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或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的内涵,能借助图画、想象古 诗所描绘的景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 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学质疑,走近诗人 出示朱熹名言。 活到老,学到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请同学们读读看,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出示朱熹的名字)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关于 朱熹你又了解多少?(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 欲望) 2、简介诗人。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 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 意含蓄,具有哲理 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 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有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的写下了这首 诗。(板书课题:观书有感)
《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或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的内涵,能借助图画、想象古 诗所描绘的景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 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自学质疑,走近诗人 1、出示朱熹名言。 活到老,学到老。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请同学们读读看,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出示朱熹的名字)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关于 朱熹你又了解多少?(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 欲望) 2、简介诗人。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 50 余部著作,其中 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 意含蓄,具有哲理。 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 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有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的写下了这首 诗。(板书课题:观书有感)
、交流展示,感受诗篇 1、齐读课题。 2、学情调查(出示古诗)。 (1)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徘徊为 (2)指名读诗;边划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 (3)指导朗读问句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了没有? 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 知诗景) (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 ①理解“渠”“如许” ②谁再来问一问?指导读好第三句 过渡: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如此一问呢?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 景色呢? 三、合作探究,体味诗意 1、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讨论)(通过插图,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 会表达,感受渠之清) 小结: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出示一、二句诗), 齐读一、二句诗,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2、精讲点拨“鉴”。 (1)镜子。 (2) (3)仔细看、审察。 (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学生讨论选择(联系《望洞 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鉴”,轻松突破难点) 看到如此的美景,心情怎会不高兴呢?让我们高兴的读读这两句诗 3、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了疑问:“问渠那得淸如许”,到 底是什么原因让诗人自问自答,诗中哪个字提示我们原因?精讲点拨“活水”(结合插图 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 4、小组交流、讨论。 5、展示交流 6、再读古诗(出示整首古诗) 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使水如此的清澈,怎能
二、交流展示,感受诗篇 1、齐读课题。 2、学情调查(出示古诗)。 (1)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 徘徊 为 (2)指名读诗;边划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 (3)指导朗读问句 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了没有? 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 知诗景) (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 ①理解 “渠”、“如许” ②谁再来问一问?指导读好第三句。 过渡: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如此一问呢?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 景色呢? 三、合作探究,体味诗意 1、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讨论)(通过插图,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 会表达,感受渠之清) 小结: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出示一、二句诗), 齐读一、二句诗,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2、精讲点拨 “鉴”。 (1)镜子。 (2)照。 (3)仔细看、审察。 (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 学生讨论选择(联系《望洞 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鉴”,轻松突破难点) 看到如此的美景,心情怎会不高兴呢?让我们高兴的读读这两句诗。 3、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了疑问:“问渠那得清如许”,到 底是什么原因让诗人自问自答,诗中哪个字提示我们原因?精讲点拨“活水”(结合插图: 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 4、小组交流、讨论。 5、展示交流。 6、再读古诗(出示整首古诗)。 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使水如此的清澈,怎能
不喜欢呢?让我们读出欢喜之情 四、互动探究,品悟诗理 1、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在诗句的字面上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 样的联系?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小结,出示句子: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我们要想变得聪明 敏锐,看来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现在我们理解了这首小诗所蕴含的寓意,那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相信会读的更好 (配乐朗读,读出诗的韵味) 第二课时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同学们你们爱书吗?都读过哪些类 型?在读书中你获得哪些乐趣? (书是多么神奇,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神奇的书》这首诗歌吧!) 2、扣题质疑:书神奇在哪?让我们一起走进书里寻找吧!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 1、自读诗歌,读准了字音,了解大意。并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诗歌,师巡视。 3、指名朗读 4、指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指导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节,说说你的理解 (2)说说这节诗写什么? (3)为什么这样说书能带我们到浩瀚的天地呢? 2、读第二节,说说你的理解 (1)理解词语。 (2)说说这节诗写什么? (3)想想书为什么能带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 3、读第三节,想想为什么说“即令你一贫如洗,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 国遨游的步履 4、读第四节,说说这节诗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书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的含义 四、再读诗歌,说说收为什么是神奇的
不喜欢呢?让我们读出欢喜之情。 四、互动探究,品悟诗理 1、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在诗句的字面上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 样的联系?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回答。 小结,出示句子: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我们要想变得聪明 敏锐,看来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现在我们理解了这首小诗所蕴含的寓意,那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相信会读的更好。 (配乐朗读,读出诗的韵味)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同学们你们爱书吗?都读过哪些类 型?在读书中你获得哪些乐趣? (书是多么神奇,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神奇的书》这首诗歌吧!) 2、扣题质疑:书神奇在哪?让我们一起走进书里寻找吧! 二、初读诗句,了解大意 1、自读诗歌,读准了字音,了解大意。并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诗歌,师巡视。 3、指名朗读。 4、指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指导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节,说说你的理解。 (2)说说这节诗写什么? (3)为什么这样说书能带我们到浩瀚的天地呢? 2、读第二节,说说你的理解。 (1)理解词语。 (2)说说这节诗写什么? (3)想想书为什么能带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 3、读第三节,想想为什么说“即令你一贫如洗,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 国遨游的步履”呢? 4、读第四节,说说这节诗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书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的含义) 四、再读诗歌,说说收为什么是神奇的
1、指导读,划出能体现书神奇的词、句 2、汇报交流。 五、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六、练习背诵 七、学习仿写诗歌
1、指导读,划出能体现书神奇的词、句。 2、汇报交流。 五、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六、练习背诵 七、学习仿写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