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0U-B-11-213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2064学分25总学时50理论35实验/上机15 英文课程名 horticultural plant breeding 开课院(系)农学院 开课系园林系修订时间2006年10月20日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园艺专业的专业方向课,通过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引种 驯化、选择育种和人工创造变异等育种途径的理论、方法、技术的学习等,进行园艺植 物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对园 艺植物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从而为园艺植物生产提供优良的新品种。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园艺专业的专业方向课,主要内容包括:园艺植物种质资源 调查、引种驯化、选择育种和人工创造变异的育种途径以及采用这些途径选育新品种的 理论、方法、技术等内容,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对园 艺植物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从而为园艺植物生产提供优良的新品种。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园艺植物种质资源概念、收集、保存、研究及 利用的原理和方法:学习掌握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引种、选种、倍性育种以及现代生 物技术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 对园艺植物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从而为园艺植物生产提供为优良的新品种。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懂得如何对园艺植物进行品种培育和品种研究,为今后从事 园艺工作打下基础 三、面向专业: 园艺。 四、先修课程: 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园艺植物栽培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1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320064 学分 2.5 总学时 50 理论 35 实验/上机 15 英文课程名 horticultural plant breeding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园林系 修订时间2006 年10月20日 课 程 简 介 课程简介: 《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园艺专业的专业方向课,通过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引种 驯化、选择育种和人工创造变异等育种途径的理论、方法、技术的学习等,进行园艺植 物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对园 艺植物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从而为园艺植物生产提供优良的新品种。 课 程 大 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园艺专业的专业方向课,主要内容包括:园艺植物种质资源 调查、引种驯化、选择育种和人工创造变异的育种途径以及采用这些途径选育新品种的 理论、方法、技术等内容,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对园 艺植物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从而为园艺植物生产提供优良的新品种。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园艺植物种质资源概念、收集、保存、研究及 利用的原理和方法;学习掌握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引种、选种、倍性育种以及现代生 物技术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 对园艺植物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从而为园艺植物生产提供为优良的新品种。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懂得如何对园艺植物进行品种培育和品种研究,为今后从事 园艺工作打下基础。 三、面向专业: 园艺。 四、先修课程: 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园艺植物栽培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GDOU-B-11-213
园艺植物育种学以现代遗传学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并以自身的科学实践不断补充 修正发展遗传学。园艺植物育种学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它综合运用现代遗传学及其他 相关学科(如植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细胞学、解剖学、栽培学、分类学、 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的理论与技术,对生物的遗 传性进行有效地管理、控制和改造,以加速新品种选育的进程。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绪论(3) 1定义(A) 2园艺植物的进化(C) 2.1进化的基本要素 2.2自然进化和人工进化 3品种的概念和良种的作用(A) 3.1品种的概念 3.2品种的特性 3.3良种的作用 4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任务和内容(B) 4.1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任务 4.2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5园艺植物育种途径(A) 5.1种质资源调查 5.2引种 5.3选择育种 5.4重组育种 5.5杂种优势育种 5.6诱变育种 5.7离体培养育种 5.8分子育种(C) 6.园艺植物育种的发展与展望(C) 6.1园艺育种的发展趋势 6.2中国园艺植物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6.3园艺植物育种必须主动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 思考题: 1.作物品种有何特性?园艺植物良种在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第一章育种对象和目标(1) 1育种对象(C) 2主要目标性状(B) 2.1产量 2.2品质 2.3成熟期 2.4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 2.5对病虫害的抗耐性 2.6对保护地栽培的适应性 3制订育种目标的主要根据和原则 3.1园艺植物育种目标的特点(C)
2 园艺植物育种学以现代遗传学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并以自身的科学实践不断补充 修正发展遗传学。园艺植物育种学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它综合运用现代遗传学及其他 相关学科(如植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细胞学、解剖学、栽培学、分类学、 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的理论与技术,对生物的遗 传性进行有效地管理、控制和改造,以加速新品种选育的进程。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绪论(3) 1 定义(A) 2 园艺植物的进化(C) 2.1 进化的基本要素 2.2 自然进化和人工进化 3 品种的概念和良种的作用(A) 3.1 品种的概念 3.2 品种的特性 3.3 良种的作用 4 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任务和内容(B) 4.1 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任务 4.2 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5 园艺植物育种途径(A) 5.1 种质资源调查 5.2 引种 5.3 选择育种 5.4 重组育种 5.5 杂种优势育种 5.6 诱变育种 5.7 离体培养育种 5.8 分子育种(C) 6.园艺植物育种的发展与展望(C) 6.1 园艺育种的发展趋势 6.2 中国园艺植物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6.3 园艺植物育种必须主动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 思考题: 1. 作物品种有何特性?园艺植物良种在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第一章 育种对象和目标(1) 1 育种对象(C) 2 主要目标性状(B) 2.1 产量 2.2 品质 2.3 成熟期 2.4 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 2.5 对病虫害的抗耐性 2.6 对保护地栽培的适应性 3 制订育种目标的主要根据和原则 3.1 园艺植物育种目标的特点(C)
3.1.1育种目标的多样性 3.12优质是更为突出的目标性状 3.1.3延长供应和利用时期是园艺植物育种目标的重要因素 3.1.4重视兼用型园艺植物的育种 3.2制订有种目标的主要根据(B) 3.2.1客观需要 3.2.2主观条件 3.2.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4竞争优势 3.3制订育种目标应妥善处理的几个关系问题(C) 33.1需要与可能 3.32当前与长远 3.3.3目标性状和非目标性状 3.3.4育种目标和组成性状的具体指标 3.3.5育种目标的相对集中、稳定和实施中必要的充实和调整 思考题: 1育种目标制订的主要原则? 2园艺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是什么? 第二章园艺植物繁殖习性、品种类别和育种特点(2) 1园艺植物繁殖方式和授粉习性的多样性(C) 1.1无性繁殖 1.2有性繁殖 2品种的类型(A) 2.1同型纯合类 2.2同型杂合类 2.3异型纯合类 2.4异型杂合类 3各类品种的遗传育种特点(B) 3.1繁殖习性及其对遗传变异的影响 3.2各类品种的选育特点 32.1纯育品种 3.2.2自交系品种 3.2.3杂交种品种 3.2.4营养系品种 3.2.5多系品种 3.2.6杂交合成群体 3.2.7自由授粉品种的选育 3.2.8综合品种育种方法 思考题:简述不同繁殖方式园艺植物的群体特点和育种关系? 第三章种质资源(2) 1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1种质资源的概念及重要性
3 3.1.1 育种目标的多样性 3.1.2 优质是更为突出的目标性状 3.1.3 延长供应和利用时期是园艺植物育种目标的重要因素 3.1.4 重视兼用型园艺植物的育种 3.2 制订育种目标的主要根据(B) 3.2.1 客观需要 3.2.2 主观条件 3.2.3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4 竞争优势 3.3 制订育种目标应妥善处理的几个关系问题(C) 3.3.1 需要与可能 3.3.2 当前与长远 3.3.3 目标性状和非目标性状 3.3.4 育种目标和组成性状的具体指标 3.3.5 育种目标的相对集中、稳定和实施中必要的充实和调整 思考题: 1 育种目标制订的主要原则? 2 园艺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是什么? 第二章 园艺植物繁殖习性、品种类别和育种特点(2) 1 园艺植物繁殖方式和授粉习性的多样性(C) 1.1 无性繁殖 1.2 有性繁殖 2 品种的类型(A) 2.1 同型纯合类 2.2 同型杂合类 2.3 异型纯合类 2.4 异型杂合类 3 各类品种的遗传育种特点(B) 3.1 繁殖习性及其对遗传变异的影响 3.2 各类品种的选育特点 3.2.1 纯育品种 3.2.2 自交系品种 3.2.3 杂交种品种 3.2.4 营养系品种 3.2.5 多系品种 3.2.6 杂交合成群体 3.2.7 自由授粉品种的选育 3.2.8 综合品种育种方法 思考题:简述不同繁殖方式园艺植物的群体特点和育种关系? 第三章 种质资源(2) 1 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1 种质资源的概念及重要性
1.1.1概念及类别(A 1.1.2种质资源的重要性(C) 12保护种质资源的迫切性(C) 1.3抢救种质资源刻不容缓(C) 2作物起源中心与中国园艺植物种质资源(C) 2.1园艺植物的起源 2.2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2.3中国园艺植物的种质资源 3种质资源的考察征集(C) 3.1种质资源的调查 3.2种质资源的收集 3.3种质资源征集的方法 3.4资源征集登记卡 4种质资源的保存(A) 4.1就地保存和迁地保存 4.2种子保存 4.3资源圃种质保存 4.4离体试管保存 4.5利用保存 4.6基因文库保存 4.7花粉储藏保存 4.8枝条储藏保存 5种质资源的评价(C) 5.1资源评价的任务和要求 5.2资源评价的内容和项目 5.3资源描述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6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C) 6.1创新 6.2种质资源的研究 6.3种质资源的利用 思考题:1什么是种质资源?论述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及保护种质资源的迫切性? 2种质资源保存的方法有哪些? 第四章引种(2) 1概念及意义(A) 11引种的概念 1.2引种的意义 2引种的原理(A) 2.1引种的遗传学基础 2.2生态学研究与引种 2.3园艺植物引种规律(B) 2.3.1主要蔬菜的引种规律 2.3.2主要果树引种规律 2.3.3主要观赏植物的引种规律
4 1.1.1 概念及类别(A) 1.1.2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C) 1.2 保护种质资源的迫切性(C) 1.3 抢救种质资源刻不容缓(C) 2 作物起源中心与中国园艺植物种质资源(C) 2.1 园艺植物的起源 2.2 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2.3 中国园艺植物的种质资源 3 种质资源的考察征集(C) 3.1 种质资源的调查 3.2 种质资源的收集 3.3 种质资源征集的方法 3.4 资源征集登记卡 4 种质资源的保存(A) 4.1 就地保存和迁地保存 4.2 种子保存 4.3 资源圃种质保存 4.4 离体试管保存 4.5 利用保存 4.6 基因文库保存 4.7 花粉储藏保存 4.8 枝条储藏保存 5 种质资源的评价(C) 5.1 资源评价的任务和要求 5.2 资源评价的内容和项目 5.3 资源描述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6 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C) 6.1 创新 6.2 种质资源的研究 6.3 种质资源的利用 思考题:1 什么是种质资源?论述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及保护种质资源的迫切性? 2 种质资源保存的方法有哪些? 第四章 引种 (2) 1 概念及意义(A) 1.1 引种的概念 1.2 引种的意义 2 引种的原理(A) 2.1 引种的遗传学基础 2.2 生态学研究与引种 2.3 园艺植物引种规律(B) 2.3.1 主要蔬菜的引种规律 2.3.2 主要果树引种规律 2.3.3 主要观赏植物的引种规律
3引种驯化的原则和方法 3.1原则(C) 3.2引种驯化的方法(B) 3.3影响引种效果的因素(C) 3.4引种中应注意的事项(C) 思考题: 1引种驯化的原则是什么? 2引种与驯化的含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如何进行引种驯化的试验研究,怎样才算引种成功? 4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制订某一园艺植物的引种计划: 第五章选择育种(4) 1选择与选择育种 1.1选择育种的概念(A) 1.2选择的实质与作用基础(A) 13选择标准的制定原则(B) 1.4选择育种的应用(C》 2有性繁殖植物的选择育种(A) 2.1两种基本的选择法 2.2两种基本选择法的综合应用 3无性繁殖植物的常用选择法(C) 4株选(B) 4.1株选标准的确定 4.2株选时期 4.3株选方法 5园艺植物的授粉习性与常用选择法(C) 5.1自花授粉植物 5.2异花授粉植物 6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A) 6.1遗传力 6.2质量性状 6.3数量性状 6.4提高选择效果的方法 7有性繁殖植物选择育种的程序 7.1选择育种的一般程序(B》 7.2加速选种进程的措施 (C》 8无性繁殖植物的选择育种 8.1芽变选种(A) 8.1.1芽变的概念 8.12芽变的意义 8.2芽变的特点(A)》
5 3 引种驯化的原则和方法 3.1 原则(C) 3.2 引种驯化的方法(B) 3.3 影响引种效果的因素(C) 3.4 引种中应注意的事项(C) 思考题: 1 引种驯化的原则是什么? 2 引种与驯化的含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 如何进行引种驯化的试验研究,怎样才算引种成功? 4 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制订某一园艺植物的引种计划。 第五章 选择育种(4) 1 选择与选择育种 1.1 选择育种的概念(A) 1.2 选择的实质与作用基础(A) 1.3 选择标准的制定原则(B) 1.4 选择育种的应用(C) 2 有性繁殖植物的选择育种(A) 2.1 两种基本的选择法 2. 2 两种基本选择法的综合应用 3 无性繁殖植物的常用选择法(C) 4 株选(B) 4.1 株选标准的确定 4.2 株选时期 4.3 株选方法. 5 园艺植物的授粉习性与常用选择法(C) 5.1 自花授粉植物 5.2 异花授粉植物 6 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A) 6.1 遗传力 6.2 质量性状 6.3 数量性状 6.4 提高选择效果的方法 7 有性繁殖植物选择育种的程序 7.1 选择育种的一般程序 (B) 7.2 加速选种进程的措施 (C) 8 无性繁殖植物的选择育种 8.1 芽变选种 (A) 8.1.1 芽变的概念 8.1.2 芽变的意义 8.2 芽变的特点(A)
83芽变的原理(B》 83.1芽变的发生与嵌合体 8.3.2芽变的转化 8.4芽变选种的时期和方法(B) 8.5芽变选种的程序和方法(A) 85.1初选 8.5.2复选 8.5.3决选 8.5.4芽变选种程序的灵活运用 8.6营养系微突变选种 8.6.1概念、特点和意义(B) 8.62营养系选种的方法和程序(C) 9实生选种 9.1实生选种的概念和意义(A)9.2实生选种的程序和方法(C) 思考题: 1什么是选择?其实质是什么? 2分析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有哪些?提高选择效果的方法? 3试比较说明两种基本的选择方法有何特点? 4何为芽变?何为芽变选种?芽变有何特征?简述芽变的遗传效应。 第六章有性杂交育种(4) 1常规杂交育种的概念和意义(A) 1.1概念(A) 1.2意义(C) 13特点(A) 2杂交方式(B) 2.1两亲杂交 2.1.1单交 2.12回交 2.2多亲杂交 3杂交亲本的选择与选配(A) 3.1亲本的选择 3.1.1意义 3.12亲本选择原则 3.2亲本的选配 3.2.1概念和意义 3.22亲本选配的原则 4杂交技术(A) 4.1杂交前的准备 4.2隔离和去雄 6
6 8.3 芽变的原理(B) 8.3.1 芽变的发生与嵌合体 8.3.2 芽变的转化 8.4 芽变选种的时期和方法(B) 8.5 芽变选种的程序和方法 (A) 8.5.1 初选 8.5.2 复选 8.5.3 决选 8.5.4 芽变选种程序的灵活运用 8.6 营养系微突变选种 8.6.1 概念、特点和意义(B) 8.6.2 营养系选种的方法和程序(C) 9 实生选种 9.1 实生选种的概念和意义 (A) 9.2 实生选种的程序和方法(C) 思考题: 1 什么是选择?其实质是什么? 2 分析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有哪些?提高选择效果的方法? 3 试比较说明两种基本的选择方法有何特点? 4 何为芽变?何为芽变选种?芽变有何特征?简述芽变的遗传效应。 第六章 有性杂交育种(4) 1 常规杂交育种的概念和意义(A) 1.1 概念(A) 1.2 意义(C) 1.3 特点(A) 2 杂交方式(B) 2.1 两亲杂交 2.1.1 单交 2.1.2 回交 2.2 多亲杂交 3 杂交亲本的选择与选配(A) 3.1 亲本的选择 3.1.1 意义 3.1.2 亲本选择原则 3.2 亲本的选配 3.2.1 概念和意义 3.2.2 亲本选配的原则 4 杂交技术(A) 4.1 杂交前的准备 4.2 隔离和去雄
4.3花粉的制备 4.4授粉、标记和登录 4.5授粉后的管理 5杂种后代的处理 5.1杂种的培育 (B) 5.2杂种的选择 5.2.1系谱法(A) 5.2.2混合单株选择法(A) 5.2.3单子传代法 (c) 6回交育种 6.1回交的遗传效应(C) 6.2回交育种的应用(C) 6.3回交育种的方法(A) 7多亲杂交的亲本选配特点(A) 思考题: 1有性杂交育种的遗传学原理及亲本选配原则? 2如何确定园艺植物多亲杂交时亲本配组的先后顺序? 3在有性杂交育种中,系谱法、混合法和单子传代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4在园艺植物回交育种中,亲本的选择选配应注意什么问题? 第七章优势杂交育种(6) 1杂种优势的概念和应用概况 1.1自交衰退(A) 1.2杂种优势(A) 1.2.1杂种优势的表现(B) 1.2.2杂种优势的度量(C) 12.3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A) 1.2.3.1显性假说 1.2.3.2超显性假说 1.3优势育种与常规育种比较(A) 1.4优势育种的特点(A) 1.5杂种优势利用概况(C) 1.6杂种优势的早期预测和固定(C 1.6.1杂种优势的早期预测 1.62杂种优势的固定 2选育杂交种品种的一般程序 2.1自交系的选育(A)
7 4.3 花粉的制备 4.4 授粉、标记和登录 4.5 授粉后的管理 5 杂种后代的处理 5.1 杂种的培育 (B) 5.2 杂种的选择 5.2.1 系谱法(A) 5.2.2 混合单株选择法 (A) 5.2.3 单子传代法 (C) 6 回交育种 6.1 回交的遗传效应(C) 6.2 回交育种的应用(C) 6.3 回交育种的方法(A) 7 多亲杂交的亲本选配特点 (A) 思考题: 1 有性杂交育种的遗传学原理及亲本选配原则? 2 如何确定园艺植物多亲杂交时亲本配组的先后顺序? 3 在有性杂交育种中,系谱法、混合法和单子传代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4 在园艺植物回交育种中,亲本的选择选配应注意什么问题? 第七章 优势杂交育种(6) 1 杂种优势的概念和应用概况 1.1 自交衰退 (A) 1.2 杂种优势 (A) 1.2.1 杂种优势的表现 (B) 1.2.2 杂种优势的度量 (C) 1.2.3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 (A) 1.2.3.1 显性假说 1.2.3.2 超显性假说 1.3 优势育种与常规育种比较(A) 1.4 优势育种的特点(A) 1.5 杂种优势利用概况(C) 1.6 杂种优势的早期预测和固定 (C) 1.6.1 杂种优势的早期预测 1.6.2 杂种优势的固定 2 选育杂交种品种的一般程序 2.1 自交系的选育 (A)
2.1.1自交系选育意义(C) 2.1.2杂交亲本应具备的条件(A) 2.1.3自交系选育方法 2.1.3.1系谱选择法(A)》 2.1.32轮回选择法(C) 2.2配合力的测定 2.2.1配合力定义及分类(A) 2.2.2配合力分析的意义(C) 2.2.3配合力测定的时间(C) 2.2.4配合力测定基础(C) 2.2.5配合力测定的方法(C) 2.2.6配组方式的确定(C) 3杂种种子生产 3.1人工去雄制种(A) 3.2利用苗期标记性状制种(A) 3.3化学去雄制种(C) 3.4利用单性株制种(B) 3.5利用迟配系制种(B) 4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 4.1雄性不育系的概念 4.1.1雄性不育性与雄性不育系(A) 4.1.2雄性不有的表现形式(C) 4.1.3雄性不育系的作用(C 4.1.4雄性不有的遗传类型(A) 4.2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4.2.1雄性不育材料的获得和临时保存(C) 42.2细胞质雄性不有系的选育(C) 4.23质核互作雄不育(CMS)的选育(A) 4.2.4核雄性不育(GMS)系的选育和利用(C) 4.2.5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的方法和步骤 4.2.5.1CMS系制种法(A) 4.2.5.2GMS系制种法(C) 5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和利用 5.1概念和意义(A) 5.2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和生理机制 5.2.1遗传机制(A) 5.2.2自交不亲和的生理机制 (c 5.3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方法(A) 5.3.1优良自交不亲和系应具备的条件 5.3.2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方法 5.4自交不亲和系制种的方法(C) 5.5自交不亲和系的繁殖(C)
8 2.1.1 自交系选育意义(C) 2.1.2 杂交亲本应具备的条件(A) 2.1.3 自交系选育方法 2.1.3.1 系谱选择法(A) 2.1.3.2 轮回选择法 (C) 2.2 配合力的测定 2.2.1 配合力定义及分类(A) 2.2.2 配合力分析的意义(C) 2.2.3 配合力测定的时间 (C) 2.2.4 配合力测定基础 (C) 2.2.5 配合力测定的方法(C) 2.2.6 配组方式的确定(C) 3 杂种种子生产 3.1 人工去雄制种(A) 3.2 利用苗期标记性状制种(A) 3.3 化学去雄制种(C) 3.4 利用单性株制种(B) 3.5 利用迟配系制种(B) 4 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 4.1 雄性不育系的概念 4.1.1 雄性不育性与雄性不育系(A) 4.1.2 雄性不育的表现形式 (C) 4.1.3 雄性不育系的作用 (C) 4.1.4 雄性不育的遗传类型(A) 4.2 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4.2.1 雄性不育材料的获得和临时保存(C) 4.2.2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C) 4.2.3 质核互作雄不育(CMS) 的选育 (A) 4.2.4 核雄性不育(GMS)系的选育和利用 (C) 4.2.5 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的方法和步骤 4.2.5.1 CMS 系制种法 (A) 4.2.5.2 GMS 系制种法 (C) 5 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和利用 5.1 概念和意义(A) 5.2 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和生理机制 5.2.1 遗传机制 (A) 5.2.2 自交不亲和的生理机制 (C) 5.3 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方法(A) 5.3.1 优良自交不亲和系应具备的条件 5.3.2 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方法 5.4 自交不亲和系制种的方法(C) 5.5 自交不亲和系的繁殖 (C)
思考题: 1杂交优势育种、有性杂交育种和营养系杂交的主要异同点? 2优良自交不亲和系应具备什么条件? 3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和自交亲和选育的异同点? 4与有性杂交育种相比,杂种优势育种亲本选配的特点是什么? 5对异花受粉植物来说,为什么自交系间杂种一代自交种×品种,品种×品种间杂种 代优势强? 6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7以营养器官为产品的园艺植物在利用CMS系配制后代时不要恢复系,而甜椒,番茄 等食用器官为果实的园艺植物,需要恢复系,为什么? 第八章营养系杂交育种(1) 1营养系品种的性状遗传特点(B 2营养系品种遗传变异的研究方法(C) 3亲本选配及杂交技术的特点 3.1亲本选配特点(B) 3.2杂交技术特点(C) 4童期、童性和杂种培育选择特点 4.1童期(B) 4.2童性及其与成年期性状的相关(C) 4.3营养系杂种培育的特点(C) 4.4营养系杂种选择的特点(C) 思考题:营养系杂交育种亲本选配特点? 第九章远缘杂交育种(2) 1意义与特点 1.1意义(C) 1.2远缘杂交的特点(A) 12.1亲本选择、选配难度大 1.2.2远缘杂交存在障碍 12.3远缘杂种异常分离 1.2.4远缘杂种的优势 2远缘杂交的障碍与克服途径(A) 2.1远缘杂交难交配性及其克服途径 2.1.1定义 2.1.2表现 2.13机制 2.1.4克服措施 2.2远缘杂种难育性
9 思考题: 1 杂交优势育种、有性杂交育种和营养系杂交的主要异同点? 2 优良自交不亲和系应具备什么条件? 3 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和自交亲和选育的异同点? 4 与有性杂交育种相比,杂种优势育种亲本选配的特点是什么? 5 对异花受粉植物来说,为什么自交系间杂种一代自交种×品种,品种×品种间杂种 一代优势强? 6 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7 以营养器官为产品的园艺植物在利用 CMS 系配制后代时不要恢复系,而甜椒,番茄 等食用器官为果实的园艺植物,需要恢复系,为什么? 第八章 营养系杂交育种(1) 1 营养系品种的性状遗传特点(B) 2 营养系品种遗传变异的研究方法(C) 3 亲本选配及杂交技术的特点 3.1 亲本选配特点(B) 3.2 杂交技术特点(C) 4 童期、童性和杂种培育选择特点 4.1 童期(B) 4.2 童性及其与成年期性状的相关(C) 4.3 营养系杂种培育的特点(C) 4.4 营养系杂种选择的特点(C) 思考题:营养系杂交育种亲本选配特点? 第九章 远缘杂交育种(2) 1 意义与特点 1.1 意义 (C) 1.2 远缘杂交的特点(A) 1.2.1 亲本选择、选配难度大 1.2.2 远缘杂交存在障碍 1.2.3 远缘杂种异常分离 1.2.4 远缘杂种的优势 2 远缘杂交的障碍与克服途径(A) 2.1 远缘杂交难交配性及其克服途径 2.1.1 定义 2.1.2 表现 2.1.3 机制 2.1.4 克服措施 2.2 远缘杂种难育性
2.2.1定义 22.2表现 2.2.3机制 2.24克服措施 2.3远缘杂种难稔性 2.3.1定义 2.32表现 2.3.3机制 2.3.4克服措施 3远缘杂种的分离和选择(C) 3.1远缘杂种分离的表现 3.2远缘杂种的鉴定和后代分离的控制 3.3远缘杂种的选择 4.远缘杂交在园艺植物有种中的应用(C) 思考题: 1远缘杂交的特点? 2植物植物远缘杂交的障碍及克服措施? 第十章倍性育种(2) 1多倍体的来源及意义(C) 1.1多倍体的特点 1.2多倍体的种类 1.3多倍体形成的途径 2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B) 2.1材料的选择 2.2秋水仙素诱变多倍体 2.3有性杂交培育多倍体 2.4通过组织培养获得多倍体 3多倍体的选择、鉴定与利用 3.1多倍体育种的亲本选择(C) 3.2多倍体鉴定方法(B) 3.3倍性材料的选择和利用(C) 4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C》 4.1单倍体的类型及特点 4.2获得单倍体的方法 4.3单倍体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思考题:秋水仙素诱变多倍体的原理及方法 第十一章诱变(引变、突变育种(2) 1诱变育种的特点和类别(A) 1.1意义 1.2诱变育种的特点 13局限性 1.4诱变育种的类别
10 2.2.1 定义 2.2.2 表现 2.2.3 机制 2.2.4 克服措施 2.3 远缘杂种难稔性 2.3.1 定义 2.3.2 表现 2.3.3 机制 2.3.4 克服措施 3 远缘杂种的分离和选择(C) 3.1 远缘杂种分离的表现 3.2 远缘杂种的鉴定和后代分离的控制 3.3 远缘杂种的选择 4.远缘杂交在园艺植物育种中的应用(C) 思考题: 1 远缘杂交的特点? 2 植物植物远缘杂交的障碍及克服措施? 第十章 倍性育种 (2) 1 多倍体的来源及意义(C) 1.1 多倍体的特点 1.2 多倍体的种类 1.3 多倍体形成的途径 2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B) 2.1 材料的选择 2.2 秋水仙素诱变多倍体 2.3 有性杂交培育多倍体 2.4 通过组织培养获得多倍体 3 多倍体的选择、鉴定与利用 3.1 多倍体育种的亲本选择(C) 3.2 多倍体鉴定方法(B) 3.3 倍性材料的选择和利用(C) 4 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C) 4.1 单倍体的类型及特点 4.2 获得单倍体的方法 4.3 单倍体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思考题:秋水仙素诱变多倍体的原理及方法 第十一章 诱变(引变、突变)育种 (2) 1 诱变育种的特点和类别(A) 1.1 意义 1.2 诱变育种的特点 1.3 局限性 1.4 诱变育种的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