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65学时)》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3学时) [内容提要]细菌个体微小,要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最常用的有革兰氏染 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及阴性两大类。就某种细菌而言,菌体有一定的大小及 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核体等,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 有较厚的肽聚糖及特有的磷壁酸。革兰氏阴性菌则有外膜,外膜由外膜蛋白、脂多糖等 构成,外膜下有一薄层肽聚糖。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S层、鞭毛、菌毛、芽胞等, 各有一定的结构及特殊的生理功能,与细菌的致病性及免疫原性有关 细菌(bacterium)是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e)中的一大类单细胞微生物,在《伯 吉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广义的细菌除细菌外,还包括立克次体(Rickettsia)、入衣原 体(Chlamydia)、霉形体(fycoplasma)、螺旋体(Spirochetes)及放线菌(Actinomyces) 等。它们的个体微小,形态与结构简单,无典型的细胞核,只有核质,无核膜和核仁, 不进行有丝分裂,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在一定条件下,就某种细菌都有其相对恒定的形态与结构,因此,研究和了解其形 态与结构特点,除有助于进行细菌分类鉴定外,而且与其生理功能、致病性及免疫性等 有关,对检测和控制动物病原微生物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一、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形态包括外形、大小和排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细菌的大小 1,细菌大小的度量单位:细菌个体微小,要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测 定细菌大小的单位通常是微米(micrometer,μm),即106m:度量其结构时,可用更 小单位毫微米(nanometer,nm)或再小的单位A(埃)。毫微米也称纳米,为10-3um,A° 为101nm:
7 第一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6.5 学时)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3 学时) [内容提要] 细菌个体微小,要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最常用的有革兰氏染 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及阴性两大类。就某种细菌而言,菌体有一定的大小及 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核体等,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 有较厚的肽聚糖及特有的磷壁酸。革兰氏阴性菌则有外膜,外膜由外膜蛋白、脂多糖等 构成,外膜下有一薄层肽聚糖。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S 层、鞭毛、菌毛、芽胞等, 各有一定的结构及特殊的生理功能,与细菌的致病性及免疫原性有关。 细菌(bacterium)是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e)中的一大类单细胞微生物,在《伯 吉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广义的细菌除细菌外,还包括立克次体(Rickettsia)、衣原 体(Chlamydia)、霉形体(Mycoplasma)、螺旋体(Spirochetes)及放线菌(Actinomyces) 等。它们的个体微小,形态与结构简单,无典型的细胞核,只有核质,无核膜和核仁, 不进行有丝分裂,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在一定条件下,就某种细菌都有其相对恒定的形态与结构,因此,研究和了解其形 态与结构特点,除有助于进行细菌分类鉴定外,而且与其生理功能、致病性及免疫性等 有关,对检测和控制动物病原微生物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一、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形态包括外形、大小和排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细菌的大小 1. 细菌大小的度量单位:细菌个体微小,要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测 定细菌大小的单位通常是微米(micrometer,m),即 10-6 m;度量其结构时,可用更 小单位毫微米(nanometer,nm)或再小的单位 A(埃)。毫微米也称纳米,为 10-3 m,A 为 10-1 nm
2.常见细菌的大小:细菌种类不同,其大小和表示有一定的差别,球菌以直径表示, 杆菌和螺旋状菌用长和宽表示,长者可达80um以上,短的仅有0.2um,大多数病原菌 其大小在数微米之间。球菌直径常为0.5~2.0um:杆菌较大者长3~8μm、宽1~125 um,中等大者长2~3um、宽0.5~1.0μm,小杆菌长0.7~1.5m、宽0.2~04m:螺 旋状菌以其两端的直线距离作长度,一般在2~2.0um之间,宽0.4~0.2m。 3.测量细菌大小的标准:细菌的大小以生长在适宜的温度和培养基中的幼龄(指对 数期)培养物为标准,一般以生长18~24h的培养物为标准。各种细菌的大小不完全相 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同种细菌的大小是相对稳定的,可作为鉴定它们的一个依据 细菌的大小介于动物细胞与病毒之间(图11), 最大的细菌比最小的单细胞原生生物大得多,但原 。病毒 核生物细胞的平均大小远远小于原生生物细胞的平 均大小:最小的细菌细胞也远远小于最小的真核生 物细胞。有的细菌细胞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仅能勉强 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和较大的病毒是重叠的。 1.真核细胞的体积:单细胞藻类一般为5,000 物细转 15,000μm3,极限为5~100,000um3:原生动物细胞 一般为10,000~50,000um3,极限20~1.5亿μm3: 酵母菌细胞一般为20一50μm3,极限为20~50μm3。 图细菌、 2.原核细胞的体积:光合细菌一般为5~50 μm3,极限为0.1~5,000μm3;螺旋体一般为0.1~2um3,极限为0.05~1,000m3;霉 形体一般为0.01~0.1um3,极限为0.01~0.1um3。 3.病毒粒子的体积:痘病毒为0.01m3,狂犬病毒为0.0015m3,流感病毒为0.0005 um3,脊髓灰质炎病毒为0.00001um2。 (二)、细菌的外形和排列 细菌的种类较多,但其外形比较简单,仅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种基本类型及某 些其他形态(图12)
8 2. 常见细菌的大小:细菌种类不同,其大小和表示有一定的差别,球菌以直径表示, 杆菌和螺旋状菌用长和宽表示,长者可达 80 m 以上,短的仅有 0.2 m,大多数病原菌 其大小在数微米之间。球菌直径常为 0.5~2.0 m;杆菌较大者长 3~8 m、宽 1~1.25 m,中等大者长 2~3 m、宽 0.5~1.0 m,小杆菌长 0.7~1.5 m、宽 0.2~0.4 m;螺 旋状菌以其两端的直线距离作长度,一般在 2~2.0 m 之间,宽 0.4~0.2 m。 3. 测量细菌大小的标准:细菌的大小以生长在适宜的温度和培养基中的幼龄(指对 数期)培养物为标准,一般以生长 18~24 h 的培养物为标准。各种细菌的大小不完全相 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同种细菌的大小是相对稳定的,可作为鉴定它们的一个依据。 细菌的大小介于动物细胞与病毒之间(图 1-1)。 最大的细菌比最小的单细胞原生生物大得多,但原 核生物细胞的平均大小远远小于原生生物细胞的平 均大小;最小的细菌细胞也远远小于最小的真核生 物细胞。有的细菌细胞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仅能勉强 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和较大的病毒是重叠的。 1. 真核细胞的体积:单细胞藻类一般为 5,000~ 15,000 m3,极限为 5~100,000 m3;原生动物细胞 一般为 10,000~50,000 m3,极限 20~1.5 亿m3; 酵母菌细胞一般为 20~50 m3,极限为 20~50 m3。 2. 原核细胞的体积:光合细菌一般为 5~50 m3,极限为 0.1~5,000 m3;螺旋体一般为 0.1~2 m3,极限为 0.05~1,000 m3;霉 形体一般为 0.01~0.1 m3,极限为 0.01~0.1 m3。 3. 病毒粒子的体积:痘病毒为 0.01 m3,狂犬病毒为 0.0015 m3,流感病毒为 0.0005 m3,脊髓灰质炎病毒为 0.00001 m3。 (二)、细菌的外形和排列 细菌的种类较多,但其外形比较简单,仅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种基本类型及某 些其他形态(图 1-2)。 病毒 细菌 动物细胞核 图 1-1 细菌、病毒与动物细胞大小示意 (据 Madigan 等)
细菌的繁殖方式都是简单的裂殖,不同细 菌裂殖后其菌体排列方式不同。有些细菌分裂 后单个存在,有些细菌分裂后彼此仍有原浆带 相连,形成一定的排列方式。在正常情况下, 各种细菌常保持一定的外形和排列,是相对稳 定的特征,可作为细菌分类与鉴定的一种依据。 球菌(coccus,复数cocci) 多数球菌菌体呈正圆球形,有的呈椭圆形、 半月形、矛头形、肾形和扁豆形等。按其分裂 方向及分裂后的排列情况,可将球菌分为微球 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和 八叠球菌等。 1.微球菌(Micrococeus):分裂后单个散在, 菌体多为正圆形。 2.双球菌(Diplococcus):沿一个平面分裂, 分裂后两两相连,其接触面有时呈扁平或凹入, 菌体可呈肾状、扁豆状、矛头状或半月状。例 如肺炎链球菌(Streplococcus pneumoniae)。 3.链球菌(Streptococcus):沿一个平面连续 图2细菌的各种形态示意图及电镜照片 分裂,分裂后三个以上菌体连成短链或长链。 据Madigan等 例如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4.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沿多个不规则的平面分裂,分裂后多个菌体堆积在一 起,似葡萄串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5.四联球菌(Tetracoccus):先后沿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分裂,分裂后四个菌体联在 起呈“田”字形。如丁酸四联球菌(Tetracoccus bytyri)。 6.八叠球菌(Sarcina):先后沿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分裂,分裂后八个菌体叠在一起 呈捆扎的包裹状。如黄色八叠球菌(Sarcina fava)。 杆菌(bacillus,复数bacilli) 1.杆菌的外形:杆菌一般呈正圆柱形,也有的近似卵圆形。菌体多数平直,亦有 稍弯曲者,两端多为钝圆,少数是平截或尖锐状。依菌体的粗细长短,可将杆菌描述为 9
9 细菌的繁殖方式都是简单的裂殖,不同细 菌裂殖后其菌体排列方式不同。有些细菌分裂 后单个存在,有些细菌分裂后彼此仍有原浆带 相连,形成一定的排列方式。在正常情况下, 各种细菌常保持一定的外形和排列,是相对稳 定的特征,可作为细菌分类与鉴定的一种依据。 球菌(coccus,复数 cocci) 多数球菌菌体呈正圆球形,有的呈椭圆形、 半月形、矛头形、肾形和扁豆形等。按其分裂 方向及分裂后的排列情况,可将球菌分为微球 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和 八叠球菌等。 1. 微球菌(Micrococcus):分裂后单个散在, 菌体多为正圆形。 2. 双球菌(Diplococcus):沿一个平面分裂, 分裂后两两相连,其接触面有时呈扁平或凹入, 菌体可呈肾状、扁豆状、矛头状或半月状。例 如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3. 链球菌(Streptococcus):沿一个平面连续 分裂,分裂后三个以上菌体连成短链或长链。 例如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4. 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沿多个不规则的平面分裂,分裂后多个菌体堆积在一 起,似葡萄串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5. 四联球菌(Tetracoccus):先后沿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分裂,分裂后四个菌体联在 一起呈“田”字形。如丁酸四联球菌(Tetracoccus bytyri)。 6. 八叠球菌(Sarcina):先后沿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分裂,分裂后八个菌体叠在一起 呈捆扎的包裹状。如黄色八叠球菌(Sarcina flava)。 杆菌(bacillus,复数 bacilli) 1. 杆菌的外形:杆菌一般呈正圆柱形,也有的近似卵圆形。菌体多数平直,亦有 稍弯曲者,两端多为钝圆,少数是平截或尖锐状。依菌体的粗细长短,可将杆菌描述为 图 1-2 细菌的各种形态示意图及电镜照片 (据 Madigan 等) 球菌 杆菌 螺旋状菌 螺旋体 出芽状及柄状菌 丝状菌
粗大杆菌、粗短杆菌、细长杆菌、中等大小杆菌、小杆菌和球杆菌(coccobacillus)。有 些杆菌一端膨大,菌体形似棒状,称棒状杆菌:有些则形成侧支或分枝,称为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有的呈长丝状,如坏死梭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orum)。 2.杆菌的排列:杆菌的分裂与菌体长轴相垂直(横分裂)。多数杆菌分裂后单独散 在,称为单杆菌:有些杆菌分裂后两俩相连成对存在,或者两个以上连成链状排列,前 者称为双杆菌(diplobacilli),后者称为链杆菌(streptobacilli)。 螺旋状菌(spiral form bacteria) 也称螺形菌(spirillar bacterium)。菌体呈弯曲或螺旋状的圆柱形,两端圆或尖突。根 据螺旋数又可分为弧菌(vibrio)和螺菌(spirillum)两种,前者菌体长2-3μm,只有 一个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后者菌体较长,约36μm,有两个以上的弯曲,捻转呈 螺旋状。 (三)、细菌的衰老型和多形性 细菌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对数繁殖期的菌形比较典型和一致。在不良环境或老龄 期,会出现和正常形状不一样的个体,甚至染色特性也会改变,称为衰老型或退化型 (involution form)。重新处于正常的培养环境时,即可恢复正常的形状。但也有些细菌, 纵使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其形状也很不一致,这种现象称为多形性(pleomorphism)。 (四)、细菌的群体形态 在适宜条件和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细菌生长繁殖可形成由巨大数量的菌体组成 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称为菌落(colony),又称克隆(clone)。若长 出的菌落,联成一片,称之为菌苔(awn)。 各种细菌的菌落在大小、形状、边缘结构、表面性状、隆起度、色泽与透明度、质 地以及溶血性等方面有各自的特征,可形成形态各异的菌落,可作为细菌分类鉴定的依 据。菌落可视之为由单个菌细胞繁殖而来,因此,在细菌学工作中常通过固体培养基上 的菌落,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计数及鉴定等。 二、细菌的结构 细菌虽为原核单细胞生物,其细胞也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体等基本结 构(图1-3),有的还有荚膜、S层、鞭毛、菌毛、芽孢等具特殊功能的结构。原核细胞
10 粗大杆菌、粗短杆菌、细长杆菌、中等大小杆菌、小杆菌和球杆菌(coccobacillus)。有 些杆菌一端膨大,菌体形似棒状,称棒状杆菌;有些则形成侧支或分枝,称为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有的呈长丝状,如坏死梭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orum)。 2. 杆菌的排列:杆菌的分裂与菌体长轴相垂直(横分裂)。多数杆菌分裂后单独散 在,称为单杆菌;有些杆菌分裂后两俩相连成对存在,或者两个以上连成链状排列,前 者称为双杆菌(diplobacilli),后者称为链杆菌(streptobacilli)。 螺旋状菌(spiral form bacteria) 也称螺形菌(spirillar bacterium)。菌体呈弯曲或螺旋状的圆柱形,两端圆或尖突。根 据螺旋数又可分为弧菌(vibrio)和螺菌(spirillum)两种,前者菌体长 2~3μm,只有 一个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后者菌体较长,约 3~6μm,有两个以上的弯曲,捻转呈 螺旋状。 (三)、细菌的衰老型和多形性 细菌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对数繁殖期的菌形比较典型和一致。在不良环境或老龄 期,会出现和正常形状不一样的个体,甚至染色特性也会改变,称为衰老型或退化型 (involution form)。重新处于正常的培养环境时,即可恢复正常的形状。但也有些细菌, 纵使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其形状也很不一致,这种现象称为多形性(pleomorphism)。 (四)、细菌的群体形态 在适宜条件和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细菌生长繁殖可形成由巨大数量的菌体组成 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称为菌落(colony),又称克隆(clone)。若长 出的菌落,联成一片,称之为菌苔(lawn)。 各种细菌的菌落在大小、形状、边缘结构、表面性状、隆起度、色泽与透明度、质 地以及溶血性等方面有各自的特征,可形成形态各异的菌落,可作为细菌分类鉴定的依 据。菌落可视之为由单个菌细胞繁殖而来,因此,在细菌学工作中常通过固体培养基上 的菌落,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计数及鉴定等。 二、细菌的结构 细菌虽为原核单细胞生物,其细胞也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体等基本结 构(图 1-3),有的还有荚膜、S 层、鞭毛、菌毛、芽孢等具特殊功能的结构。原核细胞
较真核细胞简单的多,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 表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类群 细菌、蓝绿藻 藻类、真菌、原生动物、动物、植 细胞直径 多小于2m 运动 推状武滑动。每根毛呈单根纤 多大于5μm 复合纤维状排列 米巴运动,每根鞭毛 细胞核 核膜 交 染色体 单根环状DNA附着于细胞膜或间体, 若干线状染色体。DNA与碱性蛋白 不与蛋白质结合 质、组蛋白结合,形成染色体 核分裂 单一源双向复制。裂殖 有有丝分裂减分胞周期,具 合子 形成机制 接合、转化 转号 接合 质 具有部分双倍体的部分合子 双倍体合子 细胞质 物理性状 不可逆凝胶状 可逆凝胶状 不运动 能运动 线粒体 有 内质网 有 高尔基体 无 有 叶绿体 无,有的有类囊体 有(植物细胞) 一般无 心粒 无 有(动物细胞 核糖体 70S 80S 细胞聘 主要由肽聚唐组成 不含肽聚唐,主要由纤维素组成 其他 胞壁酸 无 二酸 全无 的 部分有 克分子百分比 差异很大,30%-80% 比较一致,约40%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cell wall)细胞壁在细菌细胞的外层,是紧贴在细胞膜外的一层无色透明 坚韧而具有一定弹性的膜。将细菌经高渗溶液处理后染色,或用特殊方法染色,在光学 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胞壁。或将细菌制作超薄切片,用电镜观察。 11
11 较真核细胞简单的多,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 表 1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类 群 细菌、蓝绿藻 藻类、真菌、原生动物、动物、植 物 细胞直径 多小于 2 m 多大于 5 m 运 动 鞭毛运动或滑动,每根鞭毛呈单根纤 维状排列 鞭毛运动或阿米巴运动,每根鞭毛 呈复合纤维状排列 细胞核 核 膜 无 有 核 仁 无 有 染 色 体 单根环状DNA附着于细胞膜或间体, 不与蛋白质结合 若干线状染色体。DNA 与碱性蛋白 质、组蛋白结合,形成染色体 核 分 裂 单一源双向复制。裂殖 多源双向复制。部分细胞周期,具 有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 合 子 形成机制 接合、转化、转导 接合 性 质 具有部分双倍体的部分合子 双倍体合子 细胞质 物理性状 不可逆凝胶状 可逆凝胶状 运 动 不运动 能运动 线 粒 体 无 有 间 体 有 无 内 质 网 无 有 高尔基体 无 有 叶 绿 体 无,有的有类囊体 有(植物细胞) 微丝、微管 一般无 有 中 心 粒 无 有(动物细胞) 核 糖 体 70 S 80 S 细胞壁 主要由肽聚唐组成 不含肽聚唐,主要由纤维素组成 其 他 胞 壁 酸 有 无 二氨基庚二酸 部分有 全无 DNA 中的 G+C 克分子百分比 差异很大,30%~80% 比较一致,约 40%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cell wall) 细胞壁在细菌细胞的外层,是紧贴在细胞膜外的一层无色透明、 坚韧而具有一定弹性的膜。将细菌经高渗溶液处理后染色,或用特殊方法染色,在光学 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胞壁。或将细菌制作超薄切片,用电镜观察
1.结构与化学组成:用革 兰氏(Gam)染色法染色,可 以把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 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它们的细 胞壁结构和成分有区别(图 1-4). (1)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 普通 性毛 壁(图14A)无分化结构, 图I-3细细胞结构模式图(据Ryan等) 壁磷壁酸胎磷壁酸(LTA) 888 888878888 88888 88888 88 图14细菌细跑壁结构模式图(据Se等) 较厚,厚约15~80m。其化学成分主要是肽聚糖,占细胞壁物质的40~95%,形成15~ 50层肽聚糖网状分子组成的聚合体,得以使细胞壁坚韧而富有弹性。此外,还有磷壁酸 (teichoic acid)、多糖、蛋白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A蛋白,A群链球菌的M蛋白)等。 分枝杆菌则含占细胞壁成分近13的的脂类,多数以分枝杆菌酸(mycolic acid)或蜡质 的形式存在。 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称粘肽(mucopeptide)、糖肽(lycopeptide)或胞壁质 (mure in),是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物质。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是由聚糖链支 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的复杂聚合物(图15B)。聚糖链支架由N乙酰 葡糖胺(N-acetylmuramic acid)和N乙酰胞壁酸(N-acetylglucosamine)通过B-L,4糖 苷键交替连接组成。四肽侧链依次由L-丙氨酸、D谷氨酸(或D异谷氨酰胺)、L-赖 氨酸、D丙氨酸所组成,均联接于胞壁酸。五肽联桥由5个甘氨酸组成,交联于相邻 两条聚糖链支架的四肽侧链上第一条第3位L-赖氨酸及第二条第4位D丙氨酸之间
12 1. 结构与化学组成:用革 兰氏(Gram)染色法染色,可 以把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 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它们的细 胞壁结构和 成分有区 别(图 1-4)。 (1)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 壁(图 1-4A) 无分化结构, 较厚,厚约 15~80 nm。其化学成分主要是肽聚糖,占细胞壁物质的 40~95%,形成 15~ 50 层肽聚糖网状分子组成的聚合体,得以使细胞壁坚韧而富有弹性。此外,还有磷壁酸 (teichoic acid)、多糖、蛋白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A 蛋白,A群链球菌的M蛋白)等。 分枝杆菌则含占细胞壁成分近 1/3 的的脂类,多数以分枝杆菌酸(mycolic acid)或蜡质 的形式存在。 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称粘肽(mucopeptide)、糖肽(glycopeptide)或胞壁质 (murein),是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物质。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是由聚糖链支 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的复杂聚合物(图 1-5B)。聚糖链支架由N-乙酰 葡糖胺(N-acetylmuramic acid)和N-乙酰胞壁酸(N-acetylglucosamine)通过β-1, 4 糖 苷键交替连接组成。四肽侧链依次由L-丙氨酸、D-谷氨酸(或D-异谷氨酰胺)、L-赖 氨酸、D-丙氨酸所组成,均联接于胞壁酸。五肽联桥由 5 个甘氨酸组成,交联于相邻 两条聚糖链支架的四肽侧链上第一条第 3 位L-赖氨酸及第二条第 4 位D-丙氨酸之间, 图 1-3 细菌细胞结构模式图(据 Ryan 等) 核体 核糖体 细胞质 间体 细胞膜 细胞壁 荚膜 性菌毛 质粒 普通菌毛 鞭毛 壁磷壁酸 脂磷壁酸(LTA) OMP (脂蛋白) OMP(微孔蛋白) OMP 表层蛋白 肽 聚 糖 LPS 细 胞 壁 细 胞 膜 外 膜 细 胞 膜 周质 间隙 A 革兰氏阳性菌 B 革兰氏阴性菌 图 1-4 细菌细胞壁结构模式图(据 Salyers 等)
于是构成十分坚韧的三维立体结构。溶菌酶能水解肽聚糖链支架中的BL,4糖苷键,故 能裂解肽聚糖。 聚糖 磷壁酸(teichoic -G-M-G -G-M-G- acid),又名垣酸, L- 为革兰氏阳性菌所 NH 特有的一种酸性多 D Glu D Ala 糖,主要成分为核 -G-M-G- 糖醇磷壁酸或甘油 磷壁酸等五种类 型,是由核糖醇 图15肽聚糖的短肽组成及交联方式示意 (ibitol)或甘油(glycerol)残基经磷酸二酯键相互联接而成的多聚物,并带有一些氨 基酸或糖。磷壁酸分子组成长链,穿插于肽聚糖层中(图14A),可分为两类,其一与 肽聚糖分子间共价结合的为壁磷壁酸(wall teichoic acid),另一跨越肽聚糖层并与细胞 膜相交联的为膜磷壁酸(membrane teichoic acid),又叫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 磷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为:①带有较多负电荷,能与Mg*结合,以维持细胞膜上一些 需Mg+合成酶的活性:②具细菌特异的表面抗原:③增强细菌的致病作用,对宿主细 胞具有粘附((主要为膜磷壁酸)、避免被白细胞吞噬以及抗补体的作用,如为A群链球菌 的毒力因子:④为噬菌体提供特异的吸附受体:⑤能调节细胞内自溶素(autolysin)的活 力,以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 (2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约10~15nm,其结构和成分较复杂(图1-4B), 由外膜(outer membrane)(外胞壁)、肽聚糖层(内胞壁)和周质间隙(periplasmic space)) 组成。肽聚糖是仅由1~2层肽聚糖网状分子组成的薄层(2~3m,含量约占细胞壁总 重的10%,疏松肽网状聚糖贯穿于周质间隙之中;外层的外膜由脂多糖、磷脂、蛋白质 和脂蛋白等复合构成,最外层为脂多糖,双层分子的磷脂居中,外膜蛋白穿插其中,再 内为交联外膜与肽聚糖层的脂蛋白:周质间隙是指外膜与细胞膜之间的狭窄空间(宽约 12~15m),呈胶状,内含多种周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蛋白酶、核酶等)、合成酶类(肽 聚糖合成酶等、运送营养物质的结合蛋白以及与细胞趋化性相关的受体蛋白等。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为革兰氏阴性细菌所特有,位于外壁层的最表 面,厚约8l0nm。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侧链多糖三部分组成。类脂A(1 lipid A)是 13
13 于是构成十分坚韧的三维立体结构。溶菌酶能水解肽聚糖链支架中的β-1, 4 糖苷键,故 能裂解肽聚糖。 磷壁酸(teichoic acid),又名垣酸, 为革兰氏阳性菌所 特有的一种酸性多 糖,主要成分为核 糖醇磷壁酸或甘油 磷壁酸等五种类 型,是由核糖醇 (ribitol)或甘油(glycerol)残基经磷酸二酯键相互联接而成的多聚物,并带有一些氨 基酸或糖。磷壁酸分子组成长链,穿插于肽聚糖层中(图 1-4A),可分为两类,其一与 肽聚糖分子间共价结合的为壁磷壁酸(wall teichoic acid),另一跨越肽聚糖层并与细胞 膜相交联的为膜磷壁酸(membrane teichoic acid),又叫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 磷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为:①带有较多负电荷,能与 Mg2+结合,以维持细胞膜上一些 需 Mg2+合成酶的活性;②具细菌特异的表面抗原;③增强细菌的致病作用,对宿主细 胞具有粘附((主要为膜磷壁酸)、避免被白细胞吞噬以及抗补体的作用,如为A群链球菌 的毒力因子;④为噬菌体提供特异的吸附受体;⑤能调节细胞内自溶素(autolysin)的活 力,以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 (2)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 较薄,约 10~15 nm,其结构和成分较复杂(图 1-4B), 由外膜(outer membrane)(外胞壁)、肽聚糖层(内胞壁)和周质间隙(periplasmic space) 组成。肽聚糖是仅由 1~2 层肽聚糖网状分子组成的薄层(2~3 nm),含量约占细胞壁总 重的 10%,疏松肽网状聚糖贯穿于周质间隙之中;外层的外膜由脂多糖、磷脂、蛋白质 和脂蛋白等复合构成,最外层为脂多糖,双层分子的磷脂居中,外膜蛋白穿插其中,再 内为交联外膜与肽聚糖层的脂蛋白;周质间隙是指外膜与细胞膜之间的狭窄空间(宽约 12~15 nm),呈胶状,内含多种周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蛋白酶、核酶等)、合成酶类(肽 聚糖合成酶等)、运送营养物质的结合蛋白以及与细胞趋化性相关的受体蛋白等。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为革兰氏阴性细菌所特有,位于外壁层的最表 面,厚约 8~10 nm。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侧链多糖三部分组成。类脂A(lipid A)是 聚糖 — G — M — G — — G — M — G — │ │ L — Ala L — Ala │ │ — G — M — G — D — Glu D — Ala D — Glu — NH │ │ │ │ L — Ala DAP DAP L — Lys │ │ │ │ D — Glu — NH D — Ala D — Glu D — Ala │ │ L — Lys L — Ala │ │ D — Ala — G — M — G — A 大肠杆菌 B 金黄色葡萄球菌 G 代表乙酰葡萄糖胺(N-Acetyl-D-Glucosamine) M 代表乙酰胞壁酸(N-Acetyl-D-Muramic acid) 图 1-5 肽聚糖的短肽组成及交联方式示意 Gly │ Gly │ Gly │ Gly │ Gly 短肽
一种结合有多种长链脂肪酸的氨基葡萄糖聚二糖链,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发挥多 种生物学效应,能致动物体发热,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各种革兰氏阴性菌的类 脂A结构极相似,无种属特异性。核心多糖位于类脂A的外层,由葡萄糖、半乳糖等组 成,与类脂A共价联结,核心多糖具有属特异性。侧链多糖在LPS的最外侧,即为菌体 (0)抗原,由35个低聚糖单位重复构成的多糖链,其中单糖的种类、位置、排列和 构型均不同,具有种、型特异性。LPS有吸附Mg+、C+等阳离子的作用,也是噬菌体 在细菌表面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ce protein,.OMP),是外膜层中镶嵌的多种蛋白质的统称。 按含量及功能的重要性可将OMP分为主要及次要两类。主要外膜蛋白包括微孔蛋白 (poi)及脂蛋白等。微孔蛋白由三个相同分子量的亚单位组成,形成跨越外膜的微小 孔道,起分子筛的作用,仅允许小分子量的营养物质通过,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因此 溶菌酶之类的物质不易作用到革兰氏阴性菌的肽聚糖。某些特异的微孔蛋白与细菌对宿 主细胞的粘附或与某些特定物质的摄取有关,发挥受体的作用。脂蛋白(lipoprotein) 的作用是使外膜层与肽聚糖牢固地连接,可作为噬菌体的受体,或参与铁及其它营养物 质的转运 OMP可呈现一定的电泳图谱,据此可对某些革兰多阴性菌及菌株进行鉴定、分型 以及提供分子流行病学的信息。 2.细胞壁的功能:①维持细菌的一定外形:②保护细菌耐受低渗环境:③具有屏障 作用,可选择性的阻止某些较大外物进入和菌体内某些物质的逸出,维持菌体内外离子 平衡:④参与细菌的正常分裂,分裂时细胞壁向内凹陷形成横隔(cross wal):⑤赋予细 菌具有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对噬菌体与药物的敏感性以及革兰氏染色特性。 3.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结构与细菌染色反应和药敏性的关系:由于细菌细胞壁 中肽聚糖的含量和其结构的不同,致使对革兰氏染色表现为阴性(红色)和阳性(蓝色) 两种反应。因分枝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含有分枝杆菌酸或蜡质,具抗含酸酒精的 脱色作用而表现抗酸性染色反应。 细胞壁的渗透屏障作用可阻止药物到达其作用部位。因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 和组成比革兰氏阳性菌复杂,一般来说,革兰氏阴性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抵抗力,而 革兰氏阳性菌则比较敏感,例如对青莓素,革兰氏阳性菌比革兰氏阴性菌敏感。 4.细胞壁缺损的或无细胞壁的细菌:①革兰氏阳性菌经溶菌酶或青毒素处理后,可 完全除去细胞壁,形成仅由细胞膜包裹细胞质的脆弱细胞,称为原生质体(protoplast)
14 一种结合有多种长链脂肪酸的氨基葡萄糖聚二糖链,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发挥多 种生物学效应,能致动物体发热,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各种革兰氏阴性菌的类 脂A结构极相似,无种属特异性。核心多糖位于类脂A的外层,由葡萄糖、半乳糖等组 成,与类脂A共价联结,核心多糖具有属特异性。侧链多糖在 LPS 的最外侧,即为菌体 (O)抗原,由 3~5 个低聚糖单位重复构成的多糖链,其中单糖的种类、位置、排列和 构型均不同,具有种、型特异性。LPS 有吸附 Mg2+、Ca2+等阳离子的作用,也是噬菌体 在细菌表面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ce protein, OMP),是外膜层中镶嵌的多种蛋白质的统称。 按含量及功能的重要性可将 OMP 分为主要及次要两类。主要外膜蛋白包括微孔蛋白 (porin)及脂蛋白等。微孔蛋白由三个相同分子量的亚单位组成,形成跨越外膜的微小 孔道,起分子筛的作用,仅允许小分子量的营养物质通过,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因此 溶菌酶之类的物质不易作用到革兰氏阴性菌的肽聚糖。某些特异的微孔蛋白与细菌对宿 主细胞的粘附或与某些特定物质的摄取有关,发挥受体的作用。脂蛋白(lipoprotein) 的作用是使外膜层与肽聚糖牢固地连接,可作为噬菌体的受体,或参与铁及其它营养物 质的转运。 OMP 可呈现一定的电泳图谱,据此可对某些革兰多阴性菌及菌株进行鉴定、分型 以及提供分子流行病学的信息。 2. 细胞壁的功能:①维持细菌的一定外形;②保护细菌耐受低渗环境;③具有屏障 作用,可选择性的阻止某些较大外物进入和菌体内某些物质的逸出,维持菌体内外离子 平衡;④参与细菌的正常分裂,分裂时细胞壁向内凹陷形成横隔(cross wall);⑤赋予细 菌具有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对噬菌体与药物的敏感性以及革兰氏染色特性。 3. 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结构与细菌染色反应和药敏性的关系:由于细菌细胞壁 中肽聚糖的含量和其结构的不同,致使对革兰氏染色表现为阴性(红色)和阳性(蓝色) 两种反应。因分枝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含有分枝杆菌酸或蜡质,具抗含酸酒精的 脱色作用而表现抗酸性染色反应。 细胞壁的渗透屏障作用可阻止药物到达其作用部位。因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 和组成比革兰氏阳性菌复杂,一般来说,革兰氏阴性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抵抗力,而 革兰氏阳性菌则比较敏感,例如对青霉素,革兰氏阳性菌比革兰氏阴性菌敏感。 4. 细胞壁缺损的或无细胞壁的细菌:①革兰氏阳性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后,可 完全除去细胞壁,形成仅由细胞膜包裹细胞质的脆弱细胞,称为原生质体(protoplast)
②用溶菌酶等作用苹兰氏阴性菌,仅去除细胞壁内的肽聚糖,形成仍有外膜层包裹的菌 细胞,称为原生质球(spheroplast),也称圆质体或球状体。将两个不同的原生质体或原生 质球融合并再生成一个细菌的技术,称为原生质体融合技术。③L型细菌,是细菌的一 种无细胞壁的变型(因Lister Institute of Preventive Medicine首次发现,故命名为L型细 菌)。目前通常将细胞壁缺陷的细菌,包括原生质体及原生质球,统称为细菌L型。但 是严格意义的细菌L型是指细菌自发、或经诱导剂诱导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 株。而原生质体和原生质球是细菌由人工处理形成的,不能分裂的细胞。 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细胞质膜(cytoplasmic membrane)。位于细胞壁内侧 是紧紧地包裹在细胞浆的外面的一层富有弹性的、菲薄的半透性生物膜。与一般细胞膜 在结构、化学成分、功能上无多大区别,其结构基本上同于真核细胞膜的液态镶嵌结构。 细菌细胞膜的功能也与真核细胞膜相似。①膜上分布有许多酶,例如B半乳糖苷酶 ATP酶及各种合成酶等,可支持细胞的电子转运与氧化磷酸化:②进行细胞内外的物质 转运、交换,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③合成细胞壁、荚膜的各组分:④着生鞭毛并供 应细菌运动所需能量等作用。细胞膜受到损伤,细菌将死亡。 间体(mesosome),是细胞膜凹入陷折叠而成的一种囊状、管状或层状的结构。革 兰氏阳性菌较为常见。其功能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相似,与呼吸有关,并有促进细胞分 裂的作用。 核体(nuclear body)细菌为原核生物,其基因组DNA无核膜包围,分布于细胞质 内,称为核体或拟核(nucleoid)。核体在细胞质中心或边缘区,呈球状、哑铃状、带状 网状等形态。 细菌核体是一个共价闭合、环状的双链大型DNA分子。例如大肠杆菌的核体DNA 分子,分子量约3×10°,约有5×10个碱基对,含30005000个基因。细菌的DNA无 蛋白质相结合,依赖促旋酶(gyrase)形成超螺旋结构。核体仅在复制的短时间内为双 倍体,一般均是单倍体。核体含细菌的遗传基因,控制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除核体DNA外,有些细菌还具有能自行复制、随宿主分裂传给子代菌体、有一定 遗传特性的游离小型双股DNA分子,称为质粒(plasmied),也称游离基因。质粒多为 共价闭合环状,也发现有线状,分子量在106103之间。质粒基因组约为核体的1%,含 细菌一些生命非必需的基因,其功能是控制产生菌毛、毒素、耐药性和细菌素等遗传性 状。质粒能独立复制,有些质粒能与核体DNA整合或脱离,这类质粒又称为附加体 (©pisom).质粒可通过细菌接合转移到另一个菌体。质粒具有与外来DNA重组的功能
15 ②用溶菌酶等作用革兰氏阴性菌,仅去除细胞壁内的肽聚糖,形成仍有外膜层包裹的菌 细胞,称为原生质球(spheroplast),也称圆质体或球状体。将两个不同的原生质体或原生 质球融合并再生成一个细菌的技术,称为原生质体融合技术。③L 型细菌,是细菌的一 种无细胞壁的变型(因 Lister Institute of Preventive Medicine 首次发现,故命名为 L 型细 菌)。目前通常将细胞壁缺陷的细菌,包括原生质体及原生质球,统称为细菌L型。但 是严格意义的细菌L型是指细菌自发、或经诱导剂诱导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 株。而原生质体和原生质球是细菌由人工处理形成的,不能分裂的细胞。 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细胞质膜(cytoplasmic membrane)。位于细胞壁内侧, 是紧紧地包裹在细胞浆的外面的一层富有弹性的、菲薄的半透性生物膜。与一般细胞膜 在结构、化学成分、功能上无多大区别,其结构基本上同于真核细胞膜的液态镶嵌结构。 细菌细胞膜的功能也与真核细胞膜相似。①膜上分布有许多酶,例如β-半乳糖苷酶、 ATP 酶及各种合成酶等,可支持细胞的电子转运与氧化磷酸化;②进行细胞内外的物质 转运、交换,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③合成细胞壁、荚膜的各组分;④着生鞭毛并供 应细菌运动所需能量等作用。细胞膜受到损伤,细菌将死亡。 间体(mesosome),是细胞膜凹入陷折叠而成的一种囊状、管状或层状的结构。革 兰氏阳性菌较为常见。其功能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相似,与呼吸有关,并有促进细胞分 裂的作用。 核体(nuclear body)细菌为原核生物,其基因组 DNA 无核膜包围,分布于细胞质 内,称为核体或拟核(nucleoid)。核体在细胞质中心或边缘区,呈球状、哑铃状、带状、 网状等形态。 细菌核体是一个共价闭合、环状的双链大型 DNA 分子。例如大肠杆菌的核体 DNA 分子,分子量约 3×109,约有 5×106 个碱基对,含 3000~5000 个基因。细菌的 DNA 无 蛋白质相结合,依赖促旋酶(gyrase)形成超螺旋结构。核体仅在复制的短时间内为双 倍体,一般均是单倍体。核体含细菌的遗传基因,控制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除核体 DNA 外,有些细菌还具有能自行复制、随宿主分裂传给子代菌体、有一定 遗传特性的游离小型双股 DNA 分子,称为质粒(plasmied),也称游离基因。质粒多为 共价闭合环状,也发现有线状,分子量在 106~108 之间。质粒基因组约为核体的 1%,含 细菌一些生命非必需的基因,其功能是控制产生菌毛、毒素、耐药性和细菌素等遗传性 状。质粒能独立复制,有些质粒能与核体 DNA 整合或脱离,这类质粒又称为附加体 (episom)。质粒可通过细菌接合转移到另一个菌体。质粒具有与外来 DNA 重组的功能
所以在基因工程中被广泛应用作载体 细胞质(cytoplasm)通常指细菌细胞膜内包围的、除核体以外的所有物质,是 种无色透明、均质的粘稠胶体。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脂类、多糖类、核糖核酸和少 量无机盐类等,具有明显的胶体性质。细胞质是细菌进行营养物代谢以及合成核酸和蛋 白质的场所,在细胞质内含有各种酶系统,还有核糖体、质粒、包含体、气泡等内含物 1.核糖体(ribosome):核糖体又名 168 IRNA 核蛋白体,是散布在细胞质中的一种核糖 21种核能体蛋白(S1一521) 核酸蛋白质小颗粒。其呈小球形或不对称 形,约由23的RNA和1/3蛋白质所组 成。rRNA有5s、16s及23s三种,蛋白质 34种核糖体蛋白(L1一L34 508 有56种之多。其长约10-20nm,沉降系 图17细菊核糖体结构模式图(据周德庆) 数约为70s,由50s和30s两个亚基构成 (图1-7),而真核细胞核糖体为80s,两个亚基为60s和40s。核糖体的数目随生长阶段 而异,生长旺盛时最多,生长静止时减少。有些细菌的核糖体总数可达15000个,占细 菌细胞干重的25%。核糖体在菌细胞内常形成多聚核糖体(polyribosome或polysome) 个体核糖体的数目因菌种不同而异,少者3一4个,多者可达70个。 2.包含物(inclusion):细菌等原核生物细胞内往往具有一些贮存营养物质或其它物 质的颗粒样结构,称之为包含物,它与病毒感染所致的包涵体(inclusion body)完全不 同。细菌包含物有脂肪滴、糖原、异染颗粒及 气泡等,为细菌非永久不变的或必需的结构, 因细菌种类不同其成分有所差异。 (1)脂肪滴(fat drop)是一些原核 生物特有的碳源和能源的贮存形式,为一种脂 质成份,最常见为聚B羟基丁酸(poy-B hydroxybutyric acid,PHB)(1-8), (2)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是某些细菌细胞质中一种特有的 球形酸性小颗粒,对碱性染料的亲和性特别 6
16 所以在基因工程中被广泛应用作载体。 细胞质(cytoplasm) 通常指细菌细胞膜内包围的、除核体以外的所有物质,是一 种无色透明、均质的粘稠胶体。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脂类、多糖类、核糖核酸和少 量无机盐类等,具有明显的胶体性质。细胞质是细菌进行营养物代谢以及合成核酸和蛋 白质的场所,在细胞质内含有各种酶系统,还有核糖体、质粒、包含体、气泡等内含物。 1. 核糖体(ribosome):核糖体又名 核蛋白体,是散布在细胞质中的一种核糖 核酸蛋白质小颗粒。其呈小球形或不对称 形,约由 2/3 的 rRNA 和 1/3 蛋白质所组 成。rRNA 有 5s、16s 及 23s 三种,蛋白质 有 56 种之多。其长约 10~20 nm,沉降系 数约为 70s,由 50s 和 30s 两个亚基构成 (图 1-7),而真核细胞核糖体为 80s,两个亚基为 60s 和 40s。核糖体的数目随生长阶段 而异,生长旺盛时最多,生长静止时减少。有些细菌的核糖体总数可达 15000 个,占细 菌细胞干重的 25%。核糖体在菌细胞内常形成多聚核糖体(polyribosome 或 polysome), 个体核糖体的数目因菌种不同而异,少者 3—4 个,多者可达 70 个。 2. 包含物(inclusion):细菌等原核生物细胞内往往具有一些贮存营养物质或其它物 质的颗粒样结构,称之为包含物,它与病毒感染所致的包涵体(inclusion body)完全不 同。细菌包含物有脂肪滴、糖原、异染颗粒及 气泡等,为细菌非永久不变的或必需的结构, 因细菌种类不同其成分有所差异。 (1)脂肪滴(fat drop) 是一些原核 生物特有的碳源和能源的贮存形式,为一种脂 质成份,最常见为聚β-羟基丁酸(poly-β- hydroxybutyric acid,PHB)(图 1-8), ( 2 )异染颗粒( metachromatic granule) 是某些细菌细胞质中一种特有的 球形酸性小颗粒,对碱性染料的亲和性特别 图 1-7 细菌核糖体结构模式图(据周德庆) PHB 图 1-8 红螺菌(Rhodospirillum)的包含物 (据 Madigan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