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 《王何必曰利》 主备人:任世前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2.分析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 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3.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及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预习案 、学生诵读课文,为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1、宋将之楚()2、然而不王者()3、孳孳为善者()4、踱之徒也() 5、利与善之间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不远千里而来2、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3、上下交征利4、苟为后义而先利 5、未有义而后其君者6、吾闻秦、楚构兵 7、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8、愿闻其指 9、然而不亡者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11、孳孳为善者12、舜之徒也 13、利与善之间也 、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先生将何之2、未之有也 3、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4、孟子遇于石丘 四、结合注释,理解重要语句。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原文: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探究案 l、结合第一则的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2、孟子数落宋的目的是什么? 3、孟子认为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神木中学“352 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 《王何必曰利》 主备人:任世前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2.分析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 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3.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及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预习案 一、学生诵读课文,为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1、宋 将之楚 ( ) 2、然而不王者 ( ) 3、孳孳为善者( ) 4、蹠之徒也 ( ) 5、利与善之间也( )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不远千里而来 2、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3、上下交征利 4、苟为后义而先利 5、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6、吾闻秦、楚构兵 7、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8、愿闻其指 9、然而不亡者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11、孳孳为善者 12、舜之徒也 13、利与善之间也 三、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先生将何之 2、未之有也 3、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4、孟子遇于石丘 四、结合注释,理解重要语句。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原文: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探究案 1、结合第一则的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2、孟子数落宋 的目的是什么? 3、孟子认为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4、孟子说:“何必曰利”,那么过多的强调利益会带来哪些危害?试用文中语 句回答 5、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 《王何必曰利》 训练案 主备人:任世前班级:组别:姓名: 、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叟(shou)庶(sh)人千乘( sheng)B.说(shuo)而罢之遗(y1)其亲宋(keng) C.构(gou)兵不餍(yan)然而不王(wang)D孳孳(z)踱(zh)利与善之间 (jian)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交(互相)征利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其君不夺不餍(满足) B.罢(停止)之愿闻其指(意旨)利吾身(身体) C.先生之号(所用的提法)事(侍奉)其君去(离开)仁义 D.相接(交往)怀(怀中)仁义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3.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B.何以利吾国? C.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D.以五十步笑百步。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B.蒙故业,因遗策。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D.深追先帝遗诏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B.河东凶亦然 C.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D.吴广以为然 6.下列句子中的“徒”字,与“舜之徒”的“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是鲁孔丘之徒与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三则短文,都运用了正反对比说理的方法,使文章论证有力,中心突 出。 B.前两则短文中的“仁义”,与第三则短文中的“善”,其内涵是一致的。 C.孟子说理喜欢开门见山。这正是孟子的主张不被很多诸侯国君接纳的原因。 D.孟子数落宋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宋能用“仁义”去劝说秦、楚二王 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
4、孟子说:“何必曰利”,那么过多的强调利益会带来哪些危害?试用文中语 句回答。 5、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木中学“352 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 《王何必曰利》 训练案 主备人:任世前 班级: 组别: 姓名: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叟(shǒu) 庶(shù)人 千乘(shènɡ) B.说(shuō)而罢之遗(yí)其亲 宋 (kēng) C.构(ɡòu)兵不餍(yàn) 然而不王(wànɡ) D 孳孳(zī) 蹠(zhí) 利与善之间 (jiān)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互相)征利 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其君 不夺不餍(满足) B.罢(停止)之 愿闻其指(意旨) 利吾身(身体) C.先生之号(所用的提法) 事(侍奉)其君 去(离开)仁义 D.相接(交往) 怀(怀中)仁义 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3.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B.何以利吾国? C.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 D.以五十步笑百步。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B.蒙故业,因遗策。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深追先帝遗诏。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B.河东凶亦然 C.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D.吴广以为然 6.下列句子中的“徒”字,与“舜之徒”的“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鲁孔丘之徒与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三则短文,都运用了正反对比说理的方法,使文章论证有力,中心突 出。 B.前两则短文中的“仁义”,与第三则短文中的“善”,其内涵是一致的。 C.孟子说理喜欢开门见山。这正是孟子的主张不被很多诸侯国君接纳的原因。 D.孟子数落宋 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宋 能用“仁义”去劝说秦、楚二王。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
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 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9.下列加点实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孟子见梁惠王见:拜见B.上下交征利征:谋取 C.不夺不餍餍:吃D.万乘之国国:国家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鸡鸣而起 A.不远千里而来B.亦有仁义而已矣 C.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11.选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王何必曰利?B.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C.王曰:“何以利吾国?”D.孟子遇于石丘 12.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 要考虑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 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 脉相承的。 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国安身有很大好处
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 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9.下列加点实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孟子见梁惠王 见:拜见 B.上下交征利 征:谋取 C.不夺不餍 餍:吃 D.万乘之国 国:国家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鸡鸣而起 A.不远千里而来 B.亦有仁义而已矣 C.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11.选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王何必曰利? B.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C.王曰:“何以利吾国?” D.孟子遇于石丘。 12.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 要考虑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 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 一脉相承的。 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国安身有很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