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认知心理学 课程代码:16186403 英文名称:Cognitive Psych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 时.48学时 分: 学分 适用对象:本 考核方式:考试占40%,平时占60%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课程简介 人知 理学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 制,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其核心是信 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就是从可观 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 :of hu whichconcemdh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human bhavomany cognitive processes,such as attention,perception,imagery,memory,thinking and language,the core of which is information input and output Between the internal psychological process.The common research method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is from the observed phenomenon to speculate on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which can not be observed.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认知心理学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它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 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 认知心理学是 法论课程。它精密 、巧妙的 验设 计是心理学专 业学生所 要学习的 科学研究方法 本课程的学 ,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到 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掌握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 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 理学的研究方法。 2、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课稻 使学生了解人是如何获得客观环境中的信息,即信息是如 何作为知识得以再现和转换、如何被储存、以及如何被用于指导人的心理 和仃为 了解从知觉到思维范围内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与规律,运用这些知识,使人能够 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认知能力。要求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包括模式识别、选择性注 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高级心理活动信息加工过程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 要求学习者通过认知心理学课程中提供的科学的实验设计,了解并掌握认知心理 1
1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认知心理学 课程代码: 16186403 英文名称:Cognitive Psychology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学 时: 48 学时 学 分: 3 学分 适用对象: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占 40%,平时占 60%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课程简介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 制,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其核心是信 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就是从可观 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 Cognitive psychology is a senior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human psychology, which is concerned with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human behavior, mainly cognitive processes, such as attention, perception, imagery, memory, thinking and language, the core of which is information input and output Between the internal psychological process. The common research method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is from the observed phenomenon to speculate on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which can not be observed.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认知心理学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它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 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 式。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它精密、科学、巧妙的实验设计是心理学专 业学生所要学习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 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掌握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 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 理学的研究方法。 2、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人是如何获得客观环境中的信息,即信息是如 何作为知识得以再现和转换、如何被储存、以及如何被用于指导人的心理和行为; 了解从知觉到思维范围内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与规律,运用这些知识,使人能够 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认知能力。要求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包括模式识别、选择性注 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高级心理活动信息加工过程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 要求学习者通过认知心理学课程中提供的科学的实验设计,了解并掌握认知心理
学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信息加工理 论,认知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学习过程 要求重点掌握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认知与认知心理学 一、认知(cognition)的定义 1967 知定义为: 他的(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 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等所有过程。其中 变换是指将刺激的物理能量(如光能、声能等)转换成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部 分工作由感觉器官完成。 二、认知的结构、过程与功能 认知结构是指组成认知的各种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认知的定义 中可以看出 认知是 一个复杂的心理系统 、推理与决策以及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色音了感知、注意、学习、 三、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认知科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 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 研究。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在早期,人们将认知心理学界定为有关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应用的科学研究, 研究范围具体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语言、判断和决策等。 第二节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的来源 在远古时代,人们用绳子打结来记录事物(形象方法),以防遗忘。但这利 方法明显存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于是,人们就用较为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事 物(抽象方法),并创造了语言。语言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了桥梁。 二、信息的概念与度量 (一)概念
2 学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信息加工理 论,认知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学习过程 要求重点掌握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认知与认知心理学 一、认知(cognition)的定义 1967 年,Neisser 在他的《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一书中将认 知定义为: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等所有过程。其中 变换是指将刺激的物理能量(如光能、声能等)转换成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部 分工作由感觉器官完成。 二、认知的结构、过程与功能 认知结构是指组成认知的各种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认知的定义 中可以看出,认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系统,它包含了感知、注意、学习、记忆、 语言、推理与决策以及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 三、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认知科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 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 研究。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在早期,人们将认知心理学界定为有关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应用的科学研究, 研究范围具体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语言、判断和决策等。 第二节 信息加工理论 一、“信息”的来源 在远古时代,人们用绳子打结来记录事物(形象方法),以防遗忘。但这种 方法明显存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于是,人们就用较为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事 物(抽象方法),并创造了语言。语言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了桥梁。 二、信息的概念与度量 (一)概念
在日常用语中,信息是指消息、情报、指令、密码等,并通过符号(如文字、 语言等)、信号(如语言、动作电磁波信号等)等具体形式表示出来。在信息论 中,对信息的科学定义尚有争论。信息量是信息接收者知识变化的数量。 (二)度量 Shannon和Weiner提出了信息的度量方法。N个等概率事件之一实现的信 号所传递的信息量H=log2,信息的单位是比特(bit),是二进制单位,1比特 信息量可以使情境不确定性减少一半。 三、信息的特点 首先,信息通过一定载体是可以描述的。 其次,对信息的编码和译码具有层次性。 最后,信息加工具有流动性。 四、人作为信息加工者 (一)人是信悬息加工系统的中心环节 (二)有限的通道能力(channel capacity) (三)信息加工的模糊性与主动性 (四)信息加工的层次性 (五)信息加工的离散性与连续性 (六)串行加工与并行加工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 相对而言,认知心理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只不过五十多年的历史。尽管它 很年轻,却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在心理学界产生了“认知革命”。 (一)内省主义(intr pectionism 以冯特(Wundt)及其学生铁钦纳(Titchener)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发动了 场心理学研究新运动,第一次将心理学从哲学和生物学中分化出来,并规定了心 理学的研究领域。 (一)行为主义(hehaviorism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行为主义观点 导着心理学界。在美国以华生 (J.B.Woston)、斯金纳(B F Skinner)和托尔曼(E.C.Tolman)为代表的 心理学家放弃了内省主义的观点。 Wertheer、考夫末(怎otka)和阿勒1e.星花们主要饼究知机 问题解决。 (四)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
3 在日常用语中,信息是指消息、情报、指令、密码等,并通过符号(如文字、 语言等)、信号(如语言、动作电磁波信号等)等具体形式表示出来。在信息论 中,对信息的科学定义尚有争论。信息量是信息接收者知识变化的数量。 (二)度量 Shannon 和 Weiner 提出了信息的度量方法。N 个等概率事件之一实现的信 号所传递的信息量 H=log2N,信息的单位是比特(bit),是二进制单位,1 比特 信息量可以使情境不确定性减少一半。 三、信息的特点 首先,信息通过一定载体是可以描述的。 其次,对信息的编码和译码具有层次性。 最后,信息加工具有流动性。 四、人作为信息加工者 (一)人是信息加工系统的中心环节 (二)有限的通道能力(channel capacity) (三)信息加工的模糊性与主动性 (四)信息加工的层次性 (五)信息加工的离散性与连续性 (六)串行加工与并行加工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 相对而言,认知心理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只不过五十多年的历史。尽管它 很年轻,却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在心理学界产生了“认知革命”。 (一)内省主义(introspectionism) 以冯特(Wundt)及其学生铁钦纳(Titchener)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发动了一 场心理学研究新运动,第一次将心理学从哲学和生物学中分化出来,并规定了心 理学的研究领域。 (二)行为主义(behaviorism) 20 世纪 30 年代至 60 年代,行为主义观点主导着心理学界。在美国以华生 (J. B. Woston)、斯金纳(B F Skinner)和托尔曼(E. C. Tolman)为代表的 心理学家放弃了内省主义的观点。 (三)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格式塔( Gestalt ) 理论 的代 表 人物 是 德国 心 理学 家韦 特 海默 ( M. Wertheimer)、考夫卡(W. Koffka)和柯勒(K. Khler)。他们主要研究知觉和 问题解决。 (四)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
瑞士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同样极大影响了认知 心理学的发展。皮亚杰在反对行为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发生认 识论,他采用发生认识论的方法,探索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五)认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 认知革命是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的革命,即由外部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向 内在认知过程探索的转化,类似于20世纪初行为主义的出现使现代心理学发生 的巨大转变。 二、发展趋势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为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是一个研究领域, 而且也是一种新思潮和新的研究范式。研究范式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中信息加 工取向、联结主义取向和生态学取向最具代表性。 (一)信息加工取向 认知心理学产生之初以信息加工(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或 符号加工)为主要研究取向。 (一)联结主义取向 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取向开始出现,它从另一角度研究人的认知过 程。联结主义研究取向以“心理活动像大脑”为原则,以并行分布加工和神经系 统网络化结构为基本观点,将认知系统看作是简单而大量的加工单元的联结网 络。 (三)生态学取向 在认知心理学创立早期,多数心理学家更重视认知过程的基础理论研究,而 较少考虑研究结果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即生态学效度。 三、认知神经科学 (一)认知神经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认知心 学产生 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它在心理语言学 神经科学 人工智能和人工神经网络等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又都发现在各自的 研究领域内存在许多难点,必须在人脑认知活动机制中寻求答案。 (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 3.学习记忆的脑机制 4.个体差异与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基础 5.多种脑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 (三)认知神经科学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人们认识认知过程的脑 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4
4 瑞士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同样极大影响了认知 心理学的发展。皮亚杰在反对行为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发生认 识论,他采用发生认识论的方法,探索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五)认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 认知革命是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的革命,即由外部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向 内在认知过程探索的转化,类似于 20 世纪初行为主义的出现使现代心理学发生 的巨大转变。 二、发展趋势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为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是一个研究领域, 而且也是一种新思潮和新的研究范式。研究范式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中信息加 工取向、联结主义取向和生态学取向最具代表性。 (一)信息加工取向 认知心理学产生之初以信息加工(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或 符号加工)为主要研究取向。 (二)联结主义取向 20 世纪 80 年代,联结主义取向开始出现,它从另一角度研究人的认知过 程。联结主义研究取向以“心理活动像大脑”为原则,以并行分布加工和神经系 统网络化结构为基本观点,将认知系统看作是简单而大量的加工单元的联结网 络。 (三)生态学取向 在认知心理学创立早期,多数心理学家更重视认知过程的基础理论研究,而 较少考虑研究结果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即生态学效度。 三、认知神经科学 (一)认知神经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认知心理学产生后,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它在心理语言学、神经科学、 人工智能和人工神经网络等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又都发现在各自的 研究领域内存在许多难点,必须在人脑认知活动机制中寻求答案。 (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 1.大脑认知功能模块化 2.意识与无意识的脑机制 3.学习记忆的脑机制 4.个体差异与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基础 5.多种脑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 (三)认知神经科学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人们认识认知过程的脑 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第四节研究方法 一、口语报告法或大声思维报告法 (一)发展 省方法去指琴复资训陈花内省作为研完整条 在心,理学研究早期。构告主义学派把内名与特定的实验条件联系起来,对被 试进行专门的理论与实 的主要途径,用内 (二)含义 口语报告是让被试在从事某种活动的同时或之后,将头脑中进行的心理活动 操作过程用口语表达出来,主试记录下来,并根据有关结果对被试心理活动规律 进行研究。 (三)口语报告法的理论假设 首先,口语报告法假设人的言语和思维是相关的:其次,口语报告法以一系 列有关人类信息加工过程的基本假设为基础。 (四)研究基本过程 和其他研究一样,采用口语报告法时,同样需要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任务 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等,并选择适当的形式和完整的编码系统。 二、计算机模拟法 人知心理学将大脑与计算机类比, 巴它们看成是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处理 器。因此,如果我们掌握大脑某个认知过程的规律,那么,就可以将这个功能用 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表达并实现。然后,把计算机处理结果与大脑加工结果进行比 较,以验证理论是否止确并进行修改。这就是计算机模拟法。 三、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 )电磁生理法 1.脑电图 2.脑磁图 (一)脑成像法 脑成像法主要有两种,即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和正电子发射扫描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四、眼动测量法 早在1878年,Javal就试图将眼睛运动(ey ents)作为心理活动的 指标。100多年来,人们一直努力尝试着通过考察人的眼球运动来研究人的心理 活动,通过分析记录到的眼动数据来探讨眼动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 思考与实践 5
5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口语报告法或大声思维报告法 (一)发展 在心理学研究早期,构造主义学派把内省与特定的实验条件联系起来,对被 试进行专门的理论与实际训练,把内省作为研究“意识经验”的主要途径,用内 省方法去描述“感觉成分”。 (二)含义 口语报告是让被试在从事某种活动的同时或之后,将头脑中进行的心理活动 操作过程用口语表达出来,主试记录下来,并根据有关结果对被试心理活动规律 进行研究。 (三)口语报告法的理论假设 首先,口语报告法假设人的言语和思维是相关的;其次,口语报告法以一系 列有关人类信息加工过程的基本假设为基础。 (四)研究基本过程 和其他研究一样,采用口语报告法时,同样需要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任务 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等,并选择适当的形式和完整的编码系统。 二、计算机模拟法 认知心理学将大脑与计算机类比,把它们看成是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处理 器。因此,如果我们掌握大脑某个认知过程的规律,那么,就可以将这个功能用 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表达并实现。然后,把计算机处理结果与大脑加工结果进行比 较,以验证理论是否正确并进行修改。这就是计算机模拟法。 三、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 (一)电磁生理法 1.脑电图 2.脑磁图 (二)脑成像法 脑成像 法主要 有两种 ,即 功能性 磁共振 成像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fMRI ) 和 正 电 子 发 射 扫 描 术 (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四、眼动测量法 早在 1878 年,Javal 就试图将眼睛运动(eye movements)作为心理活动的 指标。100 多年来,人们一直努力尝试着通过考察人的眼球运动来研究人的心理 活动,通过分析记录到的眼动数据来探讨眼动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 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认知?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的立牛哥到那此学科成就的形自? 3.认知心理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反应时等)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脑电、脑 成像等)之间有何共同性和差异性: 4.为什么认知心理学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 5.如何通过计算机工作过程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 6.认知心理学的三种研究取向之间有何异同?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注意过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对注意的选择性理论,注意的能量理论,注意的特征 整合理论进行简要的评介,重点掌握注意的加工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当你聚精会神地开始河读这一音时,虽处你只是主音着这一页上的文字,但 输入你感觉器官的信息简直可以数以千计 例如 纸张的颜色或者质地、教室内 外的声音、光线变化等等,甚至会想着与朋友的周末聚会。因此,我们注意到的 刺激只是所获得的众多刺激中的很少一部分。 第二节注意的选择性理论 、 人怎样选择信息输入?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同时出现在眼前时,我们常常只注意其中一个物 体,而不是全部。注意的这种选择性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其中最著名的例子 就是鸡尾酒会效应。 二、注意的选择性一瓶颈理论模型 该类理论模型认为,在信息加工的某个阶段或某个地方存在着一种叫做瓶颈 的装置,它可以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有效选择,从而完成注意的信息选择与过滤功 (一)过滤器模型 该理论模型认为,神经系统在信息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当信息通过 大量平行的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为了避免信息总量超过知觉分析的高级中枢的 容量,因而需要一种过滤机制。 二)衰减博 由于过滤器模型无法解释注意选择中语义的作用,Treisman于1960年针对 6
6 1.什么是认知?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受到哪些学科成就的影响? 3.认知心理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反应时等)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脑电、脑 成像等)之间有何共同性和差异性? 4.为什么认知心理学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 5.如何通过计算机工作过程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 6.认知心理学的三种研究取向之间有何异同?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注意过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对注意的选择性理论,注意的能量理论,注意的特征 整合理论进行简要的评介,重点掌握注意的加工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当你聚精会神地开始阅读这一章时,虽然你只是注意着这一页上的文字,但 输入你感觉器官的信息简直可以数以千计。例如,纸张的颜色或者质地、教室内 外的声音、光线变化等等,甚至会想着与朋友的周末聚会。因此,我们注意到的 刺激只是所获得的众多刺激中的很少一部分。 第二节 注意的选择性理论 一、人怎样选择信息输入?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同时出现在眼前时,我们常常只注意其中一个物 体,而不是全部。注意的这种选择性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其中最著名的例子 就是鸡尾酒会效应。 二、注意的选择性——瓶颈理论模型 该类理论模型认为,在信息加工的某个阶段或某个地方存在着一种叫做瓶颈 的装置,它可以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有效选择,从而完成注意的信息选择与过滤功 能。 (一)过滤器模型 该理论模型认为,神经系统在信息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当信息通过 大量平行的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为了避免信息总量超过知觉分析的高级中枢的 容量,因而需要一种过滤机制。 (二)衰减模型 由于过滤器模型无法解释注意选择中语义的作用,Treisman 于 1960 年针对
过滤器模型的这一缺点提出包括语义加工的注意选择模型一衰减模型 (attenuation model)。 (三)后期选择理论 过滤器模型认为,注意选择只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这与一些实验结 果并不一致:而衰减模型则强调多层的分析与检验,虽然灵活,但过于复杂。 第三节注意的能量理论 瓶颜理论模型将注意的洗择性看成是对信息的直接洗择与排除,不论信息的 选择发生在哪个阶段, 总 会有一些信息被排除 这种选择不仅依赖于刺激的特 点,同时也受认知资源的限制,尤其是后期选择理论。针对注意选择的这一特性, Kahneman提出了能量模型。 第四节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 以往的注意理论模型强调知觉或反应选择(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 汉入说明注意的更物具体的过程,网 (能量模型)等 这些模型 上能够解释一些现象 1977年、1980年提出了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 第五节注意的加工方式 Schneider和Shifferin于l977年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的理论,将注意加工区 分为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和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 一、有意识的注意与自动化加工 Posner和Snyder认为,有意识的注意与自动化加工是分离的。自动化加工 是由当前出现的刺激物所自动激活的一系列内部代码以及在这些代码之间的联 系构成的。 二、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化加 Schneider和Shifferin则将信息加工区分为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化加工。这种 观点与Posner和Snyder类似,但实验方法有所不同。 三、练习与自动化加工 日常生活经哈和实验研究都表明,人们在同时完成两种新的作业任务时会成 到十分困难,作业成绩降低:但随着不断练习 难度就会系渐隆低,作业成绩化 有所 是高,作业 的元 情况甚至可 以达到非常完美的程度。因此,对于同时进行 的两种作业的水平来说,练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两种加工理论的应用 如果应用自动加工,或者在两个同时进行的作业中,至少有一个作业包含自 动加工,那么,两个作业就能顺利地同时进行,注意可以成功地在几个作业中间 进行分配,因为自动加工无须应用注意。但是,两个控制性加工的作业则难以顺
7 过滤器模型的这一缺点提出包括语义加工的注意选择模型——衰减模型 (attenuation model)。 (三)后期选择理论 过滤器模型认为,注意选择只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这与一些实验结 果并不一致;而衰减模型则强调多层的分析与检验,虽然灵活,但过于复杂。 第三节 注意的能量理论 瓶颈理论模型将注意的选择性看成是对信息的直接选择与排除,不论信息的 选择发生在哪个阶段,总是会有一些信息被排除。这种选择不仅依赖于刺激的特 点,同时也受认知资源的限制,尤其是后期选择理论。针对注意选择的这一特性, Kahneman 提出了能量模型。 第四节 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 以往的注意理论模型强调知觉或反应选择(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 择模型)、资源分配(能量模型)等。这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一些现象, 但显得比较宏观,没能深入说明注意的更加具体的过程。因此,Treisman 分别于 1977 年、1980 年提出了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 第五节 注意的加工方式 Schneider 和 Shifferin 于 1977 年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的理论,将注意加工区 分为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和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 一、有意识的注意与自动化加工 Posner 和 Snyder 认为,有意识的注意与自动化加工是分离的。自动化加工 是由当前出现的刺激物所自动激活的一系列内部代码以及在这些代码之间的联 系构成的。 二、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化加工 Schneider 和 Shifferin 则将信息加工区分为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化加工。这种 观点与 Posner 和 Snyder 类似,但实验方法有所不同。 三、练习与自动化加工 日常生活经验和实验研究都表明,人们在同时完成两种新的作业任务时会感 到十分困难,作业成绩降低;但随着不断练习,难度就会逐渐降低,作业成绩也 有所提高,作业的完成情况甚至可以达到非常完美的程度。因此,对于同时进行 的两种作业的水平来说,练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两种加工理论的应用 如果应用自动加工,或者在两个同时进行的作业中,至少有一个作业包含自 动加工,那么,两个作业就能顺利地同时进行,注意可以成功地在几个作业中间 进行分配,因为自动加工无须应用注意。但是,两个控制性加工的作业则难以顺
利地同时进行,因为两者都需要应用资源或注意。 思考与实践 3.能量模型在解释人的注意过程中有哪些优势? 4.特征整合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发展趋势如何? 5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如何影响其他认知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知觉与模式识别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将知觉看作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感觉信息的 意义的过程,能够对知觉理论进行简要评介,了解模式识别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 果,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对一些知觉现象进行分析与解释。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知觉概念 在17世纪以前,人们对知觉与感觉这两个概念并没有进行区分。到了17 哲学家洛克提出感觉与知觉是不同的,他认为感觉是单纯观念,而知 二、知觉理论 (一)格式塔知觉理论 格式塔知觉理论在近代知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柯勒为代表的格式塔心 理学派提出了知觉的组织性原则。 (二)知觉的假设检验理论 假设检验理论认为,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主要是以 假设、期望或图式的形式在知觉中起作用的。 (三)知觉的直接理论(生态学理论) 吉布森认为,“完形”应是刺激的“完形”,否认知识经验的作用。他认为, 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对作 用于感官的刺激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直接知觉经验 三、知觉加工 (一)表征 表征(representation)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在人的知觉、记忆 思维和问题解决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表征是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
8 利地同时进行,因为两者都需要应用资源或注意。 思考与实践 1.人在选择信息时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2.瓶颈理论模型如何解释人的注意? 3.能量模型在解释人的注意过程中有哪些优势? 4.特征整合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发展趋势如何? 5.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如何影响其他认知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 知觉与模式识别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将知觉看作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感觉信息的 意义的过程,能够对知觉理论进行简要评介,了解模式识别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 果,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对一些知觉现象进行分析与解释。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知觉概念 在 17 世纪以前,人们对知觉与感觉这两个概念并没有进行区分。到了 17 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感觉与知觉是不同的,他认为感觉是单纯观念,而知 觉是复杂观念。 二、知觉理论 (一)格式塔知觉理论 格式塔知觉理论在近代知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柯勒为代表的格式塔心 理学派提出了知觉的组织性原则。 (二)知觉的假设检验理论 假设检验理论认为,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主要是以 假设、期望或图式的形式在知觉中起作用的。 (三)知觉的直接理论(生态学理论) 吉布森认为,“完形”应是刺激的“完形”,否认知识经验的作用。他认为, 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对作 用于感官的刺激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直接知觉经验。 三、知觉加工 (一)表征 表征(representation)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在人的知觉、记忆、 思维和问题解决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表征是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
现和记载的方式,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二)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认知心理学强调过去的知识经验和现实刺激在知觉中的作用,于是便涉及到 自下而上b n)n 工和自上而下(top down)加工。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 而下加工两个术语来自于计算机科学领域。 1自下而上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 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形成对感觉刺激 的解释与理解。 2.自上而下加1 自下而上加工方式不同,自上而下加工始于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通 过对事物的一般知识的加工,形成对知觉对象的期望或假设。 (三)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知觉过程中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问题也是知觉研究的基本问题。一直以 来,人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但争论始终没有停止。 第二节模式识别 一、模式与模式识别 所谓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刺激结构,是刺激的组 合。 模式识别具有以下特征: 1.复杂性 2.适应性 3.习得性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模型 (一)模板说 模板匹配模型最早是针对机器的模式识别而提出来的。后来被用来解释人的 模式识别 程 ,它的核心思想是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外部模式的袖珍 复本,它们被称作模板(template)。 (二)原型说 针对模板说的不足,人们提出了原型说。该模型认为,贮存在记忆中的不是 与外部模式有一一对应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prototype)。原型不是某一个特 定模式的内部复本,而是 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 一个类型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 概括表征,它反映的是一类客体共有的基本特征。 (三)特征说 如前所述,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可 称为特征(feature),有时也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称为特征。特征说认为,模式可 9
9 现和记载的方式,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二)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认知心理学强调过去的知识经验和现实刺激在知觉中的作用,于是便涉及到 自下而上(bottom up)加工和自上而下(top down)加工。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 而下加工两个术语来自于计算机科学领域。 1.自下而上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 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形成对感觉刺激 的解释与理解。 2.自上而下加工 与自下而上加工方式不同,自上而下加工始于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通 过对事物的一般知识的加工,形成对知觉对象的期望或假设。 (三)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知觉过程中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问题也是知觉研究的基本问题。一直以 来,人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但争论始终没有停止。 第二节 模式识别 一、模式与模式识别 所谓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刺激结构,是刺激的组 合。 模式识别具有以下特征: 1. 复杂性 2.适应性 3.习得性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模型 (一)模板说 模板匹配模型最早是针对机器的模式识别而提出来的。后来被用来解释人的 模式识别过程。它的核心思想是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外部模式的袖珍 复本,它们被称作模板(template)。 (二)原型说 针对模板说的不足,人们提出了原型说。该模型认为,贮存在记忆中的不是 与外部模式有一一对应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prototype)。原型不是某一个特 定模式的内部复本,而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型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 概括表征,它反映的是一类客体共有的基本特征。 (三)特征说 如前所述,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可 称为特征(feature),有时也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称为特征。特征说认为,模式可
分解为各种不同特征。 (四)部件识别理论 单的部件结构称为geon”,它代表“几何离子”。 第三节结构优先效应 一、词优先效应 这个效应是Reicher(1969)首先在实验中发现的。 二、客体优先效应 客体优先效应是指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 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对于产生客体优先效应的原因有不同解释。 思考与实践 1经典的知觉理论如何解释知觉过程? 2.知觉信息如何被表征? 3.举例说明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之间的异同 4为什么整体加工具 优先性? 5.比较并举例说明各个模式识别理论的优劣。 6原型理论和部件识别理论之间有何差异? 7.如何通过实验说明结构优先效应与过去的知识经验有关?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记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记忆的早期研究与两种记忆说,能对Atkinson Shiffrin 记忆理论模型进行简要评介,了解短时记忆的相关内容,并能对加工层次模型作 简要评述。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记忆的早期研究与两种记忆说 一、记忆的早期研究 借助科学方法对人类记忆进行研究,标志着心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德因心理学家Ebbinghaus是记忆研究的先驱,他于1885出版了第一本关于记忆 的实验研究报告。 二、两种记忆说
10 分解为各种不同特征。 (四)部件识别理论 部件识别理论(recognition by component)是由 Biederman 等(1987,1991, 1993)提出的一种模式识别模型。该模型认为,物体由若干个部件结构构成,简 单的部件结构称为“geon”,它代表“几何离子”。 第三节 结构优先效应 一、词优先效应 这个效应是 Reicher(1969)首先在实验中发现的。 二、客体优先效应 客体优先效应是指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 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对于产生客体优先效应的原因有不同解释。 思考与实践 1.经典的知觉理论如何解释知觉过程? 2.知觉信息如何被表征? 3.举例说明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之间的异同。 4.为什么整体加工具有优先性? 5.比较并举例说明各个模式识别理论的优劣。 6.原型理论和部件识别理论之间有何差异? 7.如何通过实验说明结构优先效应与过去的知识经验有关?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 记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记忆的早期研究与两种记忆说,能对 Atkinson Shiffrin 记忆理论模型进行简要评介,了解短时记忆的相关内容,并能对加工层次模型作 简要评述。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记忆的早期研究与两种记忆说 一、记忆的早期研究 借助科学方法对人类记忆进行研究,标志着心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德国心理学家 Ebbinghaus 是记忆研究的先驱,他于 1885 出版了第一本关于记忆 的实验研究报告。 二、两种记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