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 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 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目的
马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 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 ,获哲学博土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 、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 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 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 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 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 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 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 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 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 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 ,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 、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 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 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 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 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 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 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 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 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冯友兰 人生境界说
冯友兰 之 人生境界说
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 或顺习的。这里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以区别于人的本 质属性—即人性。才是人之辅性即次要性质,性是人之 正性即主要性质,顺才即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要求而 行事。顺习即不自觉地因袭传统、照章办事。自然境界的 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所以,冯 友兰说,古诗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 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大工,安知帝力”几 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
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 或顺习的。这里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以区别于人的本 质属性——即人性。才是人之辅性即次要性质,性是人之 正性即主要性质,顺才即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要求而 行事。顺习即不自觉地因袭传统、照章办事。自然境界的 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所以,冯 友兰说,古诗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 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几 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
(接上页)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 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生活纯朴自然,常 常得到道家的赞美。其实,自然境界的人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十 分低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冯友兰指出,道家知道纯朴自然 之可贵,以自然为美,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然境界了。自然境界的觉 解程度最低,几乎到了没有觉解的程度。而道家论自然已是有了很 高的觉解,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必然性的奴 隶,而道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必然性而去顺应它。不得已而顺才顺 习与自觉的顺才顺习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被动之顺,后者是 主动之顺。冯友兰认为: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 人所应该有的。在他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 自然之乡,而要自觉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冲破自然境 界之樊篱,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
(接上页)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 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生活纯朴自然,常 常得到道家的赞美。其实,自然境界的人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十 分低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冯友兰指出,道家知道纯朴自然 之可贵,以自然为美,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然境界了。自然境界的觉 解程度最低,几乎到了没有觉解的程度。而道家论自然已是有了很 高的觉解,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必然性的奴 隶,而道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必然性而去顺应它。不得已而顺才顺 习与自觉的顺才顺习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被动之顺,后者是 主动之顺。冯友兰认为: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 人所应该有的。在他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 自然之乡,而要自觉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冲破自然境 界之樊篱,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
第二,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人就要 从无求走上有求。人之求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冯友兰认为,人生追 求的最低层次是从“我”开始的,严格地说,是从追求我之名、我 之利开始的。追求我之名利的精神境界,冯友兰称之为“功利境界 顾名思义,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 为利”的。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这里的“利”,包括我 们常说的“名”和“利”两个方面。在冯友兰看来,“利”即对我 之需求的满足,精神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名,物质性的满足往往求 助于物质利益即狭义的利。“求名于朝,求利于市”都是为了满足 自己的需要、求自己的乐(乐即一种满足感)。这样,功利境界与一 般的功利主义便有一定的差别。功利境界的本质是为己
第二,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人就要 从无求走上有求。人之求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冯友兰认为,人生追 求的最低层次是从“我”开始的,严格地说,是从追求我之名、我 之利开始的。追求我之名利的精神境界,冯友兰称之为“功利境界 ”。 顾名思义,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 为利”的。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这里的“利”,包括我 们常说的“名”和“利”两个方面。在冯友兰看来,“利”即对我 之需求的满足,精神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名,物质性的满足往往求 助于物质利益即狭义的利。“求名于朝,求利于市”都是为了满足 自己的需要、求自己的乐(乐即一种满足感)。这样,功利境界与一 般的功利主义便有一定的差别。功利境界的本质是为己
第三,道德境界。 既然功利境界是很不完善的人格,至少也是不很完善 的人格,所以,它必然被较完善的人格所否定,这个较完 善的人格,冯友兰称之为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特征是: 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义与利是相反亦 是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为,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的 利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为。在此境界中的人,对于人之性 已有觉解。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以“取”为目的 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则是以“予”为目的的 ;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多以为社会与个人是对立的话 ,那么,道德境界的人,则多以为社会与个人是统一的。 这些差别都源于这两种境界的人觉解的程度不同、其人生 目的之不同。道德境界的人比功利境界的人高明的地方, 就在于他们对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已有了解和觉悟
第三,道德境界。 既然功利境界是很不完善的人格,至少也是不很完善 的人格,所以,它必然被较完善的人格所否定,这个较完 善的人格,冯友兰称之为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特征是: 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义与利是相反亦 是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为,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的 利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为。在此境界中的人,对于人之性 已有觉解。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以“取”为目的 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则是以“予”为目的的 ;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多以为社会与个人是对立的话 ,那么,道德境界的人,则多以为社会与个人是统一的。 这些差别都源于这两种境界的人觉解的程度不同、其人生 目的之不同。道德境界的人比功利境界的人高明的地方, 就在于他们对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已有了解和觉悟
(接上页)在冯氏以上的境界说中,处于自然境界和 功利境界中的人即是现实生活中的一般大众,这两个境界 是人不求而自达的;而生活在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中的人 分别就是贤人和圣人。圣贤是人所应当努力成为的人,而 这两种境界也正是作为人应该不懈追求而努力达到的境界。 因此,对于人生的努力来说,只有后两种境界才有意义和 价值。冯氏认为,人的努力与追求无需外在的行动,只需 不断加深自我“觉解”的程度,直至达到最高程度的“党 解”,实现“成圣”的终极目的。而帮助人提高“觉解” 的程度,正是冯氏建构哲学形上学的最高目的和意义。由 此看来,冯氏的“新理学”虽从最不着实际、抛开任何现 实具体内容的形式的、逻辑的观念开始,但最终的目的却 仍然落在“使人成为圣人”这一非常具体、实际的结论上, 这便是“新理学”的旨趣之所在
(接上页)在冯氏以上的境界说中,处于自然境界和 功利境界中的人即是现实生活中的一般大众,这两个境界 是人不求而自达的;而生活在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中的人 分别就是贤人和圣人。圣贤是人所应当努力成为的人,而 这两种境界也正是作为人应该不懈追求而努力达到的境界。 因此,对于人生的努力来说,只有后两种境界才有意义和 价值。冯氏认为,人的努力与追求无需外在的行动,只需 不断加深自我“觉解”的程度,直至达到最高程度的“党 解”,实现“成圣”的终极目的。而帮助人提高“觉解” 的程度,正是冯氏建构哲学形上学的最高目的和意义。由 此看来,冯氏的“新理学”虽从最不着实际、抛开任何现 实具体内容的形式的、逻辑的观念开始,但最终的目的却 仍然落在“使人成为圣人”这一非常具体、实际的结论上, 这便是“新理学”的旨趣之所在
(接上贡)鸿友兰是继梁漱溟、熊十力之后新儒家 学派的又一位重要代表,他的“新理学”是中国三四十年 代有相当影响的哲学思想体系。“新理学”的建立,标志 着新儒家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成熟的阶段,新理学不袭 今,不仿古,而是力求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致力于中西哲学的融会贯通、博采众家、自成体系。从而 在现代中国哲学界独树一帜。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新理 学突破了梁漱溟等早期新儒家学者将中西文化对立起来的 偏狭观念,而以一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精神,寻求中西文 化之共同点,并以此为基础,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现 出前所未有的包融性和开放性;其次,冯氏鉴于中国传统 哲学中重总体概括、轻逻辑论证,重直觉体悟、轻理性思 维的缺陷,试图引进现代西方哲学界较为流行的“逻辑分 析”方法,以改造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开辟了一条 研究哲学的新路,这对促进中国逻辑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接上页)冯友兰是继梁漱溟、熊十力之后“新儒家” 学派的又一位重要代表,他的“新理学”是中国三四十年 代有相当影响的哲学思想体系。“新理学”的建立,标志 着新儒家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成熟的阶段,新理学不袭 今,不仿古,而是力求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致力于中西哲学的融会贯通、博采众家、自成体系。从而 在现代中国哲学界独树一帜。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新理 学突破了梁漱溟等早期新儒家学者将中西文化对立起来的 偏狭观念,而以一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精神,寻求中西文 化之共同点,并以此为基础,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现 出前所未有的包融性和开放性;其次,冯氏鉴于中国传统 哲学中重总体概括、轻逻辑论证,重直觉体悟、轻理性思 维的缺陷,试图引进现代西方哲学界较为流行的“逻辑分 析”方法,以改造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开辟了一条 研究哲学的新路,这对促进中国逻辑学的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