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景物类考点训练 十九)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通“缺”) (2)夏水襄陵上) (3)或王命急宣(有时) (4)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5)属引凄异(连接) (6)良多趣味(确实) 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则素湍绿潭则留蚊于素帐中 C·属引凄异神情与苏黄不属 D·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至于夏水襄陵B.绝巘/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D.常有高/猿长啸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 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中考文言文景物类考点训练 (十九)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 (通“缺”) (2)夏水襄.陵 (上) (3)或.王命急宣 (有时) (4)沿溯.阻绝 (逆流而上) (5)属.引凄异 (连接) (6)良.多趣味 (确实) 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则素.湍绿潭 则留蚊于素.帐中 C.属.引凄异 神情与苏黄不属. D.沿溯阻绝. 绝. 多生怪柏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 /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 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根据提示,用原文提示 (1)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写水势盛大,又用“素湍 绿潭’回清倒影”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2)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 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6·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三峡秋季凄凊肃杀的环境特点和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的奔放美,春冬的三峡的清幽美和秋季的三峡的 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 的动景,动静相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的山高 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8·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山险水急三峡景(或:山峻水清三峡美),天高地厚华夏情 9·(2014重庆)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的内容 说说理由。 示例:我会在夏天去。那江水漫上小山·江面更显宽阔的景象·那急流顺七百里峡谷奔 腾而下的壮观景色,令我神往 (二十)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3)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4)解衣欲睡 打算,想要)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根据提示,用原文提示。 (1)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写水势盛大,又用“素湍 绿潭,回清倒影”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2)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 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6.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和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的奔放美,春冬的三峡的清幽美和秋季的三峡的 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 的动景,动静相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的山高 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8.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山险水急三峡景(或:山峻水清三峡美),天高地厚华夏情。 9.(2014·重庆)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的内容 说说理由。 示例:我会在夏天去。那江水漫上小山,江面更显宽阔的景象,那急流顺七百里峡谷奔 腾而下的壮观景色,令我神往。 (二十)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3)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 (4)解衣欲.睡 (打算,想要)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 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 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示例一:句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示例二:句子:怀民 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示例三:句子: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示例四: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4·品析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示例:“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 描绘出竹、柏之影参差错杂的画面。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岀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 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5·文章结尾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结,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悠闲的自慰等多种感情。 (二十一)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 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 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 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 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 席地不容间也 1·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景象)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骑马) C·随波而逝(去,往) D·珠翠罗绮溢目(满,充满) 点拨:“骑”是马的意思,名词’读j。“乘”是骑、坐的意思
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 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 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示例一:句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示例二:句子:怀民 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示例三:句子: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示例四: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4.品析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示例:“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 描绘出竹、柏之影参差错杂的画面。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 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5.文章结尾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结,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悠闲的自慰等多种感情。 (二十一)观 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 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 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 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 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 席地不容间也。 1.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景象)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骑马) C.随波而逝.(去,往) D.珠翠罗绮溢.目(满,充满) 点拨:“骑”是马的意思,名词,读 jì。“乘”是骑、坐的意思
2·(2013成都)翻译下列句子 (1)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和物彼此一点也看不见。 (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 3·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 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垫。 4·“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 作用? 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生动地表现了水兵作战的英勇和技艺的娴熟、 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作者以精炼的笔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弄潮健儿 的英姿以及人们观潮的盛况 B·文章第一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对钱塘江潮进行描 绘,表现了江潮的雄奇壮观 C·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直接表现了江潮之盛和水 上表演之精彩。 D·文章用词精当·寥寥数笔便能绘形传神,如“腾身百变”四个字就刻画出弄潮儿上 下翻腾、变化多样的骁勇身姿 点拨:C答案错在“直接表现了”,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 非凡’是间接或是从侧面描写出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6·文中所写的“京尹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两部分内容似乎偏离了文题“观 潮”,针对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见解 反对的观点:衬托“潮”的壮观,丰富“观”的内容(扣住“衬托”来解说即可)赞成 的观点:偏窝描写重点“潮”·有离题之嫌(扣住“离题”来解说即可) (二十二)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B) A·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
2.(2013·成都)翻译下列句子。 (1)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和物彼此一点也看不见。 (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 3.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 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垫。 4.“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 作用? 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生动地表现了水兵作战的英勇和技艺的娴熟、 高超。 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作者以精炼的笔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弄潮健儿 的英姿以及人们观潮的盛况。 B.文章第一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对钱塘江潮进行描 绘,表现了江潮的雄奇壮观。 C.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直接表现了江潮之盛和水 上表演之精彩。 D.文章用词精当,寥寥数笔便能绘形传神,如“腾身百变”四个字就刻画出弄潮儿上 下翻腾、变化多样的骁勇身姿。 点拨:C 答案错在“直接表现了”,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 非凡,是间接或是从侧面描写出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6.文中所写的“京尹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两部分内容似乎偏离了文题“观 潮”,针对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见解。 反对的观点:衬托“潮”的壮观,丰富“观”的内容(扣住“衬托”来解说即可)__赞成 的观点:偏离描写重点“潮”,有离题之嫌(扣住“离题”来解说即可) (二十二)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 B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B·是日更定矣问今是何世 C·问其姓氏望其旗靡 D·强饮三大白而别乃记之而去 2·解释加点词 (1)余挐一小舟(通“桡”,撑船) (2)见余大喜(非常,十分) (3)及下船(等到) (4)客此 (客居,寓居)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己”所表现的景色。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 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 4“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悅心情。 5·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一个“痴”字,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二十三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1·(2014-贺州)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西方) B·斗折蛇行(蛇:像长蛇爬行那样) C·以其境过清(清:清澈) D·佁然不动(佁然:高兴的样子) 2·(2014贺州)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近的一项是(C) A·如鸣佩环,心乐之永之人争奔走焉 B·全石以为底不以己悲
B.是.日更定矣 问今是.何世 C.问其.姓氏 望其.旗靡 D.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 2.解释加点词。 (1)余挐.一小舟 (通“桡”,撑船) (2)见余大.喜 (非常,十分) (3)及.下船 (等到) (4)客.此 (客居,寓居)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 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 4.“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5.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一个“痴”字,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二十三)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1.(2014·贺州)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西方) B.斗折蛇.行(蛇:像长蛇爬行那样) C.以其境过清.(清:清澈) D.佁然..不动(佁然:高兴的样子) 2.(2014·贺州)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C ) A.如鸣佩环,心乐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 B.全石以.为底 不以.己悲
C·似与游者相乐念无与为乐者 D·潭西南而望学而不思则罔 3·(2013苏州)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C) A·日光下澈 B.腰白玉之环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D.尉果笞广 4·翻译重点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阳光往下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杲杲地不动。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小溪)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样蜿蜒’忽明忽暗 忽隐忽现。那石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周围被竹子和树木环绕着’寂静无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彻骨’清冷得使人 忧伤悲哀极了 5·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 明 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 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6·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 情?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后来又看到小 石潭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凊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从 而产生孤凄悲凉的心情。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 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心情。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是全文点睛之笔。既概括小石潭的环境氛围·又含蓄表达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8·(2014贺州)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A·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借景抒情·全篇流露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以及对大自然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B·文章开头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作者抓住石潭形状的特点来描绘 着重写石
C.似与游者.相乐 念无与为乐者. D.潭西南而.望 学而.不思则罔 3.(2013·苏州)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C) A.日光下.澈 B.腰.白玉之环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尉果笞.广 4.翻译重点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阳光往下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呆呆地不动。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小溪)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蜿蜒,忽明忽暗, 忽隐忽现。那石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周围被竹子和树木环绕着,寂静无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彻骨,清冷得使人 忧伤悲哀极了。 5.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 明。 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 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6.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 情?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后来又看到小 石潭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从 而产生孤凄悲凉的心情。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 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心情。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是全文点睛之笔。既概括小石潭的环境氛围,又含蓄表达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8.(2014·贺州)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A.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借景抒情,全篇流露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以及对大自然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B.文章开头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作者抓住石潭形状的特点来描绘, 着重写石
C·第二段写潭中之景’着意描写游鱼和潭水’明写“游鱼”,暗写“潭水”·动静结 合,写近处所见 D·本文按游览的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再写潭中之景’接着写小石潭源流,然后写 潭中气氛和自己的感受。 9·据文章内容拟旅游广告简介小石潭景点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 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 甬的优渼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间名遐迩 (二十四)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 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 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2013台州)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薄暮冥冥 (迫近) (2)长烟一空 (全) (3)把酒临风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2·同“不以物喜”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以大易小,甚善B.可以一战 C·全石以为底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A·予偿尝求/仁人之心 B·若/夫/淫雨霏霏 C·处/江湖之远忧/其君
C.第二段写潭中之景,着意描写游鱼和潭水,明写“游鱼”,暗写“潭水”,动静结 合,写近处所见。 D.本文按游览的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再写潭中之景,接着写小石潭源流,然后写 潭中气氛和自己的感受。 9.据文章内容拟旅游广告简介小石潭景点。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 120 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 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 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二十四)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 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 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2013·台州)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薄.暮冥冥 (迫近) (2)长烟一.空 (全) (3)把.酒临风 (持、执)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2.同“不以物喜”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以大易小,甚善 B.可以一战 C.全石以为底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若/夫/淫雨霏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然则/何时而/乐耶 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安居乐业)·许多已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说坏话、害怕坏人的批评指责。 (4)(2014烟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前人对它的描述很详尽了。 5·“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中将“衔”“吞”换成“连”“接”好不 好,为什么? 不好。“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的关系,“吞”不仅生动形象写出了湖与江的关 系’而且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两个动词形象再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使静景富于动态和 活力。如换成“连”和“接”,只是客观说明三者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 6·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 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 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 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7·(2014烟台)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中加点部分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示例:运用比喻·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 月圆水清的特点。 8·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第③④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B·第⑤段是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冋道的旷达胸襟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
D.然/则/何时而/乐耶 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安居乐业),许多已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说坏话、害怕坏人的批评指责。 (4)(2014·烟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前人对它的描述很详尽了。 5.“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中将“衔”“吞”换成“连”“接”好不 好,为什么? 不好。“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的关系,“吞”不仅生动形象写出了湖与江的关 系,而且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两个动词形象再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使静景富于动态和 活力。如换成“连”和“接”,只是客观说明三者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 6.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 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 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 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7.(2014·烟台)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中加点部分。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示例:运用比喻,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 月圆水清的特点。 8.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第③④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B.第⑤段是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
变化。 点拨:本题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第②③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 喜,一暗一明”’这体现出迁客骚人因自然景色不同而思想也不相同,即因物悲,因物喜 其不是“两种人”的表现,而是一种人的表现 9·(2014衡阳)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忧乐观?你认为这种忧乐观在当今社会有 什么现实意义? 作者表达了“先忧后乐”(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第二问 略·能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这种忧乐观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只有具备 忧患意识时时鞭策自己·才能不断提高’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十五)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 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 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 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014福州)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名之者谁 (取名(命名) (3)行者休于树 在) (4)觥筹交错 (酒杯)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A·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往来而不绝者天柱折,地维绝 D·醒能述以文者皆以美于徐公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变化。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第②③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 一喜,一暗一明”,这体现出迁客骚人因自然景色不同而思想也不相同,即因物悲,因物喜, 其不是“两种人”的表现,而是一种人的表现。 9.(2014·衡阳)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忧乐观?你认为这种忧乐观在当今社会有 什么现实意义? 作者表达了“先忧后乐”(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第二问 略,能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这种忧乐观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只有具备 忧患意识时时鞭策自己,才能不断提高,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十五)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 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 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 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014·福州)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名.之者谁 (取名(命名)) (3)行者休于.树 (在) (4)觥.筹交错 (酒杯)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 A.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往来而不绝.者 天柱折,地维绝. D.醒能述以.文者 皆以.美于徐公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要说那)太阳岀来后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后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 变化的,是山中早晨和晚上(的景象)。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在喝酒上。 (4)其面南诸峰,林壑尤美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4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请分析他们“从 太守游而乐”的原因 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岀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 5·(2014福州)文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简要回答 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其乐也乐人之乐、与民同乐)。 6·(2014福州)用原文语句回答。 (1)叙述“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 号曰醉翁也 (2)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7·(2013长沙)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 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 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 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积极意义: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 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 生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十六)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要说那)太阳出来后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后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 变化的,是山中早晨和晚上(的景象)。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在喝酒上。 (4)其面南诸峰,林壑尤美。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4.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请分析他们“从 太守游而乐”的原因。 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 5.(2014·福州)文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简要回答。 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其乐也(乐人之乐、与民同乐)。 6.(2014·福州)用原文语句回答。 (1)叙述“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 号曰醉翁也。 (2)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7.(2013·长沙)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 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 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 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积极意义: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 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 生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十六)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