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一节免疫与计划 免疫 教学目的:了解有关免疫的基础知识,熟悉计划免疫 中有关预防接种的种类、程序以及几种疫苗的接种方法及 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难点:几种疫苗的接种方法及注意事项。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免疫的基础知识 (一)免疫系统 1.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反应,其主要作用是识 别和排除进入人体内的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 平衡和稳定。 2.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分子三 个部分。 (1)免疫器官 ①胸腺 ②脾脏
③淋巴结及其他淋巴组织 (2)免疫活性细胞 ①T淋巴细胞 ②B淋巴细胞 (3)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主要有免疫球蛋白、补体等组成,在体液免 疫中起着重要作用。 3.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御感染 (2)自身稳定 (3)免疫监视 (二)免疫作用的种类 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1)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 (2)吞噬细胞和体液的防御作用 (3)血脑屏障作用 2.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分为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类。 (1)自动免疫 自动免疫包括自然自动免疫和人工自动免疫 (2)被动免疫 被动免疫包括自然被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二、计划免疫 (一)预防接种 1.预防接种用生物制品种类 (1)自动免疫制剂 ①菌苗,分死菌苗和活菌苗两种。 ②疫苗,分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类。 ③类毒素 (2)被动免疫制剂 ①丙种球蛋白 ②免疫血清 2.几种疫苗的接种方法及注意事项 (1)卡介苗 (2)己肝疫苗 (3)百白破三联制剂 (4)脊髓灰质炎疫苗 (5)麻疹减毒活疫苗 (二)预防接种的程序 1.基础免疫:一般6个月以上的乳儿从母体获得的抗 体已逐渐消失,容易感染疾病。为了达到保护的目的,选 择几种对小儿威胁较大的传染病疫苗,在短期内接种到小 儿体内,使他们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并为今后的
免疫打下基础,这种初次接种叫基础免疫。由于疫苗种类 不同,完成基础免疫所接种的次数也有所区别,一般,活 疫(菌)苗,因免疫效果好,只需接种一次就可达到基础 免疫的效果。死疫(菌)苗,因免疫效果较差,必须接种 几次才能达到基础免疫的效果。 2.加强免疫:经基础免疫后,体内获得相当的免疫力, 经一段时间后,免疫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若重复接种一 次,就可使免疫力再度提高,以巩固免疫效果,这种复种 称为加强免疫。 第二节传染病概述 教学目的:熟悉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了解灾后防 疫的重要性及一些具体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环节及预防。 授课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 一、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 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由于儿童对疾病的抵抗 力较弱,在集体生活中,儿童接触密切,容易发生传染病, 且可造成流行。因此,预防和管理传染病,是集体儿童机
构中的一项重要的保健工作。 (一)传染病的特性 1.有病原体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病原体包括病 毒、细菌等。各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如麻疹的 病原体是麻疹病毒,结核病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 2.有传染性 病原体经一定的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引起传染病的 发生。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3.有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该传染病产生不感受性,称为 免疫。人体的免疫状态因病而异,个体之间也有差别。如, 麻疹、水痘等,一次得病后几乎不再感染,称为持久免疫。 流行性感冒痊愈后,经一段时间后可再度感染。 (二)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 的人或动物。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是 传染源。 (1)传染病患者:病人是重要传染源 (2)病原携带者:是指无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 动物)
(3)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传给易感者,在外界环境所经历的全 部过程,称为传播途径。主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1)空气飞沫传播:病人或携带者咳嗽、喷嚏,使病 原体随同飞沫被喷到周围的空气中,易感者吸入这种含有 病原体的飞沫而形成新的传染,这种传播称为空气飞沫传 播。如麻疹、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 病均可经空气飞沫传播。 (2)饮食传播:病原体污染了食物或饮水,经口进入 易感者体内,形成新的传染。常见的有伤寒、细菌性痢疾、 甲型肝炎等。 (3)虫媒传播:病原体通过媒介昆虫(如蚊、白蛉、 蚤、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入易感者体内,造成感染。虫 媒传播的传染病发病率与该媒介昆虫增多的季节有关。经 虫媒传播的疾病主要有:蚊→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白 岭→白岭热;蚤→鼠疫;虱→斑疹伤寒。 (4)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病原体随同病人或携带者的 排泄物或分泌物排出以后,污染周围的日常用品,如衣被、 毛巾、玩具、食具等,在这些杂物上的病原体再通过人的 手或其他方式传播到易感者的口鼻或皮肤上,而使之受染。 因为手经常和食物、饮水、口鼻接触,又常被带有病
原体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所污染,所以手传播传染病的作用 很大。肠道传染病经手传播尤为普遍。 (5)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是由医务人员在检查、 治疗和预防疾病时或实验室操作过程中造成的传播。如输 血员带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时,输血可传播乙型传染性肝 炎。药物或疫苗注射时不换针头、注射器亦可传播乙型传 染性肝炎。 (6)母婴传播:包括胎盘传播、哺乳传播和产后母婴 密切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的重要传播途径。 3.易感者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免疫力,被传染后易发病的人, 称为对该种传染病的易感者。 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多,则容易发生该传染 病的流行。 (三)传染病的预防 1.“三早”: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儿 二、灾后防疫 (一)灾后防疫的重要性 (二)灾后易爆发流行的疾病
1.甲型病毒性肝炎 2.戊型病毒性肝炎 3.血吸虫病 4.流行性出血热 5.钩端螺旋体病 第三节婴幼儿常见传染病 和寄生虫病 教学目的:熟悉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种类、病 因、症状,懂得初步的护理和预防知识。 建学重点、难点:常见病和传染病的症状,传染病的 预防措施。 授课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 一、幼儿常见传染病 (一)病毒性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1.麻疹 2.风疹 (1)流行特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 病,传染性较小。 (2)症状
①潜伏期约10一21天。 ②病初可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体温多在 39℃以下。 ③发热当日或次日就出现皮疹。皮疹很快布满全身, 但手心、脚心一般没有皮疹。 ④病人耳后及枕部的淋巴结肿大。 (3)护理:发热时卧床休息,多喝开水。一般不需特 殊治疗。孕妇勿护理风疹病人,以免感染风疹,致胎儿畸 形。 3.幼儿急疹 (1)流行特点:幼儿急疹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 病,传染性不强,多发生在6个月一1岁半的小儿。 (2)症状: ①潜伏期约4—8天。 ②起病突然,体温可达39℃41℃,食欲差,但精 神尚好。 ③高热3一5天后体温骤然下降。在体温下降时出现 皮疹,1一2日皮疹完全退净。 (3)护理:高热期间多喝水,适当服退热药降温,以 免因高热而惊厥 4.水痘 (1)流行特点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水痘的传染性很强,以6个月一3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 多发生于冬春季。 (2)症状:病初1一2天有低热,以后出皮疹。皮疹 先见于头皮、面部,渐延及躯干、四肢。最初皮疹是红色 小点,一天左右变为水疱,34天后水疱干缩,结成痂皮。 干痂脱落后,皮肤不留疤痕。在得病的一周之内,由于新 的皮疹陆续出现,而陈旧的皮疹已经结痂,在病人皮肤上 可同时见到红色小点、水疱、结痂三种类型的皮疹。出皮 疹期间皮肤瘙痒。 水痘与手足口病症状的区别: ①出皮疹的部位:水痘皮疹多出在头皮、颈部、躯干, 四肢少。手足口病的皮疹则出在手指指甲周围、脚趾指甲 周围以及口腔内。 ②皮疹的特点:水痘的皮疹分批出现;但手足口病的 皮疹仅出一批。 ③水痘病程时间较长,约2周时间:手足口病病程较 短,约1周时间。 ④水痘传染性强,手足口病传染性弱。 ⑤护理要点不同:水痘护理关键是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手足口病则重在保持口腔卫生。 (二)其他病毒性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