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013学年度聿怀初级中学九年级上议论文知识(一) 引:谈谈议论文 议论文是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 (一)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中心论点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 ②是明确的判断 ③不运用修辞和疑问词 (二)论据有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种基本形式。 道理论据(名言、格言、谚语、科学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 事实论据(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据) 三)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含引用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公认 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强调突出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4)比喻论证: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议论文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一一分析问题(本论)—一解决问题(结论)。 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有“总论一一分论一一总论”、“总论一 分论”、“分论一—总论”式 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有“层层深入”、“起承转合”式。 议论文的语言:准确性、严密性、概括性。 题目与文章论点有什么关系? (一)谈骨气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 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 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议论文(一)第1页共4页
议论文(一) 第 1页 共 4 页 2012-2013 学年度聿怀初级中学九年级上议论文知识(一) 引:谈谈议论文 议论文是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一、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 (一)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中心论点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 ②是明确的判断; ③不运用修辞和疑问词。 (二)论据有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种基本形式。 道理论据(名言、格言、谚语、科学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 事实论据(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据) (三)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含引用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公认 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强调突出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4)比喻论证: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二、议论文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有“总论——分论——总论”、 “总论—— 分论”、“分论——总论”式 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有“层层深入”、“起承转合”式。 三、议论文的语言:准确性、严密性、概括性。 (一)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 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 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题目与文章论点有什么关系?
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 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 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 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 (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 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 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 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 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 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 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 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 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 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 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议论文(一)第2页共4页
议论文(一) 第 2页 共 4 页 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 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 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 1283 年被杀 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 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 (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 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 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 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 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 1946 年 7 月 15 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 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 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 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 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 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 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这就 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 进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本文运用的道理论据有: 事实论据有:① ③ 3.文章第②段与第③—一⑦段是什么关系? 答 题目明确指出本文要证明的是 (二)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的关系。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一—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 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 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 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 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 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 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 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 议论文(一)第3页共4页
议论文(一) 第 3页 共 4 页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这就 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 进。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本文运用的道理论据有: 事实论据有:① ② ③ 3.文章第②段与第③—⑦段是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 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 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 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 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 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 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 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 题目明确指出本文要证明的是 与 的关系
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 这样追问,一切虛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 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 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 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 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 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 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孑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 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 如何能知道一干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 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 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 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 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本文开篇引用程颐和张载的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第三、四、五段和第六段有什么关系? 议论文(一)第4页共4页
议论文(一) 第 4页 共 4 页 “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 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 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 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 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 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 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 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 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 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 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 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 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 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本文开篇引用程颐和张载的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 2.第三、四、五段和第六段有什么关系? 答:
3.第五、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三)想和做胡绳 ①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 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天忙到晚,做他们一 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 ②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 “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莦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 其实并不值得赞许。 ③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 成年累月地在鞭孑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 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岀节省劳力,提 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 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④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 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 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⑤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 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样 议论文(一)第5页共4页
议论文(一) 第 5页 共 4 页 3.第五、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三)想和做 胡绳 ①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 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 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 ②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 “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 其实并不值得赞许。 ③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 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 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 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 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④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 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 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⑤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 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样
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 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几 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 能够想岀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这样空想岀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 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的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 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⑥-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联结在一 起的。 ⑦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 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 到进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 [解题小窍门] 老师点拨:论点的提炼 2.选文第⑤段举“学游泳”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答案] [解题小窍门] 老师点拨:论证方法作用的答题格式 ①举例论证 ②道理论证: ③对比论证 议论文(一)第6页共4页
议论文(一) 第 6页 共 4 页 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 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几 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 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 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的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 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⑥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联结在一 起的。 ⑦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 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 到进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 [解题小窍门] 老师点拨:论点的提炼 ① ② ③ ④ 2.选文第⑤段举“学游泳”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答案] [解题小窍门] 老师点拨:论证方法作用的答题格式 ①举例论证: ②道理论证: ③对比论证:
④比喻论证: 3.本文是按照“引论: 本论: 结论: [解题小窍门 答案: 谈骨气。中心论点是对题目完整明确的表述。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 2.本文运用的道理论据有:引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事实论据有:①文天祥拒绝降元 ③闻一多横眉冷对反动派的手枪 3.文章第②段与第③—⑦段是什么关系? 答:第2段是总写,第3-7段是分写,分别对应第2段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怀疑与学问题目明确指出本文要证明的是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1.本文开篇引用程颐和张载的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既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又是道理论据 2.第三、四、五段和第六段有什么关系? 答:第三、时、五段从消极方面论证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第六段从积极方面谂证怀疑是建设新 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形成层层深入的纵式结构。 3.第五、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第五段运用道理论证,引用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话,有力地证眀了“不论对于哪一本 书,哪冖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使论证更有说服 第六段运用举例论证,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有力的证明“许多大学问家 大晢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使论证更具体有说服力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解题小窍门〕_寻找总起总结句,必须是对论题完整而眀确的判断 老师点拨:论点的提炼 看题目 ⑨看开头或结尾,或找提示性词语(“总之”“所以 等) ③找正文中(注意过渡句): ④概括层意,归纳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⑤段举“学游泳”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答案]举“学游泳”的例子,目的是有力地论证“从实际出发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使论 具体有说服力 [解题小窍门证明的一般是本段的分论点或者论证之前的观点,不然就中心论点。 老师点拨:论证方法的作用 _(υ)举例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概括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分论点 或者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含引用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有力地证明……的 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对比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 观 议论文(一)第7页共4页
议论文(一) 第 7页 共 4 页 ④比喻论证: 3.本文是按照“引论: ——本论: — —结论: [解题小窍门] 答案: (一)谈骨气。中心论点是对题目完整明确的表述。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 2.本文运用的道理论据有: 引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事实论据有:① 文天祥拒绝降元 ② 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③闻一多横眉冷对反动派的手枪 3.文章第②段与第③—⑦段是什么关系? 答:_第 2 段是总写,第 3-7 段是分写,分别对应第 2 段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全文的论证结构是总-分的横式结构。 (二)怀疑与学问 题目明确指出本文要证明的是 怀疑 与 学问 的关系。 1.本文开篇引用程颐和张载的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既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又是道理论据 2.第三、四、五段和第六段有什么关系? 答:第三、时、五段从消极方面论证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第六段从积极方面论证怀疑是建设新 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形成层层深入的纵式结构。 3.第五、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第五段运用道理论证,引用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话,有力地证明了“不论对于哪一本 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第六段运用举例论证,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有力的证明“许多大学问家、 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使论证更具体有说服力。 (三)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解题小窍门] 寻找总起总结句,必须是对论题完整而明确的判断。 老师点拨:论点的提炼 ①看题目; ②看开头或结尾,或找提示性词语( “总之”“所以”等); ③找正文中(注意过渡句); ④概括层意,归纳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⑤段举“学游泳”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答案]举“学游泳”的例子,目的是有力地论证“从实际出发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使论 证具体有说服力。 [解题小窍门]证明的一般是本段的分论点或者论证之前的观点,不然就中心论点。 老师点拨:论证方法的作用 (1)举例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概括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分论点 或者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含引用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有力地证明……的 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对比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 观点
(4)比喻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3.本文是按照“引论:想和做是分不丿 定要联结起来 本论: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 来呢?一一结论: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 [解题小窍门]注意“为什么”、“怎么样”这样的过渡性问句 议论文(一)第8页共4页
议论文(一) 第 8页 共 4 页 (4)比喻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观点,从而把抽 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3.本文是按照“引论: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本论: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 来呢?——结论: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 ⚫ [解题小窍门] 注意“为什么”、“怎么样”这样的过渡性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