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范进中举 教学目的 、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 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采用以读为主了解大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 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 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 想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指导预习。 1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自读排障、疑难词语补充解释。如:进学、烂忠厚、闯将来 权变等。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 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 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 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 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3结合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设疑导引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 2、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 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 果? 4、试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的比较。 、讨论释疑
17 范进中举 教学目的 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第一课时采用以读为主了解大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 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 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 想。 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1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 自读排障、疑难词语补充解释。如:进学、烂忠厚、闯将来、 权变等。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 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 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 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 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3 结合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二、设疑导引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 2、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 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 果? 4、 试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的比较。 三、讨论释疑
小结: 这一节课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讨论中的疑难问题我们将在下 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课时“练习”:重点归纳总结对比的运 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 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 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 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 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 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 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 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 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 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 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 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 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 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 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 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 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 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 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 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小结: 这一节课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讨论中的疑难问题我们将在下 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课时“练习”:重点归纳总结对比的运 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 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 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 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 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 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 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 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 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 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 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 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 “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 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 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 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 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 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 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 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 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 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 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 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 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 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 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 若揭了吗?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归纳,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二、师生继续讨论,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明确: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 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 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 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 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 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 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ˆ的丑态 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 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ˆ的神情,描绘得那样 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 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 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 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 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 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 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 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 子。既然如 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 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 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 若揭了吗?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归纳,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二、师生继续讨论,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明确: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 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 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 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 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 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 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 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 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 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 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 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 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 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 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 象的态度所决定。 3 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 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