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 2、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了解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感情 3、反复诵读,涵泳山水诗“诗中有画”之意境:以孟、王为代表,分析山水诗 派的特点 4、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鉴赏写景诗。进一步分析山水诗人的心态 与人格。 5、了解诗歌中平仄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设想: 1、此课为第一课,要先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词有所了解 2、在朗读中领悟诗作的思想情感,在点评中让学生挖掘诗歌特有的魅力。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课时安排: 学习过程: 第一课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三千年中国古典诗 歌桂冠上的两颗明珠。唐诗展现了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人开阔爽 朗的胸襟和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貌。她那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对理想的执著追 求,对生活美和精神美的礼赞和向往,对丑陋与邪恶的蔑视和抨击,以饱满的情 感和悠远的神韵,千百年来不知扣响多少读者的心弦。而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 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唐诗宋词中包孕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情 感资源,对生命、生活、亲人以及祖国、故乡的深切热爱和赤诚关怀,是极好的 情感教育读本,涵咏吟诵,能使我们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 抚慰心灵,帮助我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浮华喧嚣中返归宁静和淳朴;使我 们心中有“爱”一一热爱生命,关爱众生。 二、唐诗空前繁荣 1、数量之多,是空前的 2、诗人之多,是空前的。 3、题材之广,是空前的 4、体派之丰,是空前的。 三、宋诗是继唐诗之后又一高峰 有诗人九千馀人,二十七万余首诗。宋诗最显著的特征:“以文字为诗,以才学 为诗,以议论为诗 四、宋词是宋代标志性的文体。 词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曲”“曲子”“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 馀”“琴趣外篇”等。直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词”这个名词才正式确定下来 五、预习三首诗 第二课 课内诗歌赏析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注解】:1、暝:昏暗。2、沧江:同"苍江″。3、维扬:即扬州
学习目标: 1、了解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 2、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了解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感情 3、反复诵读,涵泳山水诗“诗中有画”之意境; 以孟、王为代表,分析山水诗 派的特点。 4、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鉴赏写景诗。进一步分析山水诗人的心态 与人格。 5、了解诗歌中平仄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设想: 1、此课为第一课,要先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词有所了解。 2、在朗读中领悟诗作的思想情感,在点评中让学生挖掘诗歌特有的魅力。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课时安排: 学习过程: 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三千年中国古典诗 歌桂冠上的两颗明珠。唐诗展现了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人开阔爽 朗的胸襟和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貌。她那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对理想的执著追 求,对生活美和精神美的礼赞和向往,对丑陋与邪恶的蔑视和抨击,以饱满的情 感和悠远的神韵,千百年来不知扣响多少读者的心弦。而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 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唐诗宋词中包孕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情 感资源,对生命、生活、亲人以及祖国、故乡的深切热爱和赤诚关怀,是极好的 情感教育读本,涵咏吟诵,能使我们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 抚慰心灵,帮助我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浮华喧嚣中返归宁静和淳朴;使我 们心中有“爱”——热爱生命,关爱众生。 二、唐诗空前繁荣 1、 数量之多,是空前的。 2、 诗人之多,是空前的。 3、 题材之广,是空前的。 4、 体派之丰,是空前的。 三、宋诗是继唐诗之后又一高峰。 有诗人九千馀人,二十七万余首诗。宋诗最显著的特征:“以文字为诗,以才学 为诗,以议论为诗”。 四、宋词是宋代标志性的文体。 词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曲”“曲子”“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 馀”“琴趣外篇”等。直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词”这个名词才正式确定下来。 五、预习三首诗 第二课 课内诗歌赏析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注解】:1、瞑:昏暗。2、沧江:同"苍江"。3、维扬:即扬州
【韵译】: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两岸风吹 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 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 去扬州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离开长安东游时作。诗人在路途中怀念旧友,写下 了这首诗寄给友人。诗人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情绪动荡,不平静。凄清的夜晩 正是他寂寥心情的反映,也更使怀念旧友泪流满面。这首诗情调凄凉,表现了诗 人失意后的激愤不平和世罕知音的深深的孤独感。全诗情景交融,自然天成,诚 挚感人 【赏析】: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为钱 塘江流经桐庐县一带的别称。“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 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 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 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 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 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 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 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 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 还必然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 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建德当 时为桐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维扬,扬州的古称。按照诗人的诉说, 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土”,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 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 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 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吴越 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山水寻吴越, 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 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 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 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 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那种求 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 的清远的印象 【孟浩然其他作品】 春晓、宿建德江、临泂庭上张丞相、夜归鹿门歌、过故人庄等。 《汉江临眺》王维 【题解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祁州(今山西省祁县),后移居蒲州(今山西 永济)。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受牵连,被贬为济州(今山东长清县)
【韵译】: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两岸风吹 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 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 去扬州。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离开长安东游时作。诗人在路途中怀念旧友,写下 了这首诗寄给友人。诗人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情绪动荡,不平静。凄清的夜晚 正是他寂寥心情的反映,也更使怀念旧友泪流满面。这首诗情调凄凉,表现了诗 人失意后的激愤不平和世罕知音的深深的孤独感。全诗情景交融,自然天成,诚 挚感人。 【赏析】: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为钱 塘江流经桐庐县一带的别称。“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 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 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 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 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 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 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 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 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 还必然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 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建德当 时为桐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维扬,扬州的古称。按照诗人的诉说,一 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土”,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 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 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 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吴越, 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山水寻吴越, 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 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 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 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 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那种求 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 的清远的印象。 【孟浩然其他作品】 春晓 、宿建德江 、临洞庭上张丞相 、夜归鹿门歌、过故人庄等。 《汉江临眺》 王维 【题解】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祁州(今山西省祁县),后移居蒲州(今山西 永济)。21 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受牵连,被贬为济州(今山东长清县)
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734)张九龄为相后,擢王维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 后张九龄被贬,王维出使塞上,此行却写了不少意境宏阔,气势雄浑的边塞诗。 后返至长安,过着平静的文官生活,“弹琴赋诗,傲啸终身”,写下大量山水田 园诗。安禄山陷两京,被迫接受伪职。乱平后以罪降为太子中允,由此淡泊世事, 过着焚香礼佛,亦官亦隐的生活。后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既工于诗,又擅长音乐和绘画,能以音乐、绘画之理通于诗,他的山水田园 诗创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把我国山水诗的表现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与孟浩 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其诗各体兼工,尤长五言律 绝。苏轼云“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题蓝田烟 雨图》)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 首联大笔挥洒,借地理位置勾勒汉江雄浑辽阔的声势,是整个画面阔大的背景 颔联写汉水浩荡,一泻千里,江上水气浮动,两岸山色时隐时现。这两句诗, 作纵向描绘而气势磅礴,一作空间点染而气象深远。颈联从动荡的船中用错觉写 郡邑的浮动以及江天相接处天空的动摇,反映汉江的壮阔及水势波澜。尾联表达 了诗人对襄阳风光的依恋和赞叹。 全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诗人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写自己的视觉感受,运 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汉江到山色, 从郡邑到远空,突出展现汉江水流长远,波澜壮阔的气象,视野极其开阔,境界 极其广远。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和诗歌的 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全诗气韵生动,俨如一幅素雅而富有气势的水墨画,确 如苏轼所言“诗中有画 随堂练习 1.字词注音暝()沧江()摩诘()楚塞()荆 门() 浦()郡邑()波澜()浔阳()襄樊(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赏析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了解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感情; 2.反复诵读,了解李白诗中所蕴含的浪漫主义情怀; 3.联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诗歌,进一步分析李诗中蕴含的复杂的思想内容,并体 味李白的人格理想和处世风格。 学习过程: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 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后迁居四川江油。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 律和谐多变。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 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 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存诗900余首, 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 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 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
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734)张九龄为相后,擢王维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 后张九龄被贬,王维出使塞上,此行却写了不少意境宏阔,气势雄浑的边塞诗。 后返至长安,过着平静的文官生活,“弹琴赋诗,傲啸终身”,写下大量山水田 园诗。安禄山陷两京,被迫接受伪职。乱平后以罪降为太子中允,由此淡泊世事, 过着焚香礼佛,亦官亦隐的生活。后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既工于诗,又擅长音乐和绘画,能以音乐、绘画之理通于诗,他的山水田园 诗创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把我国山水诗的表现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与孟浩 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其诗各体兼工,尤长五言律 绝。苏轼云“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题蓝田烟 雨图》)。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 首联大笔挥洒,借地理位置勾勒汉江雄浑辽阔的声势,是整个画面阔大的背景。 颔联写汉水浩荡,一泻千里,江上水气浮动,两岸山色时隐时现。这两句诗,一 作纵向描绘而气势磅礴,一作空间点染而气象深远。颈联从动荡的船中用错觉写 郡邑的浮动以及江天相接处天空的动摇,反映汉江的壮阔及水势波澜。尾联表达 了诗人对襄阳风光的依恋和赞叹。 全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诗人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写自己的视觉感受,运 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汉江到山色, 从郡邑到远空,突出展现汉江水流长远,波澜壮阔的气象,视野极其开阔,境界 极其广远。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和诗歌的 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全诗气韵生动,俨如一幅素雅而富有气势的水墨画,确 如苏轼所言“诗中有画”。 随堂练习 1.字词注音 暝( ) 沧江( ) 摩诘( ) 楚塞( ) 荆 门( ) 浦( ) 郡邑( ) 波澜( ) 浔阳( ) 襄樊( )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赏析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了解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感情; 2.反复诵读,了解李白诗中所蕴含的浪漫主义情怀; 3.联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诗歌,进一步分析李诗中蕴含的复杂的思想内容,并体 味李白的人格理想和处世风格。 学习过程: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 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后迁居四川江油。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 律和谐多变。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 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 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存诗 900 余首, 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 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 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
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 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李 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 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 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 韵译: 我原是楚国的狂人,髙唱凤歌讥笑孔丘。手执神仙的绿玉杖,早晨我辞别黄鹤楼。 为着寻仙,我遍访五岳不辞遥远,平生中,我最爱好到名山去遨游。庐山高耸, 与天上的南斗星靠近,五老峰的九叠屏,好象云霞展开,山影湖光相映衬,青黑 绮丽俊秀。金阙前香炉峰和双剑峰,髙耸对峙,三石梁的瀑布,恰似银河倒挂飞 流。香炉峰的瀑布,与此遥遥相望,峻崖环绕,峰峦重叠直至天上。苍翠的山色 映着朝阳,红霞更加绚丽,在鸟飞不到的峰顶,俯视吴天真宽广。登上庐山纵览 天地,才领略天地壮观,俯瞰茫茫长江永去不还,流向东方。万里黄云起伏,两 岸的景色不断变幻,长江九条支流,翻滚着雪山般的白浪。爱作赞美庐山的歌谣, 诗兴都因庐山所触发。闲对石镜峰窥看,我更加心清意畅,谢灵运当年游处,早 已被青苔掩藏。我早就服了还丹,对世俗毫无情念,心神宁静了,就觉得仙道已 经初成。向远处看去,仙人们正驾驭着彩云,手捧芙蓉到玉京山,去朝拜天尊神。 我早与汗漫仙人,相约在九天之顶,心想接你这个卢敖,一起同游太清。 写作缘由: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 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 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 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评析: 这首诗是咏叹庐山风景的奇绝,游览飘然,猛发学道成仙之欲望,并进而邀请同 伴。诗分四段。首六句为第一段,是序曲。以楚狂自比,对政治淡漠,透露寻仙 访道隐逸之心。"庐山"八句,为第二段,以仰视角度写庐山"瀑布相望”、"银河 倒挂″、"翠影映月″、″鸟飞不到"雄奇风光。"登髙"八句为第三段,以俯视角度, 写长江″茫茫东去"、"黄云万里″、"九派流雪"的雄伟气势,并以谢灵运故事,抒 发浮生若萝,盛事难再,寄隐求仙访道,超脱现实的心情。"早服”六句为第四段, 想象自己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到达向往的自由仙界。并以卢敖故事,邀卢侍 卿同游。 全诗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五岳寻仙不辞远",可借以 作事业追求者的警句。 随堂练习 1.字词注音傍()金阙()芙蓉()御史()潘 阳() 嶂()青黛 汗漫()浔阳( 卢敖( 第三课练习、总结 第一题(4小题,共12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 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李 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 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 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 韵译: 我原是楚国的狂人,高唱凤歌讥笑孔丘。手执神仙的绿玉杖,早晨我辞别黄鹤楼。 为着寻仙,我遍访五岳不辞遥远,平生中,我最爱好到名山去遨游。庐山高耸, 与天上的南斗星靠近,五老峰的九叠屏,好象云霞展开,山影湖光相映衬,青黑 绮丽俊秀。金阙前香炉峰和双剑峰,高耸对峙,三石梁的瀑布,恰似银河倒挂飞 流。香炉峰的瀑布,与此遥遥相望,峻崖环绕,峰峦重叠直至天上。苍翠的山色 映着朝阳,红霞更加绚丽,在鸟飞不到的峰顶,俯视吴天真宽广。登上庐山纵览 天地,才领略天地壮观,俯瞰茫茫长江永去不还,流向东方。万里黄云起伏,两 岸的景色不断变幻,长江九条支流,翻滚着雪山般的白浪。爱作赞美庐山的歌谣, 诗兴都因庐山所触发。闲对石镜峰窥看,我更加心清意畅,谢灵运当年游处,早 已被青苔掩藏。我早就服了还丹,对世俗毫无情念,心神宁静了,就觉得仙道已 经初成。向远处看去,仙人们正驾驭着彩云,手捧芙蓉到玉京山,去朝拜天尊神。 我早与汗漫仙人,相约在九天之顶,心想接你这个卢敖,一起同游太清。 写作缘由: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 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 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 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评析: 这首诗是咏叹庐山风景的奇绝,游览飘然,猛发学道成仙之欲望,并进而邀请同 伴。诗分四段。首六句为第一段,是序曲。以楚狂自比,对政治淡漠,透露寻仙 访道隐逸之心。"庐山"八句,为第二段,以仰视角度写庐山"瀑布相望"、"银河 倒挂"、"翠影映月"、"鸟飞不到"雄奇风光。"登高"八句为第三段,以俯视角度, 写长江"茫茫东去"、"黄云万里"、"九派流雪"的雄伟气势,并以谢灵运故事,抒 发浮生若萝,盛事难再,寄隐求仙访道,超脱现实的心情。"早服"六句为第四段, 想象自己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到达向往的自由仙界。并以卢敖故事,邀卢侍 卿同游。 全诗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五岳寻仙不辞远",可借以 作事业追求者的警句。 随堂练习 1.字词注音 傍( ) 金阙( ) 芙蓉( ) 御史( ) 潘 阳( ) 嶂( ) 青黛( ) 汗漫( ) 浔阳( ) 卢敖( ) 第三课 练习、总结 第一题(4 小题,共 12 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桐庐江,在今浙江省。诗中“建德”是县名,是桐庐江的流境。“广陵” 即今江苏扬州,古称“维扬” (1)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2分) 答 (2)这首诗的前两联主要写什么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答。(3分) 答 (3)请对历来受到好评的第二联作简要赏析。(4分) 答: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情感?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特点?请简答。(3 分) 第二题(3小题,共10分) 汉江临眺(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对这首诗的题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汉江上向远方望。B。在汉江上临时眺望 C.在高处临时眺望汉江。D。登上高处眺望汉江 2.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一笔勾勒出汉江横卧楚塞而“三湘”、通“九 派”的浩渺水势。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出汉江水势之大,江水漫出天地外,把青 山都淹没了。 C.“郡邑浮前浦,波浪动远空。”诗人故意用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 礴水势。 D.“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翁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 的热爱之情。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富有动态的画面,请找出表现动感的词语并赏析。(4分)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 桐庐江,在今浙江省。诗中“建德”是县名,是桐庐江的流境。“广陵” 即今江苏扬州,古称“维扬”。 (1)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2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这首诗的前两联主要写什么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答。(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请对历来受到好评的第二联作简要赏析。(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情感?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特点?请简答。(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第二题(3 小题,共 10 分) 汉江临眺(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对这首诗的题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汉江上向远方望。 B。在汉江上临时眺望。 C.在高处临时眺望汉江。D。登上高处眺望汉江。 2.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一笔勾勒出汉江横卧楚塞而“三湘”、通“九 派”的浩渺水势。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出汉江水势之大,江水漫出天地外,把青 山都淹没了。 C.“郡邑浮前浦,波浪动远空。”诗人故意用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 礴水势。 D.“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翁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 的热爱之情。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富有动态的画面,请找出表现动感的词语并赏析。(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题(2小题,共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现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诗人笔下的岳阳楼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3分) 答 (2)“雁引愁心去”,在不同的版本里又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 哪一句更好,为什么?(3分) 答 第四题(2小题,共6分)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疑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岀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附 写景诗词鉴赏方法归纳 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亦 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鉴赏写景诗词时首先要缘景明情,紧紧抓住 “情”这一牛鼻子不放,由此解题,才算进入解题的大门。 但仅仅入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登堂入 是要领会诗的主题,了解诗人的立意。也就是揣摩诗人要表达的思想 情感。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曾说过:“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写诗填词何 尝不是如此?写景诗词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祖咏的《终南 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人站 在长安的城楼上,遥望终南余雪,想到“下雪不冷化雪冷”,想到长安还有许多 贫穷的百姓,他们缺衣少食,能否在饥寒中度过难关。其关心民瘼之意,隐含其 中,所以清代的王渔洋称之为咏雪的“最佳”作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 没有将“意”和盘托出,而是通过最后一句抒发感慨来透露,显得十分宛转。唐
第三题(2 小题,共 6 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现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诗人笔下的岳阳楼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雁引愁心去”,在不同的版本里又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 哪一句更好,为什么?(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第四题(2 小题,共 6 分)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疑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附 写景诗词鉴赏方法归纳 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亦 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鉴赏写景诗词时首先要缘景明情,紧紧抓住 “情”这一牛鼻子不放,由此解题,才算进入解题的大门。 但仅仅入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登堂入 室。 一是要领会诗的主题,了解诗人的立意。也就是揣摩诗人要表达的思想 情感。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曾说过:“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写诗填词何 尝不是如此?写景诗词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祖咏的《终南 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人站 在长安的城楼上,遥望终南余雪,想到“下雪不冷化雪冷”,想到长安还有许多 贫穷的百姓,他们缺衣少食,能否在饥寒中度过难关。其关心民瘼之意,隐含其 中,所以清代的王渔洋称之为咏雪的“最佳”作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 没有将“意”和盘托出,而是通过最后一句抒发感慨来透露,显得十分宛转。唐
末诗人罗隐的《雪》中有两句诗云:“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所表达的主 题与之相同,但罗隐的诗句缺乏此诗的含蓄蕴藉,写得太白,没有回味。这种诗 自然是不会拿来做高考试题用的。立意的问题解决了,写景诗词的意境、情景交 融的抒情手法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可以用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出一道题:“诗中所描 写的桃花溪景象表现出诗人对陶渊明“桃花源”的一种什么看法?”就应从立 意上来作这样的回答:“诗人对世外桃源心存疑问,以‘隔野烟’和‘随流水 写出了桃源既神秘又虚无飘渺:以‘何处边’提出质疑 二是要从结构上将写景诗词看作是一幅画,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 从中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 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即以王维的《汉江临眺》为例 来加以阐析:其诗曰:“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首诗便是作者融画法 于写景诗的杰作,全诗气势雄伟,意境阔大,既富诗情美,又富绘画美。首联写 汉江境域的辽阔,气势宏伟,境界壮阔。这是一幅巨画的背景,诗人以诗家的眼 光,画家的笔法,先勾勒出一个轮廓,充分体现出绘画的构图美。中间两联着意 写水势的浩淼,是这幅巨画的主画面。诗人没有采用一般的形容手法,而是富有 创造性地从倒影着手,刻画出水中的世界。颔联先写江水奔腾东去,雄浑壮丽, 以意境取胜。再写远处的山色,在辽阔的天宇下,在江涛的雾霭中,若隐若现, 使人感到似有似无。明朝的王世贞盛赞这联诗是诗家语,却入画三味。很多古代 诗人都乐于效法,如权德舆的“远岫有无中,片帆烟水上”,欧阳修的“平山栏 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等,都是由此化出。颈联写两岸的城镇倒映水中,远远 望去就像是浮在江面上;远去的江水和远处的天空连成一片,似乎令人感到人间 天上的一切都在波涛中晃荡,摇动。这样的水势,这样的气势,好像是要将一切 吞噬。诗人采用绘画造型艺术对客观景象作典型的概括、准确的描绘和洗炼的处 理,使这幅巨画富有绘画艺术的形象美。除了构图美和形象美外,绘画艺术中的 色彩美、意境美等,也应懂得。例如,可以用王维《辋川别业》(不到东山向 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出道题:“这首诗 表现出一种怎样的色彩美?”这一问题该作如何回答呢?应从色彩的角度来考 虑,做这样回答:“诗人使用‘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 一个‘红’字,红绿两色的突出与夸张使盎然春色跃然纸上,极富色彩美。” 是要学会对古人写诗填词时炼字所蕴含的深意的挖掘,做深入浅 出的分析。如《终南望余雪》中的“浮”字,就把积雪的终南山写活了。其实, 雪压山崖时积雪是静止的,流动的是山头上的云。可诗人不从云入手来写,而从 雪切入才符合题意。这样着一“浮”字让人从云的流动中观赏到雪的动感,真是 妙不可言。再次是“明”字,含蓄地写出了雪霁后的夕阳,为山顶的积雪和树林 抹上了一道亮丽的彩色,整个画面因此换了个模样,使终南山有了神秘的色彩, 也使这首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如从《汉江临眺》颈联中的“浮”和“动”两个字 的使用中,我们还看到了诗人锤炼的功夫,正是因为这两个动词的出现,才使整 个画面似乎跳动了起来。又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里的“直”和“圆”,锤炼功夫也十分到家。用《红楼梦》中林黛玉论诗的一段 话来解说,颇为合适而且通俗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似 是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真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 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种例子在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平时只要多加
末诗人罗隐的《雪》中有两句诗云:“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所表达的主 题与之相同,但罗隐的诗句缺乏此诗的含蓄蕴藉,写得太白,没有回味。这种诗 自然是不会拿来做高考试题用的。立意的问题解决了,写景诗词的意境、情景交 融的抒情手法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可以用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出一道题:“诗中所描 写的桃花溪景象表现出诗人对陶渊明“桃花源”的一种什么看法?”就应从立 意上来作这样的回答:“诗人对世外桃源心存疑问,以‘隔野烟’和‘随流水’ 写出了桃源既神秘又虚无飘渺;以‘何处边’提出质疑。” 二是要从结构上将写景诗词看作是一幅画,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 从中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 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即以王维的《汉江临眺》为例 来加以阐析:其诗曰:“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首诗便是作者融画法 于写景诗的杰作,全诗气势雄伟,意境阔大,既富诗情美,又富绘画美。首联写 汉江境域的辽阔,气势宏伟,境界壮阔。这是一幅巨画的背景,诗人以诗家的眼 光,画家的笔法,先勾勒出一个轮廓,充分体现出绘画的构图美。中间两联着意 写水势的浩淼,是这幅巨画的主画面。诗人没有采用一般的形容手法,而是富有 创造性地从倒影着手,刻画出水中的世界。颔联先写江水奔腾东去,雄浑壮丽, 以意境取胜。再写远处的山色,在辽阔的天宇下,在江涛的雾霭中,若隐若现, 使人感到似有似无。明朝的王世贞盛赞这联诗是诗家语,却入画三味。很多古代 诗人都乐于效法,如权德舆的“远岫有无中,片帆烟水上”,欧阳修的“平山栏 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等,都是由此化出。颈联写两岸的城镇倒映水中,远远 望去就像是浮在江面上;远去的江水和远处的天空连成一片,似乎令人感到人间、 天上的一切都在波涛中晃荡,摇动。这样的水势,这样的气势,好像是要将一切 吞噬。诗人采用绘画造型艺术对客观景象作典型的概括、准确的描绘和洗炼的处 理,使这幅巨画富有绘画艺术的形象美。除了构图美和形象美外,绘画艺术中的、 色彩美、意境美等,也应懂得。例如,可以用王维《辋川别业》(不到东山向一 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出道题:“这首诗 表现出一种怎样的色彩美?”这一问题该作如何回答呢?应从色彩的角度来考 虑,做这样回答:“诗人使用‘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 一个‘红’字,红绿两色的突出与夸张使盎然春色跃然纸上,极富色彩美。” 三是要学会对古人写诗填词时炼字所蕴含的深意的挖掘,做深入浅 出的分析。如《终南望余雪》中的“浮”字,就把积雪的终南山写活了。其实, 雪压山崖时积雪是静止的,流动的是山头上的云。可诗人不从云入手来写,而从 雪切入才符合题意。这样着一“浮”字让人从云的流动中观赏到雪的动感,真是 妙不可言。再次是“明”字,含蓄地写出了雪霁后的夕阳,为山顶的积雪和树林 抹上了一道亮丽的彩色,整个画面因此换了个模样,使终南山有了神秘的色彩, 也使这首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如从《汉江临眺》颈联中的“浮”和“动”两个字 的使用中,我们还看到了诗人锤炼的功夫,正是因为这两个动词的出现,才使整 个画面似乎跳动了起来。又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里的“直”和“圆”,锤炼功夫也十分到家。用《红楼梦》中林黛玉论诗的一段 话来解说,颇为合适而且通俗──“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似 是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真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 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种例子在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平时只要多加
留意,仔细品味,自然可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可以用王湾《次北固山》(客 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出一道题:“这首诗中哪几个字是诗眼?生动地描 述了江潮涨后的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回答时应这样考 虑:“平”、“失”两个字写出水势,“悬”则写出了旅途顺畅,从所描绘的画 面看,境界开阔,这是要首先想到的,然后依照情景交融回答诗人抒发了怎样的 感情,这就容易了。其答案曰:“诗眼是‘平 失 悬’三字,生动地 描述了水势浩淼,风帆高悬,意境开阔,是一幅绝妙的画图。表现出诗人胸怀的 宽阔,表达了征途顺利的喜悦之情。 四是要领会修辞手法在写景诗词中的作用,比喻、夸张是最为常见的, 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就不多谈了,较难掌握的是拟人,“看似寻常最奇崛”。 例如王禹偁《村行》的“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尤其是“数峰无 语”,最有讲究。诗人仿佛是说山峰原先是会讲话的,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 心灵,这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拟人修辞格。这样写看似无理,却有妙理奇趣,倘 若改用“数峰毕静”,则味同嚼蜡矣,这须用心体会。又如苏轼《新城道中》中 的“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尤其是“岭上晴云披絮帽”最为奇崛,你看,白云笼罩山顶,仿佛山峰也像人 样,戴上了一顶白色的帽子,就是王维的名句“白云回望合”与之相比肯定没有 这么形象生动。这种手法在中华诗词中被广泛应用,如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 燕语留人”,李商隐的“暮雨自归山悄悄”,秦观的“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 下”,“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王实甫的“晓来谁染层林醉,总是 离人泪”等。诗人们在写诗填词中所用的拟人手法,一言以蔽之,都带上了自己 深深的感情。例如用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 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可以出 这样一道题:“苏东坡最欣赏这首词的结尾两句,亲自把它写在扇面上,并叹曰 少游已矣,虽万人何续!’这是为什么?请你替苏东坡谈一谈最欣赏的原因。” 回答时必须以带情式的拟人手法的妙用作理论依据,其答案是:“流水本无情, 可词人却故意责怪其不留情,不愿留下来陪伴词人渡过这寂寞难熬的日子,极其 含蓄宛转地表达出内心的极度痛苦。 五是要弄清写景诗词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虚”指的是作 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范晞文的《对床夜 语》有个很好的解说:诗词创作时“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 说的是通过“物化”而表达出来的感情才富有感染力,只要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 办法,才能使感情得以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 与君说”的艺术效果。先从课本里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说起,离别之愁是虚的,毫无重量可言,王实甫用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把它的沉重感一下就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 出来。中华诗词不乏这类名句,如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 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等。这些化虚为实的例句都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较为 浅显,容易看出。而中学课本中有几个例子是较难看出的,例如温庭筠的“鸡声
留意,仔细品味,自然可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可以用王湾《次北固山》(客 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出一道题:“这首诗中哪几个字是诗眼?生动地描 述了江潮涨后的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回答时应这样考 虑:“平”、“失”两个字写出水势,“悬”则写出了旅途顺畅,从所描绘的画 面看,境界开阔,这是要首先想到的,然后依照情景交融回答诗人抒发了怎样的 感情,这就容易了。其答案曰:“诗眼是‘平’、‘失’、‘悬’三字,生动地 描述了水势浩淼,风帆高悬,意境开阔,是一幅绝妙的画图。表现出诗人胸怀的 宽阔,表达了征途顺利的喜悦之情。” 四是要领会修辞手法在写景诗词中的作用,比喻、夸张是最为常见的, 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就不多谈了,较难掌握的是拟人,“看似寻常最奇崛”。 例如王禹偁《村行》的“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尤其是“数峰无 语”,最有讲究。诗人仿佛是说山峰原先是会讲话的,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 心灵,这 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拟人修辞格。这样写看似无理,却有妙理奇趣,倘 若改用“数峰毕静”,则味同嚼蜡矣,这须用心体会。又如苏轼《新城道中》中 的“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尤其是“岭上晴云披絮帽”最为奇崛,你看,白云笼罩山顶,仿佛山峰也像人一 样,戴上了一顶白色的帽子,就是王维的名句“白云回望合”与之相比肯定没有 这么形象生动。这种手法在中华诗词中被广泛应用,如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 燕语留人”,李商隐的“暮雨自归山悄悄”,秦观的“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 下”,“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王实甫的“晓来谁染层林醉,总是 离人泪”等。诗人们在写诗填词中所用的拟人手法,一言以蔽之,都带上了自己 深深的感情。例如用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 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可以出 这样一道题:“苏东坡最欣赏这首词的结尾两句,亲自把它写在扇面上,并叹曰: ‘少游已矣,虽万人何续!’这是为什么?请你替苏东坡谈一谈最欣赏的原因。” 回答时必须以带情式的拟人手法的妙用作理论依据,其答案是:“流水本无情, 可词人却故意责怪其不留情,不愿留下来陪伴词人渡过这寂寞难熬的日子,极其 含蓄宛转地表达出内心的极度痛苦。” 五是要弄清写景诗词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虚”指的是作 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范晞文的《对床夜 语》有个很好的解说:诗词创作时“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 说的是通过“物化”而表达出来的感情才富有感染力,只要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 办法,才能使感情得以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 与君说”的艺术效果。先从课本里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说起,离别之愁是虚的,毫无重量可言,王实甫用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把它的沉重感一下就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 出来。中华诗词不乏这类名句,如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 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等。这些化虚为实的例句都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较为 浅显,容易看出。而中学课本中有几个例子是较难看出的,例如温庭筠的“鸡声
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马致远 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诗人通过事物的排列来显示,则显得尤 其含蓄,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以虚笔写实景的手法很多,有以“问”写景(王 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以梦写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幻觉写景(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等。例如用贺铸《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出如下一道题:“贺铸有‘贺梅子’之别 称,起因就在这首词的结尾三句。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结尾三句之妙。”解 答时一定要运用虚实结合的理论,作这样的回答:“妙在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 博喻的修辞手法,一川烟草表示‘闲愁’无处不在;满城风絮表示‘闲愁’纷繁 杂乱:黄梅雨表示‘闲愁’没有穷尽。抽象的‘闲愁’被描写得丰富、生动、形 象、真切,而又新奇。” 总之,三、四、五是从写景方法来鉴赏诗歌的。当然,写景诗词的鉴 赏所要掌握的知识远不止这些,只是这五个方面更为重要些,能高屋建瓴,从深 处揭示作品的寓意 我们在想的时候可以按照上面的思路来分析诗歌,但在高考中写出答案时,一般 来说,是首先分析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然后提升到情、理的层面上,即写了 什么景(从结构、意象来分析),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写景的方法),勾勒出 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练习:示例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云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释:这首诗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 官已有六年。 上面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起两句选取木芙蓉与菊花争香斗艳来表现秋天的绚丽(季节特征)。(写 法)接两句从近景写到远景,从花写到树,红叶间杂夹疏黄,浓淡相间,倍添优 美。下片起三句从陆地写到水,从地写到天,秋水澄净,天高气爽,富于画意 总结:分析诗歌的写景特色的思路:A、找出所写的景物,了解景物的特点。B、 分析写景的方法及其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色彩搭配、明暗组合、视 角变化等。C、用描述性的文字把诗歌情境表达出来。 2、高考题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吉林、黑龙 江、四川、云南)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毅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 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 纱毅;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
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马致远 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诗人通过事物的排列来显示,则显得尤 其含蓄,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以虚笔写实景的手法很多,有以“问”写景(王 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以梦写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幻觉写景(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等。例如用贺铸《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 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出如下一道题:“贺铸有‘贺梅子’之别 称,起因就在这首词的结尾三句。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结尾三句之妙。”解 答时一定要运用虚实结合的理论,作这样的回答:“妙在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 博喻的修辞手法,一川烟草表示‘闲愁’无处不在;满城风絮表示‘闲愁’纷繁 杂乱;黄梅雨表示‘闲愁’没有穷尽。抽象的‘闲愁’被描写得丰富、生动、形 象、真切,而又新奇。” 总之,三、四、五是从写景方法来鉴赏诗歌的。当然,写景诗词的鉴 赏所要掌握的知识远不止这些,只是这五个方面更为重要些,能高屋建瓴,从深 处揭示作品的寓意。 我们在想的时候可以按照上面的思路来分析诗歌,但在高考中写出答案时,一般 来说,是首先分析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然后提升到情、理的层面上,即写了 什么景(从结构、意象来分析),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写景的方法),勾勒出 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练习:示例 1: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云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释:这首诗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 官已有六年。 上面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起两句选取木芙蓉与菊花争香斗艳来表现秋天的绚丽(季节特征)。(写 法)接两句从近景写到远景,从花写到树,红叶间杂夹疏黄,浓淡相间,倍添优 美。下片起三句从陆地写到水,从地写到天,秋水澄净,天高气爽,富于画意。 总结:分析诗歌的写景特色的思路:A、找出所写的景物,了解景物的特点。B、 分析写景的方法及其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色彩搭配、明暗组合、视 角变化等。C、用描述性的文字把诗歌情境表达出来。 2、高考题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吉林 、黑龙 江、四川、云南)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 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 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
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作者用一“闹” 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 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3、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福建卷)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 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 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 造意境的。 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 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 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总结:体味诗歌意境主要是在把握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联系诗人感情,想像诗歌 展现的情境,运用词语准确表述。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高远辽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凄凉孤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萧瑟悲怆);“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清新亮丽);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开阔雄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幽清明净)。 4、高考题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 “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 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 达 5、示例: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有人认为“红叶青山”的描写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的画面,这似乎与送别的气氛 不大协调。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试加鉴赏 答:色彩艳丽的画面看似与离别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明丽的景物恰恰是对别离 伤感之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大好秋光反 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总结: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思乡怀人:梅花、 大雁、斜阳、明月、杜鹃等:离别伤怀:杨柳、孤帆、兰舟、南浦、长亭、芳草 等;昔盛今衰:禾黍、荠麦、黄叶、斜阳、蝉鸣、绿芜等;漂泊羁旅:孤馆、天 涯、沙鸥、孤舟、片云等;凄凉寂寞:梧桐、芭蕉、孤鸿、落木、乌鸦等。 6、高考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广西、海南、西 藏、陕西、内蒙)
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作者用一“闹” 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 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3、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福建卷)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 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 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 造意境的。 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 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 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总结:体味诗歌意境主要是在把握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联系诗人感情,想像诗歌 展现的情境,运用词语准确表述。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高远辽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凄凉孤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萧瑟悲怆);“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清新亮丽);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开阔雄浑);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幽清明净)。 4、高考题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 “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 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 达。 5、示例: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有人认为“红叶青山”的描写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的画面,这似乎与送别的气氛 不大协调。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试加鉴赏。 答:色彩艳丽的画面看似与离别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明丽的景物恰恰是对别离 伤感之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大好秋光反 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 总结: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思乡怀人:梅花、 大雁、斜阳、明月、杜鹃等;离别伤怀:杨柳、孤帆、兰舟、南浦、长亭、芳草 等;昔盛今衰:禾黍、荠麦、黄叶、斜阳、蝉鸣、绿芜等;漂泊羁旅:孤馆、天 涯、沙鸥、孤舟、片云等;凄凉寂寞:梧桐、芭蕉、孤鸿、落木、乌鸦等。 6、高考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广西、海南、西 藏、陕西、内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