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一一山水胜色 教学目的: 1、了解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 2、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3、了解诗歌中平仄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设想: 1、此课为第一讲,要先介绍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词有所 了解。 2、在朗读中领悟诗作的思想情感,在点评中让学生挖掘诗歌特有的魅力。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教学时数:四课时 第一课时解题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桂冠上 的两颗明珠。唐诗展现了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人开阔爽朗的胸襟 和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貌。她那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生 活美和精神美的礼赞和向往,对丑陋与邪恶的蔑视和抨击,以饱满的情感和悠远 的神韵,千百年来不知扣响多少读者的心弦。而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 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唐诗宋词中包孕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情感资源 对生命、生活、亲人以及祖国、故乡的深切热爱和赤诚关怀,是极好的情感教育 读本,涵咏吟诵,能使我们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抚慰心 灵,帮助我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浮华喧嚣中返归宁静和淳朴;使我们心中 有“爱”一一热爱生命,关爱众生。本课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选课,介绍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教学目的: 1、了解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 2、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3、了解诗歌中平仄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设想: 1、此课为第一讲,要先介绍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词有所 了解。 2、在朗读中领悟诗作的思想情感,在点评中让学生挖掘诗歌特有的魅力。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教学时数:四课时 第一课时 解题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桂冠上 的两颗明珠。唐诗展现了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人开阔爽朗的胸襟 和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貌。她那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生 活美和精神美的礼赞和向往,对丑陋与邪恶的蔑视和抨击,以饱满的情感和悠远 的神韵,千百年来不知扣响多少读者的心弦。而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 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唐诗宋词中包孕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情感资源, 对生命、生活、亲人以及祖国、故乡的深切热爱和赤诚关怀,是极好的情感教育 读本,涵咏吟诵,能使我们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抚慰心 灵,帮助我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浮华喧嚣中返归宁静和淳朴;使我们心中 有“爱”——热爱生命,关爱众生。本课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选课,介绍
唐诗宋词的发展概况、重要流派、诗人词人及其代表作品,重点是名家名作欣赏 、唐诗空前繁荣 1、数量之多,是空前的。 2、诗人之多,是空前的。 3、题材之广,是空前的 4、体派之丰,是空前的 宋诗是继唐诗之后又一高峰。 有诗人九千馀人,二十七万余首诗。宋诗最显著的特征:“以文字为诗,以才学 为诗,以议论为诗 四、宋词是宋代标志性的文体。 词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曲”“曲子”“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馀”“琴 趣外篇”等。直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词”这个名词才正式确定下来。 五、赏析李白的《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李白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泂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唐诗宋词的发展概况、重要流派、诗人词人及其代表作品,重点是名家名作欣赏。 二、唐诗空前繁荣 1、 数量之多,是空前的。 2、 诗人之多,是空前的。 3、 题材之广,是空前的。 4、 体派之丰,是空前的。 三、宋诗是继唐诗之后又一高峰。 有诗人九千馀人,二十七万余首诗。宋诗最显著的特征:“以文字为诗,以才学 为诗,以议论为诗”。 四、宋词是宋代标志性的文体。 词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曲”“曲子”“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馀”“琴 趣外篇”等。直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词”这个名词才正式确定下来。 五、赏析李白的《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李白 峨眉高出西极天, 罗浮直与南溟连。名公绎思挥彩笔, 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 赤城霞气苍梧烟。洞庭潇湘意渺绵, 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 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 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 几时可到三山巅?西峰峥嵘喷流泉, 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 深林杂树空芊绵。此中冥昧失昼夜, 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李白题画诗不多,此篇弥足珍贵。诗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再现 了画工创造的奇迹,再现了观画者复杂的情感活动。他完全沉入画的艺术境界中 去,感受深切,并通过一枝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笔予以抒发,震荡读者心灵。 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 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 什么是名公“绎思”呢?绎,是蚕抽丝。这里的“绎思”或可相当于今日的所谓 “艺术联想”。“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地再现生活,这就需要“绎思”的本 领,挥动如椽巨笔,于是达到“驱山走海置眼前”的效果。这一段,对形象思维 是一个绝妙的说明。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 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 荟萃于一壁,这是何等壮观,何等有气魄!当然,这决不是一个山水的大杂烩 而是经过匠心经营的山水再造。这似乎也是李白自己山水诗创作的写照和经验之 谈 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然后,开始摇 镜头、调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惊涛汹涌向何处, 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这一叶“孤舟”,在整 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 汹涌的波涛中,你想往哪儿去呢?你何时才回去呢?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征 帆”两句写画船极妙。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不动
长松之下列羽客, 对坐不语南昌仙。南昌仙人赵夫子, 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 杳然如在丹青里。五色粉图安足珍? 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 武陵桃花笑杀人。 李白题画诗不多,此篇弥足珍贵。诗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再现 了画工创造的奇迹,再现了观画者复杂的情感活动。他完全沉入画的艺术境界中 去,感受深切,并通过一枝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笔予以抒发,震荡读者心灵。 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 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 什么是名公“绎思”呢?绎,是蚕抽丝。这里的“绎思”或可相当于今日的所谓 “艺术联想”。“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地再现生活,这就需要“绎思”的本 领,挥动如椽巨笔,于是达到“驱山走海置眼前”的效果。这一段,对形象思维 是一个绝妙的说明。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 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 荟萃于一壁,这是何等壮观,何等有气魄!当然,这决不是一个山水的大杂烩, 而是经过匠心经营的山水再造。这似乎也是李白自己山水诗创作的写照和经验之 谈。 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然后,开始摇 镜头、调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惊涛汹涌向何处, 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这一叶“孤舟”,在整 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 汹涌的波涛中,你想往哪儿去呢?你何时才回去呢?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征 帆”两句写画船极妙。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不动
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 不动的。苏东坡写画船是“孤山久与船低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从 不动见动,令人称妙;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以下紧 接一问: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时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 孤舟中坐的仿佛成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 “心摇目断兴难尽”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激动。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 合为一了。 镜头再次推远,读者的眼界又开廓起来:“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 湲,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这是对山水图景具体的描述,展示出 画面的一些主要的细部,从“西峰”到“东崖”,景致多姿善变。西边,是参天 奇峰夹杂着飞瀑流泉,山下石块隆起,绿水萦回,泛着涟漪,景色淸峻:东边则 山崖重叠,云树苍茫,气势磅礴,由于崖嶂遮蔽天日,显得比较幽深。“此中冥 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一蝉不鸣,更显出空山的寂寥。但诗人感到,“无 鸣蝉”并不因为这只是一幅画的原因;“隐几(凭着几案)寂听”,多么出神地 写出山水如真,引人遐想的情状。这一神来之笔,写无声疑有声,与前“孤舟不 动”二句异曲同工。以上是第二段,对画面作具体描述 以下由景写到人,再写到作者的观感作结,是诗的末段。“长松之下列羽客, 对坐不语南昌仙。”这里简直令人连写画写实都不辨了。大约画中的松树下默坐 着几个仙人,诗人说,那怕是西汉时成仙的南昌尉梅福吧。然而紧接笔锋一掉, 直指画主赵炎为“南昌仙人”:“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讼庭无事 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赵炎为当涂少府(县尉的别称,管理一县的军事、 治安),说他“讼庭无事”,谓其在任政清刑简,有谀美主人之意,但这不关宏 旨。值得注意的倒是,赵炎与画中人合二而一了。沈德潜批点道:“真景如画 这其实又是“画景如真”所产生的效果。全诗到此止,一直给人似画非画、似真 非真的感觉。最后,诗人从幻境中清醒过来,重新站到画外,产生出复杂的思想
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 不动的。苏东坡写画船是“孤山久与船低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从 不动见动,令人称妙;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以下紧 接一问: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时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 孤舟中坐的仿佛成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 “心摇目断兴难尽”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激动。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 合为一了。 镜头再次推远,读者的眼界又开廓起来:“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 湲,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这是对山水图景具体的描述,展示出 画面的一些主要的细部,从“西峰”到“东崖”,景致多姿善变。西边,是参天 奇峰夹杂着飞瀑流泉,山下石块隆起,绿水萦回,泛着涟漪,景色清峻;东边则 山崖重叠,云树苍茫,气势磅礴,由于崖嶂遮蔽天日,显得比较幽深。“此中冥 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一蝉不鸣,更显出空山的寂寥。但诗人感到,“无 鸣蝉”并不因为这只是一幅画的原因;“隐几(凭着几案)寂听”,多么出神地 写出山水如真,引人遐想的情状。这一神来之笔,写无声疑有声,与前“孤舟不 动”二句异曲同工。以上是第二段,对画面作具体描述。 以下由景写到人,再写到作者的观感作结,是诗的末段。“长松之下列羽客, 对坐不语南昌仙。”这里简直令人连写画写实都不辨了。大约画中的松树下默坐 着几个仙人,诗人说,那怕是西汉时成仙的南昌尉梅福吧。然而紧接笔锋一掉, 直指画主赵炎为“南昌仙人”:“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讼庭无事 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赵炎为当涂少府(县尉的别称,管理一县的军事、 治安),说他“讼庭无事”,谓其在任政清刑简,有谀美主人之意,但这不关宏 旨。值得注意的倒是,赵炎与画中人合二而一了。沈德潜批点道:“真景如画”, 这其实又是“画景如真”所产生的效果。全诗到此止,一直给人似画非画、似真 非真的感觉。最后,诗人从幻境中清醒过来,重新站到画外,产生出复杂的思想
感情:“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他感到遗憾,这毕竟是画啊,在现实中要有这样的去处就好了。有没有呢?诗人 认为有,于是,他想名山寻仙去。而且要趁早,如果等到象鲁仲连、张子房那样 功成身退(天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再就桃源归隐,是太晚了,不免会受到“武 陵桃花”的奚落。这几句话对于李白,实在反常,因为他一向推崇鲁仲连一类人 物,以功成身退为最高理想。这种自我否定,实在是愤疾之词。诗作于长安放还 之后,安史之乱以前,带有那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这样从画境联系到现实, 固然赋予诗歌更深一层的思想内容,同时,这种思想感受的产生,却又正显示了 这幅山水画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并以优美艺术境界映照出现实的污浊,从而引 起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题画诗与作者的山水诗一样,表现大自然美的宏伟壮阔一面;从动的角度、 从远近不同角度写来,视野开阔,气势磅礴;同时赋山水以诗人个性。其艺术手 法对后来诗歌有较大影响。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等诗,就可以看作是 继承此诗某些手法而有所发展的。 作业:熟读课内三首诗,争取会背诵 第二课时课内诗歌赏析 、赏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 为钱塘江流经桐庐县一带的别称。“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 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 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 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 乎无法控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 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
感情:“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他感到遗憾,这毕竟是画啊,在现实中要有这样的去处就好了。有没有呢?诗人 认为有,于是,他想名山寻仙去。而且要趁早,如果等到象鲁仲连、张子房那样 功成身退(天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再就桃源归隐,是太晚了,不免会受到“武 陵桃花”的奚落。这几句话对于李白,实在反常,因为他一向推崇鲁仲连一类人 物,以功成身退为最高理想。这种自我否定,实在是愤疾之词。诗作于长安放还 之后,安史之乱以前,带有那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这样从画境联系到现实, 固然赋予诗歌更深一层的思想内容,同时,这种思想感受的产生,却又正显示了 这幅山水画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并以优美艺术境界映照出现实的污浊,从而引 起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题画诗与作者的山水诗一样,表现大自然美的宏伟壮阔一面;从动的角度、 从远近不同角度写来,视野开阔,气势磅礴;同时赋山水以诗人个性。其艺术手 法对后来诗歌有较大影响。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等诗,就可以看作是 继承此诗某些手法而有所发展的。 作业:熟读课内三首诗,争取会背诵。 第二课时 课内诗歌赏析 一、赏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 为钱塘江流经桐庐县一带的别称。“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 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 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 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 乎无法控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 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
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 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 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 觉,同时还必然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 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建 德当时为桐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维扬,扬州的古称。按照诗人的诉说, 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 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 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冮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 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 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山水寻 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 的情绪。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 去揭示。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 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 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 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 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我们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全诗 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人 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象是脱口而 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看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 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 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 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 肯定会分外显得吃力。现在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第二句 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 想法提供了根据。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 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 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 浑成和自然。 孟浩然写诗,“遇思入咏”,是在真正有所感时才下笔的。诗兴到时,他也不屑 于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那种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 然而就的淡淡诗笔,正好吻合,韵味弥长。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答:(1)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 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 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
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 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 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 觉,同时还必然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 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建 德当时为桐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维扬,扬州的古称。按照诗人的诉说, 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 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 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 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 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山水寻 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 的情绪。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 去揭示。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 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 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 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 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我们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全诗 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人 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象是脱口而 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看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 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 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 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 肯定会分外显得吃力。现在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第二句 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 想法提供了根据。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 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 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 浑成和自然。 孟浩然写诗,“遇思入咏”,是在真正有所感时才下笔的。诗兴到时,他也不屑 于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那种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 然而就的淡淡诗笔,正好吻合,韵味弥长。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答:(1)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 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 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
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意思对即可) 二、赏析《汉江临眺》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 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附:本诗赏析这首《汉江临泛》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 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 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 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 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 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 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 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 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 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 浦,波澜动远空。”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 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 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 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 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 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 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 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 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 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意思对即可) 二、赏析《汉江临眺》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 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附:本诗赏析 这首《汉江临泛》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 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 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 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 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 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 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 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 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 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 浦,波澜动远空。”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 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 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 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 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 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 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 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 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 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晩,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 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 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 可以说是诗人髙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赏析《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 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 人,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 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起句即用典,开宗明义表达胸襟:我本来就 象楚狂接舆,髙唱凤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车旁唱道: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 而!”(《论语·微子》)嘲笑孔子迷于做官。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 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凤歌”一典,用语 精警,内容深刻,饱含身世之感。接着诗人写他离开武昌到庐山:“手持绿玉杖, 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人以充满神话传说的色彩 表述他的行程: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于晨曦中离开黄鹤楼。为什么 到庐山来呢?是因为“好入名山游。”后两句诗,既可说是李白一生游踪的形象 写照,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 以上是第一段,可谓序曲。然后转入第二段,诗人以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 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先写山景鸟瞰:“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 落明湖青黛光。”古人认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庐山一带正是南斗的分野。 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北的九叠云屏。三句意谓: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 树木青翠,山花烂熳,九叠云屏象锦绣云霞般展开;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 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 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 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 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三、赏析《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 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 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 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 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 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 愿接卢敖游太清。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 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 人,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 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起句即用典,开宗明义表达胸襟:我本来就 象楚狂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车旁唱道: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 而!”(《论语•微子》)嘲笑孔子迷于做官。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 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凤歌”一典,用语 精警,内容深刻,饱含身世之感。接着诗人写他离开武昌到庐山:“手持绿玉杖, 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人以充满神话传说的色彩 表述他的行程: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于晨曦中离开黄鹤楼。为什么 到庐山来呢?是因为“好入名山游。”后两句诗,既可说是李白一生游踪的形象 写照,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 以上是第一段,可谓序曲。然后转入第二段,诗人以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 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先写山景鸟瞰:“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 落明湖青黛光。”古人认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庐山一带正是南斗的分野。 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北的九叠云屏。三句意谓: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 树木青翠,山花烂熳,九叠云屏象锦绣云霞般展开;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
得分外明媚绮丽。以上是粗绘,写出庐山的雄奇瑰丽;下面,则是细描:“金阙 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金阙、三 石梁、香炉、瀑布,都是庐山绝景。这四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描写:金阙岩前矗 立着两座髙峰,三石梁瀑布有如银河倒挂,飞泻而下,和香炉峰瀑布遥遥相对, 那里峻崖环绕,峰峦重叠,上凌苍天。接着,笔姿忽又宕起,总摄全景:“翠影 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旭日初升,满天红霞与苍翠山色相辉映;山势 峻髙,连鸟也飞不到;站在峰顶东望吴天,真是寥廓无际。诗人用笔错综变化, 迂回别致,层层写来,把山的瑰玮和秀丽,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然后,诗人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彩绘长江雄伟气势:“登髙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九道,古谓长江流至浔 阳分为九条支流。雪山,形容白波汹涌,堆叠如山。这几句意谓:登临庐山高峰, 放眼纵观,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息 变幻;茫茫九派,白波汹涌奔流,浪髙如雪山。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 江景色写得境界髙远,气象万千。何等雄伟,何等壮美!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大诗 人的无限诗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外苍苔没。” 石镜,传说在庐山东面有一圆石悬岩,明净能照人形。谢公,南朝宋谢灵运,尝 入彭蠡湖口,登庐山,有“攀崖照石镜”诗句(《谢康乐集∽入彭蠡湖口》)。 李白经过永王璘事件的挫折后,重登庐山,不禁感慨万千。这四句意思是:爱作 庐山歌谣,诗兴因庐山而激发。从容自得地照照石镜,心情为之清爽,谢灵运走 过的地方,如今已为青苔所覆盖。人生无常,盛事难再。李白不禁油然产生寻仙 访道思想,希望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还丹,道家所谓服后能“白日升天” 的仙丹。琴心三叠,指道家修炼的功夫很深,达到心和神悦的境界。这两句表明 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 仙世界:“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玉京,道教谓元始天尊居处 诗人仿佛远远望见神仙在彩云里,手拿着莲花飞向玉京。诗人多么向往这样自由 自在的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淮南子·道应训》载, 卢敖游北海,遇见一怪仙,想同他做朋友而同游,怪仙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 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遂入云中。”汗漫,意谓不可知,这里比喻神。九 垓,九天。太清,最高的天空。李白在这诗里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卢敖借指 卢虚舟,邀卢共作神仙之游。两句意谓:我李白己预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 约会,并愿接待卢敖共游仙境。诗人浮想联翩,仿佛随仙人飘飘然凌空而去。全 诗戛然而止,余韵悠然。 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 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诗的感情豪迈开朗, 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诗 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 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髙,昂扬而圆润, 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 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 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 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前人对这首诗的艺术性评价颇高 “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今观其……《庐山谣》 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见《唐诗品汇》七言
得分外明媚绮丽。以上是粗绘,写出庐山的雄奇瑰丽;下面,则是细描:“金阙 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金阙、三 石梁、香炉、瀑布,都是庐山绝景。这四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描写:金阙岩前矗 立着两座高峰,三石梁瀑布有如银河倒挂,飞泻而下,和香炉峰瀑布遥遥相对, 那里峻崖环绕,峰峦重叠,上凌苍天。接着,笔姿忽又宕起,总摄全景:“翠影 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旭日初升,满天红霞与苍翠山色相辉映;山势 峻高,连鸟也飞不到;站在峰顶东望吴天,真是寥廓无际。诗人用笔错综变化, 迂回别致,层层写来,把山的瑰玮和秀丽,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然后,诗人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彩绘长江雄伟气势:“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九道,古谓长江流至浔 阳分为九条支流。雪山,形容白波汹涌,堆叠如山。这几句意谓:登临庐山高峰, 放眼纵观,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息 变幻;茫茫九派,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 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何等雄伟,何等壮美!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大诗 人的无限诗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外苍苔没。” 石镜,传说在庐山东面有一圆石悬岩,明净能照人形。谢公,南朝宋谢灵运,尝 入彭蠡湖口,登庐山,有“攀崖照石镜”诗句(《谢康乐集•入彭蠡湖口》)。 李白经过永王璘事件的挫折后,重登庐山,不禁感慨万千。这四句意思是:爱作 庐山歌谣,诗兴因庐山而激发。从容自得地照照石镜,心情为之清爽,谢灵运走 过的地方,如今已为青苔所覆盖。人生无常,盛事难再。李白不禁油然产生寻仙 访道思想,希望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还丹,道家所谓服后能“白日升天” 的仙丹。琴心三叠,指道家修炼的功夫很深,达到心和神悦的境界。这两句表明 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 仙世界:“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玉京,道教谓元始天尊居处。 诗人仿佛远远望见神仙在彩云里,手拿着莲花飞向玉京。诗人多么向往这样自由 自在的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淮南子•道应训》载, 卢敖游北海,遇见一怪仙,想同他做朋友而同游,怪仙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 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遂入云中。”汗漫,意谓不可知,这里比喻神。九 垓,九天。太清,最高的天空。李白在这诗里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卢敖借指 卢虚舟,邀卢共作神仙之游。两句意谓:我李白已预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 约会,并愿接待卢敖共游仙境。诗人浮想联翩,仿佛随仙人飘飘然凌空而去。全 诗戛然而止,余韵悠然。 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 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诗的感情豪迈开朗, 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诗 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 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 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 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 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 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前人对这首诗的艺术性评价颇高: “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今观其……《庐山谣》 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见《唐诗品汇》七言
古诗叙目第三卷《正宗》) 作业:背诵这三首诗,完成课后鉴赏与探究 第三课时 写景诗词鉴赏方法归纳 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亦云“ 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鉴赏写景诗词时首先要缘景明情,紧紧抓住“情”这 一牛鼻子不放,由此解题,才算进入解题的大门 但仅仅入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登堂入室 是要领会诗的主题,了解诗人的立意。也就是揣摩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曾说过:“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写诗填词何尝不是 如此?写景诗词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祖咏的《终南望余 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人站在长 安的城楼上,遥望终南余雪,想到“下雪不冷化雪冷”,想到长安还有许多贫穷 的百姓,他们缺衣少食,能否在饥寒中度过难关。其关心民瘼之意,隐含其中, 所以清代的王渔洋称之为咏雪的“最佳”作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 将“意”和盘托出,而是通过最后一句抒发感慨来透露,显得十分宛转。唐末诗 人罗隐的《雪》中有两句诗云:“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所表达的主题与 之相同,但罗隐的诗句缺乏此诗的含蓄蕴藉,写得太白,没有回味。这种诗自然 是不会拿来做高考试题用的。立意的问题解决了,写景诗词的意境、情景交融的 抒情手法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可以用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 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出一道题:“诗中所描写 的桃花溪景象表现出诗人对陶渊明“桃花源”的一种什么看法?”就应从立意 上来作这样的回答:“诗人对世外桃源心存疑问,以‘隔野烟’和‘随流水’写 出了桃源既神秘又虚无飘渺;以‘何处边’提出质疑。 是要从结构上将写景诗词看作是一幅画,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从中 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 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即以王维的《汉江临眺》为例来加 以阐析:其诗曰:“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 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首诗便是作者融画法于写 景诗的杰作,全诗气势雄伟,意境阔大,既富诗情美,又富绘画美。首联写汉江 境域的辽阔,气势宏伟,境界壮阔。这是一幅巨画的背景,诗人以诗家的眼光, 画家的笔法,先勾勒出一个轮廓,充分体现出绘画的构图美。中间两联着意写水 势的浩淼,是这幅巨画的主画面。诗人没有采用一般的形容手法,而是富有创造 性地从倒影着手,刻画出水中的世界。颔联先写江水奔腾东去,雄浑壮丽,以意 境取胜。再写远处的山色,在辽阔的天宇下,在江涛的雾霭中,若隐若现,使人 感到似有似无。明朝的王世贞盛赞这联诗是诗家语,却入画三味。很多古代诗人 都乐于效法,如权德舆的“远岫有无中,片帆烟水上”,欧阳修的“平山栏槛倚 晴空,山色有无中”等,都是由此化出。颈联写两岸的城镇倒映水中,远远望去 就像是浮在江面上;远去的江水和远处的天空连成一片,似乎令人感到人间、天 上的一切都在波涛中晃荡,摇动。这样的水势,这样的气势,好像是要将一切吞 噬。诗人采用绘画造型艺术对客观景象作典型的概括、准确的描绘和洗炼的处理 使这幅巨画富有绘画艺术的形象美。除了构图美和形象美外,绘画艺术中的、色 彩美、意境美等,也应懂得。例如,可以用王维《辋川别业》(不到东山向一年 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出道题:“这首诗表现 出一种怎样的色彩美?”这一问题该作如何回答呢?应从色彩的角度来考虑,做
古诗叙目第三卷《正宗》) 作业:背诵这三首诗,完成课后鉴赏与探究 第三课时 写景诗词鉴赏方法归纳 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亦云“一 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鉴赏写景诗词时首先要缘景明情,紧紧抓住“情”这 一牛鼻子不放,由此解题,才算进入解题的大门。 但仅仅入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登堂入室。 一是要领会诗的主题,了解诗人的立意。也就是揣摩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曾说过:“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写诗填词何尝不是 如此?写景诗词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祖咏的《终南望余 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人站在长 安的城楼上,遥望终南余雪,想到“下雪不冷化雪冷”,想到长安还有许多贫穷 的百姓,他们缺衣少食,能否在饥寒中度过难关。其关心民瘼之意,隐含其中, 所以清代的王渔洋称之为咏雪的“最佳”作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 将“意”和盘托出,而是通过最后一句抒发感慨来透露,显得十分宛转。唐末诗 人罗隐的《雪》中有两句诗云:“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所表达的主题与 之相同,但罗隐的诗句缺乏此诗的含蓄蕴藉,写得太白,没有回味。这种诗自然 是不会拿来做高考试题用的。立意的问题解决了,写景诗词的意境、情景交融的 抒情手法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可以用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 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出一道题:“诗中所描写 的桃花溪景象表现出诗人对陶渊明“桃花源”的一种什么看法?”就应从立意 上来作这样的回答:“诗人对世外桃源心存疑问,以‘隔野烟’和‘随流水’写 出了桃源既神秘又虚无飘渺;以‘何处边’提出质疑。” 二是要从结构上将写景诗词看作是一幅画,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从中 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 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即以王维的《汉江临眺》为例来加 以阐析:其诗曰:“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 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首诗便是作者融画法于写 景诗的杰作,全诗气势雄伟,意境阔大,既富诗情美,又富绘画美。首联写汉江 境域的辽阔,气势宏伟,境界壮阔。这是一幅巨画的背景,诗人以诗家的眼光, 画家的笔法,先勾勒出一个轮廓,充分体现出绘画的构图美。中间两联着意写水 势的浩淼,是这幅巨画的主画面。诗人没有采用一般的形容手法,而是富有创造 性地从倒影着手,刻画出水中的世界。颔联先写江水奔腾东去,雄浑壮丽,以意 境取胜。再写远处的山色,在辽阔的天宇下,在江涛的雾霭中,若隐若现,使人 感到似有似无。明朝的王世贞盛赞这联诗是诗家语,却入画三味。很多古代诗人 都乐于效法,如权德舆的“远岫有无中,片帆烟水上”,欧阳修的“平山栏槛倚 晴空,山色有无中”等,都是由此化出。颈联写两岸的城镇倒映水中,远远望去 就像是浮在江面上;远去的江水和远处的天空连成一片,似乎令人感到人间、天 上的一切都在波涛中晃荡,摇动。这样的水势,这样的气势,好像是要将一切吞 噬。诗人采用绘画造型艺术对客观景象作典型的概括、准确的描绘和洗炼的处理, 使这幅巨画富有绘画艺术的形象美。除了构图美和形象美外,绘画艺术中的、色 彩美、意境美等,也应懂得。例如,可以用王维《辋川别业》(不到东山向一年, 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出道题:“这首诗表现 出一种怎样的色彩美?”这一问题该作如何回答呢?应从色彩的角度来考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