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资源_教学大纲一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4,文件大小:113.33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材料力学(I)”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Material Mechanics I 课程编号:110237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学时/课内实践学时:88/10 学分 适应对象:土木类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材料力学》,孙训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材料力学》,刘鸿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材料力学》,铁木辛柯,科学出版社,1978年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材料力学是工科本科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不仅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工程构件的设计提供必要的理 论基础和计算方法。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熟练地进行受力分析,培养学生对结构的受力情况、稳定情况:对构件 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和初步的实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 内容:材料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变形固体的概念及其基本假设: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基本要求 1.掌握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的概念[l]。 2.理解杆件基本变形形式的受力和变形特点[2]。 重点:材料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难点:可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第二章轴向拉伸和压缩 内容: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及工程实例,内力和截面法,轴力和轴力图,拉(压)杆横截面及斜截面上的应力,轴向拉伸和 压缩时的变形,低碳钢的拉伸(压缩)试验,应力一一应变曲线图及特征点,铸铁和其他材料的拉伸(压缩)试验,容许应力,安全 系数,强度条件,应力集中的概念,拉(压)超静定问题的概念及其解法,剪切的实用计算,挤压的实用计算。 1.理解内力和应力的概念[2]。 2.掌握轴力的计算和轴力图的绘制[1] 3.掌握拉(压)杆横截面的应力[1]。 4.掌握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变形计算[1]。 5.掌握低碳钢和铸铁和的拉(压)试验[1 6.理解容许应力、安全系数的概念[2] 7.了解应力集中的概念[3]。 8.掌握拉(压)超静定问题的解法[]。 掌握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重点:内力、轴力、截面法。应力、应变、虎克定律及拉(压)强度条件,应掌握它们的概念,且熟悉掌握轴力的计算,轴力 图的绘制及拉(压)强度条件的应用,低碳钢的应力一一应变曲线图及特征点。 难点:拉压超静定问题。剪切面和挤压面面积的计算 第三章扭转 内容:扭转的概念及工程实例:传动轴的功率、转速与外力偶矩间的关系:扭矩和扭矩图。簿壁圆筒扭转,纯剪切的概念,剪 切虎克定律,剪应变,剪切弹性模量,剪应力互等定理。圆轴扭转的剪应力:极惯性矩,抗扭截面模量:扭转强度条件。扭转超静定 问题。矩形截面杆扭转的主要结果。 基本要求 1.理解扭转的概念[2]。 2.掌握扭矩的计算和扭矩图的绘制[1]。 3.理解纯剪切的概念 4.掌握剪切虎克定律和剪应力互等定理[ 5.掌握圆轴扭转的剪应力及其强度条件[1 6.掌握圆轴扭转时的变形及其刚度条件[1] 7.了解矩形截面杆扭转的主要结果[3] 重点:扭矩和扭矩图的绘制,剪应力和扭转角及其强度和刚度的计算 难点:纯剪切的概念,剪切虎克定律及剪应力互等定理。 附录I截面的几何性质 算:平行移轴公式、转轴公式:组合图形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算。形心主惯性轴和形心主惯性金自定,简单图形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 容:静矩、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简单图形和组合图形静矩的计算及形心位置的 基本要求 1.理解静矩、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的概念[2] 2.掌握简单图形和组合图形静矩的计算及形心位置的确定[1。 3.掌握简单图形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算[1]。 4.掌握平行移轴公式[1] 5.了解转轴公式[3]。 6.掌握组合图形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算[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材料力学(I)”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aterial Mechanics I 课程编号:110237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学时/课内实践学时: 88/10 学 分:5.5 适应对象:土木类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材料力学》,孙训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材料力学》,刘鸿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材料力学》,铁木辛柯,科学出版社,1978年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材料力学是工科本科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不仅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工程构件的设计提供必要的理 论基础和计算方法。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熟练地进行受力分析,培养学生对结构的受力情况、稳定情况;对构件 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和初步的实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内容:材料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变形固体的概念及其基本假设;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基本要求:    1.掌握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的概念[1]。    2.理解杆件基本变形形式的受力和变形特点[2]。    重点:材料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难点:可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第二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内容: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及工程实例,内力和截面法,轴力和轴力图,拉(压)杆横截面及斜截面上的应力,轴向拉伸和 压缩时的变形,低碳钢的拉伸(压缩)试验,应力——应变曲线图及特征点,铸铁和其他材料的拉伸(压缩)试验,容许应力,安全 系数,强度条件,应力集中的概念,拉(压)超静定问题的概念及其解法,剪切的实用计算,挤压的实用计算。    基本要求:    1.理解内力和应力的概念[2]。    2.掌握轴力的计算和轴力图的绘制[1]。    3.掌握拉(压)杆横截面的应力 [1]。    4.掌握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变形计算 [1]。    5.掌握低碳钢和铸铁和的拉(压)试验 [1]。    6.理解容许应力、安全系数的概念[2]。    7.了解应力集中的概念[3]。    8.掌握拉(压)超静定问题的解法[1]。    9.掌握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1]。    重点:内力、轴力、截面法。应力、应变、虎克定律及拉(压)强度条件,应掌握它们的概念,且熟悉掌握轴力的计算,轴力 图的绘制及拉(压)强度条件的应用,低碳钢的应力——应变曲线图及特征点。    难点:拉压超静定问题。剪切面和挤压面面积的计算。    第三章 扭转    内容:扭转的概念及工程实例;传动轴的功率、转速与外力偶矩间的关系;扭矩和扭矩图。 簿壁圆筒扭转,纯剪切的概念,剪 切虎克定律,剪应变,剪切弹性模量,剪应力互等定理。圆轴扭转的剪应力;极惯性矩,抗扭截面模量;扭转强度条件。扭转超静定 问题。矩形截面杆扭转的主要结果。    基本要求:    1.理解扭转的概念[2]。    2.掌握扭矩的计算和扭矩图的绘制[1]。    3.理解纯剪切的概念 [2]。    4.掌握剪切虎克定律和剪应力互等定理 [1]。    5.掌握圆轴扭转的剪应力及其强度条件[1]。    6.掌握圆轴扭转时的变形及其刚度条件[1]]。    7.了解矩形截面杆扭转的主要结果 [3]。    重点:扭矩和扭矩图的绘制,剪应力和扭转角及其强度和刚度的计算    难点:纯剪切的概念,剪切虎克定律及剪应力互等定理。    附录I 截面的几何性质    内容:静矩、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简单图形和组合图形静矩的计算及形心位置的确定。简单图形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 算;平行移轴公式、转轴公式;组合图形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算。形心主惯性轴和形心主惯性矩。    基本要求:    1.理解静矩、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的概念[2]。    2.掌握简单图形和组合图形静矩的计算及形心位置的确定[1]。    3.掌握简单图形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算[1]。    4.掌握平行移轴公式[1]。    5.了解转轴公式[3]。    6.掌握组合图形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算 [1]

7.理解形心主惯性轴和形心主惯性矩[2] 重点:简单图形和组合图形静矩的计算及形心位置的确定,简单图形惯性矩的计算:平行移轴公式:组合图形惯性矩的计 难点:组合图形惯性矩的计算,转轴公式,形心主惯性矩。 第四章弯曲内力 内容:平面弯曲的概念及工程实例:梁的计算简图:剪力和弯矩,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弯矩、剪力和荷载 集度的微分关系及其在绘制和校核剪力图和弯矩图中的应用,叠加法作弯矩图 1.理解平面弯曲的概念[2]。 2.掌握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1]。 3.掌握剪力图和弯矩图弯矩的绘制[1]。 4.了解叠加法作弯矩图[3]。 重点:梁在任一指定截面处的剪力和弯矩值的计算: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 难点:弯矩、剪力和荷载集度间的微分关系。 第五章弯曲应力 内容:纯弯曲时的正应力公式:抗弯刚度,抗弯截面模量:纯弯曲理论的推广:矩形截面梁的剪应力,工字形及其它形状截面 梁的剪应力。梁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强度条件:梁的合理截面,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基本要求 1.掌握弯曲时的正应力公式[1]。 2.掌握矩形截面梁的剪应力[1 3.掌握工字形及其它形状截面梁的剪应力[1 4.掌握梁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强度条件[1]。 5.了解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3] 重点:弯曲正应力及其强度计算 难点:弯曲剪应力 深度和广度:要求能正确地推导正应力公式和正确地使用该公式,并能熟练地使用正应力强度条件灵活地进行强度计算 第六章弯曲变 内容:梁的变形和位移的概念:挠度和转角:梁的挠曲线及其近似微分方程式。用积分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位移边界条件和 变形连续条件。用迭加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梁的刚度校核:提高弯曲刚度的措施:用形变比较法解简单超静定梁 基本要求 1.理解梁的变形和位移的概念:挠度和转角的概念[2] 2.掌握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式[] 3.掌握用积分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1] 4.掌握用迭加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 5.掌握梁的刚度校核[1]。 了解提高弯曲刚度的措施 了解用形变比较法解简单超静定梁[3]。 重点: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叠加法 难点:积分法,用形变比较法求解简单超静定梁。 第七章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内容:应力状态的概念,单元体,主应力和主平面:应力状态的分类。二向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分析一一解析法,斜截面上的应 力,主应力和主平面的确定。三向应力状态的举例与(简单)分析,最大正应力。广义虎克定律;比能,体积改变比能和形状改变比 能。强度理论的概念;最大拉应力理论: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最大剪应力理论: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相当应力:各种强度理论的使 1.理解应力状态、单元体、主应力和主平面的概念[2]。 2.了解应力状态的分类[3] 3.掌握二向应力状态下应力分析的解析法[1]。 4.掌握斜截面上的应力,主应力和主平面的确定[1] 5.掌握广义虎克定律[1] 6.了解体积改变比能和形状改变比能[3]。 理解强度理论的概念[2] 8.掌握四个常用强度理论[1] 9.了解各种强度理论的使用范围[3] 重点:平面应力状态的解析法,广义虎克定律,四个常用强度理论 难点:应力状态的概念,强度理论的概念。 第八章组合变形 内容:组合变形的概念及工程实例:斜弯曲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拉(压)与弯曲组合时应力和强度计算:偏心压缩(拉 伸):截面核心:弯曲与扭转组合时的强度计算 基本要求: 1.理解组合变形的概念[2]。 2.掌握斜弯曲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3.掌握拉(压)与弯曲组合时应力和强度计算[1]。 4.掌握偏心压缩(拉伸)[1] 5.理解截面核心的概念[2 6.掌握弯曲与扭转组合时的强度计算[1] 重点:斜弯曲,弯扭组合时的强度计算 难点:截面核心

7.理解形心主惯性轴和形心主惯性矩 [2]。    重点:简单图形和组合图形静矩的计算及形心位置的确定,简单图形惯性矩的计算;平行移轴公式;组合图形惯性矩的计 算。    难点:组合图形惯性矩的计算,转轴公式,形心主惯性矩。    第四章 弯曲内力    内容:平面弯曲的概念及工程实例;梁的计算简图;剪力和弯矩,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弯矩、剪力和荷载 集度的微分关系及其在绘制和校核剪力图和弯矩图中的应用,叠加法作弯矩图。    基本要求:    1.理解平面弯曲的概念[2]。    2.掌握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1]。    3.掌握剪力图和弯矩图弯矩的绘制[1]。    4.了解叠加法作弯矩图[3]。    重点:梁在任一指定截面处的剪力和弯矩值的计算;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    难点:弯矩、剪力和荷载集度间的微分关系。    第五章 弯曲应力    内容:纯弯曲时的正应力公式;抗弯刚度,抗弯截面模量;纯弯曲理论的推广;矩形截面梁的剪应力,工字形及其它形状截面 梁的剪应力。梁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强度条件;梁的合理截面,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基本要求:    1.掌握弯曲时的正应力公式[1]。    2.掌握矩形截面梁的剪应力[1]。    3.掌握工字形及其它形状截面梁的剪应力[1]。    4.掌握梁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强度条件[1]。    5.了解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3]。    重点:弯曲正应力及其强度计算。    难点:弯曲剪应力。    深度和广度:要求能正确地推导正应力公式和正确地使用该公式,并能熟练地使用正应力强度条件灵活地进行强度计算。    第六章 弯曲变形    内容:梁的变形和位移的概念;挠度和转角;梁的挠曲线及其近似微分方程式。用积分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位移边界条件和 变形连续条件。用迭加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梁的刚度校核;提高弯曲刚度的措施;用形变比较法解简单超静定梁。    基本要求:    1.理解梁的变形和位移的概念;挠度和转角的概念[2]。    2.掌握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式[1]。    3.掌握用积分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 [1]。    4.掌握用迭加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1]。    5.掌握梁的刚度校核[1]。    6.了解提高弯曲刚度的措施[3]。    7.了解用形变比较法解简单超静定梁[3]。    重点: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叠加法。    难点:积分法,用形变比较法求解简单超静定梁。    第七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内容:应力状态的概念,单元体,主应力和主平面;应力状态的分类。二向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分析——解析法,斜截面上的应 力,主应力和主平面的确定。三向应力状态的举例与(简单)分析,最大正应力。广义虎克定律;比能,体积改变比能和形状改变比 能。强度理论的概念;最大拉应力理论;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最大剪应力理论;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相当应力;各种强度理论的使 用范围。    基本要求:    1.理解应力状态、单元体、主应力和主平面的概念[2]。    2.了解应力状态的分类[3]。    3.掌握二向应力状态下应力分析的解析法[1]。    4.掌握斜截面上的应力,主应力和主平面的确定[1]。    5.掌握广义虎克定律[1]。    6.了解体积改变比能和形状改变比能[3]。    7.理解强度理论的概念[2]。    8.掌握四个常用强度理论[1]。    9.了解各种强度理论的使用范围[3]。    重点:平面应力状态的解析法,广义虎克定律,四个常用强度理论    难点:应力状态的概念,强度理论的概念。    第八章 组合变形    内容:组合变形的概念及工程实例;斜弯曲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拉(压)与弯曲组合时应力和强度计算;偏心压缩(拉 伸);截面核心;弯曲与扭转组合时的强度计算。    基本要求:    1.理解组合变形的概念[2]。    2.掌握斜弯曲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1]。    3.掌握拉(压)与弯曲组合时应力和强度计算[1]。    4.掌握偏心压缩(拉伸)[1]。    5.理解截面核心的概念[2]。    6.掌握弯曲与扭转组合时的强度计算[1]。    重点:斜弯曲,弯扭组合时的强度计算    难点:截面核心

第九章能量方法 内容:外力功与应变能:杆件发生各种基本变形时的应变能:卡氏定理:莫尔定理。能量方法计算杆件的位移,能量方法求解 超静定问题 基本要求 1.理解外力功与应变能的概念[2]。 2.掌握杆件发生各种基本变形时的应变能计算[ 3.掌握卡氏定理或莫尔定理计算杆件的位移[] 4.掌握能量方法求解超静定问题[1]。 重点:卡氏定理,莫尔定理 难点:能量方法求杆件的位移。 第十章压杆稳定 内容:压杆稳定的概念:稳定平衡与不稳定平衡:临界压力;计算细长压杆临界压力的欧拉公式:杆端约束不同对临界压力的 影响:长度系数,临界压力,压杆柔度;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经验公式:临界应力总图。压杆的稳定计算:安全系数和折减系数 基本要求: 1.理解压杆稳定的概念[2] 2.掌握临界力的欧拉公式[1 3.掌握临界应力的欧拉公式[1 4.了解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3] 5.理解临界应力总图[2]。 6.了解压杆稳定的安全计算[3] 重点:压杆稳定的概念,临界压力和临界应力的计算,以及压杆稳定校核的方法一一安全系数和折减系数法。 难点:压杆稳定的概念,压杆稳定的安全计算。 第十一章动载荷和交变应力 内容:动载荷的概念及工程实例: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杆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动荷系数:杆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提 抗冲击的措施。交变压力概念:应力循环与循环特征:疲劳破坏特点:材料的持久极限及影响构件持久极限的主要因素。提高构件 疲劳强度的措施 1.理解动载荷的概念[2] 2.掌握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杆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1]。 3.掌握杆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1]。 4.了解交变压力概念,应力循环与循环特征[3] 5.理解疲劳破坏特点[2] 6.了解影响构件持久极限的主要因素[3] 重点:构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疲劳破坏的特点。 难点:动荷系数的计算。 教学基本要求 1.课堂讲授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与课件配合使用、以讲授为主,使学生从中学到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并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作业方面 布置作业的目的: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熟练并掌握计算方法。习题数量基本上每次课(2学时)布置34个题 3.考核方式: 考试以笔试为主,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平时成绩占20% 四、实践教学环节 (一)拉伸和压缩试验 测定低碳钢的弹性模量、屈服极限、强度极限、延伸率、截面收缩率、压缩屈服极限:测定铸铁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极限 目的和要求 1.测定低碳钢的弹性模量,验证胡克定律: 2.测定低碳钢的屈服极限、强度极限、延伸率、截面收缩率 3.观察低碳钢拉伸过程中的弹性、屈服、强化、颈缩、断裂等现象: 4.测定铸铁的拉伸强度极限 5.测定低碳钢的压缩屈服极限 6.测定铸铁抗压强度极限 7.比较低碳钢、铸铁压缩变形和破坏现象: 绘制荷载一位移曲线,比较两种材料的机械性质。 t,测定铸铁剪切强度极 1.测定低碳钢剪切屈服极限,剪切弹性模量,剪切强度极限,单位扭转角,验证胡克定律: 2.测定铸铁剪切强度极 3.观察低碳钢和铸铁在扭转过程中的变形现象和破坏形式,分析破坏原因,绘制荷载一位移曲线 法测定梁纯弯曲时榄截而上的正应力分布。 目的和要

第九章 能量方法    内容:外力功与应变能;杆件发生各种基本变形时的应变能;卡氏定理;莫尔定理。能量方法计算杆件的位移,能量方法求解 超静定问题。    基本要求:    1.理解外力功与应变能的概念[2]。    2.掌握杆件发生各种基本变形时的应变能计算[1]。    3.掌握卡氏定理或莫尔定理计算杆件的位移 [1]。    4.掌握能量方法求解超静定问题[1]。    重点:卡氏定理,莫尔定理。    难点:能量方法求杆件的位移。    第十章 压杆稳定    内容:压杆稳定的概念;稳定平衡与不稳定平衡;临界压力;计算细长压杆临界压力的欧拉公式;杆端约束不同对临界压力的 影响;长度系数,临界压力,压杆柔度;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经验公式;临界应力总图。压杆的稳定计算;安全系数和折减系数 法。    基本要求:    1.理解压杆稳定的概念[2]。    2.掌握临界力的欧拉公式[1]。    3.掌握临界应力的欧拉公式[1]    4.了解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3]。    5.理解临界应力总图[2]。    6.了解压杆稳定的安全计算[3]。    重点:压杆稳定的概念,临界压力和临界应力的计算,以及压杆稳定校核的方法——安全系数和折减系数法。    难点:压杆稳定的概念,压杆稳定的安全计算。    第十一章 动载荷和交变应力    内容:动载荷的概念及工程实例;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杆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动荷系数;杆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提 高抗冲击的措施。交变压力概念:应力循环与循环特征;疲劳破坏特点;材料的持久极限及影响构件持久极限的主要因素。提高构件 疲劳强度的措施。    基本要求:    1.理解动载荷的概念[2]。    2.掌握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杆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1]。    3.掌握杆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1]。    4.了解交变压力概念,应力循环与循环特征[3]。    5.理解疲劳破坏特点[2]。    6.了解影响构件持久极限的主要因素[3]。    重点:构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疲劳破坏的特点。    难点:动荷系数的计算。 三、教学基本要求    1.课堂讲授: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与课件配合使用、以讲授为主,使学生从中学到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并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作业方面:    布置作业的目的: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熟练并掌握计算方法。习题数量基本上每次课(2学时)布置3~4个题。    3.考核方式:    考试以笔试为主,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平时成绩占20%。 四、实践教学环节    (一)拉伸和压缩试验    内容:    测定低碳钢的弹性模量、屈服极限、强度极限、延伸率、截面收缩率、压缩屈服极限;测定铸铁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极限 目的和要求: 1. 测定低碳钢的弹性模量,验证胡克定律; 2. 测定低碳钢的屈服极限、强度极限、延伸率、截面收缩率; 3. 观察低碳钢拉伸过程中的弹性、屈服、强化、颈缩、断裂等现象; 4. 测定铸铁的拉伸强度极限; 5. 测定低碳钢的压缩屈服极限; 6. 测定铸铁抗压强度极限; 7. 比较低碳钢、铸铁压缩变形和破坏现象; 8. 绘制荷载-位移曲线,比较两种材料的机械性质。    (二)扭转试验    内容:    测定低碳钢屈服极限、剪切弹性模量,测定铸铁剪切强度极限    目的和要求: 1. 测定低碳钢剪切屈服极限,剪切弹性模量,剪切强度极限,单位扭转角,验证胡克定律; 2. 测定铸铁剪切强度极限 3. 观察低碳钢和铸铁在扭转过程中的变形现象和破坏形式,分析破坏原因,绘制荷载-位移曲线    (三)纯弯曲梁正应力的电测试验    内容:    用电测法测定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    目的和要求:

1.了解电测应力的方法和电阻应变仪的使用 2.测定纯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五、学时分配 小计 录I 六、教学内容更新说明 暂无 制定者:冯仲齐、张为民 审定者:赵冬批准者:周元臻校对者:刘伟 制定日期:2012年12月

1. 了解电测应力的方法和电阻应变仪的使用; 2. 测定纯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五、学时分配 章 学  时  分 配 小计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它 1 2 2 2 8 4 12 3 6 2 8 附录I 4 4 4 6 2 8 5 8 2 10 6 6 6 7 8 8 8 6 2 2 10 9 8 2 10 10 6 6 11 4 4 合计 72 6 10 88 六、教学内容更新说明 暂无 制定者:冯仲齐、张为民 审定者:赵 冬   批准者:周元臻 校对者:刘 伟 制定日期:2012年12月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