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209402 课程名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英文名称: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课程类别:通识选修课 学 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全校本科学生 考核方式:考察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将系统论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强调通过 案例分析、讨论课等互动式教学环节以及实验课、社会实践考察等,使学生理解 和领会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且尝试综合性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解决自选的社 会问题,通过社会科研项目的实践切实认识和掌握社会研究方法与技术,并培养 学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分析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能力。 This course will systematically discuss the basic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emphasiz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sessions such as case studies and discussion classes,as well as laboratory classes and social practice visits to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comprehe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and to try to comprehensively apply the research methods learned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of their choice,to practically understand and master social research through social research projects.Students will leam th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social research,and develop the basic ability to conduct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nd analyze and apply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result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着方法与理论应用的宗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学习目的,针对本科 学生,教会使用社会研究方法与技术。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引入社会调查研究方 法的理论与主要方法,让学生把握社会科学研究与分析的技能,从而具备设计、 组织、实施社会调查的基本能力,能够结合社会学理论和调查资料对中国的实际 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一一为进一步掌握系统的学术研究和统计分析手段建立基 础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209402 课程名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英文名称: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课程类别:通识选修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 全校本科学生 考核方式:考察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将系统论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强调通过 案例分析、讨论课等互动式教学环节以及实验课、社会实践考察等,使学生理解 和领会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且尝试综合性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解决自选的社 会问题,通过社会科研项目的实践切实认识和掌握社会研究方法与技术,并培养 学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分析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能力。 This course will systematically discuss the basic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emphasiz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sessions such as case studies and discussion classes, as well as laboratory classes and social practice visits to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comprehe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and to try to comprehensively apply the research methods learned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of their choice, to practically understand and master social research through social research projects. Students will learn th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social research, and develop the basic ability to conduct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nd analyze and apply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result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着方法与理论应用的宗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学习目的,针对本科 学生,教会使用社会研究方法与技术。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引入社会调查研究方 法的理论与主要方法,让学生把握社会科学研究与分析的技能,从而具备设计、 组织、实施社会调查的基本能力,能够结合社会学理论和调查资料对中国的实际 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为进一步掌握系统的学术研究和统计分析手段建立基 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社会研究方法的脉络和当代趋势有整体的理解和认识。明 确社会研究的概念和特征,了解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与社会研究的过程。 (二)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本章学习要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基础上,学习策略以讲授和学生自主 学习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下重点: 1.社会研究的特点、困难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和过程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1.社会研究方法 (1)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2)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2.研究伦理与困难 (1)人的特殊性 (2)研究的干扰性 (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第二节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1.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1)方法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2)研究方式:调查、实验、文献、实地 2.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第三节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1.研究取向 定量研究:文字、描述、理解 定性研究:数字、测量、计算。 2.定量与定性的比较 第四节社会研究的主要过程 1.社会研究的基本过程 (1)选择问题 (2)研究设计 (3)研究实施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社会研究方法的脉络和当代趋势有整体的理解和认识。明 确社会研究的概念和特征,了解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与社会研究的过程。 (二)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本章学习要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基础上,学习策略以讲授和学生自主 学习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下重点: 1.社会研究的特点、困难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和过程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1. 社会研究方法 (1)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2)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2. 研究伦理与困难 (1)人的特殊性 (2)研究的干扰性 (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第二节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1.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1)方法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2)研究方式:调查、实验、文献、实地; 2. 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第三节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1. 研究取向 定量研究:文字、描述、理解; 定性研究:数字、测量、计算。 2. 定量与定性的比较 第四节 社会研究的主要过程 1. 社会研究的基本过程 (1)选择问题 (2)研究设计 (3)研究实施
(4)资料分析 (5)得出结果 (四)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社会研究?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结合文献阅读 2.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理论及层次的概念,掌握理论的构成要素,理解理论与 研究的关系,了解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过程。 (二)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本章学习要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基础上,学习策略以讲授和学生自主 学习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下重点: 1.理论的构成要素 2.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3.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过程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理论及其层次 1.理论的层次 (1)宏观理论 (2)中观理论 (3)微观理论 2.中层理论 既非日常研究中大批涌现的微观而且必要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一个包罗一切的自 成体系的统一理论,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理论 3.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1)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2)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3)结构越简炼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第二节理论的构成要素 1.理论 “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 2概念 (1)概念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2)该你那与日常生活的接近性、相似性
(4)资料分析 (5)得出结果 (四)思考与实践 1. 什么是社会研究? 2.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结合文献阅读 2.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理论及层次的概念,掌握理论的构成要素,理解理论与 研究的关系,了解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过程。 (二)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本章学习要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基础上,学习策略以讲授和学生自主 学习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下重点: 1.理论的构成要素 2.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3.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过程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理论及其层次 1. 理论的层次 (1)宏观理论 (2)中观理论 (3)微观理论 2. 中层理论 既非日常研究中大批涌现的微观而且必要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一个包罗一切的自 成体系的统一理论,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理论。 3. 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1)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2)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3)结构越简炼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第二节 理论的构成要素 1. 理论 “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 2. 概念 (1)概念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2)该你那与日常生活的接近性、相似性
3.变量 (1)自变量 (2)因变量 (3)中介变量 4.命题与假设 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社会科学中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假设。假设: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假设的来源包括: (1)个人预感或猜测: (2)现有调查资料: (3)现有理论。 第三节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1.科学环 2.简化科学环 3.两种推理方式 (1)归纳 (2)演绎 4.理论对经验的作用 (1)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和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 (2)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 (3)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5.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1)“不期而遇、异乎寻常而有关全局的资料常常成为某种理论的开创者 (2)被忽视的经验事实迫切要求扩展和改善原有的概念系统: (3)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拓展探索、建立以及检验理论的能力: (4)经验研究促使概念的澄清。 第四节理论构建与理论检验 1理论构建 扎根理论:观察→概括→理论 2.理论检验 实证检验:理论一演绎→命题一假设一资料 (四)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变量? 2.社会研究中有哪两种推理方式?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结合文献阅读 2.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 (一)目的与要求
3. 变量 (1)自变量 (2)因变量 (3)中介变量 4. 命题与假设 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社会科学中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假设。假设: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假设的来源包括: (1)个人预感或猜测; (2)现有调查资料; (3)现有理论。 第三节 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1. 科学环 2. 简化科学环 3. 两种推理方式 (1)归纳 (2)演绎 4. 理论对经验的作用 (1)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和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 (2)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 (3)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5. 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1)“不期而遇、异乎寻常而有关全局的资料”常常成为某种理论的开创者; (2)被忽视的经验事实迫切要求扩展和改善原有的概念系统; (3)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拓展探索、建立以及检验理论的能力; (4)经验研究促使概念的澄清。 第四节 理论构建与理论检验 1. 理论构建 扎根理论:观察→概括→理论; 2. 理论检验 实证检验:理论→演绎→命题→假设→资料。 (四)思考与实践 1. 什么是变量? 2. 社会研究中有哪两种推理方式?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结合文献阅读 2.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 选题与文献回顾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选题的过程,了解选题的标准,明确如何进行文献回顾。 (二)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本章学习要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基础上,学习策略以讲授和学生自主 学习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下重点: 1.选题的过程和方法 2.选题的标准 3.如何查找文献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1.研究问题 (1)研究问题: 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 (2)研究主题: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现象或问题领域。 2.选题来源: (1)现实牛活 (2)个人经历 (3)现有文献 第二节选题的标准 1.重要性 (1)理论意义 ())实我音义 2.创造性:课题是否具有新的东西 3.可行性: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课题的条件 (1)主观限制: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研究经验、组织能力、操作技术、性别、 年龄、语言、体力等 (2)客观限制:时间、经费、资料、对象、法律、道德伦理等。 4.合适性 (1)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2)兴趣、熟悉程度、与调查对象的相似性、资源等 第三节研究选题的明确化 1.问题的明确化 (1)笼统宽泛的研究范围和领域: (2)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和特定问题。 第四节文献回顾 1文献回顾的步骤 2文献回顾的目的 (四)思考与实践 1.一个好的选题应遵循哪些标准? 2.有哪些途径可以检索文献?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选题的过程,了解选题的标准,明确如何进行文献回顾。 (二)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本章学习要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基础上,学习策略以讲授和学生自主 学习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下重点: 1.选题的过程和方法 2.选题的标准 3. 如何查找文献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1. 研究问题 (1)研究问题: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 (2)研究主题: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现象或问题领域。 2. 选题来源: (1)现实生活; (2)个人经历; (3)现有文献。 第二节 选题的标准 1. 重要性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2. 创造性:课题是否具有新的东西 3. 可行性: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课题的条件 (1)主观限制: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研究经验、组织能力、操作技术、性别、 年龄、语言、体力等。 (2)客观限制:时间、经费、资料、对象、法律、道德伦理等。 4. 合适性 (1)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2)兴趣、熟悉程度、与调查对象的相似性、资源等。 第三节 研究选题的明确化 1. 问题的明确化 (1)笼统宽泛的研究范围和领域; (2)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和特定问题。 第四节 文献回顾 1 文献回顾的步骤 2 文献回顾的目的 (四)思考与实践 1. 一个好的选题应遵循哪些标准? 2. 有哪些途径可以检索文献?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结合文献阅读 2.多煤体教学 第四章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研究的目的,了解有哪些研究方式,掌握分析单位与研 究方案的写作。 (二)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本章学习要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基础上,学习策略以讲授和学生自主 学习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下重点: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式: 3.分析单位: 4.调查内容: 5.研究方案的写作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研究目的 1.不同的研究目的 (1)探索性研究 (2)描术性研济 (3)解释性研究 第二节研究性质 1.不同的研究性质 (1)理论性研究 般性社会认知 (2)应用性研究:有效解决现实问颗」 第三节研究方式 1.不同的研究方式 (1)调查研究:第七章 (2)实验研究:第八章 (3)实地研究:第十章 (4)文献研究:第九章 2.研究方式的选择 第四节分析单位 1.分析单位: 一项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 2.两种错误 (1)区群谬误(Ecological Fallacy):集群的分析单位作分析,非集群的分析单位 作结论。 (2)简化论(Reductionism):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作分析,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结论。 第五节时间维度
1.课堂讲授结合文献阅读 2.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 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研究的目的,了解有哪些研究方式,掌握分析单位与研 究方案的写作。 (二)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本章学习要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基础上,学习策略以讲授和学生自主 学习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下重点: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式; 3.分析单位; 4.调查内容; 5.研究方案的写作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研究目的 1. 不同的研究目的 (1)探索性研究 (2)描述性研究 (3)解释性研究 第二节 研究性质 1. 不同的研究性质 (1)理论性研究:一般性社会认知; (2)应用性研究:有效解决现实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式 1. 不同的研究方式 (1)调查研究:第七章 (2)实验研究:第八章 (3)实地研究:第十章 (4)文献研究:第九章 2. 研究方式的选择 第四节 分析单位 1. 分析单位:一项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 2. 两种错误 (1)区群谬误(Ecological Fallacy):集群的分析单位作分析,非集群的分析单位 作结论。 (2)简化论(Reductionism):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作分析,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结论。 第五节 时间维度
1.研究的时间维度 (1)横向研究 (2)纵向研究 2.纵向研究 (1)趋势研究 (2)同期群研究 (3)同组研究 第六节研究计划书 1.研究计划书 (1)说明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2)说明研究的内容 (3)说明研究的理论假设 (4)说明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 (5)说明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 (6)说明研究人员的组成与结构 (7)确定研究的时间进度和经费 (四)思考与实践 1.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式应该如何选择? 2.如何确定研究中的分析单位? 3.如何写作研究方案?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结合文献阅读 2.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测量的概念与层次,掌握概念操作化的方法、步骤与量 表的制作使用,理解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二)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本章学习要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基础上,学习策略以讲授和学生自主 学习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下重点: 1.测量的要素 2.刘量的层次: 3.概念操作化的方法: 4.量表的制作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测量与测量层次 1.测量的定义
1. 研究的时间维度 (1)横向研究 (2)纵向研究 2. 纵向研究 (1)趋势研究 (2)同期群研究 (3)同组研究 第六节 研究计划书 1. 研究计划书 (1)说明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2)说明研究的内容 (3)说明研究的理论假设 (4)说明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 (5)说明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 (6)说明研究人员的组成与结构 (7)确定研究的时间进度和经费 (四)思考与实践 1.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式应该如何选择? 2. 如何确定研究中的分析单位? 3. 如何写作研究方案?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结合文献阅读 2.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测量与操作化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测量的概念与层次,掌握概念操作化的方法、步骤与量 表的制作使用,理解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二)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本章学习要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基础上,学习策略以讲授和学生自主 学习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下重点: 1.测量的要素; 2.测量的层次; 3.概念操作化的方法; 4.量表的制作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测量与测量层次 1. 测量的定义
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事物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 出来的过程。 2.测量的要素 (1)测侧量客体:测量准? (2)测量内容:测量什么? (3)派测是法则:怎么刘量? (4)测量结果:如何表示? 3.社会测量的特殊性 (1)人同时作为主体客体的矛盾性 (2)人的(测量)行为本身的特殊性 (3)测量对象复杂、量化程度低、可重复性比较低、缺乏公认的测量单位与标准 4.定类测量 (1)测量层次最低 (2)区分调查对象的不同属性、特征 (3)分类体系:穷尽性、互斥性 5.定序测量 (1)类别分类+类别大小判定 (2)等级顺序 6.定距测量 (1)类别分类+类别大小判定+间隔距离/数量差异 (2)0点不具有意义 (3)数量大小 7.定比测量 (1)类别分类+类别大小判定+间隔距离数量差异+绝对的0点 (2)测量层次最高、 (3)比例关系 第二节概念的操作化 1.概念、变量、指标 (1)概念:对现象的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或特征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2)变量: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或者说是包含了一个以上范畴的概念。具 体又分为定类、定序、定距、自变量、因变量、中间变量 (3)指标: 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事物 2.操作化 (1)从理论抽象到实际具体 将抽象的概念或命题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 3.操作化的方法 (1)澄清与界定概念:弄清概念的定义范围、确定一个定义 (2)发展测量指标:列出概念的维度、发展测量指标(利用己有的指标、发展自 己的指标)
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事物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 出来的过程。 2. 测量的要素 (1)测量客体:测量谁? (2)测量内容:测量什么? (3)测量法则:怎么测量? (4)测量结果:如何表示? 3. 社会测量的特殊性 (1)人同时作为主体客体的矛盾性 (2)人的(测量)行为本身的特殊性 (3)测量对象复杂、量化程度低、可重复性比较低、缺乏公认的测量单位与标准。 4. 定类测量 (1)测量层次最低 (2)区分调查对象的不同属性、特征 (3)分类体系:穷尽性、互斥性 5. 定序测量 (1)类别分类+类别大小判定 (2)等级顺序 6. 定距测量 (1)类别分类+类别大小判定+间隔距离/数量差异 (2)0 点不具有意义 (3)数量大小 7. 定比测量 (1)类别分类+类别大小判定+间隔距离/数量差异+绝对的 0 点 (2)测量层次最高、 (3)比例关系 第二节 概念的操作化 1. 概念、变量、指标 (1)概念:对现象的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或特征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2)变量: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或者说是包含了一个以上范畴的概念。具 体又分为定类、定序、定距、自变量、因变量、中间变量 (3)指标: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事物 2. 操作化 (1)从理论抽象到实际具体 将抽象的概念或命题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 3. 操作化的方法 (1)澄清与界定概念:弄清概念的定义范围、确定一个定义 (2)发展测量指标:列出概念的维度、发展测量指标(利用已有的指标、发展自 己的指标)
4指标选择的多样性 5操作化的例子 第三节量表 1,量表: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符合测量 2.总加量表: 一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同意不同意,等值计分 3.李克特量表 (1)五分测量 (2)陈述分辨力计算 4.项目分辨力的计算 5.语义差异量表 (1)处于两端: 一组意义相反的形容词 (2)中间风分七个等级 第四节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1.信度:测量一致性或稳定性 2.效度:测量有效度或准确度 (四)思若与实 1.不同的研究类型或研究目的中,相同的变量测量的层次是否有差异? 2.研究的变量如何进行测量? 3.量表是用来测量怎样的变量的,如何测量?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结合文献阅读 2.多媒体教学 第六章抽样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抽样的意义,掌握概率抽样的意义和方法,熟悉非概率 抽样方法,熟悉抽样过程,掌握样本的规模选择,熟悉样本产生的研究误差。 (二)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本章学习要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基础上,学习策略以讲授和学生自主 学习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下重点: 1.抽样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2.概率抽样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抽样的意义与作用 1.抽样相关概念 (1)总体、抽样、样本: (2)抽样单位、抽样框 (3)参数值、统计值: 2.抽样的作用
4 指标选择的多样性 5 操作化的例子 第三节 量表 1. 量表: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符合测量 2. 总加量表:一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同意/不同意,等值计分 3. 李克特量表 (1)五分测量 (2)陈述分辨力计算 4. 项目分辨力的计算 5. 语义差异量表 (1)处于两端:一组意义相反的形容词 (2)中间区分七个等级 第四节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1. 信度:测量一致性或稳定性 2. 效度:测量有效度或准确度 (四)思考与实践 1. 不同的研究类型或研究目的中,相同的变量测量的层次是否有差异? 2. 研究的变量如何进行测量? 3. 量表是用来测量怎样的变量的,如何测量?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结合文献阅读 2.多媒体教学 第六章 抽样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抽样的意义,掌握概率抽样的意义和方法,熟悉非概率 抽样方法,熟悉抽样过程,掌握样本的规模选择,熟悉样本产生的研究误差。 (二)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本章学习要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基础上,学习策略以讲授和学生自主 学习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下重点: 1.抽样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2.概率抽样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抽样的意义与作用 1. 抽样相关概念 (1)总体、抽样、样本; (2)抽样单位、抽样框; (3)参数值、统计值; 2. 抽样的作用
通过样本的统计值估计总体的参数值 3.抽样的类型 (1)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PPS 抽样、户内抽样: (2)非概率抽样: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 第二节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 1.概率抽样的原理 (1)同质性 (2)异质性 (3)概念: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且独立的机会入选样本 2.抽样分布 3.抽样的一般程序 4.抽样设计的原理 第三节概率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 (1)随机数表法 第四节非概率抽样方法 1偶遇抽样 (1)碰到谁就选谁的简便方法 (2)并不具有沛机性 2.判断抽样 (1)研究者对总体情况熟悉、经验丰富 (2)研究者主观能动性强 (3)样本代表性难判断 3.定额抽样 第五节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1.样本规模 (1)样本容量 (2)简单随机抽样中样本规模的计算 2.样本规模的影响因素 3.抽样误差 用样本统计值去估计总体参数值时所出现的误差,是由于抽样本身的随机性所引起 的误差。 (四)思考与实践 1.概率抽样的几种常用方法及应用? 2.定额抽样如何应用? 3.如何减少样本误差?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结合文献阅读
通过样本的统计值估计总体的参数值 3. 抽样的类型 (1)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PPS 抽样、户内抽样; (2)非概率抽样: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 第二节 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 1. 概率抽样的原理 (1)同质性 (2)异质性 (3)概念: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且独立的机会入选样本 2. 抽样分布 3. 抽样的一般程序 4. 抽样设计的原理 第三节 概率抽样方法 1. 简单随机抽样 (1)随机数表法 第四节 非概率抽样方法 1. 偶遇抽样 (1)碰到谁就选谁的简便方法 (2)并不具有随机性 2. 判断抽样 (1)研究者对总体情况熟悉、经验丰富 (2)研究者主观能动性强 (3)样本代表性难判断 3. 定额抽样 第五节 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1. 样本规模 (1)样本容量 (2)简单随机抽样中样本规模的计算 2. 样本规模的影响因素 3. 抽样误差 用样本统计值去估计总体参数值时所出现的误差,是由于抽样本身的随机性所引起 的误差。 (四)思考与实践 1. 概率抽样的几种常用方法及应用? 2. 定额抽样如何应用? 3. 如何减少样本误差?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结合文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