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炔烃二炔烃 (一)炔烃 炔烃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叁键的烃,炔烃比相应的烯烃少两个氢原子,通式为 CnH2n2。 4.1快烃的异构和命名 乙炔是最简单的炔烃,分子式为C2H2,构造式为HC≡CH 根据杂化轨道理论,乙炔分子中的碳原子以驴杂化方式参与成键,两个碳原子各以 条驴杂化轨道互相重叠形成一个碳碳σ键,每个碳原子又各以一个驴轨道分别与一个氢原 子的ls轨道重叠,各形成一个碳氢σ键。此外,两个碳原子还各有两个相互垂直的未杂化 的2p轨道,其对称轴彼此平行,相互“肩并肩”重叠形成两个相互垂直的π键,从而构成 了碳碳叁键。两个π键电子云对称地分布在碳碳σ键周围,呈圆筒形 乙快分子中T键的形成及电子云分布 其它炔烃中的叁键,也都是由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组成的。 现代物理方法证明,乙炔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一条直线上,碳碳叁键的键长为0.12nm, 比碳碳双键的键长短,这是由于两个碳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密度较大,使两个碳原子较之乙烯 更为靠近。但叁键的键能只有836.8k·mol-,比三个σ键的键能和(345.6kJ·mol-×3) 要小,这主要是因为p轨道是侧面重叠,重叠程度较小所致。 乙炔分子的立体模型。由于叁键的几何形状为直线形,叁键碳上只可能连有一个取代基, 因此炔烃不存在顺反异构现象,炔烃异构体的数目比含相同碳原子数目的烯烃少 O Kekule模型 Stuart模型 乙炔的立体模型示意图 4.2结构 炔烃的系统命名法与烯烃相同,只是将“烯”字改为“炔”字。例如: CH3C≡CH CH3C≡CCH (CH3)2CHC≡CH 2-丁炔 甲基-1-丁炔 分子中同时含有双键和叁键的化合物,称为烯炔类化合物。命名时,选择包括双键和 叁键均在内的碳链为主链,编号时应遵循最低系列原则,书写时先烯后炔 CH3-CH=CH-C≡CH CH2=CH-CH=CHC≡CH 3-戊烯-1-炔 1,3-己二烯-5-炔 双键和叁键处在相同的位次时,应使双键的编号最小。 CH≡CCH-CH=CH2
第四章 炔烃 二炔烃 (一)炔烃 炔烃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叁键的烃,炔烃比相应的烯烃少两个氢原子,通式为 CnH2n-2。 4.1 炔烃的异构和命名 乙炔是最简单的炔烃,分子式为 C2H2,构造式为 HC ≡ CH。 根据杂化轨道理论,乙炔分子中的碳原子以 sp 杂化方式参与成键,两个碳原子各以一 条 sp 杂化轨道互相重叠形成一个碳碳σ键,每个碳原子又各以一个 sp 轨道分别与一个氢原 子的 1s 轨道重叠,各形成一个碳氢σ键。此外,两个碳原子还各有两个相互垂直的未杂化 的 2p 轨道,其对称轴彼此平行,相互“肩并肩”重叠形成两个相互垂直的π键,从而构成 了碳碳叁键。两个π键电子云对称地分布在碳碳σ键周围,呈圆筒形。 乙炔分子中π键的形成及电子云分布 其它炔烃中的叁键,也都是由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组成的。 现代物理方法证明,乙炔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一条直线上,碳碳叁键的键长为 0.12 nm, 比碳碳双键的键长短,这是由于两个碳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密度较大,使两个碳原子较之乙烯 更为靠近。但叁键的键能只有 836.8 kJ•mol -1,比三个σ键的键能和(345.6 kJ•mol -1 ×3) 要小,这主要是因为 p 轨道是侧面重叠,重叠程度较小所致。 乙炔分子的立体模型。由于叁键的几何形状为直线形,叁键碳上只可能连有一个取代基, 因此炔烃不存在顺反异构现象,炔烃异构体的数目比含相同碳原子数目的烯烃少。 Kekule 模型 Stuart 模型 乙炔的立体模型示意图 4.2 结构 炔烃的系统命名法与烯烃相同,只是将“烯”字改为“炔”字。例如: CH3C≡CH CH3C≡CCH3 (CH3)2CHC≡CH 丙炔 2-丁炔 3-甲基-1-丁炔 分子中同时含有双键和叁键的化合物,称为烯炔类化合物。命名时,选择包括双键和 叁键均在内的碳链为主链,编号时应遵循最低系列原则,书写时先烯后炔。 CH3-CH=CH-C≡CH CH2=CH-CH=CH-C≡CH 3-戊烯-1-炔 1,3-己二烯-5-炔 双键和叁键处在相同的位次时,应使双键的编号最小。 CH≡C-CH2-CH=CH2
1-戊烯-4-炔(不叫4戊烯-1-炔) 4.3炔烃的物理性质 简单炔烃的沸点、熔点以及相对密度,一般比碳原子数相同的烷烃和烯烃高一些。这 是由于炔烃分子较短小、细长,在液态和固态中,分子可以彼此靠得很近,分子间的范德 华作用力很强。炔烃分子极性略比烯烃强,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石油醚、乙醚、苯和四 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中 44快烃的化学性质 炔烃的化学性质和烯烃相似,也有加成、氧化和聚合等反应。这些反应都发生在叁键上, 所以叁键是炔烃的官能团。但由于炔烃中的π键和烯烃中的π键在强度上有差异,造成两者 在化学性质上有差别,即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活泼性不如烯烃,且炔烃叁键碳上的氢显示 定的酸性。 炔烃的主要化学反应如下 炔氢的弱酸性 R一C≡C+H 炔烃的加成反应 炔烃的氧化反应 1.加成反应 (1)催化加氢在常用的催化剂如铂、钯的催化下,炔烃和足够量的氢气反应生成烷 烃,反应难以停止在烯烃阶段 R-C=C-RH+R-CH=CH-R-H2-R-CHCH-R 如果只希望得到烯烃,可使用活性较低的催化剂。常用的是林德拉( Lindlar)催化剂(钯 附着于碳酸钙上,加少量醋酸铅和喹啉使之部分毒化,从而降低催化剂的活性),在其催化 下,炔烃的氢化可以停留在烯烃阶段。这表明,催化剂的活性对催化加氢的产物有决定性的 影响。部分氢化炔烃的方法在合成上有广泛的用途。 R-C=C-R+H2工催化剂R-CH=CHR (2)与卤素加成炔烃也能和卤素(主要是氯和溴)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反应是分步 进行的,先加一分子卤素生成二卤代烯,然后继续加成得到四卤代烷烃。 CH3-C≡CH Br?/CCL4 CH3-C=CH Br,/CCI CH3-C-CH 1,2-二溴丙烯 1,1,22-四溴丙烷 与烯烃一样,炔烃与红棕色的溴溶液反应生成无色的溴代烃,所以此反应可用于炔烃的 鉴别 但炔烃与卤素的亲电加成反应活性比烯烃小,反应速度慢。例如,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 碳溶液立刻褪色,炔烃却需要几分钟才能使之褪色,乙炔甚至需在光或三氯化铁催化下才能 加溴。所以当分子中同时存在双键和叁键时,首先进行的是双键加成。例如在低温、缓慢地 加入溴的条件下,叁键可以不参与反应:
1-戊烯-4-炔(不叫 4-戊烯-1-炔 ) 4.3 炔烃的物理性质 简单炔烃的沸点、熔点以及相对密度,一般比碳原子数相同的烷烃和烯烃高一些。这 是由于炔烃分子较短小、细长,在液态和固态中,分子可以彼此靠得很近,分子间的范德 华作用力很强。炔烃分子极性略比烯烃强,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石油醚、乙醚、苯和四 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中。 4.4 炔烃的化学性质 炔烃的化学性质和烯烃相似,也有加成、氧化和聚合等反应。这些反应都发生在叁键上, 所以叁键是炔烃的官能团。但由于炔烃中的π键和烯烃中的π键在强度上有差异,造成两者 在化学性质上有差别,即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活泼性不如烯烃,且炔烃叁键碳上的氢显示一 定的酸性。 炔烃的主要化学反应如下: R C C H 炔烃的加成反应 炔烃的氧化反应 炔氢的弱酸性 1. 加成反应 (1)催化加氢 在常用的催化剂如铂、钯的催化下,炔烃和足够量的氢气反应生成烷 烃,反应难以停止在烯烃阶段。 R C C R' Pd R R' H2 H2 Pd R CH2CH2 CH CH R' 如果只希望得到烯烃,可使用活性较低的催化剂。常用的是林德拉(Lindlar)催化剂(钯 附着于碳酸钙上,加少量醋酸铅和喹啉使之部分毒化,从而降低催化剂的活性),在其催化 下,炔烃的氢化可以停留在烯烃阶段。这表明,催化剂的活性对催化加氢的产物有决定性的 影响。部分氢化炔烃的方法在合成上有广泛的用途。 R C C H2 R CH CH R' R' + Lindlar 催化剂 (2)与卤素加成 炔烃也能和卤素(主要是氯和溴)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反应是分步 进行的,先加一分子卤素生成二卤代烯,然后继续加成得到四卤代烷烃。 1,2- 二溴丙烯 1,1,2,2- 四溴丙烷 CH3 C CH Br Br Br Br Br Br C CH CH3 C CH Br2 / CCl4 Br2 / CCl4 CH3 与烯烃一样,炔烃与红棕色的溴溶液反应生成无色的溴代烃,所以此反应可用于炔烃的 鉴别。 但炔烃与卤素的亲电加成反应活性比烯烃小,反应速度慢。例如,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 碳溶液立刻褪色,炔烃却需要几分钟才能使之褪色,乙炔甚至需在光或三氯化铁催化下才能 加溴。所以当分子中同时存在双键和叁键时,首先进行的是双键加成。例如在低温、缓慢地 加入溴的条件下,叁键可以不参与反应:
CH2=CH-CH2-C=CH Br2 CH2-CH-CH2-C≡CH Br 4.5-二溴-1-戊炔 炔烃的亲电加成不如烯烃活泼的原因,是由于不饱和碳原子的杂化状态不同造成的。叁 键中的碳原子为sp杂化,与驴p2和p3杂化相比,它含有较多的s成分。s成分多,则成键 电子更靠近原子核,原子核对成键电子的约束力较大,所以叁键的电子比双键的电子难 以极化。换言之,$杂化的碳原子电负性较强,不容易给出电子与亲电试剂结合,因而叁 键的亲电加成反应比双键的加成反应慢 不同杂化态碳原子的电负性大小顺序为:9>y2>gp (3)与卤化氢加成炔烃与烯烃一样,可与卤化氢加成,并服从马氏规则。反应是分 两步进行的,控制试剂的用量可只进行一步反应,生成卤代烯烃。 CH=CH-r=/ HrCH3-CHI2 碘乙烯 1,1-二碘乙烷 CHCHCECH HBr- CH3 CH2C=CH,HBr CH3 CH2C-CH3 2-溴-1-丁烯 22-二溴丁烷 乙炔和氯化氢的加成要在氯化汞催化下才能顺利进行。例如 CH= CH-HCI,CH2=CHC、1二氯乙烷 HOrCH3 CHCh 氯乙烯 氯乙烯是合成聚氯乙烯塑料的单体 (4)与水加成在稀硫酸水溶液中,用汞盐作催化剂,炔烃可以和水发生加成反应 例如,乙炔在10%硫酸和5%硫酸汞水溶液中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醛,这是工业上生产 乙醛的方法之一 CH-CH+HOH-,=CH-OH H2 CH3-CHO 乙烯醇 反应时,首先是叁键与一分子水加成,生成羟基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加成产物,称 为烯醇。具有这种结构的化合物很不稳定,容易发生重排,形成稳定的羰基化合物。 炔烃与水的加成遵从马氏规则,因此除乙炔得到乙醛外,其他炔烃与水加成均得到酮。 RC≡CH+HOH RC=CH 重排 H2SO4 R-C-CH3 由于汞盐有剧毒,因此很早已开始非汞催化剂的研究,并已取得很大进展。 2.氧化反应 炔烃可被高锰酸钾等氧化剂氧化,生成羧酸或二氧化碳
4,5-二溴 -1-戊炔 CH2 CH2 C CH + Br2 CH2 CH CH2 C CH Br Br CH 炔烃的亲电加成不如烯烃活泼的原因,是由于不饱和碳原子的杂化状态不同造成的。叁 键中的碳原子为 sp 杂化,与 sp2 和 sp3 杂化相比,它含有较多的 s 成分。s 成分多,则成键 电子更靠近原子核,原子核对成键电子的约束力较大,所以叁键的π电子比双键的π电子难 以极化。换言之,sp 杂化的碳原子电负性较强,不容易给出电子与亲电试剂结合,因而叁 键的亲电加成反应比双键的加成反应慢。 不同杂化态碳原子的电负性大小顺序为:sp>sp2>sp3。 (3)与卤化氢加成 炔烃与烯烃一样,可与卤化氢加成,并服从马氏规则。反应是分 两步进行的,控制试剂的用量可只进行一步反应,生成卤代烯烃。 碘乙烯 1,1- 二碘乙烷 CH CH CH2 CH3 HI CHI HI CHI2 2-溴-1-丁烯 2,2-二溴丁烷 Br CH3CH2C CH CH3 HBr HBr Br CH3CH2C CH2 Br CH3CH2C 乙炔和氯化氢的加成要在氯化汞催化下才能顺利进行。例如: HgCl HgCl2 2 氯乙烯 1,1- 二氯乙烷 CH CH CH2 CH3 HC HCl l CHCl CHCl2 氯乙烯是合成聚氯乙烯塑料的单体。 (4)与水加成 在稀硫酸水溶液中,用汞盐作催化剂,炔烃可以和水发生加成反应。 例如,乙炔在 10 %硫酸和 5 %硫酸汞水溶液中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醛,这是工业上生产 乙醛的方法之一。 CH CH + CH2 CH CH3 CH HgSO4 H2SO4 HOH OH 重排 O 乙烯醇 乙醛 反应时,首先是叁键与一分子水加成,生成羟基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加成产物,称 为烯醇。具有这种结构的化合物很不稳定,容易发生重排,形成稳定的羰基化合物。 炔烃与水的加成遵从马氏规则,因此除乙炔得到乙醛外,其他炔烃与水加成均得到酮。 R C O CH3 RC CH RC 重排 HOH OH H2SO4 HgSO4 CH2 + 由于汞盐有剧毒,因此很早已开始非汞催化剂的研究,并已取得很大进展。 2.氧化反应 炔烃可被高锰酸钾等氧化剂氧化,生成羧酸或二氧化碳
RC=CH KMnOA*R-C OH +CO 2 +H2O RC=CR4>R-C-OH+R-C-OH 反应后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消失,因此,这个反应可用来检验分子中是否存在叁键。根 据所得氧化产物的结构,还可推知原炔烃的结构。 3.聚合反应 乙炔在催化剂作用下,也可以发生聚合反应。与烯烃不同,它一般不聚合成高聚物,例 如,在氯化亚铜和氯化铵的作用下,可以发生二聚或三聚作用。这种聚合反应可以看作是乙 炔的自身加成反应: cH=CH+CH=CH、oS"ch=CH-C=CH、Cu2(h CH,=CH-C=C-CH=CH, 乙烯基乙炔 二乙烯基乙炔 乙炔可与HCN、 RCOOH等含有活泼氢的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反应的结果可以看作 是这些试剂的氢原子被乙烯基(CH2=CH-)所取代,因此这类反应通称为乙烯基化反应。其 反应机理不是亲电加成,而是亲核加成。烯烃不能与这些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 CH=CH HCn Ch2__CH=CH-CN 丙烯腈 丙烯腈是工业上合成腈纶和丁腈橡胶的重要单体。 (二)二烯烃 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的碳氢化合物称为多烯烃。其中含有两个双键的称为二 烯烃或双烯烃,通式为CnH2n2,与碳原子数相同的炔烃是同分异构体。 4.6二烯烃的结构和共厄效应 根据二烯烃分子中两个双键的相对位置不同,可将二烯烃分为三种类型 两个双键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即具有-C=C=C·结构的二烯烃称为累积二烯烃。例如 丙二烯 CH2=C=CHz 两个双键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键隔开,即具有C=CH(CH2)2CH=C-(n≥1)结构的 二烯烃称为隔离二烯烃,它们的性质与一般烯烃相似。例如1,4-戊二烯: CH2=CH-CH2-CH=CH2 两个双键被一个单键隔开,即具有-C=CH-CH=C-结构的二烯烃称为共轭二烯烃。由 于两个双键的相互影响,它们有一些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理论研究和生产上都具 有重要价值。例如1,3-丁二烯: CH2=CH-CH=CH? 多烯烃的系统命名法与单烯烃相似。命名时,取含双键最多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称为某 几烯,主链碳原子的编号从距离双键最近的一端开始
H + + RC CH OH KMnO4 O R C CO2 + H2O H + OH + KMnO4 O R C RC CR' C O R' OH 反应后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消失,因此,这个反应可用来检验分子中是否存在叁键。根 据所得氧化产物的结构,还可推知原炔烃的结构。 3.聚合反应 乙炔在催化剂作用下,也可以发生聚合反应。与烯烃不同,它一般不聚合成高聚物,例 如,在氯化亚铜和氯化铵的作用下,可以发生二聚或三聚作用。这种聚合反应可以看作是乙 炔的自身加成反应: 乙烯基乙炔 二乙烯基乙炔 CH2 CH C Cu2Cl2 NH4Cl Cu2Cl2 NH4Cl CH CH + CH CH CH2 CH C CH C CH CH2 乙炔可与 HCN、RCOOH 等含有活泼氢的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反应的结果可以看作 是这些试剂的氢原子被乙烯基(CH2=CH-)所取代,因此这类反应通称为乙烯基化反应。其 反应机理不是亲电加成,而是亲核加成。烯烃不能与这些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 丙烯腈 CH2 CH Cu2Cl2 CH CH + HCN CN 丙烯腈是工业上合成腈纶和丁腈橡胶的重要单体。 (二) 二烯烃 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的碳氢化合物称为多烯烃。其中含有两个双键的称为二 烯烃或双烯烃,通式为 CnH2n-2,与碳原子数相同的炔烃是同分异构体。 4.6 二烯烃的结构和共厄效应 根据二烯烃分子中两个双键的相对位置不同,可将二烯烃分为三种类型。 两个双键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即具有 -C=C=C- 结构的二烯烃称为累积二烯烃。例如 丙二烯: CH2=C=CH2 两个双键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键隔开,即具有 -C=CH(CH2)nCH=C-(n≥1)结构的 二烯烃称为隔离二烯烃,它们的性质与一般烯烃相似。例如 1,4-戊二烯: CH2=CH-CH2-CH=CH2 两个双键被一个单键隔开,即具有 -C=CH-CH=C- 结构的二烯烃称为共轭二烯烃。由 于两个双键的相互影响,它们有一些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理论研究和生产上都具 有重要价值。例如 1,3-丁二烯: CH2=CH-CH=CH2 多烯烃的系统命名法与单烯烃相似。命名时,取含双键最多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称为某 几烯,主链碳原子的编号从距离双键最近的一端开始
CH=C-CH=CH, CH,=CH-CH=CH-CH=CH H 2-甲基-1,3-丁二烯 俗名异戊二烯) 与单烯烃一样,多烯烃的双键两端连接的原子或基团各不相同时,也存在顺反异构现象。 命名时要逐个标明其构型。例如,3-甲基-2,4-庚二烯有四种构型式: CH3CH2-C℃ H CH CH3 顺,顺-3-甲基-2,4-庚二烯 反-3-甲基-2,4-庚二烯 (2E,4Z)-3-甲基-2,4-庚二烯 (2Z,4E)-3-甲基-2,4-庚二烯 CHaCI H CH3 顺,反-3-甲基-2,4-庚二烯 反,顺-3-甲基-2,4-庚二烯 (2E,4E)-3-甲基-2,4-庚二烯 (2Z,4Z)-3-甲基-2,4-庚二烯 共轭二烯烃在结构和性质上都表现出一系列的特性。1,3-丁二烯是最简单的共轭二烯 烃,下面以它为例来说明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点 价键理论认为,在13-丁二烯分子中,四个碳原子都是sp2杂化的,相邻碳原子之间以 驴p2杂化轨道相互轴向重叠形成三个C-Co键,其余的p2杂化轨道分别与氢原子的ls轨道 重叠形成六个C一Ho键。这些0键都处在同一平面上,即1,3-丁二烯的四个碳原子和六个 氢原子都在同一个平面上 此外,每个碳原子还有一个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这些p轨道垂直于分子平面且彼此间 相互平行。因此,不仅C1与C2、C3与C4的p轨道发生了侧面重叠,而且C2与C3的p轨 道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重叠(但比C1-C2或C3C4之间的重叠要弱一些),形成了包含四 个碳原子的四个π电子的大π键 1,3-丁二烯分子中p轨道重叠示意图 与乙烯不同的是,乙烯分子中的π电子是在两个碳原子间运动,称为π电子定域,而在 3-丁二烯分子中,π电子云并不是“定域”在C1-C2和C3C4之间,而是扩展(或称离 域)到整个共轭双键的四个碳原子周围,即发生了π电子的离域
1,3,5-己三烯 (俗名 异戊二烯 ) 2-甲基-1,3-丁二烯 CH2 CH CH CH CH2 CH3 CH2 C CH CH2 CH 与单烯烃一样,多烯烃的双键两端连接的原子或基团各不相同时,也存在顺反异构现象。 命名时要逐个标明其构型。例如,3-甲基-2,4-庚二烯有四种构型式: CH3CH2 H H H C=C C=C CH3 CH3 CH3 CH3 C=C C=C H H H CH3CH2 顺,顺-3-甲基-2,4-庚二烯 反,反-3-甲基-2,4-庚二烯 (2E,4Z)-3-甲基-2,4-庚二烯 (2Z,4E)-3-甲基-2,4-庚二烯 CH3CH2 H H H C=C C=C CH3 CH3 CH3CH2 H H H C=C C=C CH3 CH3 顺,反-3-甲基-2,4-庚二烯 反,顺-3-甲基-2,4-庚二烯 (2E,4E)-3-甲基-2,4-庚二烯 (2Z,4Z)-3-甲基-2,4-庚二烯 共轭二烯烃在结构和性质上都表现出一系列的特性。1,3-丁二烯是最简单的共轭二烯 烃,下面以它为例来说明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点。 价键理论认为,在 1,3-丁二烯分子中,四个碳原子都是 sp2 杂化的,相邻碳原子之间以 sp2 杂化轨道相互轴向重叠形成三个 C—Cσ键,其余的 sp2 杂化轨道分别与氢原子的 1s 轨道 重叠形成六个 C—Hσ键。这些σ键都处在同一平面上,即 1,3-丁二烯的四个碳原子和六个 氢原子都在同一个平面上。 此外,每个碳原子还有一个未参与杂化的 p 轨道,这些 p 轨道垂直于分子平面且彼此间 相互平行。因此,不仅 C1 与 C2、C3 与 C4 的 p 轨道发生了侧面重叠,而且 C2 与 C3 的 p 轨 道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重叠(但比 C1—C2 或 C3—C4 之间的重叠要弱一些),形成了包含四 个碳原子的四个π电子的大π键。 1,3-丁二烯分子中 p 轨道重叠示意图 与乙烯不同的是,乙烯分子中的π电子是在两个碳原子间运动,称为π电子定域,而在 1,3-丁二烯分子中,π电子云并不是“定域”在 C1—C2 和 C3—C4 之间,而是扩展(或称离 域)到整个共轭双键的四个碳原子周围,即发生了π电子的离域
按照分子轨道理论的概念,1,3-丁二烯分子中四个碳原子的四个未杂化的p轨道线性组 合形成四个分子轨道:两个成键轨道ψ1和ψ2和两个反键轨道ψ3和ψ4,如图所示。图形中 的虚线表示垂直于分子平面的节面。 从图可以看出,ψ1分子轨道在垂直于碳碳σ键轴方向没有节面,ψ2、ψ3和ψ4轨道分 别有一个、两个和三个节面。节面上电子云密度等于零,节面数目越多轨道能量越高。中1 能量最低,ψ能量稍高,它们的能量均比原来的原子轨道的能量低,都是成键轨道。ψ 和ψ4的能量依次增髙,它们的能量均比原来的原子轨道的能量高,都是反键轨道。 8888 888 88吕 8886 且 基态时 6 建轨道,能量较高 的反键轨道↓,4,,。从…咧,成双键的两个碳原 子之间,而是扩展到整个分子的四个碳原子之间的π分子轨道中,这种现象称为电子的离域 π分子轨道ψ和ψ2的叠加,不但使C1与C2、C3与C‘4之间的电子云密度增大,也部分地 增大了C2与C3之间的电子云密度,使之与一般的碳碳σ键不同,具有了部分双键的性质。 由于π电子的离域,使得共轭分子中单、双键的键长趋于平均化。例如,1,3-丁二烯分 子中C1-C2、C3C4的键长为0.1337mm,与乙烯的双键键长0.134nm相近:而C2C3的键长 为0.147m,比乙烷分子中的C-C单键键长0.154mm短,显示了C2-C3键具有某些“双键” 的性质 同样由于电子离域的结果,使共轭体系的能量显著降低,稳定性明显增加。这可以从氢 化热的数据中看出。例如,1,3-戊二烯(共轭体系)和1,4-戊二烯(非共轭体系)分别加氢 时,它们的氢化热是明显不同的 =CH-CH;+2H2—CH3CHCH2CH2CH3氢化热226 kmor CH,=C-CH--CH=CH,+2H CH3CH2CH2CH2CH3氢化热254kJmo 两个反应的产物相同,1,3-戊二烯的氢化热比1,4-戊二烯的低28 k]- mol-,说明1,3-戊 二烯的能量比1,4-戊二烯的低。这种能量差值是由于共轭体系内电子离域引起的,故称为离 域能或共轭能。共轭体系越长,离域能越大,体系的能量越低,化合物越稳定
按照分子轨道理论的概念,1,3-丁二烯分子中四个碳原子的四个未杂化的 p 轨道线性组 合形成四个分子轨道:两个成键轨道ψ1 和ψ2 和两个反键轨道ψ3 和ψ4,如图所示。图形中 的虚线表示垂直于分子平面的节面。 从图可以看出,ψ1 分子轨道在垂直于碳碳σ键轴方向没有节面,ψ2、ψ3 和ψ4 轨道分 别有一个、两个和三个节面。节面上电子云密度等于零,节面数目越多轨道能量越高。ψ1 能量最低,ψ2 能量稍高,它们的能量均比原来的原子轨道的能量低,都是成键轨道。ψ3 和ψ4 的能量依次增高,它们的能量均比原来的原子轨道的能量高,都是反键轨道。 1,3-丁二烯的分子轨道 基态时,1,3-丁二烯分子中的四个π电子占有能量较低的ψ1 和ψ2 成键轨道,能量较高 的反键轨道ψ3 和ψ4 中没有电子。成键π电子的运动范围不再仅局限于构成双键的两个碳原 子之间,而是扩展到整个分子的四个碳原子之间的π分子轨道中,这种现象称为电子的离域。 π分子轨道ψ1 和ψ2 的叠加,不但使 C1 与 C2、C3 与 C4 之间的电子云密度增大,也部分地 增大了 C2 与 C3 之间的电子云密度,使之与一般的碳碳σ键不同,具有了部分双键的性质。 由于π电子的离域,使得共轭分子中单、双键的键长趋于平均化。例如,1,3-丁二烯分 子中 C1-C2、C3-C4 的键长为 0.1337 nm,与乙烯的双键键长 0.134 nm 相近;而 C2-C3 的键长 为 0.147 nm ,比乙烷分子中的 C-C 单键键长 0.154 nm 短,显示了 C2-C3 键具有某些“双键” 的性质。 同样由于电子离域的结果,使共轭体系的能量显著降低,稳定性明显增加。这可以从氢 化热的数据中看出。例如,1,3-戊二烯(共轭体系)和 1,4-戊二烯(非共轭体系)分别加氢 时,它们的氢化热是明显不同的: kJ·mol-1 kJ·mol-1 氢化热 254 氢化热 226 CH3CH2CH2CH2CH3 CH3CH2CH2CH2CH3 2 2 H2 + H2 + CH2 C CH CH2 C CH CH CH2 CH2 CH3 两个反应的产物相同,1,3-戊二烯的氢化热比 1,4-戊二烯的低 28 kJ·mol-1,说明 1,3-戊 二烯的能量比 1,4-戊二烯的低。这种能量差值是由于共轭体系内电子离域引起的,故称为离 域能或共轭能。共轭体系越长,离域能越大,体系的能量越低,化合物越稳定
像1,3-丁二烯这样,由于共轭体系内原子的相互影响,引起键长和电子云分布的平均化 体系能量降低,分子更稳定的现象,称为共轭效应。共轭效应是共轭体系的内在性质,与诱 导效应不同,共轭效应只存在于共轭体系中,沿共轭链传递,其强度不因共轭链的增长而减 弱:当共轭体系的一端受到电场的影响时,这种影响将一直传递到共轭体系的另一端,同时 在共轭链上产生电荷正负交替的现象 一CH2=CH—CH=CH 共轭体系有多种类型,最常见且最重要的共轭体系除了上面讲到的π-π共轭体系(1,3- 丁二烯)外,还有pπ共轭体系。p-π共轭体系的结构特征是单键的一侧是π键,另一侧有 平行的足连=(如C1CH2=CHCH2CH2=CH-CH2CH2=CH-CH2 氯乙烯 洒基正离子 烯丙基负离子 烯丙基自由基 47超共轭效应 电子的离域不仅存在于π-π共轭体系和p共轭体系中,分子中的C-Ho键也能与 处于共轭位置的π键、P轨道发生侧面部分重叠,产生类似的电子离域现象。例如CH3 CH=CH2中,CH3的C-H键与一CH=CH2中的π键:(CH3)3C中,CH3的CHo键 与正碳离子的p轨道都能发生共轭,分别称为σ-π共轭和στp共轭,统称为超共轭效应。 超共轭效应比m-和pπ共轭效应弱得多。 丙烯分子中的超共轭 正碳离子的超共轭 自由基的超 共轭 在前面讨论正碳离子的稳定性时,提到丙烯的甲基具有给电子性,其实这种给电子性主 要是a-π超共轭效应的结果。正碳离子中带正电的碳具有三个sp2杂化轨道,此外还有一个 空的p轨道。与正碳原子相连的烷基的C一Hσ键可以与此空p轨道有一定程度的重叠,这 就使σ电子离域并扩展到空p轨道上。这种超共轭效应的结果使正碳离子的正电荷有所分 散,增加了正碳离子的稳定性。和正碳原子相连的C一H键越多,能起超共轭效应的C-H σ键就越多,越有利于正碳原子上正电荷的分散,使正碳离子更趋于稳定。比较伯、仲、叔 正碳离子,叔正碳离子的C-Ho键最多,仲次之,伯更次,而CH3则不存在C-H0键, 因而也不存在超共轭效应。所以正碳离子的稳定性次序为:3>2>1>CH 超共轭效应、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都是分子内原子间相互影响的电子效应。它们常同时 存在,利用它们可以解释有机化学中的许多问题 48共轭二烯烃的性质 共轭二烯烃除具有单烯烃的性质外,由于是共轭体系,还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化学性质 48.1共轭二烯烃的1,2加成和1,4-加成 与单烯烃相似,共轭二烯烃也容易与卤素、卤化氢等亲电试剂进行亲电加成反应,也可 催化加氢,加成产物一般可得两种
像 1,3-丁二烯这样,由于共轭体系内原子的相互影响,引起键长和电子云分布的平均化, 体系能量降低,分子更稳定的现象,称为共轭效应。共轭效应是共轭体系的内在性质,与诱 导效应不同,共轭效应只存在于共轭体系中,沿共轭链传递,其强度不因共轭链的增长而减 弱;当共轭体系的一端受到电场的影响时,这种影响将一直传递到共轭体系的另一端,同时 在共轭链上产生电荷正负交替的现象。 δ- δ+ δ- δ+ 共轭体系有多种类型,最常见且最重要的共轭体系除了上面讲到的π-π共轭体系(1,3- 丁二烯)外,还有 p-π共轭体系。p-π共轭体系的结构特征是单键的一侧是π键,另一侧有 平行的 p 轨道。例如: 4.7 超共轭效应 电子的离域不仅存在于π-π共轭体系和 p-π共轭体系中,分子中的 C—Hσ键也能与 处于共轭位置的π键、p 轨道发生侧面部分重叠,产生类似的电子离域现象。例如 CH3— CH=CH2 中,CH3—的 C—Hσ键与—CH=CH2 中的π键;(CH3)3C +中,CH3—的 C—Hσ键 与正碳离子的 p 轨道都能发生共轭,分别称为σ-π共轭和σ-p 共轭,统称为超共轭效应。 超共轭效应比π-π和 p-π共轭效应弱得多。 丙烯分子中的超共轭 正碳离子的超共轭 自由基的超 共轭 在前面讨论正碳离子的稳定性时,提到丙烯的甲基具有给电子性,其实这种给电子性主 要是σ-π超共轭效应的结果。正碳离子中带正电的碳具有三个 sp 2 杂化轨道,此外还有一个 空的 p 轨道。与正碳原子相连的烷基的 C—Hσ键可以与此空 p 轨道有一定程度的重叠,这 就使σ电子离域并扩展到空 p 轨道上。这种超共轭效应的结果使正碳离子的正电荷有所分 散,增加了正碳离子的稳定性。和正碳原子相连的 C—H 键越多,能起超共轭效应的 C—H σ键就越多,越有利于正碳原子上正电荷的分散,使正碳离子更趋于稳定。比较伯、仲、叔 正碳离子,叔正碳离子的 C—Hσ键最多,仲次之,伯更次,而 CH3 + 则不存在 C—Hσ键, 因而也不存在超共轭效应。所以正碳离子的稳定性次序为:3 º >2º >1º >CH3 +。 超共轭效应、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都是分子内原子间相互影响的电子效应。它们常同时 存在,利用它们可以解释有机化学中的许多问题。 4.8 共轭二烯烃的性质 共轭二烯烃除具有单烯烃的性质外,由于是共轭体系,还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化学性质。 4.8.1 共轭二烯烃的 1,2-加成和 1,4-加成 与单烯烃相似,共轭二烯烃也容易与卤素、卤化氢等亲电试剂进行亲电加成反应,也可 催化加氢,加成产物一般可得两种: CH Cl CH CH2 + .. CH2 CH2 CH CH2 CH . 2 CH2 CH CH2 - 氯乙烯 烯丙基正离子 烯丙基负离子 烯丙基自由基 CH2 CH CH CH2 A +
CH2-CH-CH=CH2 Br2-CH2-CH-CH-CH2 +CH2-CH-=CH-CH 1,2-加成 1,4-加成 CH2=CH-CH=CH2+ HBr CH2-CH-CH-CH3 CH2--CH=CH-CH 共轭二烯烃与一分子亲电试剂加成时,有两种加成方式:一种是断开一个π键,亲电试 剂的两部分加到双键的两端,另一双键不变,这称为1,2-加成:另一种是试剂加在共轭双烯 两端的碳原子上,同时在C2-C3原子之间形成一个新的π键,这称为14-加成 共轭二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也是分两步进行的。例如1,3-丁二烯与溴化氢的加成,第 步是亲电试剂H+的进攻,加成可能发生在C1或C2上,生成两种正碳离子(I)或(I) CH2=CH-CH-CH3 Br D CH2-CH--CH=CH, +H Br CH2=CH-CH2-CH2 Br (if) 在正碳离子(中,带正电荷的碳原子为驴2杂化,它的空p轨道可以和相邻π键的p轨 道发生重叠,形成包含三个碳原子的缺电子大π键,因为这三个碳原子只有两个π电子,导 致π电子离域,使正电荷得到分散,体系能量降低 CH2:=CH--CH- 而在正碳离子(I〕中,带正电荷的碳原子的空p轨道不能和π键的p轨道发生重叠,所 以正电荷得不到分散,体系能量较高。因此,正碳离子(I)比正碳离子(I)稳定,加成反应的 第一步主要是通过形成正碳离子()进行的 由于共轭体系内正负极性交替的存在,在正碳离子(1)中的电子云不是平均分布在这三 个碳原子上,而是正电荷主要集中在C2和C4上,所以反应的第二步,Br既可以与C2结 合,也可以与C4结合,分别得到1,2-加成产物和14-加成产物。 i CH2CHCH CH3 CH2--CH-CH--CH3 +Br B 共轭二烯烃的1,2-加成和14加成是同时发生的,产物的比例与反应物的结构、反应温 度等有关,一般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和溶剂极性的增加,1,4-加成产物的比例增加 482双烯合成 928年,德国化学家狄尔斯( Diels. O)和阿尔德( Alder, K)发现,共轭二烯烃与含有双键 或叁键的化合物能发生1,4-加成反应,生成六员环状化合物,这类反应称为 Diels-Alder反 应,又称双烯合成 1,3-丁二烯乙烯 环己烯
CH3 CH2 CH CH2 CH CH CH Br Br + + Br Br CH2 CH CH CH2 Br CH2 CH CH CH2 Br CH2 CH CH CH2 + HBr 1,2-加成 1,4-加成 CH2 CH CH CH2 + Br2 CH3 共轭二烯烃与一分子亲电试剂加成时,有两种加成方式:一种是断开一个π键,亲电试 剂的两部分加到双键的两端,另一双键不变,这称为 1,2-加成;另一种是试剂加在共轭双烯 两端的碳原子上,同时在 C2-C3 原子之间形成一个新的π键,这称为 1,4-加成。 共轭二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也是分两步进行的。例如 1,3-丁二烯与溴化氢的加成,第一 步是亲电试剂 H + 的进攻,加成可能发生在 C1 或 C2 上,生成两种正碳离子(I) 或 (II): (II) (I) + + CH2 CH CH2 CH2 CH CH2 CH Br - Br - H + Br - + CH2 CH CH CH2 + + CH3 在正碳离子(I)中,带正电荷的碳原子为 sp2 杂化,它的空 p 轨道可以和相邻π键的 p 轨 道发生重叠,形成包含三个碳原子的缺电子大π键,因为这三个碳原子只有两个π电子,导 致π电子离域,使正电荷得到分散,体系能量降低。 而在正碳离子(II) 中,带正电荷的碳原子的空 p 轨道不能和π键的 p 轨道发生重叠,所 以正电荷得不到分散,体系能量较高。因此,正碳离子(I)比正碳离子(II)稳定,加成反应的 第一步主要是通过形成正碳离子(I)进行的。 由于共轭体系内正负极性交替的存在,在正碳离子(I)中的π电子云不是平均分布在这三 个碳原子上,而是正电荷主要集中在 C2 和 C4 上,所以反应的第二步,Br - 既可以与 C2 结 合,也可以与 C4 结合,分别得到 1,2-加成产物和 1,4-加成产物。 共轭二烯烃的 1,2-加成和 1,4-加成是同时发生的,产物的比例与反应物的结构、反应温 度等有关,一般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和溶剂极性的增加,1,4-加成产物的比例增加。 4.8.2 双烯合成 1928 年,德国化学家狄尔斯(Diels, O.)和阿尔德(Alder, K.)发现,共轭二烯烃与含有双键 或叁键的化合物能发生 1,4-加成反应,生成六员环状化合物,这类反应称为 Diels-Alder 反 应,又称双烯合成。 + 200 C o 1,3-丁二烯 乙烯 环己烯 CH2 CH CH CH3
1,3-丁二烯乙炔 14-环己二烯 在这类反应中,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生成同时进行,反应是一步完成的,没有活性中间 体(正碳离子或自由基等)生成。 双烯合成反应中,通常将共轭二烯烃称为双烯体,与双烯体反应的不饱和化合物称为亲 双烯体。实践证明,亲双烯体上连有吸电子取代基(如硝基、羧基、羰基等)和双烯体上连 有给电子取代基时,反应容易进行。 CHO TCHO △ 双烯合成反应是由直链化合物合成环状化合物的方法之一,应用范围广泛,在理论上和 生产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49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 橡胶是具有高弹性的高分子化合物,用途极为广泛。20世纪初,世界上只有天然橡胶 它主要来源于野生的或人工种植的橡胶树。它的化学成分是顺式或反式1,4-聚异戊二烯。人 们通常说的天然橡胶主要是指顺式14-聚异戊二烯,它具有优良的弹性、机械性能、抗曲挠 性、气密性和绝缘性。反式的橡胶各种性能均不及顺式的 H CH, CH3 n 顺-1,4-聚异戊二烯 反-1,4-聚异戊二烯
+ 1,3-丁二烯 乙炔 1,4-环己二烯 在这类反应中,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生成同时进行,反应是一步完成的,没有活性中间 体(正碳离子或自由基等)生成。 双烯合成反应中,通常将共轭二烯烃称为双烯体,与双烯体反应的不饱和化合物称为亲 双烯体。实践证明,亲双烯体上连有吸电子取代基(如硝基、羧基、羰基等)和双烯体上连 有给电子取代基时,反应容易进行。 + O O O O O O 双烯合成反应是由直链化合物合成环状化合物的方法之一,应用范围广泛,在理论上和 生产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4.9 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 橡胶是具有高弹性的高分子化合物,用途极为广泛。20 世纪初,世界上只有天然橡胶, 它主要来源于野生的或人工种植的橡胶树。它的化学成分是顺式或反式 1,4-聚异戊二烯。人 们通常说的天然橡胶主要是指顺式 1,4-聚异戊二烯,它具有优良的弹性、机械性能、抗曲挠 性、气密性和绝缘性。反式的橡胶各种性能均不及顺式的。 顺-1,4-聚异戊二烯 反-1,4-聚异戊二烯 n CH2 CH3 H C=C CH2 CH2 C=C CH3 H CH2 n + CHO 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