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考文言文阅读要点之《陈涉世家》 7、今亡亦死(古义:逃亡/今义:死)8、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或:古义:有的 或者,也许)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9、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本作“”,表示月光由门缝射入,这里是 西省韩城县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不欲令众知之”之义,可以解做“暗地里”。“之”,去、往。今义:间,中间 是“的间 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时间。) 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 六、词类活用1、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2、天下苦秦久 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闲等共订“太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3、尉果答广 笤:用鞭、杖 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打。4、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看5、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 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创作 状语,在夜间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6、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 冷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年的历史全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捕捞” 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的意思,与“所”一起作“鱼”的定语7、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 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共526500字。其中《陈铠甲 涉世家》对陈胜起义给予高度评价:《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8、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述了少数民族的活动,都是本书的优点。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恼怒。七、一词多义 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1、会会天大雨(会:副词,可译为“适逢”“恰巧”) 骚》” 皆来会计事(会:动词 为“聚集”“集合”) 三、语音 2、道道不通(道:名词,可译为“道路”“路”) 涉(she) 夏(ji) 佣(yong) 辍(chub) 鹄(hu) 適(zh 伐无道(道:名词,可译为“道义”) 3、等等死,死国可乎(等:副词,可译为“相同”“一样”) 度(du6)数(shuo)将( jiang)罾(zdng) 间(ji 公等遇雨(等:代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后,表示复数) n)篝(gou 4、数扶苏以数谏故(数:读shub,副词,可译为“多次”“屡次”) 铚(zhi) 以应(ying)会(hl)计事 数言欲亡(数:读sh,数词,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四、通 5、故扶苏以数谏故(故:名词,可译为“缘故”“原因” 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指“被流放”) 故数言欲亡(故:副词,可译为“故意”“特意”) 2、为天下唱(“唱”通“倡”,可译为“倡导”) 6、将上使外将兵(将:动词,可译为“率领”) 3、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可译为“穿着”) 项燕为楚将(将:名词,可译为“将領”“带兵的人” 4、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可译为“意图”“意思”) 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双音节名词,可译为“带兵的人”“将领” 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可译为“已经”) 7、然吴广以为然(然: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五、古今异义词 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转折连词,可译为“然而”) 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8、指卜者知其指意(指:同“旨”,名词,可译为“意图”“意思”) 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怜惜,怜爱) 皆指目陈胜(指:动词,“用手指着”的意思 3、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 9、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动词,可译为“写”) 4、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 得鱼腹中书(书,名词,可译为“书信”) 十七) 10、所置人所罾鱼腹中(所: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东西”) 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是动词“会”与“计”的连用意为聚会商议/今义 [kuij]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所:名词,可译为“处所”) (豪杰: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11、令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令:动词,可译为“派”“派造”) 6、借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设,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令辱之(令:动词,可译为“让”“使”)
中考文言文阅读要点之《陈涉世家》 1、司马迁(约前 145—前 90 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 西省韩城县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 、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 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 10 岁“诵古文”,20 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 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前 108 年)继父职,任太史令, 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 。太初元年(前 104 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 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 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公元前 91 年完成《史记》创作。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 3000 年的历史。全 书共 130 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 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 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 0 篇,表 10 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 篇,共 526 500 字。其中《陈 涉世家》对陈胜起义给予高度评价;《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 《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述了少数民族的活动,都是本书的优点。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 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 三、语音 涉(shè) 夏(jiǎ) 佣(yōng) 辍(chuò) 鹄(hú) 闾(lǘ) 適(zh é) 度(duó) 数(shuò) 将(jiàng) 罾(zēng) 谏(jiàn) 间(jià n) 篝(gōu) 恚(huì) 笞(chī) 宁(nìng) 铚(zhì) 以应(yìng) 会(huì)计事 四、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指“被流放”) 2、为天下唱(“唱”通“倡”,可译为“倡导”) 3、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可译为“穿着”) 4、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可译为“意图”“意思”) 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可译为“已经”) 五、古今异义词 1、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2、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怜惜,怜爱) 3、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 4、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 十七) 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是动词“会”与“计”的连用意为聚会商议/今义: [kuàijì]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豪杰: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 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6、借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设,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7、今亡亦死(古义:逃亡/今义:死)8、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 或者,也许) 9、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本作“”,表示月光由门缝射入,这里是“窃伺间隙, 不欲令众知之”之义,可以解做“暗地里”。“之”,去、往。今义:间,中间,一定的空间和 时间。) 六、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2、天下苦秦久 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3、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 打。4、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5、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 状语,在夜间 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 6、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 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捕捞” 的意思,与“所”一起作“鱼”的定语 7、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 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8、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恼怒。 七、一词多义 1、会 会天大雨(会:副词,可译为“适逢”“恰巧”) 皆来会计事(会:动词,可译为“聚集”“集合”) 2、道 道不通(道:名词,可译为“道路”“路”) 伐无道(道:名词,可译为“道义”) 3、等 等死,死国可乎(等:副词,可译为“相同”“一样”) 公等遇雨(等:代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后,表示复数) 4、数 扶苏以数谏故(数:读 shuò,副词,可译为“多次”“屡次”) 数言欲亡(数:读 shù,数词,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5、故 扶苏以数谏故(故:名词,可译为“缘故”“原因”) 广故数言欲亡(故:副词,可译为“故意”“特意”) 6、将 上使外将兵(将:动词,可译为“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名词,可译为“将领”“带兵的人”) 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双音节名词,可译为“带兵的人”“将领”) 7、然 吴广以为然(然: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转折连词,可译为“然而”) 8、指 卜者知其指意(指:同“旨”,名词,可译为“意图”“意思”) 皆指目陈胜(指:动词,“用手指着”的意思) 9、书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动词,可译为“写”) 得鱼腹中书(书,名词,可译为“书信”) 10、所 置人所罾鱼腹中(所: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东西”)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所:名词,可译为“处所”) 11、令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令:动词,可译为“派”“派遣”) 令辱之(令:动词,可译为“让”“使”)
召令徒属(令,动词,可译为“号令”) 17、死国:为国事而死。18、苦秦:苦于秦(的统治) 陈守令皆不在(令:名词,指“县令”) 19、念鬼:考虑卜鬼的事。念,考虑、思索。20、威众:威服众人。威,动词。21、陈胜王(w 2、与尝与人佣耕(与:连词,可译为“和”“同”“跟”) ng):王,动词,为王。22、罾(zeng):鱼网,这里作动词,就是用网捕。23、固以怪之矣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与:同“举”,副词,可译为“全”“都”)本来已经诧怪这事了。以,同“已”。24、忿(fen)恚(hui)尉:使尉恼怒。恚,恼怒。25、 13、之辍耕之垄上(之:动词,可译为“去”“到”) 答(chi):竹板。这里作动词,用竹板打。26、借第令毋斩: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借,即使。第 怅恨久之(之:结构助词,无实义,附在时间副词后面,可译为“全”“都”)仅。令,使。2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宁,难道。28、徇(x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攻取(土地)。指率军巡行,使人降服 世杀之(之:代词,“他”,指扶苏) 九、特殊句式 1、陈胜者,阳城人也 此教我先威众耳判断句3 4、上辍耕之垄上(上:方位名词,可译为“上面”) 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 号为张楚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被 上使外将兵(上:名词,指“皇上”) 动句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十、朗读节奏1、而戍死者/ 15、应佣者笑而应日(应:动词,可译为“答应”“回答”) 固十六七 十一、理解性默写 1、起义的 宜多应者(应:动词,可译为“响应” 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 16、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动词,“按顺序排列”的意思,可译为“编次 论准备:篝火狐鸣,鱼腹置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动词,指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 7、当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当:介词,“应当,应该”的意思)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 不当立(当:助动词,可译为“应当”) 作)?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当此时(当:介词,相当于“正在……的时候”) 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 18、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读hdng名词,可译为“行列”“队伍”) 宁有种乎!8、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9、陈涉揭 乃行卜(行:读xing,动词,可译为“往”“去 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 0、起义的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 行收兵(行:读xing,动词,可译为“行军”)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 9、以扶苏以数谏故(以:介词,可译为“因为”) 同(一共)杀了两个军官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或以为死(以:和“为”组成动词“以为”,可译为“认为”) *如果我们这些人冒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许多人会响应。3、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介词,可译为“用”“拿”“把”)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何况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一 以激怒其众(以:连词,可译为“来”“以便”) 番大事业。王候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20、欲广故数言欲亡(欲:助动词,可译为“想要”“想”)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从民欲也(欲:名词,可译为“欲望”“愿望”)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6、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1、号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动词,可译为“号令”“命令”)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的人也得死去十分之六七。 号为张楚(号:名词,可译为“国号”“称号”) 7、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吴广故意多次说要述跑,使军官 22、为若为佣耕(为:读wei,动词,可译为“做”) 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8、等死,死国可乎? 为天下唱(为:读i,介词,可译为替”)八、重点词语解释1、屯大泽乡 *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行吗? 会:适逢: 3、或以为亡 9、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举大计亦死举大计:发动起义 5、等死:同样 6、扶苏以数谏故数:屡*扶苏因为屡次劝戒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暗中 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宁 10、卒中往往谱,皆指日陈胜 士兵们(或:士兵中)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情) 9、辍耕上垄上 之:去,往 10、怅恨久之 怅:失 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之:音节助词,无意义 11、苟富贵,无相忘 苟:倘使 课文研讨 12、吴广素爱人素:向来13、比至 比:等到14、燕雀:比喻见识 整体把握 短浅的人。15、鸿鹄(hu):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16、適(zhe)戍:適同“谪”,適课文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部分,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 戍,强迫去守边 发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
召令徒属(令,动词,可译为“号令”) 陈守令皆不在(令:名词,指“县令”) 12、与 尝与人佣耕(与:连词,可译为“和”“同”“跟”)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与:同“举”,副词,可译为“全”“都”) 13、之 辍耕之垄上(之:动词,可译为“去”“到”) 怅恨久之(之:结构助词,无实义,附在时间副词后面,可译为“全”“都”)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二世杀之(之:代词,“他”,指扶苏) 14、上 辍耕之垄上(上:方位名词,可译为“上面”) 上使外将兵(上:名词,指“皇上”) 15、应 佣者笑而应曰(应:动词,可译为“答应”“回答”) 宜多应者(应:动词,可译为“响应”)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动词,“按顺序排列”的意思,可译为“编次”)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动词,指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17、当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当:介词,“应当,应该”的意思) 不当立(当:助动词,可译为“应当”) 当此时(当:介词,相当于“正在……的时候”) 18、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读 háng 名词,可译为“行列”“队伍”) 乃行卜(行:读 xíng,动词,可译为“往”“去”) 行收兵(行:读 xíng,动词,可译为“行军”) 19、以 扶苏以数谏故(以:介词,可译为“因为”) 或以为死(以:和“为”组成动词“以为”,可译为“认为”)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介词,可译为“用”“拿”“把”) 以激怒其众(以:连词,可译为“来”“以便”) 20、欲 广故数言欲亡(欲:助动词,可译为“想要”“想”) 从民欲也(欲:名词,可译为“欲望”“愿望”) 21、号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动词,可译为“号令”“命令”) 号为张楚(号:名词,可译为“国号”“称号”) 22、为 若为佣耕(为:读 wéi,动词,可译为“做”) 为天下唱(为:读 wèi,介词,可译为“替”) 八、重点词语解释 1、屯大泽乡 屯: 停驻 2、会天大雨 会:适逢; 3、或以为亡 亡:“逃亡”; 4、 举大计亦死 举大计:发动起义 5、等死:同样 6、扶苏以数谏故 数:屡 次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暗中 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宁: 难道 9、辍耕上垄上 之:去,往 10、怅恨久之 怅:失 望 之:音节助词,无意义 11、苟富贵,无相忘 苟:倘使 12、吴广素爱人 素:向来 13、比至陈 比:等到 14、燕雀:比喻见识 短浅的人。 15、鸿鹄(hú):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16、適(zhé)戍:適同“谪”,適 戍,强迫去守边。 17、死国:为国事而死。18、苦秦:苦于秦(的统治)。 19、念鬼:考虑卜鬼的事。念,考虑、思索。20、威众:威服众人。威,动词。21、陈胜王(wà ng):王,动词,为王。22、罾(zēng):鱼网,这里作动词,就是用网捕。23、固以怪之矣; 本来已经诧怪这事了。以,同“已”。24、忿(fèn)恚(huì)尉:使尉恼怒。恚,恼怒。25、 笞(chī):竹板。这里作动词,用竹板打。26、借第令毋斩: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借,即使。第, 仅。令,使。2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宁,难道。28、徇(xùn): 攻取(土地)。指率军巡行,使人降服。 九、特殊句式 1、陈胜者,阳城人也 判断句 2、此教我先威众耳 判断句 3、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判断句 4、号为张楚 判断句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被 动句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省略句 十、朗读节奏 1、而戍死者/ 固十六七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十一、理解性默写 1、起义的 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 论准备:篝火狐鸣,鱼腹置书。 4、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 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 作)? 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7、 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 8、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9、陈涉揭 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 10、起义的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 当斩。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 同(一共)杀了两个军官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如果我们这些人冒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许多人会响应。 3、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何况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一 番大事业。王候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6、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的人也得死去十分之六七。 7、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 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8、等死,死国可乎? * 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行吗? 9、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扶苏因为屡次劝戒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10、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 士兵们(或:士兵中)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情), 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课文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部分,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 发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
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作者善于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又 (二)、问题研究 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场伟司马迁为什么把陈涉归入“世家”?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三类,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 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了它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对后代政治也有很大影响,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史记》 的实质一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文中的主要形象是陈胜,作中有十二篇“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 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故其传记称“世家”。《史记》中有三十篇“世家”。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织者的形象 如《滑稻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有“列传”七十篇 陈胜年轻时“与人佣耕”,当时正值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但这仅仅是一个大略的划分,对于某些历史人物,作者有他的特殊考虑。例如项羽,他并未统一 同情跟自己同命运的人,从“怅恨久之”可以看出,他是在痛苦中思考如何改变这种受压迫受奴天下称帝,但作者高度评价了他在反秦斗争中的领导作用,说:“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 役的地位,因此才对众佣者说:“苟富贵,无相忘。”当众佣者表示不理解时,他又进一步说道: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所以将他列入本纪, “嗟孚,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明他当时已有非凡的抱负,有反抗命运的决心,只是要等待时可算一个特例。陈涉则是又一个特例,他出身低微,是所谰“瓮牖绳枢之子,隶之人”,起义后 机到来后再施展自己的才能罢了 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之所以列入世家,是因为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的确 这样的时机果然到来了。“(秦)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是非常之功。司马迁在这篇传记的最后写道:“陈胜虽己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卒亡秦,由涉首 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这是一个典型的历史环境。二世是靠赵高搞阴谋上事也。”尤其意味深长的是,他在传后全文引用了贾谊的《过秦论》来代替自己下赞文。这种不 台的,执政还不满一年,最高统治集团当中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戍卒屯驻的地点大泽乡距秦首寻常的做法,更足以说明司马迁所看重的是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后来班固写《汉书》,几 都咸阳较远,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易于突破:而因遇雨失期,已被置于死地的九百戍卒,则是 乎完全照搬《史记·陈涉世家》原文,并去掉“世家”的名称,将陈涉与项籍合为一传,为“列 支可以依靠的力量。作为电长的陈胜看出这是他实现自己抱负的绝好时机,于是跟吴广商量,决传第一”,其贬抑之意不言自明。史家对历史人物态度之不同,于此可见一斑 定了“举大计”的方针,尽管他也估计到有失败的可能,但又认为“死国”是有价值的,显示了内容与主旨 他宽广的胸襟。 本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 作者着重表现陈胜洞察时局的能力陈胜对吴广说的那一番话,实际上是一段很精彩的形势分析 怀大志,有反抗精神。第二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长第三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 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史意义。本文的中心是:叙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 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茶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 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写作手法(1) 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选材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作者选材有详有略。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 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人心动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赵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 向。他的这个策略的效果很快就得到了证明:起义军到达陈的时候,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车六七用一句话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画,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 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的庞大队伍了:在张楚政权建立的同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比较简略。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来,才能突出的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从 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在危机时刻,陈胜的清醒与果断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也可以看出史家对人物的态度。(2)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全文共写了三次话:第一段陈 对陈胜的组织领导才干,作者也描写得极为生动。首先是为起义做與论准备。陈胜、吴广从卜者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第二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 然足下卜之鬼乎”的建议中,得到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先以鱼腹中书树立陈胜的形象,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第三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3)根 然后“狐鸣”而呼,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的复兴联系在一起,顺应士兵的愿望,从而进一步巩固据人物不同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 了陈胜在士卒们心目中的地位。其次是发动起义。关键是既要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 所以先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这又表现了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询的意味 陈胜的勇敢机智。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这一席话令人信服地具体问题 说明,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1、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号? 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这支队伍的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 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 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
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作者善于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又 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场伟 大斗争的图景。 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了它 的实质── 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文中的主要形象是陈胜,作 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 织者的形象。 陈胜年轻时“与人佣耕”,当时正值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 同情跟自己同命运的人,从“怅恨久之”可以看出,他是在痛苦中思考如何改变这种受压迫受奴 役的地位,因此才对众佣者说:“苟富贵,无相忘。”当众佣者表示不理解时,他又进一步说道: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明他当时已有非凡的抱负,有反抗命运的决心,只是要等待时 机到来后再施展自己的才能罢了。 这样的时机果然到来了。“(秦)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 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这是一个典型的历史环境。二世是靠赵高搞阴谋上 台的,执政还不满一年,最高统治集团当中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戍卒屯驻的地点大泽乡距秦首 都咸阳较远,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易于突破;而因遇雨失期,已被置于死地的九百戍卒,则是一 支可以依靠的力量。作为屯长的陈胜看出这是他实现自己抱负的绝好时机,于是跟吴广商量,决 定了“举大计”的方针,尽管他也估计到有失败的可能,但又认为“死国”是有价值的,显示了 他宽广的胸襟。 作者着重表现陈胜洞察时局的能力。陈胜对吴广说的那一番话,实际上是一段很精彩的形势分析。 “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长 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 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 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 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人心动 向。他的这个策略的效果很快就得到了证明:起义军到达陈的时候,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车六七 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的庞大队伍了;在张楚政权建立的同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 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在危机时刻,陈胜的清醒与果断是难能可贵的。 对陈胜的组织领导才干,作者也描写得极为生动。首先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陈胜、吴广从卜者 “然足下卜之鬼乎”的建议中,得到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先以鱼腹中书树立陈胜的形象, 然后“狐鸣”而呼,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的复兴联系在一起,顺应士兵的愿望,从而进一步巩固 了陈胜在士卒们心目中的地位。其次是发动起义。关键是既要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 所以先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这又表现了 陈胜的勇敢机智。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这一席话令人信服地 说明,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 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这支队伍的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 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二)、问题研究 司马迁为什么把陈涉归入“世家”?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三类,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 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对后代政治也有很大影响,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史记》 中有十二篇“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 故其传记称“世家”。《史记》中有三十篇“世家”。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如《滑稽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有“列传”七十篇。 但这仅仅是一个大略的划分,对于某些历史人物,作者有他的特殊考虑。例如项羽,他并未统一 天下称帝,但作者高度评价了他在反秦斗争中的领导作用,说:“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 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所以将他列入本纪, 可算一个特例。陈涉则是又一个特例,他出身低微,是所谓“瓮牖绳枢之子,隶之人”,起义后 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之所以列入世家,是因为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的确 是非常之功。司马迁在这篇传记的最后写道:“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卒亡秦,由涉首 事也。”尤其意味深长的是,他在传后全文引用了贾谊的《过秦论》来代替自己下赞文。这种不 寻常的做法,更足以说明司马迁所看重的是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后来班固写《汉书》,几 乎完全照搬《史记·陈涉世家》原文,并去掉“世家”的名称,将陈涉与项籍合为一传,为“列 传第一”,其贬抑之意不言自明。史家对历史人物态度之不同,于此可见一斑。 内容与主旨: 本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 怀大志,有反抗精神。第二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第三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 史意义。本文的中心是:叙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写作手法(1) 选材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作者选材有详有略。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 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赵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 用一句话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画,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 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比较简略。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来,才能突出的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从 这里也可以看出史家对人物的态度。(2)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全文共写了三次话:第一段陈 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第二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 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第三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3)根 据人物不同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 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 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询的意味。 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具体问题: 1、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号? * 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 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
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 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茶毒最深 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 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 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 2、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廓舆论准备包括:(1)丹书“陈胜王”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2)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 用篝火装做“鬼火”,学狐狸的叫声大叫“大楚兴,陈胜王”。这实际是假借鬼神的名义号召众 戍卒准备跟陈胜一同起事。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要既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 所以陈胜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笤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并杀两尉 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 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 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 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3、“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醉 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4、人物欣赏 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 和为起义做與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 一句,表现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5、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 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1)抓住时机(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 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 6、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 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 7、你认为陈涉建 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原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启示: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8、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才能?请根据第二段内容 作出回答。(3分)答案要点:(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 组织领导才能 十四、开放性试题1、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鸿鹄之志:比喻 远大志向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 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 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赍种吗?
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 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 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 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 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 2、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 舆论准备包括:(1)丹书“陈胜王”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2)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 用篝火装做“鬼火”,学狐狸的叫声大叫“大楚兴,陈胜王”。这实际是假借鬼神的名义号召众 戍卒准备跟陈胜一同起事。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要既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 所以陈胜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并杀两尉”。 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 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 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 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3、“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醉” 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4、人物欣赏 (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 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 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 一句,表现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5、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 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1)抓住时机 (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 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 6、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 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 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 7、你认为陈涉建 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原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 启示: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8、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才能?请根据第二段内容 作出回答。(3 分) 答案要点:(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 组织领导才能。 十四、开放性试题 1、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比喻 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 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 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