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导读(非文学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60702 课程名称:经典名著导读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the Classics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32 分:2 适用对象:新闻学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概论》 二、课程简介 《经典名著导读》是一门针对新闻传播系新闻学大二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该课 程选取社会科学领域中具代表性的名家名著,包括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普特南《独自打保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勒 庞的《乌合之众》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经典著作的思想及研究逻辑,同时培养学生 对著作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进而拓展学生的理论及研究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社 科素养和有效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Introduction to the Classics"is a course for joumalism students.The course selects representative masterpieces in social sciences,including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written by Freud,The Crowd: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written by Gustave Le Bon(1841-1931),and The Social Animal written by Elliot Aronson.Main theories and thoughts as well as logical thinking of these masterpieces are introduced to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se classics,to foster students'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to enhance student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accomplishment as well as ability of effec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具有历史性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著作,著作的选择过程 中坚持治学的高度,彰显逻辑的力度,开阔知识的广度,掘进思想的深度,体现生活 的温度,以课程内容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 过导读和学生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的方式现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相协调、显性教有与 隐性教育相结合、学生前途与国家发展相一致、知识讲授和思想引领相统一
1 《经典名著导读(非文学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60702 课程名称:经典名著导读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the Classics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 32 学 分: 2 适用对象: 新闻学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概论》 二、课程简介 《经典名著导读》是一门针对新闻传播系新闻学大二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该课 程选取社会科学领域中具代表性的名家名著,包括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普特南《独自打保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勒 庞的《乌合之众》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经典著作的思想及研究逻辑,同时培养学生 对著作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进而拓展学生的理论及研究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社 科素养和有效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Introduction to the Classics” is a course for journalism students. The course selects representative masterpieces in social sciences, including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written by Freud,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written by Gustave Le Bon(1841-1931), and The Social Animal written by Elliot Aronson. Main theories and thoughts as well as logical thinking of these masterpieces are introduced to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se classics, to foster students' 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to enhance studen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accomplishment as well as ability of effec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具有历史性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著作,著作的选择过程 中坚持治学的高度,彰显逻辑的力度,开阔知识的广度,掘进思想的深度,体现生活 的温度,以课程内容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 过导读和学生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的方式现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相协调、显性教育与 隐性教育相结合、学生前途与国家发展相一致、知识讲授和思想引领相统一
具体教学目的如下: 1引导学生理解社科经典著作的思想及研究逻辑,感受学科经典魅力: 2.培养学生对著作进行批判性思维和理解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社会科学经典理论及经典研究视野。 4.提升学生的人文社科素养和有效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为何阅读经典?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经典学术著作的“学术性” 2.掌握阅读的层次 3.如何阅读经典?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经典? 1.主要内容 学术经典是是对复杂现实的解答。经典由历史选择,经得起重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通识教育是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经典也是解决当时时代最突出矛盾 和问题的结果。 在社会科学领域,宜选择大学科读物,如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社 会学及政治学等。(问题具有基础性和宏大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第二节阅读的层次 1.主要内容 泛读(透过现象发现问题) 理解研究思路,看得到实质性问题(思维层次的培养过程) 精读(从目录结构就能理解作者意图)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阅读的差异性与阅读层次有关 五种层次:流行娱乐小说、传统经典小说、史哲类、思想类、自我构 建思想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如何提升阅读层次:量变一一质变 不言目图快,不立即读晦涩难懂的书 2
2 具体教学目的如下: 1.引导学生理解社科经典著作的思想及研究逻辑,感受学科经典魅力。 2.培养学生对著作进行批判性思维和理解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社会科学经典理论及经典研究视野。 4.提升学生的人文社科素养和有效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 为何阅读经典?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经典学术著作的“学术性” 2.掌握阅读的层次 3.如何阅读经典?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经典? 1.主要内容 学术经典是是对复杂现实的解答。经典由历史选择,经得起重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通识教育是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经典也是解决当时时代最突出矛盾 和问题的结果。 在社会科学领域,宜选择大学科读物,如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社 会学及政治学等。(问题具有基础性和宏大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第二节 阅读的层次 1.主要内容 泛读(透过现象发现问题) | 理解研究思路,看得到实质性问题(思维层次的培养过程) | 精读(从目录结构就能理解作者意图)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阅读的差异性与阅读层次有关 五种层次:流行娱乐小说、传统经典小说、史哲类、思想类、自我构 建思想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如何提升阅读层次:量变——质变 不盲目图快,不立即读晦涩难懂的书
不言目相信网络书单,构建自身阅读体系 (三)思考与实践 讨论为什么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有助于建立内在自我建设和人生规划,熟悉思考严肃问题的 话语体系,提升思维层次和辨识力。 如何阅读社会学经典? ■内容弯问题,进号变研讨,理论变实践 ■从情境性的故事中,自然带入严肃性的思考中 ■ 《社会学的问题》《见树又见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二讲导读《网络社会的崛起》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网络社会 2.掌握网络互动概念 3.思考网络社会的身份以及身份认同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迷失”在网络 1.主要内容 网络与当下社会 “虚拟社会” 网络三部曲《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卡斯特及其思考 ■为什么我们在网络世界中有种迷失感、无力感? ■卡斯特认为,在我们穿越社会运动栖息地的旅程之中所发现的最 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一种网络化的、去中心化的组织和干预形 式。它是新社会运动的特征,反射着同时也对抗着信息社会中网 络化支配的罗辑。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具备交互性与即时性 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的互动传播时代大学生有 着很强的求知欲望,易于掌握新技术,乐于传播新媒体产品。应该如何具备良好的新 媒体素养,才能在获取或者发布信息时准确判断、正确解读、科学选择及合理评价。 3
3 不盲目相信网络书单,构建自身阅读体系 (三)思考与实践 讨论为什么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有助于建立内在自我建设和人生规划,熟悉思考严肃问题的 话语体系,提升思维层次和辨识力。 如何阅读社会学经典? ◼ 内容变问题,讲授变研讨,理论变实践 ◼ 从情境性的故事中,自然带入严肃性的思考中 ◼ 《社会学的问题》《见树又见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二讲 导读 《网络社会的崛起》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网络社会 2.掌握网络互动概念 3.思考网络社会的身份以及身份认同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迷失”在网络 1.主要内容 网络与当下社会 “虚拟社会” 网络三部曲《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 卡斯特及其思考 ◼ 为什么我们在网络世界中有种迷失感、无力感? ◼ 卡斯特认为,在我们穿越社会运动栖息地的旅程之中所发现的最 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一种网络化的、去中心化的组织和干预形 式。它是新社会运动的特征,反射着同时也对抗着信息社会中网 络化支配的逻辑。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具备交互性与即时性、 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的互动传播时代大学生有 着很强的求知欲望,易于掌握新技术,乐于传播新媒体产品。应该如何具备良好的新 媒体素养,才能在获取或者发布信息时准确判断、正确解读、科学选择及合理评价
第二节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的结构 主要内容 网络社会的特性 新信息技术范式社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信息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重构己经诱发了一种新的社会形式一一网 络社会。它的典型特征是战略的决策性经济活动的全球化、组织形式 的网络化、工作的弹性与不稳定性、劳动的个体化,有一种无所不在 的纵横交错的变化多端的媒体系统所构筑的现实的虚拟文化,以及通 过形成一种由占主导地位的活动和占支配地位的精英所表达出来的, 流动的间和无时间的时间,而浩成的生活、时间和空间的物质基础 的转变,这就是我们网络生活的实际形态。 新信息技术范式的五个特性: ·第一个特性,信息。信息便是原料,这些处理信息的技术不仅仅是处 理技术的信息。 ·第二个特性,新技术。新技术的效果无所不在。 ·第三个特性,网络化。任何使用这些新技术的系统或者关系的网络化 逻辑。 ·第四个特性,弹性。它与网络化逻辑有关,但称的上是独立的特性 信息技术的范式是以弹性为基础。 ·第五个特性,高度整合的系统。特定的技术逐渐聚合为高度结合的系 统,在此系统中,原本有所分别的旧技术痕迹已经完全无法区别。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大众如何在分散的网络世界中,经由文化认同形成新的权利中心,以 此来对抗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工具理性”逻辑,并且如何将上述的可能性 通过有效的网络社会运动及形成规则来实现? 面对虚假错误消息,应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培养自身正确的价值判断 取向 (三)思考与实践 ■1虚拟互动是怎样发生的:继续思考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在何处? ■2.网络社会的结构是怎样的? ■3.网络社会的身份认同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推荐:《因时而作:新闻时间性的再考察》,时间既是新闻生产所能仰 赖的资源,又对生产中的组织和个体施加着严厉的约束,成为形塑新 闻面貌的一股主要力量。经典的新闻室民族志研究对效率、节奏、日 4
4 第二节 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的结构 1.主要内容 网络社会的特性 新信息技术范式社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信息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重构已经诱发了一种新的社会形式――网 络社会。它的典型特征是战略的决策性经济活动的全球化、组织形式 的网络化、工作的弹性与不稳定性、劳动的个体化,有一种无所不在 的纵横交错的变化多端的媒体系统所构筑的现实的虚拟文化,以及通 过形成一种由占主导地位的活动和占支配地位的精英所表达出来的, 流动的空间和无时间的时间,而造成的生活、时间和空间的物质基础 的转变,这就是我们网络生活的实际形态。 新信息技术范式的五个特性: •第一个特性,信息。信息便是原料,这些处理信息的技术不仅仅是处 理技术的信息。 •第二个特性,新技术。新技术的效果无所不在。 •第三个特性,网络化。任何使用这些新技术的系统或者关系的网络化 逻辑。 •第四个特性,弹性。它与网络化逻辑有关,但称的上是独立的特性, 信息技术的范式是以弹性为基础。 •第五个特性,高度整合的系统。特定的技术逐渐聚合为高度结合的系 统,在此系统中,原本有所分别的旧技术痕迹已经完全无法区别。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大众如何在分散的网络世界中,经由文化认同形成新的权利中心,以 此来对抗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工具理性”逻辑,并且如何将上述的可能性 通过有效的网络社会运动及形成规则来实现? 面对虚假错误消息,应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培养自身正确的价值判断 取向。 (三) 思考与实践 ◼ 1.虚拟互动是怎样发生的;继续思考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在何处? ◼ 2.网络社会的结构是怎样的? ◼ 3.网络社会的身份认同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推荐:《因时而作:新闻时间性的再考察》,时间既是新闻生产所能仰 赖的资源,又对生产中的组织和个体施加着严厉的约束,成为形塑新 闻面貌的一股主要力量。经典的新闻室民族志研究对效率、节奏、日
程、即时性、截稿期等时间因素的论述深化了我们对新闻业“因时而 作”这一特性的理解。但在当前数字环境下的新闻生产中,这些基于 传统新闻形态生成的时间模式和实践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于 当前的新闻业又有何意义。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时间性一样发生了 变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 第三讲导读《弱者的武器》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权力与权利 2.掌握“隐藏的文本”基本思想: 3.分析东南亚农民的主要研究方法 4,将弱者的日常抗争形式主要理论运用到实标问题的分析中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关于底层政治 1.主要内容 “测试底线 采取形式 组织形 戏谑与反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底层政治 边缘群体 权力关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第二节日常抗争的概念如何扩展了无权者的形象 1.主要内容 无权者形象 “隐藏文本” 测试底线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消极的无权者” “积极的无权者” “隐藏文本
5 程、即时性、截稿期等时间因素的论述深化了我们对新闻业“因时而 作”这一特性的理解。但在当前数字环境下的新闻生产中,这些基于 传统新闻形态生成的时间模式和实践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于 当前的新闻业又有何意义。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时间性一样发生了 变化。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 第三讲 导读 《弱者的武器》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权力与权利 2.掌握“隐藏的文本”基本思想; 3.分析东南亚农民的主要研究方法; 4.将弱者的日常抗争形式主要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关于底层政治 1. 主要内容 “测试底线” 采取形式 组织形态 戏谑与反叛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底层政治 边缘群体 权力关系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第二节 日常抗争的概念如何扩展了无权者的形象 1.主要内容 无权者形象 “隐藏文本” 测试底线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消极的无权者” “积极的无权者” “隐藏文本
“公开文本”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日常形式的抗争通常包括: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愉盗、装 傻卖呆、诽谤、暗中破坏等。你在生活中常见吗?是哪些场景?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情况下存在强者弱者的关系,弱者反抗的形式有那些? 2.什么是隐藏的文本?这个文本制造有什么规则? 3.在你看过的电影或者剧中,讨论其中存在的边缘群体的抗争,例如《长安 十二时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结合现实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布置作业。 第四讲导读《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一)目的与要求 1.了翠社会神突 2.掌握社会冲突的功能 3.分析社会失范现象 4.将越轨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冲突与失范 1.主要内容 个人冲突 社会冲突 稀缺资源 支撑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及其资源分配逻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三大支柱: 一政治(应得权利分配 一经济(供给分配) -社会(生存机会及生活方式平衡) “通往世界公民社会的道路,必须走三条重要的途径:建立法治国家、经 由国际组织、在民族的总框架里首先建立公民社会。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第二节社会冲突的功能 6
6 “公开文本”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日常形式的抗争通常包括: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愉盗、装 傻卖呆、诽谤、暗中破坏等。你在生活中常见吗?是哪些场景?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情况下存在强者-弱者的关系,弱者反抗的形式有那些? 2.什么是隐藏的文本?这个文本制造有什么规则? 3.在你看过的电影或者剧中,讨论其中存在的边缘群体的抗争,例如《长安 十二时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结合现实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布置作业。 第四讲 导读 《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一) 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冲突 2.掌握社会冲突的功能 3.分析社会失范现象 4.将越轨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去。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冲突与失范 1. 主要内容 个人冲突 社会冲突 稀缺资源 支撑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及其资源分配逻辑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三大支柱: - 政治(应得权利分配) - 经济(供给分配) - 社会(生存机会及生活方式平衡) “通往世界公民社会的道路,必须走三条重要的途径:建立法治国家、经 由国际组织、在民族的总框架里首先建立公民社会。”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第二节 社会冲突的功能
1.主要内容 正功能 负功能 测试底线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冲突对群体聚群的功能 保护功能 安全阀制度的重要性 现实性/非现实性冲突(前者是眼前的矛盾、后者来自于隐藏情绪或意识形态 冲突》 社会失范是冲突带来的消极后果,社会问题,是指社会行为偏离正常社 会规则的状态。 一文化结构 -手段与目标的规定性 一社会结构一 一稀有资源的分配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分析电影《无名之辈》的角色与社会冲突。例如胡广生的“创新”(打工 无出路则当悍匪)、李海根的“仪式主义”(愿望是回家盖房结婚)、马先勇“遵 从又创新”(想以非制度化行为回制度内)。 (三)思考与实践 1,请谈一谈你对社会冲突的理解,并以现象或者案例分析其冲突元素是什 么? 2谈一谈对社会失范的理解,同样以社会现象或者案例,或者影视剧作和纪 实文学等讲述失范的原因。并就如何降低青年群体的失范行为进行思考。 3.你怎么理解社会结构的,举一个社会存在的例子,例如图书馆,其所代表 的社会结构有哪些元素?或者其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结合现实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布置作业和读书反思。 第五讲导读《独自打保龄球》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城市生活形态 2.掌握社会资本中的空间和互动概念 3.分析空间的使用价值
7 1.主要内容 正功能 负功能 测试底线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冲突对群体聚群的功能 保护功能 安全阀制度的重要性 现实性/非现实性冲突(前者是眼前的矛盾、后者来自于隐藏情绪或意识形态 冲突) 社会失范是冲突带来的消极后果,社会问题,是指社会行为偏离正常社 会规则的状态。 - 文化结构——手段与目标的规定性 - 社会结构——稀有资源的分配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分析电影《无名之辈》的角色与社会冲突。例如胡广生的“创新”(打工 无出路则当悍匪)、李海根的“仪式主义”(愿望是回家盖房结婚)、马先勇“遵 从又创新”(想以非制度化行为回制度内)。 (三)思考与实践 1. 请谈一谈你对社会冲突的理解,并以现象或者案例分析其冲突元素是什 么? 2.谈一谈对社会失范的理解,同样以社会现象或者案例,或者影视剧作和纪 实文学等讲述失范的原因。并就如何降低青年群体的失范行为进行思考。 3.你怎么理解社会结构的,举一个社会存在的例子,例如图书馆,其所代表 的社会结构有哪些元素?或者其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结合现实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布置作业和读书反思。 第五讲 导读 《独自打保龄球》 (一)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城市生活形态 2.掌握社会资本中的空间和互动概念 3.分析空间的使用价值
4.将空间生产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去。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问题讨论 1.主要内容 为什么关门闭户? 城市的空间组织 空间的使用和分配逻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帕克:城市定居点空间的安排表现出社会组织对其物理环境的调节。 麦肯齐:必须将受到环境选择、分配和调节的人类空间和时间关系联 系起来,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城市。 ·郝伯特:空间组织“就其本质而言,是了解一些人类行为模式的意义” 我们的居住方式,是对周围物理环境、社会组织对环境的调节、以及 个人认知与行为随之调节的过程。 ●莫里斯:庇护场所是人类最基本的一项需求,其重要程度和具体形式 依赖于当地气候环境” 社会空间 帕特南《独自打保龄球》:参与才会产生社会资本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现代城市居民冷漠地交往、从猫眼里看外界,不会对居住地产生 感情,社区的衰落成了必然结果。邻里的亲密关系逐渐被个人化网络 代替,他们在不同区域化空间活动,却不参与交往。 地方政府的积极举措:塑造公共空间(公园长椅、社区活动中心 业委会等公共服务机构。 第二节社会空间及其属性 1.主要内容 空间改造 资本的空间性 空间压缩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唐晓峰对其归类: ·资本的空间性:探讨帝国政治与金融力量对巴黎大改造的影响 空间压缩:主要借助通讯与运输技术的提升如何联系世界,以时间破除空间 壁垒 空间归属:巴黎大改造对居民归属感、群体感的破坏性 8
8 4.将空间生产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去。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问题讨论 1. 主要内容 为什么关门闭户? 城市的空间组织 空间的使用和分配逻辑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 帕克:城市定居点空间的安排表现出社会组织对其物理环境的调节。 ⚫ 麦肯齐:必须将受到环境选择、分配和调节的人类空间和时间关系联 系起来,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城市。 ⚫ 郝伯特:空间组织“就其本质而言,是了解一些人类行为模式的意义” 我们的居住方式,是对周围物理环境、社会组织对环境的调节、以及 个人认知与行为随之调节的过程。 ⚫ 莫里斯:庇护场所是人类最基本的一项需求,其重要程度和具体形式 依赖于当地气候环境” 社会空间 帕特南《独自打保龄球》:参与才会产生社会资本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现代城市居民冷漠地交往、从猫眼里看外界,不会对居住地产生 感情,社区的衰落成了必然结果。邻里的亲密关系逐渐被个人化网络 代替,他们在不同区域化空间活动,却不参与交往。 地方政府的积极举措:塑造公共空间(公园长椅、社区活动中心、 业委会等公共服务机构。 第二节 社会空间及其属性 1.主要内容 空间改造 资本的空间性 空间压缩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唐晓峰对其归类: ⁃ 资本的空间性:探讨帝国政治与金融力量对巴黎大改造的影响 ⁃ 空间压缩:主要借助通讯与运输技术的提升如何联系世界,以时间破除空间 壁垒 ⁃ 空间归属:巴黎大改造对居民归属感、群体感的破坏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人口集中 ·地理界限和地方性政治利益模糊 过度压迫感、个人隐私与公共空间平衡遭到破坏 (三)思考与实践 1从社会空间到虚拟空间,如何看待疫情关门闭户期间一切皆可云,例如云婚礼, b站刘云超人气婚礼被笑称收了全国人民的份子钱,例如云空间的会议,z0om以及腾 讯会议中的“云”体现了(公共)空间的何种属性。例如云监工等。 2.怎样提高网络公共政治参与,转发点赞关注这类懒汉行动主义式的行为,能否 作为公共意见表达,是公共参与吗?为什么? 3.如何看待萌化叙事,例如线上萌化的政府机构组织,或者虚拟形象是促进了参 与还是大型”劝退“。例如江山娇和红旗漫,或沤泥酱这样的表达。 4.当前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据你所知在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上有什么生 产和象征意义,请为此提出建议和设想。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结合现实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布置作业和读书反思。 第六讲导读《礼物的流动》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交换理论 2.掌握什么是“礼物”和互动关系 3.分析“互惠”交往的使用价值 4.将社会交换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去。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问题讨论 1.主要内容 交换活动 囚徒困境 交换时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一霍曼斯将社会交换视为社会互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 种至少在两人之间发生的交换活动,无论这种活动是有形的还是无形 的,是有报酬的还是有代价的”。 一霍曼斯将人类学的发现及心理学的观点整合起来,建立了一个解释 9
9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 人口集中 ⁃ 地理界限和地方性政治利益模糊 ⁃ 过度压迫感、个人隐私与公共空间平衡遭到破坏 (三)思考与实践 1.从社会空间到虚拟空间,如何看待疫情关门闭户期间一切皆可云,例如云婚礼, b 站刘云超人气婚礼被笑称收了全国人民的份子钱,例如云空间的会议,zoom 以及腾 讯会议中的“云”体现了(公共)空间的何种属性。例如云监工等。 2.怎样提高网络公共政治参与,转发点赞关注这类懒汉行动主义式的行为,能否 作为公共意见表达,是公共参与吗?为什么? 3.如何看待萌化叙事,例如线上萌化的政府机构组织,或者虚拟形象是促进了参 与还是大型”劝退“。例如江山娇和红旗漫,或沤泥酱这样的表达。 4.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据你所知在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上有什么生 产和象征意义,请为此提出建议和设想。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结合现实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布置作业和读书反思。 第六讲 导读 《礼物的流动》 (一) 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交换理论 2.掌握什么是“礼物”和互动关系 3.分析“互惠”交往的使用价值 4.将社会交换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去。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问题讨论 1. 主要内容 交换活动 囚徒困境 交换过程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霍曼斯将社会交换视为社会互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一 种至少在两人之间发生的交换活动,无论这种活动是有形的还是无形 的,是有报酬的还是有代价的”。 --霍曼斯将人类学的发现及心理学的观点整合起来,建立了一个解释
一般人类社会互动模式的理论,他指出个体行动与否取决于成功概率 与价值这两个因素,如果报酬的价值大但成功率小,这会降低采取这 种行为的可能性;相反有价值而且成功率大就会增强这种行为的可能 性。 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最 终导致纳什均衡仅落在非合作点上的博奔模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分析爱情行为中的可能矛盾和冲突。爱情处于某种两难困境中,恋人 之间的吸引依赖于他们期待的、在相爱关系中体验到的报酬,这种报 酬是他们的体验本身和他们对体验的评价的产物,于是两难困境产生 了:轻易获得的报酬会降低报酬本身的价值。这种两难困境的社会压 力会增强不早早表达出深厚感情的倾向。 第二节社会交换中的权力 1.主要内容 资源 交换的条件 交换的制度化保障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一布劳所指的四个保持独立性的条件:战略资源、替代资源、强制力量 和减少需要。 -在交换中要保持一种独立性,就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A.回报所需要的利益B.替代方案C.权力迫使他提供利益D.提供的利益不必要性 交换过程: -一第一:是什么东西把个体吸引到交换中来? 一第二:他们交换的对称条件有什么? 一第三:他们的交易不对称情形有哪些? 一第四:如果不对称,会有什么结果? 原则:公平性,互惠性,理性原则等 基本的过程:吸引一竞争一交换一权力分化一合法化一制度化一冲突。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反思融入另一个群体的两难困境:证明自己有吸引力一一获得社会承认一 一同时 这个过程造成了对其他成员地位的威胁一一从而引起恐惧一一最后妨碍社交 不能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伙伴。 ■反思社会赞同的两难困境:赞扬别人一一从而获得感激,但不是尊敬一一如果 批评别人一一获得尊敬,但引起不悦:另外,赞扬的惯性 一如果好坏都获得赞 10
10 一般人类社会互动模式的理论,他指出个体行动与否取决于成功概率 与价值这两个因素,如果报酬的价值大但成功率小,这会降低采取这 种行为的可能性;相反有价值而且成功率大就会增强这种行为的可能 性。 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最 终导致纳什均衡仅落在非合作点上的博弈模型。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分析爱情行为中的可能矛盾和冲突。爱情处于某种两难困境中,恋人 之间的吸引依赖于他们期待的、在相爱关系中体验到的报酬,这种报 酬是他们的体验本身和他们对体验的评价的产物,于是两难困境产生 了:轻易获得的报酬会降低报酬本身的价值。这种两难困境的社会压 力会增强不早早表达出深厚感情的倾向。 第二节 社会交换中的权力 1.主要内容 资源 交换的条件 交换的制度化保障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布劳所指的四个保持独立性的条件:战略资源、替代资源、强制力量 和减少需要。 --在交换中要保持一种独立性,就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A.回报所需要的利益 B.替代方案 C.权力迫使他提供利益 D.提供的利益不必要性 交换过程: --第一:是什么东西把个体吸引到交换中来? --第二:他们交换的对称条件有什么? --第三:他们的交易不对称情形有哪些? --第四:如果不对称,会有什么结果? 原则:公平性,互惠性,理性原则等。 基本的过程:吸引—竞争—交换—权力分化—合法化—制度化—冲突 。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 反思融入另一个群体的两难困境:证明自己有吸引力——获得社会承认— —同时 这个过程造成了对其他成员地位的威胁——从而引起恐惧——最后妨碍社交—— 不能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伙伴。 ◼ 反思社会赞同的两难困境: 赞扬别人——从而获得感激,但不是尊敬—— 如果 批评别人——获得尊敬,但引起不悦;另外,赞扬的惯性——如果好坏都获得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