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法家 第14章 ◆儒家和法家都以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为 目的,区别只在于他们对于社会秩序的 儒家文化与社会秩序 看法和达到这种理想的方法 礼与法 张维迎教授 ◆德与刑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张维迫版权所有不得复印 推迪版权所有不得复印 礼与法 自然法与实证法 ◆儒家认为,社会必须有贵贱上下的区 ◆自然法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法律与道德 别,如同家庭内有长幼尊卑之分一样 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他们认为,法律 这种贵贱尊卑长幼亲疏都有分寸的社 和人们服从法律的义务应当有伦理的或 会,是儒家的理想社会;礼是维持这一 理性的理由;一项规则要成为法律,必 理想社会的工具;而道德是礼的基础 须合乎道德;“恶法非法”; ◆法家认为维持社会秩序要靠“法”;维 ◆实证法:“君主所喜欢的,即具有法律 护法律要靠“刑 效力” 张维迎版权所有不得 张惟途版权所有不得复印 儒家是自然法? 对儒家文化的重新认识 ◆李约瑟:法家只重视纯粹体现立法者意 ◆儒家文化是社会的行为规范:孔子是人类历史 志的实证法与此相反,儒家则恪守古 上最伟大的 norm entrepreneur, 老的习惯惯例和礼仪,而这些.历代中 ◆儒家的“礼”是道德规范与法律的统一体: 国人本能地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这就 “法”源于“礼”,“礼”源于“俗”,表明 是礼我们也许可以把它等同于自然法 制度的演化过程 ◆儒家强调的“分”和等级制度可以理解为一种 激励制度:“君子”是做人的标准。 ◆儒家的“仁”是人与人相处之道,内在化的 礼 张版权所有不得复印 张维版权所有不得复印
1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 第14章 儒家文化与社会秩序 张维迎 教授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2 儒家与法家 儒家和法家都以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为 目的,区别只在于他们对于社会秩序的 看法和达到这种理想的方法; 礼与法; 德与刑;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3 礼与法 儒家认为,社会必须有贵贱上下的区 别,如同家庭内有长幼尊卑之分一样; 这种贵贱尊卑长幼亲疏都有分寸的社 会,是儒家的理想社会;礼是维持这一 理想社会的工具;而道德是礼的基础; 法家认为维持社会秩序要靠“法”;维 护法律要靠“刑”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4 自然法与实证法 自然法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法律与道德 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他们认为,法律 和人们服从法律的义务应当有伦理的或 理性的理由;一项规则要成为法律,必 须合乎道德;“恶法非法”; 实证法:“君主所喜欢的,即具有法律 效力”;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5 儒家是自然法? 李约瑟:法家只重视纯粹体现立法者意 志的实证法……与此相反,儒家则恪守古 老的习惯\惯例和礼仪,而这些……历代中 国人本能地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这就 是礼,我们也许可以把它等同于自然法.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6 对儒家文化的重新认识 儒家文化是社会的行为规范;孔子是人类历史 上最伟大的norm entrepreneur; 儒家的“礼”是道德规范与法律的统一体: “法”源于“礼”,“礼”源于“俗”,表明 制度的演化过程; 儒家强调的“分”和等级制度可以理解为一种 激励制度;“君子”是做人的标准。 儒家的“仁”是人与人相处之道, 内在化的 礼
礼作为协调机制:荀子(礼论) 调博弈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 以进门为例 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 后走 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 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 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 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故礼者,养也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 张维追版权所有不得复印 推迪版权所有不得复印 礼与“异” 作为激励制度的等级体系 ◆荀子:故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有辨也, ◆合作为君子,不合作为小人:君子先走,小人后走: 故人道莫大于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君子2,小人1 ◆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礼:贵有贵之礼,贱有贱 作不合作 先走后走 之礼,尊有尊之礼,卑有卑之礼,长有长之礼,幼有 幼之礼 ◆不同人有不同的衣着打扮有助于协调所以,礼 包括形式化的东西 合4.-10.0 走1,2 张维迎版权所有不得 张惟途版权所有不得复印 儒家的激励制度 儒家的激励机制 ◆社会分工、社会地位和才智德行是三位一体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朝无幸 的。儒家“礼”的目的是鼓励大家做“君子” 位,民无幸生,尚贤使能而等位不移。”(荀 不做“小人 ,王制) ◆人人可以成尧舜 ◆“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荀 子,富国篇) ◆养尊处优的物质享受只是贤德的报酬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 各得其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 侯,下贤使之为大夫。”(荀子,君道篇)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 其寿。”(中庸) 张版权所有不得复印 张维版权所有不得复印
2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7 礼作为协调机制:荀子(礼论)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 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 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 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 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 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故礼者,养也。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8 协调博弈 先走 后走 先走后走 以进门为例 -1,-1 2,1 1,2 -1,-1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9 礼与“异” 荀子: 故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有辨也,…… 故人道莫大于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礼:贵有贵之礼,贱有贱 之礼,尊有尊之礼,卑有卑之礼,长有长之礼,幼有 幼之礼. 不同人有不同的衣着打扮有助于协调;所以, 礼 包括形式化的东西.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0 作为激励制度的等级体系 合作为君子,不合作为小人;君子先走,小人后走: 君子2,小人1。 合作 不合作 合作不合作 3,3 -1,4 4,-1 0,0 先走 后走 先走后走 -1,-1 2,1 1,2 -1,-1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1 儒家的激励制度 社会分工、社会地位和才智德行是三位一体 的。儒家“礼”的目的是鼓励大家做“君子” 不做“小人”; 人人可以成尧舜。 养尊处优的物质享受只是贤德的报酬。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2 儒家的激励机制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朝无幸 位,民无幸生,尚贤使能而等位不移。”(荀 子,王制) “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荀 子,富国篇)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 各得其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 侯,下贤使之为大夫。”(荀子,君道篇)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 其寿。”(中庸)
社会关系的相互性 道德与法律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孔子)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张维追版权所有不得复印 推迪版权所有不得复印 道德规范的人性基础 教育与礼仪的重要性 ◆孟子讲,人有四种本心: ◆道德教化是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重要途 ◆第一是恻隐之心;即爱心,“仁 ◆第二是羞恶之心;“义” ◆礼仪是为了提醒人们遵守规范,邀请别 ◆第三是辞让之心;“礼” 人监督自己 ◆第四是是非之心;“智” ◆参加礼仪也是向别人传递信号:我是 个愿意合作的人。 ◆服装;法官的服装。 张维迎版权所有不得 张惟途版权所有不得复印 道德:内在化的社会规范 教育与社会规范 ◆当社会规范被个人内在化( internalize)为 自己的行为准则时,社会规范就成了 好的规范坏的规范 人道德 ◆教育的重要性:性相近,习相远 道德教育 ◆习惯成自然:以学剃头为例 知识教育 张维版权所有不得复印 张维版权所有不得复印
3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3 社会关系的相互性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 夫、妇妇;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4 道德与法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 子)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5 道德规范的人性基础 孟子讲,人有四种本心: 第一是恻隐之心;即爱心,“仁”; 第二是羞恶之心;“义”; 第三是辞让之心;“礼” 第四是是非之心;“智”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6 教育与礼仪的重要性 道德教化是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重要途 径; 礼仪是为了提醒人们遵守规范,邀请别 人监督自己; 参加礼仪也是向别人传递信号:我是一 个愿意合作的人。 服装;法官的服装。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7 道德:内在化的社会规范 当社会规范被个人内在化(internalize)为 自己的行为准则时,社会规范就成了个 人道德; 教育的重要性:性相近,习相远。 习惯成自然:以学剃头为例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8 教育与社会规范 好的规范 坏的规范 道德教育 知识教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