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卫生学/Environm9 ntal Hygiene课程编码:ZI03305 总学时/总学分:80学时/5学分理论学时/理论学分:56学时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24学时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专业 开课单位: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卫生学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它集 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于一体,应用医学科学的基础理论、技术和环境科学及有关分支学 科的新成就、新方法来系统地研究生活居住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阐明影响的发生、发展规 律,以及如何消除和控制这些影响。 2、课程目的: 基本理论 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组成及研究内容: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外暴露剂量、内暴 露剂量、生物有效剂量等重要概念:生物标志的概念及其应用。 熟悉:不良气象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有毒动植物毒素对健康的严重危害: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 应及对健康的影响: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了解: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简史、主要成就和今后的任务:全球著名的环境污染事件及当前 存在的环境问题:生物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了解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应用。 基本知识: 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和存在形式: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及大 气污染物的转归:水体自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生物放大在水体污染物转归中作用:土壤污 染的概念、来源和自净过程:碘缺乏病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熟悉:碘缺乏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特点及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及其卫生学意义。我国现行大气卫生标准的种类及其卫生学意义:集中式 给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的基本方法:土壤卫生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固体废物控制标淮: 了解:酚、多氯联苯和藻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生物性污染的危吉
《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ygiene 课程编码:Z103305 总学时/总学分: 80 学时/5 学分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56 学时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24 学时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专业 开课单位: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卫生学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它集 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于一体,应用医学科学的基础理论、技术和环境科学及有关分支学 科的新成就、新方法来系统地研究生活居住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阐明影响的发生、发展规 律,以及如何消除和控制这些影响。 2、课程目的: 基本理论: 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组成及研究内容;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外暴露剂量、内暴 露剂量、生物有效剂量等重要概念;生物标志的概念及其应用。 熟悉:不良气象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有毒动植物毒素对健康的严重危害;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 应及对健康的影响;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了解: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简史、主要成就和今后的任务;全球著名的环境污染事件及当前 存在的环境问题;生物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了解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应用。 基本知识: 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和存在形式;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及大 气污染物的转归;水体自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生物放大在水体污染物转归中作用;土壤污 染的概念、来源和自净过程;碘缺乏病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熟悉:碘缺乏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特点及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及其卫生学意义。我国现行大气卫生标准的种类及其卫生学意义;集中式 给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的基本方法;土壤卫生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了解:酚、多氯联苯和藻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基本技能: 掌握:居室容积、居室净高、居室面积、居室进深、投射角和开角、采光系数等指标的计算以 及评价:化妆品安全性和功效评价的人体检验要求:人体斑贴试验、人体试用试验和防晒指数的意 义:数理统计方法中的常用统计量的计算及其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意义了解人群现场调查的方法和 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熟悉:氯化消毒技术以外的水质消毒技术:比值算术均数型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及特点: 兼顾最高分指数和平均分指数的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和特点:污染超标指数的计算方法和特点: 比值简单叠加型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综合叠加型总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和特点。 了解:城市功能分区及居住区规划卫生:农村给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的基本方法:健康 经济损失评价:环境质量指数的概念、特点和种类(比值法和评分法)。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2学时 1.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2.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就, 3.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2.敦学要求 掌握:1、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 2、掌握环境介质、环境因素及相关内容的重要概念 3、掌操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及人类环境的组成: 4、掌握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熟悉:1、环境卫生学的含义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2、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机体(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对推动今后环境卫生学发展的作用: 4、我国环境卫生学的任务及其现实意义。 了解:1、了解全球著名的环境污染事件及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2、了解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简史、主要成就和今后的任务: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6学时 第一节人类的环境
基本技能: 掌握:居室容积、居室净高、居室面积、居室进深、投射角和开角、采光系数等指标的计算以 及评价;化妆品安全性和功效评价的人体检验要求;人体斑贴试验、人体试用试验和防晒指数的意 义;数理统计方法中的常用统计量的计算及其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意义了解人群现场调查的方法和 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熟悉:氯化消毒技术以外的水质消毒技术;比值算术均数型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及特点; 兼顾最高分指数和平均分指数的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和特点;污染超标指数的计算方法和特点; 比值简单叠加型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综合叠加型总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和特点。 了解:城市功能分区及居住区规划卫生;农村给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的基本方法;健康 经济损失评价;环境质量指数的概念、特点和种类(比值法和评分法)。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2 学时 1.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2.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就。 3.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2.教学要求 掌握:1、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 2、掌握环境介质、环境因素及相关内容的重要概念; 3、掌握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及人类环境的组成; 4、掌握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熟悉:1、环境卫生学的含义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2、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机体(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对推动今后环境卫生学发展的作用; 4、我国环境卫生学的任务及其现实意义。 了解:1、了解全球著名的环境污染事件及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2、了解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简史、主要成就和今后的任务;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6 学时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
1、人类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2、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3、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第二节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1.环境与人体的相互关系 2.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3、健康效应谱与敏感人群 第三节自然环境与健康 1、不良气象因素与健康 2、生物性有毒有害物与健康 3、地球化学因素与健康。 第四节环境污染与健康 1.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 2.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 3、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 4、环境污染的其他危害 第五节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 1.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 第六节健康危险度评价 1.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组成 2、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应用 2.教学要求 掌握:1、掌握人类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2、掌握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食物链、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概念。 3、掌握环境与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本质: 4、掌握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5、掌握健康效应谱与敏感人群的概念、内容和意义。 6、掌握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
1、人类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2、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3、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第二节 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1.环境与人体的相互关系 2.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3、健康效应谱与敏感人群 第三节 自然环境与健康: 1、不良气象因素与健康 2、生物性有毒有害物与健康 3、地球化学因素与健康。 第四节 环境污染与健康 1.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 2.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 3、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 4、 环境污染的其他危害 第五节 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 1.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 第六节 健康危险度评价 1. 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组成 2、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应用 2.教学要求 掌握 :1、掌握人类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2、掌握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食物链、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概念。 3、掌握环境与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本质; 4、掌握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5、掌握健康效应谱与敏感人群的概念、内容和意义。 6、掌握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
7、掌握外暴露剂量、内暴露剂量、生物有效剂量等重要概念:生物标志的概念及其应用: 熟悉:1、熟悉不良气象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有毒动植物毒素对健康的严重危害:微量元素的生物 学效应及对健康的影响。 2、熟悉地球化学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3、熟悉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了解:1、了解生物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了解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应用。 3、了解环境污染的其他危害。 第三章大气卫生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8学时 第一节大气的特征及卫生学意义 1、大气圈和大气垂直结构, 2、大气组成及其卫生学意义 3、大气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第二节大气的污染及大气污染物的转归 1、大气污染来源 2、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存在形式 3、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4、大气污染物的转归: 第三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2、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 3、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 第四节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 氨氧化物、光化学烟雾、一氧化碳、铅、多环芳烃、二恶英。 第五节大气卫生标准 1、概念 2、制定原则 3、制定方法 4、我国的大气卫生标准
7、掌握外暴露剂量、内暴露剂量、生物有效剂量等重要概念;生物标志的概念及其应用; 熟悉: 1、熟悉不良气象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有毒动植物毒素对健康的严重危害;微量元素的生物 学效应及对健康的影响。 2、熟悉地球化学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3、熟悉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了解: 1、了解生物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了解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应用。 3、了解环境污染的其他危害。 第三章 大气卫生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8 学时 第一节 大气的特征及卫生学意义 1、大气圈和大气垂直结构, 2、大气组成及其卫生学意义 3、大气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第二节 大气的污染及大气污染物的转归 1、大气污染来源 2、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存在形式 3、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4、大气污染物的转归: 第三节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2、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 3、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 第四节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光化学烟雾、一氧化碳、铅、多环芳烃、二恶英。 第五节 大气卫生标准 1、概念 2、制定原则 3、制定方法 4、我国的大气卫生标准
第六节大气污染对健康彩响的调查和监测 1、调查和监测的目的 2、调查和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第七节大气卫生防护措施, 2.教学要求 掌握:1、掌握大气的特征及其卫生学意义: 2、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和存在形式、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及大气污染物的转归: 3、掌握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 4、掌握煤烟型烟雾事件和光化学型烟雾事件异同点。 5、掌握两种最高浓度容许值的概念和卫生学意义。 6、掌握大气污染紧急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熟悉:1、熟悉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其特点。 2、熟悉我国现行大气卫生标准的种类及其卫生学意义 3、熟悉我国制订和修订大气卫生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4、熟悉掌握调查和监测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1、了解大气的结构、大气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2、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硫、颗粒物、氨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铅、多环芳烃、二恶英 的污染来源、理化特点、健康影响、卫生标准和防治对策 3、了解制订大气卫生标淮的卫生学意义: 4、了解人群现场调查的方法和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第四章水体卫生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6学时 第一节水资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降水、地面水、地下水 第二节水质性状和评价指标 1、物理性状指标 2、化学性状指标 3、微生物学性状指标 第三节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 1、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第六节 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 1、调查和监测的目的 2、调查和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第七节 大气卫生防护措施。 2.教学要求 掌握: 1、掌握大气的特征及其卫生学意义; 2、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和存在形式、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及大气污染物的转归; 3、掌握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 4、掌握煤烟型烟雾事件和光化学型烟雾事件异同点。 5、掌握两种最高浓度容许值的概念和卫生学意义。 6、掌握大气污染紧急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熟悉: 1、熟悉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其特点。 2、熟悉我国现行大气卫生标准的种类及其卫生学意义 3、熟悉我国制订和修订大气卫生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4、熟悉掌握调查和监测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 1、了解大气的结构、大气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2、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硫、颗粒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铅、多环芳烃、二恶英 的污染来源、理化特点、健康影响、卫生标准和防治对策。 3、了解制订大气卫生标准的卫生学意义; 4、了解人群现场调查的方法和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第四章 水体卫生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6 学时 第一节 水资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降水、地面水、地下水 第二节 水质性状和评价指标 1、物理性状指标 2、化学性状指标 3、微生物学性状指标 第三节 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 1、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2、水体污染物 第四节水体的污染,自净与转归 1、各种水体的污染特点 2、我国水体污染的概况 3、水体污染的自净及其机制 4、水体污染物的转归 第五节水体污染的危害 1、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2、化学性污染的危害 3、物理性污染的危害 第六节地面水水质标准和污水排放标准 第七节水体卫生防护 第八节水体污染的卫生调查、监测 2.教学要求 掌握:1、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卫生学特征 2、掌握水质物理性状指标、化学性状指标、生物学性状指标。 3、掌握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及其对水体的污染特征。 4、掌握水体自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生物放大在水体污染物转归中作用: 5、掌握水体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汞污染的危害及其水俣病的发病机制。 熟悉:1、熟悉地表水水质标准、污水排放标准、: 2、熟悉水体卫生防护和检测的意义 3、熟悉水体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了解:1、了解我国水体污染的现状。 2、了解酚、多氯联苯和藻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了解水体卫生防护和监测的基本方法 第五章饮用水卫生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6学时 第一节饮用水的卫生学意义 第二节饮用水用污染与疾病 1、介水传染病
2、水体污染物 第四节 水体的污染,自净与转归 1、各种水体的污染特点 2、我国水体污染的概况 3、水体污染的自净及其机制 4、水体污染物的转归 第五节 水体污染的危害 1、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2、化学性污染的危害 3、物理性污染的危害 第六节 地面水水质标准和污水排放标准 第七节 水体卫生防护 第八节 水体污染的卫生调查、监测 2.教学要求 掌握: 1、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卫生学特征 2、掌握水质物理性状指标、化学性状指标、生物学性状指标。 3、掌握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及其对水体的污染特征。 4、掌握水体自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生物放大在水体污染物转归中作用; 5、掌握水体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汞污染的危害及其水俣病的发病机制。 熟悉: 1、熟悉地表水水质标准、污水排放标准、; 2、熟悉水体卫生防护和检测的意义 3、熟悉水体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了解: 1、了解我国水体污染的现状。 2、了解酚、多氯联苯和藻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了解水体卫生防护和监测的基本方法 第五章 饮用水卫生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6 学时 第一节 饮用水的卫生学意义 第二节 饮用水用污染与疾病 1、介水传染病
2、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3、化学性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4、饮水氯化副产物与健康的关系 5、高层建筑二次供水中污染与健康问题 第三节生活饮用水标准及用水量标准 1、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2、生活用水量标准 第四节集中式给水 1、水源选择 2、取水点和取水设备 3、水质处理 4、配水管网的卫生要求 5、给水的卫生防护 第五节分散式给水 1、农村给水 2、饮水净水器 第六节饮用水的卫生调查和监测 2.教学要求 掌握:1、掌握饮用水生物学污染与介水传染病的相关知识、饮用水化学污染与中毒的相关知识。 2、饮用水氯化消毒副产物与健康的相关知识。 3、掌握饮用水卫生标准及其制定原则和依据、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各项指标的卫生学意 义。 4、掌握集中式给水水源选择的原则和卫生防护、集中式给水水质处理的原理和方法。 熟悉:1、熟悉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污染与健康的相关知识 2、熟悉集中式给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的基本方法: 3、熟悉饮用水水源污染应急事件的调查处理原则 4、熟悉氯化消毒技术以外的水质消毒技术: 5、熟悉水质的特殊处理和深度处理方法: 了解:1、了解饮用水的卫生学意义。 2、了解水硬度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其它影响
2、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3、化学性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4、饮水氯化副产物与健康的关系 5、高层建筑二次供水中污染与健康问题 第三节 生活饮用水标准及用水量标准 1、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2、生活用水量标准 第四节 集中式给水 1、水源选择 2、取水点和取水设备 3、水质处理 4、配水管网的卫生要求 5、给水的卫生防护 第五节 分散式给水 1、农村给水 2、饮水净水器 第六节饮用水的卫生调查和监测 2.教学要求 掌握: 1、掌握饮用水生物学污染与介水传染病的相关知识、饮用水化学污染与中毒的相关知识。 2、饮用水氯化消毒副产物与健康的相关知识。 3、掌握饮用水卫生标准及其制定原则和依据、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各项指标的卫生学意 义。 4、掌握集中式给水水源选择的原则和卫生防护、集中式给水水质处理的原理和方法。 熟悉: 1、熟悉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污染与健康的相关知识 2、熟悉集中式给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的基本方法; 3、熟悉饮用水水源污染应急事件的调查处理原则。 4、熟悉氯化消毒技术以外的水质消毒技术; 5、熟悉水质的特殊处理和深度处理方法; 了解: 1、了解饮用水的卫生学意义。 2、了解水硬度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其它影响
3、了解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制定的历史沿革 4、了解分散式给水的卫生学要求。 5、了解农村给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的基本方法。 第六章土壤卫生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3学时 第一节土壤的特征和卫生学意义 1、土装的卫生学意义 2、土壤的特征 第二节土壤的污染与自净 1、土壤的污染 2、土壤污染的自净 第三节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2、农药污染的危苦 3、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第四节土壤质量标准和废物排放标准 1、土壤卫生标准 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废物排放标准 第五节士壤卫生防护与卫生监督监测 2.敕学要求 掌握:1、掌握上壤的卫生学意义 2、掌握士壤污染的概念、来源和自净过程。 3、掌握重金属污染的危苦:重金属镉污染危苦和痛痛病。 熟悉:1、熟悉农药污染的危害: 2、熟悉土壤卫生标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了解:1、了解土壤的特征及其与环境污染物降解的关系 2、了解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第七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8学时
3、了解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制定的历史沿革。 4、了解分散式给水的卫生学要求。 5、了解农村给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的基本方法。 第六章 土壤卫生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3 学时 第一节 土壤的特征和卫生学意义 1、土壤的卫生学意义 2、土壤的特征 第二节 土壤的污染与自净 1、土壤的污染 2、土壤污染的自净 第三节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2、农药污染的危害 3、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第四节 土壤质量标准和废物排放标准 1、土壤卫生标准 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废物排放标准 第五节 土壤卫生防护与卫生监督监测 2.教学要求 掌握: 1、掌握土壤的卫生学意义 2、掌握土壤污染的概念、来源和自净过程。 3、掌握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重金属镉污染危害和痛痛病。 熟悉: 1、熟悉农药污染的危害; 2、熟悉土壤卫生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了解: 1、了解土壤的特征及其与环境污染物降解的关系 2、了解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8 学时
第一节概述 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 2、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3、影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流行的因素 第二节碘缺乏病 1、碘缺乏病的概念 2、碘缺乏病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3、碘缺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4、地方性甲状腺删 5、地方性克汀病 6、碘缺乏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 第三节地方性氟中毒 1、地方性氟中毒的概念 2、氟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3、氟的生理作用 4、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征 5、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制 6、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 7、地方性领中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8、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 第四节地方性碑中毒 1、碑在自然界的分布 2、地方性砷中毒的分布 3、砷在体内的代谢 4、碑的毒作用机制 5、地方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 6、地方性碑中毒的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 第五节地方性硒中毒 1、硒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硒的毒作用机制
第一节 概述 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 2、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3、影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流行的因素 第二节 碘缺乏病 1、碘缺乏病的概念 2、碘缺乏病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3、碘缺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4、地方性甲状腺肿 5、地方性克汀病 6、碘缺乏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 第三节 地方性氟中毒 1、地方性氟中毒的概念 2、氟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3、氟的生理作用 4、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征 5、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制 6、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 7、地方性氟中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8、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 第四节 地方性砷中毒 1、砷在自然界的分布 2、地方性砷中毒的分布 3、砷在体内的代谢 4、砷的毒作用机制 5、地方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 6、地方性砷中毒的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 第五节 地方性硒中毒 1、硒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硒的毒作用机制
3、地方性硒中毒的临床表现 4、地方性硒中毒的防治措施 第大节克山病 1、克山病的病因 2、克山病的流行特征 3、克山病的病理学改变 4、克山病的临床表现 5、克山病的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 第七节大骨节病 1、大骨节病的病因 2、大骨节病的流行特征 3、大骨节病的病理改变 4、大骨节病的临床表现 5、大骨节病的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 2.教学要求 掌握:1、掌握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基本概念。 2、掌握碘缺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掌握碘缺乏病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熟悉碘缺乏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 4、掌握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征、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5、掌握碑的毒作用机制及地方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 熟悉:1、熟悉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熟悉碘在体内的代谢及生理功能。 3、熟悉氟在体内的代谢和生理功能。 4、熟悉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措施。 5、熟悉地方性砷中毒的预防措施 了解:1、了解碑在自然界的分布和在机体内的代谢。 第八章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3学时 第一节住宅的卫生学意义和要求 1、住宅的卫生学意义
3、地方性硒中毒的临床表现 4、地方性硒中毒的防治措施 第六节 克山病 1、克山病的病因 2、克山病的流行特征 3、克山病的病理学改变 4、克山病的临床表现 5、克山病的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 第七节 大骨节病 1、大骨节病的病因 2、大骨节病的流行特征 3、大骨节病的病理改变 4、大骨节病的临床表现 5、大骨节病的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 2.教学要求 掌握: 1、掌握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基本概念。 2、掌握碘缺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掌握碘缺乏病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熟悉碘缺乏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 4、掌握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征、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5、掌握砷的毒作用机制及地方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 熟悉: 1、熟悉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熟悉碘在体内的代谢及生理功能。 3、熟悉氟在体内的代谢和生理功能。 4、熟悉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措施。 5、熟悉地方性砷中毒的预防措施。 了解: 1、了解砷在自然界的分布和在机体内的代谢。 第八章 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3 学时 第一节 住宅的卫生学意义和要求 1、住宅的卫生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