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有的人 教学内容和步骤: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 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 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 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 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 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1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2——4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5—7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 刻。试想,“刻在”和“刻入”,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 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 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ou)与“朽 (xiu)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明确:“倒”和“垮”,两个
25 有 的 人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 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 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 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 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 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 1 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 2——4 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 5—7 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 刻。试想,“刻在”和“刻入”,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 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 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ou)与“朽” (xǐu)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明确:“倒”和“垮”,两个
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 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 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a)与下句的“人民永 远纪住他”中的“他”(ta)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 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a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 (min)、“牛”(ni)字皆平声,转用一仄声字“作”(zu0),可使诗 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 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4.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 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3.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或者变化语气、语调来朗读,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感情。对 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 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文后的题目。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 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 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 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 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 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 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
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 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 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 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 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 (mín)、“牛”(niǘ)字皆平声,转用一仄声字“作”(zuò),可使诗 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 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4.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 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3.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或者变化语气、语调来朗读,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感情。对 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 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文后的题目。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 往上海的轮船。 22 日上午 10 时船靠 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 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 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 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 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 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
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 红的新月。 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 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记叙,哪 些是议论,它的议论与本诗的议论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记叙,其余三段是议论。诗中的 议论具体、生动、形象,而本文中的议论相比之下就显得抽象
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 红的新月。 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 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记叙,哪 些是议论,它的议论与本诗的议论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记叙,其余三段是议论。诗中的 议论具体、生动、形象,而本文中的议论相比之下就显得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