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类考点训练 (八)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 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 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2013·莆田)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好读书,不求甚解(喜爱)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期望)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经常) 2·(2014咸宁)下列带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亲旧知其如此 旧:旧亲戚 B·箪瓢屡空,晏如也晏:安乐,安然 C·造饮辄尽造:往,到 D·既醉而退退:回去,回家 3·(2014咸宁)下列带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A·或置酒而招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B·以乐其志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不戚戚于贫贱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无怀氏之民欤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每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他到人家那里去喝酒总要把酒喝尽’希望一定喝醉。 ③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④(2014·咸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挡不住风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ˉ ⑤(2014咸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中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类考点训练 (八)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 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 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2013·莆田)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好.读书,不求甚解 (喜爱)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体会)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期望)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经常) 2.(2014·咸宁)下列带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亲旧.知其如此 旧:旧亲戚 B.箪瓢屡空,晏.如也 晏:安乐,安然 C.造.饮辄尽 造:往,到 D.既醉而退. 退:回去,回家 3.(2014·咸宁)下列带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或.置酒而招之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B.以.乐其志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不戚戚于.贫贱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无怀氏之.民欤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每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他到人家那里去喝酒总要把酒喝尽,希望一定喝醉。 ③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④(2014·咸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挡不住风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 ⑤(2014·咸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们一类的人吧? 5·(2013莆田)文中介绍五柳先生的哪三大爱好?(可用原文回答) ①好读书;②性嗜酒;③著文章 6·(2014咸宁)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一句,点明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B·文章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文章在写作上,多用否定句,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 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守 D·文末的“赞”,是传记的一种体式,是称赞、赞美的意思。在这里,是赞美自己如 古人一样高尚。 7·(2013·湖州)五柳先生的率真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竟然以宅边的五棵柳树作为自己的号·随 意自然,绝不附庸风雅,性情何等率真洒脱。(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读书一旦 读到会意之处,便沉醉其中,忘记了一切,特别率真可爱。(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 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可以看出他随心而为’毫不拘束’率真放达。(4)“环堵萧然·不 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可知他面对穷苦的生活环境,依然泰然处之·并不 追求物质享受,十分率真。(5)“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明他 读书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的安慰特别符合率真的性情。 (九)陈涉世家(节选) ①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 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 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 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 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 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 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 胜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 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 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 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2014铜仁)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D)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们一类的人吧? 5.(2013·莆田)文中介绍五柳先生的哪三大爱好?(可用原文回答) ①好读书;②性嗜酒;③著文章。 6.(2014·咸宁)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一句,点明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B.文章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文章在写作上,多用否定句,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 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守。 D.文末的“赞”,是传记的一种体式,是称赞、赞美的意思。在这里,是赞美自己如 古人一样高尚。 7.(2013·湖州)五柳先生的率真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竟然以宅边的五棵柳树作为自己的号,随 意自然,绝不附庸风雅,性情何等率真洒脱。(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读书一旦 读到会意之处,便沉醉其中,忘记了一切,特别率真可爱。(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 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可以看出他随心而为,毫不拘束,率真放达。(4)“环堵萧然,不 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可知他面对穷苦的生活环境,依然泰然处之,并不 追求物质享受,十分率真。(5)“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明他 读书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的安慰,特别符合率真的性情。 (九)陈涉世家(节选) ①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 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 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 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 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 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 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 胜。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 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 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 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2014·铜仁)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皆次当行之次所旁丛祠中 B·乃丹书帛曰得鱼腹中书 C·上使外将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宜多应者功宜为王 2·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邑人奇之 B.前人之述备矣 C·辍耕之垄上D.宋何罪之有 3·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3)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因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4·为了“威众”’陈胜、吴广做了哪两件事情?你如何看待陈胜、吴广“乃行卜”的 举动和他们所采取的“威众”之策? 丹书鱼腹,篝火狐鸣。(意对即可,用文中相应语句回答也可)这些迷信的举动和手段都 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不高崇尚鬼神之说。不过,“置书鱼腹”“篝 火狐鸣”这些“威众”之策也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特殊的斗争策略可见陈胜的 足智多谋、善于斗争。 5·(2013·孝感)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 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 可以从如下方面回答:有敏锐的洞察力;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有非凡的宣传鼓动才 能;做事考虑周密,有计划;有反抗暴秦的勇气和决心等。 6·(2014铜仁)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陈胜认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秦二世杀公子扶苏,引起人民不满;楚人怀念 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B·“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是这次起义的导火线,其根本原 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C·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 史《史记》。《史记》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对陈胜、吴广采用“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借以在群众中树立威信·表 现了陈胜、吴广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点拨:《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A.皆次.当行 之次.所旁丛祠中 B.乃丹书.帛曰 得鱼腹中书. C.上使外将.兵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宜.多应者 功宜.为王 2.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邑人奇之. B.前人之.述备矣 C.辍耕之.垄上 D.宋何罪之.有 3.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3)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因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4.为了“威众”,陈胜、吴广做了哪两件事情?你如何看待陈胜、吴广“乃行卜”的 举动和他们所采取的“威众”之策? 丹书鱼腹,篝火狐鸣。(意对即可,用文中相应语句回答也可)这些迷信的举动和手段都 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不高,崇尚鬼神之说。不过,“置书鱼腹”“篝 火狐鸣”这些“威众”之策也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特殊的斗争策略,可见陈胜的 足智多谋、善于斗争。 5.(2013·孝感)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 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 可以从如下方面回答:有敏锐的洞察力;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有非凡的宣传鼓动才 能;做事考虑周密,有计划;有反抗暴秦的勇气和决心等。 6.(2014·铜仁)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陈胜认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秦二世杀公子扶苏,引起人民不满;楚人怀念 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B.“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是这次起义的导火线,其根本原 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C.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 史《史记》。《史记》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对陈胜、吴广采用“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借以在群众中树立威信,表 现了陈胜、吴广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点拨:《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7·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请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将900名贫苦人民逼上绝 路。必然性:“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残暴统治使人们忍无可忍。 8“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 作用是什么? 提示: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作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 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样说起到坚定众人起义信念的作用·增强了起义 军的战斗力。 (十)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 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 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 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 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 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 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D) A·长跪而谢之 岂直五百里哉 C·非若是也D.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蔑视) (2)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丧服) (3)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4)寡人谕矣(明白) 3·下面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学而时习之
7.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请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将 900 名贫苦人民逼上绝 路。必然性:“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残暴统治使人们忍无可忍。 8.“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 作用是什么? 提示: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作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 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样说起到坚定众人起义信念的作用,增强了起义 军的战斗力。 (十)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 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 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 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 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 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 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D ) A.长跪而谢.之 B.岂直.五百里哉 C.非若是.也 D.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轻.寡人与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蔑视) (2)天下缟素..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丧服) (3)长跪而谢.之曰 (道歉) (4)寡人谕.矣 (明白) 3.下面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学而.时习之
B·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在乎山水之间也 C·何至于此贤于材人远矣 D·此庸夫之怒也吾妻之美我者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即使这样,但是(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终身守护它,不敢交换! (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 不起我吗? (3)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凭方圆五十里的土地而存留到今天,只是因为有先 生您哪! (4)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 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 5·下列全都表现秦王蛮横的一组句子是(D) ①秦王不悦②秦王怫然怒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许寡人!”④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干里。”⑤秦王色挠 6·选文中“且秦灭韩亡魏”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2⑦ A·①③⑤B.①②④C.③④⑤D 如果安陵君敢违抗我强秦’那么韩、魏两国的灭亡,便是你们的下场。 7·本文通过写唐雎冒死与秦王抗争,终于使秦王辞穷色挠的故事,主要运用了对比的 写作手法。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唐雎有胆有识,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B·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方法吞并安陵,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C·秦王的欺騙没有得逞,于是企图以“天子之怒”来恫吓唐雎 D·面对秦王的恫吓’唐雎起初有些惊慌,但最终还是驳斥了秦王’维护了安陵国的利 9·下列对选文的写作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 A·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B·秦王最后“长跪而谢之”,从正面表现了唐雎的不畏强暴 情节构成紧张曲折,波澜起伏
B.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 C.何至于.此 贤于.材人远矣 D.此庸夫之.怒也 吾妻之.美我者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即使这样,但是(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终身守护它,不敢交换! (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 不起我吗? (3)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凭方圆五十里的土地而存留到今天,只是因为有先 生您哪! (4)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 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 5.下列全都表现秦王蛮横的一组句子是( D ) ①秦王不悦 ②秦王怫然怒 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⑤秦王色挠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6.选文中“且秦灭韩亡魏”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如果安陵君敢违抗我强秦,那么韩、魏两国的灭亡,便是你们的下场。 7.本文通过写唐雎冒死与秦王抗争,终于使秦王辞穷色挠的故事,主要运用了对比的 写作手法。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唐雎有胆有识,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B.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方法吞并安陵,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C.秦王的欺骗没有得逞,于是企图以“天子之怒”来恫吓唐雎。 D.面对秦王的恫吓,唐雎起初有些惊慌,但最终还是驳斥了秦王,维护了安陵国的利 益。 9.下列对选文的写作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B.秦王最后“长跪而谢之”,从正面表现了唐雎的不畏强暴。 C.情节构成紧张曲折,波澜起伏
D·人物对话简洁整齐,绘声绘色 10·本文写了秦王和唐雎两个对立的人物·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 点 秦王:外强中干、骄横狂妄、狡诈狠毒、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机智勇敢、有胆 有识、临危不惧、爱国忠君、不卑不亢、勇于献身、大义凛然、不畏强暴、从容镇定。 (十一厘隆中对(节选)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 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 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 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 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 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 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由是先主遂诣亮(告诉) B·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 C·先主器之(器重,重视) D·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点拨:“诣”,拜访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 3·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 策分别是什么?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 ②孙权:可以为援 ③荆州、益州:夺取、占领 ④诸戎、夷越:和、抚 4·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D.人物对话简洁整齐,绘声绘色。 10.本文写了秦王和唐雎两个对立的人物,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 点。 秦王:外强中干、骄横狂妄、狡诈狠毒、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机智勇敢、有胆 有识、临危不惧、爱国忠君、不卑不亢、勇于献身、大义凛然、不畏强暴、从容镇定。 (十一)隆中对(节选)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 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 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 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 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 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 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由是先主遂诣.亮(告诉) B.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 C.先主器.之(器重,重视) D.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点拨:“诣”,拜访。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 3.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 策分别是什么?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 ②孙权:可以为援; ③荆州、益州:夺取、占领; ④诸戎、夷越:和、抚。 4.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成就霸业__兴复汉室
5·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 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贤能为之用”“总揽英雄” 6·下列有关选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从分析天下形势,并提出对策、蓝图中,可见诸葛亮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 事家,具有天才的预见能力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可能性,再紧承论 述占据两州的必要性 C·选段层次清晰、结构谨严,围绕“隆中对”的“对”前、“对”中、“对”后依次 写来,且详略十分得当。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如结尾一个“善”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 的高度评价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点拨:先论述“必要性”,再论述“可能性
5.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 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贤能为之用”“总揽英雄”。 6.下列有关选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从分析天下形势,并提出对策、蓝图中,可见诸葛亮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 事家,具有天才的预见能力。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可能性,再紧承论 述占据两州的必要性。 C.选段层次清晰、结构谨严,围绕“隆中对”的“对”前、“对”中、“对”后依次 写来,且详略十分得当。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如结尾一个“善”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 的高度评价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点拨:先论述“必要性”,再论述“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