说,她是 没有发脾气。她的脸上是坚毅的神情。 一位英雄。你的看法呢? @起点前,奥蒂再一次蹲下,再一次使 答案:(示例)奥蒂的“悲剧命运”令人 出毕生的气力去拼搏,但结局是大家可以预 叹息,但她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 料的(仅获第七名)。 坚毅与执着,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 ⑤奥蒂以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勇气证明了 神。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 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 犹荣。 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 。表达应用 是英雄?! 8.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瞬间,有的会让我 4.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体裁基本构成中 们会心一笑,有的会让我们鼻子一 的哪个部分?这部分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酸…不管怎样,它们让我们的生活丰 答案:属于导语部分。 主要作用:概 富,令我们的记忆丰盈,使我们的生命 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 饱满…请认真观察生活,用心体悟生 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活,采用特写的表现手法记录下你印象最 5.怎样理解语句“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 深的一个瞬间。(请另附纸书写) 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 答案:(略) 9
家庭作业·语文·八年级·上册·配人教版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 首架次成功着舰 【学习目标】 1.了解这则通讯所报道事件的重要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表现的情感。 2.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3.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 核心·思维激活 激活①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课文中 O思维激活 描写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试验 探究文章的美感可以从动态美、情感 过程。 美、语言美、文理美、画面美、表现手法美 。思维激活 等方面入手。 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试验过程必然有 答案:①动态美:绕舰一转弯,二转 多人参与,并且要有一系列的科学流程。要 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 抓住时间的先后顺序,并找准事件的中心加 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 以介绍。 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儿近完美的轨 答案: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 迹迅速下滑。②情感美:各个战位上热烈的 索安全观察员检查阻拦索;飞行塔台内的广 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 播响起口令,着舰指挥员就位;舰、机完美 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③语言美: 配合;舰载机下降、着舰。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 激活②通讯写作是一种独具个性的 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颓强攻关,累倒在 审美创造活动。你认为本篇课文美在哪里? 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泰献… 素能·达标训练 0基础积累 屏幕(ping)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着舰(zhu6) 娴熟(xidn) (C) 轨迹(gui) A.澎湃(peng) 凛洌(in) C.咆哮(páo) 镌刻(juan)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