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 考试要求:1.对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例如: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 观点(宿迁2013中考)2.对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的认识、分析,对论据作 用的把握;例如: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宿迁2013中考)3.对论证方法 (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的辨识及作用的把握:例如:第 ④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宿迁2013中考}4.对论证结构的整理、划分 例如:根据全文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阅读是最有情义的”。(宿迁2010中考)5.对论证 方式(立论、驳论)的分辨;6.对议论文语言(准确性、概括性)的了解;7.对文章思想和 内容的理解、认识和评价。例如: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能够给 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宿迁2012中考) 、方法指导:1.关于论点:从标题、开头、结尾等处找(也要注意中间),通过分析论题 找论点,由语言的表述形式判断论点(肯定或否定句),根据语言标志来判断论点(“总而 言之”“我认为”“足以证明”等),根据论据判断论点:2.关于论据: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 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论据都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这个观点不一定就是全 文的中心论点,有可能只是一个分论点),补写论据:3.关于论证:列举确凿的事实来证明 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据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比喻论证可以使论证浅显易懂, 形象生动,易于被读者接受;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能更加鲜明的表明作者的观 点。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或具体而 有力地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 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 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4关于论证结构:语言表述格式,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 论点,再用……的例子或名言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5.关于语言:分析时要从 它的具体语境中找依据句子、支撑句子,这些句子的前后往往存在着一些具有诠释、提示 破解作用的词语或句子,我们可以借它来进行阐发:;6.关于文章内容和思想的理解与评价 要读懂文章,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把握作者态度 真题引路 )(2013宿迁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8分) 融张金刚 ①融,有形,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浸润着时间的味道,演绎着渗透的传奇, ②融,无形,是一种情感的交汇,凭借着心灵的沟通,形成了彼此的默契。 ③生活的圈子,是无数个体在不同领域的交集,让邂逅成为永恒的要旨便是“融”。 ④央视2012年《开学第一课》,于丹讲得好:把生鸡蛋、胡萝卜、茶叶分别放在三个 锅里煮。第—个锅里,生鸡蛋被煮熟,变得硬邦邦。生活中有些只固守着自己内心、不肯融 合的人,最后变成了孤家寡人,被生活煮硬。第二个锅里,胡萝卜被煮得软塌塌,成了胡萝 卜泥。有些人因为没有生命的坚持,被生活煮得没了自己。第三个锅里,茶叶在沸腾中自己 舒展了、丰美了、滋润了,同时它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锅香茶,有些人,在煎熬里成全 了自己,改变了别人 ⑤其实,这正是社会、个体间正能量、负能量的较量与融合。社会并不完美,个人也不 是完人,学会适应,彼此融入,才会统一。有时,坚守,并不合时宜,就要尝试接纳和改变 有时,妥协,就会被现实无情地打败和抛弃;最佳,便是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 共荣,做一片既能释放、传递正能量,又能承受煎熬、历炼,涅槃重生的“茶叶"。这便是 做人、处世的通用法则 ⑥直有人在置疑,仅一些模范、英雄能否撑社会善美的天空。我无法回答。但我更希 望将他们看作“源头活水”,在其汩汩喷涌、涓涓流淌间,滋润、浇灌岀周边茂盛的花草 融汇、吸纳无 人、两人、多人,渐渐传递、互 融,终可汇成天爱、天德、大义。人与人,融洽和睦,其乐融融。社会,被爱包容,和谐祥 和,自会一派融融 13.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14.第④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1. 议论文阅读 一、考试要求:1.对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例如: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 观点(宿迁 2013 中考)。2.对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的认识、分析,对论据作 用的把握;例如: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宿迁 2013 中考)3.对论证方法 (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的辨识及作用的把握;例如:第 ④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宿迁 2013 中考),4.对论证结构的整理、划分; 例如:根据全文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阅读是最有情义的”。( 宿迁 2010 中考)5.对论证 方式(立论、驳论)的分辨;6.对议论文语言(准确性、概括性)的了解;7.对文章思想和 内容的理解、认识和评价。例如: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能够给 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宿迁 2012 中考) 二、方法指导:1.关于论点:从标题、开头、结尾等处找(也要注意中间),通过分析论题 找论点,由语言的表述形式判断论点(肯定或否定句),根据语言标志来判断论点( “总而 言之”“我认为”“足以证明”等),根据论据判断论点;2.关于论据: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 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论据都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这个观点不一定就是全 文的中心论点,有可能只是一个分论点),补写论据;3.关于论证:列举确凿的事实来证明 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据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比喻论证可以使论证浅显易懂, 形象生动,易于被读者接受;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能更加鲜明的表明作者的观 点。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或具体而 有力地来证明……论点。(3 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 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 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4.关于论证结构:语言表述格式,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 论点,再用……的例子或名言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5. 关于语言:分析时要从 它的具体语境中找依据句子、支撑句子,这些句子的前后往往存在着一些具有诠释、提示、 破解作用的词语或句子,我们可以借它来进行阐发;6. 关于文章内容和思想的理解与评价: 要读懂文章,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把握作者态度。 三、真题引路 (一)(2013 宿迁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8 分) 融 张金刚 ①融,有形,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浸润着时间的味道,演绎着渗透的传奇。 ②融,无形,是一种情感的交汇,凭借着心灵的沟通,形成了彼此的默契。 ③生活的圈子,是无数个体在不同领域的交集,让邂逅成为永恒的要旨便是“融”。 ④央视 2012 年《开学第一课》,于丹讲得好:把生鸡蛋、胡萝卜、茶叶分别放在三个 锅里煮。第一个锅里,生鸡蛋被煮熟,变得硬邦邦。生活中有些只固守着自己内心、不肯融 合的人,最后变成了孤家寡人,被生活煮硬。第二个锅里,胡萝卜被煮得软塌塌,成了胡萝 卜泥。有些人因为没有生命的坚持,被生活煮得没了自己。第三个锅里,茶叶在沸腾中自己 舒展了、丰美了、滋润了,同时它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锅香茶,有些人,在煎熬里成全 了自己,改变了别人。 ⑤其实,这正是社会、个体间正能量、负能量的较量与融合。社会并不完美,个人也不 是完人,学会适应,彼此融入,才会统一。有时,坚守,并不合时宜,就要尝试接纳和改变; 有时,妥协,就会被现实无情地打败和抛弃;最佳,便是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 共荣,做一片既能释放、传递正能量,又能承受煎熬、历炼,涅槃重生的“茶叶”。这便是 做人、处世的通用法则。 ⑥一直有人在置疑,仅一些模范、英雄能否撑社会善美的天空。我无法回答。但我更希 望将他们看作“源头活水”,在其汩汩喷涌、涓涓流淌间,滋润、浇灌出周边茂盛的花草, 融汇、吸纳无数奔流向海的细流,一起融入浩瀚的湖海。一人、两人、多人,渐渐传递、互 融,终可汇成大爱、大德、大义。人与人,融洽和睦,其乐融融。社会,被爱包容,和谐祥 和,自会一派融融。 13.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2 分) 14.第④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 分)
15.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3分) 参考答案:13人与 人与社会之间,只有相互融合,才能共生共荣。(表述完整,意 思对即可)14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写出其中两个即可)深入浅出 生动形象地诠释“融”的含义,并在对照(比较,对比)中突出了传递正能量,彼此融入的 必要性(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15作者希望英雄模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自己的正能量(1分),带动(影响,辐射)越来越多的人相互接纳,融入社会(1分)最 终达成共生共荣(或人与人融洽和睦,社会和谐祥和)之目的(1分)(得分要点:英雄个 人践行——带动他人践行——达成目的。三个阶段各1分,若直接抄句子至段未而不分析 得1分) (二)(2012宿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2分) 何为书张炜 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而有人却不能一—不知从 什么时候丧失了这种能力。后种人觉得前一种人很奇怪,甚至还有些令人费解;而前一种 人却认为自己拥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保有一种充实的幸福。 ②现在到处都是书,可是那些书的作者却不尽是前一种人。书是什么?书是真诚待人的 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 ③然而许多书并没有感情,或者说没有真切朴实的感情。这样的书也能算得上书吗?如 果仅仅是印上满纸的花言巧语、卖弄、粗鄙的发泄,装订得再好,在我看来都不能算是真正 的书。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 事情,咀嚼生活,滤过流逝的时光。是的,在极为有限的生命历程之中,假如没有这样的回 顾和思念,没有情感之水循环往复的浸洗,将是多么可怕。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 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 ④关于童年,田野,小院,那一束不能忘记的小花;还有敬仰和欣悦之情,与别人相似 的叹息,以及悄藏起来的温暖……这些既是永恒的东西,又是作者自己的东西。我们在阅读 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 ⑤当然,如果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虚假赝品,我们是不会与之交换的。 ⑥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 切。苍茫人世,邈邈光阴,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_份感觉——只要是给人这种感觉的,无 论多么稚嫩的文字我们鄱欣接受;而另一类文字,无论多么高深我们都将本能地拒斥 ⑦在拜金时代和数字时代,理应有一些别样的心灵和声音,并以此去寻找、召唤更多的 心灵和声音。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时代被作价卖掉,或被浅薄生硬的技术主义分割禁 锢。我们必须向往“诗意地栖居″。(摘选自《读者》2012年第5期,有改动) 10.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3分) 1.请说出诜文第①节句子中加点词语“这些”所指的内容是什么。(2分) 12.请指出选文第⑥节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3.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4 分) 参考答案:103分)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 影。(3个点,每答对1个点得1分。如果答“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 些真正意义上的书“,或者答“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个真字”,得1 分。)11.(2分)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或“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的能力”,如 果答“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也可得2分。)12.(3分对比论证,通过对比强调(突出) 了我们欣然接受真正的文字的态度,或者答:通过对比,强调(突出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 要的还是一个真字。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13.(4分)①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 引着,走向很远。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口爵生活,过滤流逝的时 光。②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③只要 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3个点,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
2. 15.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3 分) 参考答案:13.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只有相互融合,才能共生共荣。(表述完整,意 思对即可)14.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写出其中两个即可)。深入浅出、 生动形象地诠释“融”的含义,并在对照(比较,对比)中突出了传递正能量,彼此融入的 必要性(论证方法 1 分,作用 2 分);15.作者希望英雄模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不断释放 自己的正能量(1 分),带动(影响,辐射)越来越多的人相互接纳,融入社会(1 分)最 终达成共生共荣(或人与人融洽和睦,社会和谐祥和)之目的(1 分)(得分要点:英雄个 人践行——带动他人践行——达成目的。三个阶段各 1 分,若直接抄句子至段末而不分析 得 1 分) (二)(2012 宿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12 分) 何为书 张炜 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而有人却不能——不知从 什么时候丧失了这种能力。后一种人觉得前一种人很奇怪,甚至还有些令人费解;而前一种 人却认为自己拥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保有一种充实的幸福。 ②现在到处都是书,可是那些书的作者却不尽是前一种人。书是什么?书是真诚待人的 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 ③然而许多书并没有感情,或者说没有真切朴实的感情。这样的书也能算得上书吗?如 果仅仅是印上满纸的花言巧语、卖弄、粗鄙的发泄,装订得再好,在我看来都不能算是真正 的书。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 事情,咀嚼生活,滤过流逝的时光。是的,在极为有限的生命历程之中,假如没有这样的回 顾和思念,没有情感之水循环往复的浸洗,将是多么可怕。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 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 ④关于童年,田野,小院,那一束不能忘记的小花;还有敬仰和欣悦之情,与别人相似 的叹息,以及悄藏起来的温暖……这些既是永恒的东西,又是作者自己的东西。我们在阅读 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 ⑤当然,如果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虚假赝品,我们是不会与之交换的。 ⑥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 切。苍茫人世,邈邈光阴,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一份感觉——只要是给人这种感觉的,无 论多么稚嫩的文字我们都欣然接受;而另一类文字,无论多么高深我们都将本能地拒斥。 ⑦在拜金时代和数字时代,理应有一些别样的心灵和声音,并以此去寻找、召唤更多的 心灵和声音。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时代被作价卖掉,或被浅薄生硬的技术主义分割禁 锢。我们必须向往“诗意地栖居”。 (摘选自《读者》2012 年第 5 期,有改动) 10.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3 分) 11.请说出诜文第①节句子中加点词语“这些”所指的内容是什么。(2 分) 12.请指出选文第⑥节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 分) 13.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4 分) 参考答案:10.(3 分)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 影。(3 个点,每答对 1 个点得 1 分。如果答“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 些真正意义上的书”,或者答“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得 1 分。) 11.(2 分)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或“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的能力”,如 果答“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也可得 2 分。) 12.(3 分)对比论证,通过对比强调(突出) 了我们欣然接受真正的文字的态度,或者答:通过对比,强调(突出)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 要的还是一个真字。(论证方法 1 分,作用 2 分。) 13.(4 分)①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 引着,走向很远。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口爵生活,过滤流逝的时 光。②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③只要 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3 个点,答对 1 点得 1 分,答对 2 点得 3 分,答对 3 点得 4
分,每点意思对即可。) (三)(2013南京)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10分) 碑与帖蒋勋 碑与帖是汉字书法上两个常用的字。“碑”指刀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帖”指毛笔写在纸 帛上的文字。魏晋以后,书法界普遍认为“碑”与“帖”分别代表重拙朴厚和潇洒飘逸两种 截然不同的书法风格。 魏晋之后南北朝形成了对峙局面,书法论述也一般习惯把“碑″与北朝连在-起,称为 北碑"。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主的“帖”,自然就被认为是流行于南朝文人间的 南帖。比如北朝著名的《张猛龙碑》,苍劲古朴,而“南帖”名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刂灵动洒脱,两者大有径庭 碑”还原到原始意义,是指石碑上用刀刻岀来的文字。这些石碑文字,最初虽然也用 毛笔书写,但是一旦交到刻工手上,负责石刻的工匠难免会有刀刻技法的介入,这就改变了 原来毛笔书写的线条美感。《张猛龙碑》字体端方,笔画厚重,许多线条的风格就不是毛笔 容易表现的,那是石匠在刀刻的过程中融入了刀法的利落、明快、刚硬。因此,“碑”与“帖 书风的差别,或许并不只是北朝与南朝的问题。 九六五年在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王闽之墓志》石刻,刻于东晋咸康到永 和年间,永和九年正是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那年。王兴之、王闽之也是王氏家族中的精 英文人,但是从墓志石碑的字体来看,却与王羲之书风完全不同。碑文字体方正,拙朴刚健, 点捺用笔都明显看出了刻工的刀法,不像“南帖”,却更接近“北碑 笔、墨、纸、砚成为“文房四宝”,如果在汉代,是不大可能的,因为汉代始终以竹简 书写为主,纸的使用微乎其微。魏晋则是竹简书写过渡到纸帛书写的重要时期,王羲之正是 纸帛书写到了成熟阶段的代表人物。用“纸"、“帛”一类纤细材质书写,增加了汉字线条“行 走"、“流动"、“速度”的表现力。汉字在以纸帛书写的晋代文人手中流动飞扬婉转,或“行 或“草”,潇洒飘逸,创造了汉字崭新的行草美学。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运笔的转折 既丰富又精炼,既飘忽又有力,充分体现了“帖″潇洒俊逸的书法风格。 ‘碑”是石刻,“帖”是纸帛,从另一个角度看,书法史上“碑”与“帖”的书风问题 或许可以有新的理解 (选自《汉字书法之美》,有删改) 13.从全文来看,作者所提出的“新的理解”指什么?(2分) 14.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1)第二段加点词语“大有径庭”的含义是什么?(2分) (2)第四段的作用有哪些?(3分) 15.下面两幅书法作品,你更欣赏哪一幅?请结合文章内容,从笔画的角度说说原因。(3分) 娱可费 簪字 清 参考答案:13.(2分)书写材料的不同造成了“碑”与“帖”书风的差别。14.(5分)(1)指
3. 分,每点意思对即可。) (三)(2013 南京)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5 题。(10 分) 碑与帖 蒋勋 碑与帖是汉字书法上两个常用的字。“碑”指刀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帖”指毛笔写在纸 帛上的文字。魏晋以后,书法界普遍认为“碑”与“帖”分别代表重拙朴厚和潇洒飘逸两种 截然不同的书法风格。 魏晋之后南北朝形成了对峙局面,书法论述也一般习惯把“碑”与北朝连在一起,称为 “北碑”。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主的“帖”,自然就被认为是流行于南朝文人间的 “南帖”。比如北朝著名的《张猛龙碑》,苍劲古朴,而“南帖”名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则灵动洒脱,两者大有径庭。 “碑”还原到原始意义,是指石碑上用刀刻出来的文字。这些石碑文字,最初虽然也用 毛笔书写,但是一旦交到刻工手上,负责石刻的工匠难免会有刀刻技法的介入,这就改变了 原来毛笔书写的线条美感。《张猛龙碑》字体端方,笔画厚重,许多线条的风格就不是毛笔 容易表现的,那是石匠在刀刻的过程中融入了刀法的利落、明快、刚硬。因此,“碑”与“帖” 书风的差别,或许并不只是北朝与南朝的问题。 一九六五年在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王闽之墓志》石刻,刻于东晋咸康到永 和年间,永和九年正是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那年。王兴之、王闽之也是王氏家族中的精 英文人,但是从墓志石碑的字体来看,却与王羲之书风完全不同。碑文字体方正,拙朴刚健, 点捺用笔都明显看出了刻工的刀法,不像“南帖”,却更接近“北碑”。 笔、墨、纸、砚成为“文房四宝”,如果在汉代,是不大可能的,因为汉代始终以竹简 书写为主,纸的使用微乎其微。魏晋则是竹简书写过渡到纸帛书写的重要时期,王羲之正是 纸帛书写到了成熟阶段的代表人物。用“纸”、“帛”一类纤细材质书写,增加了汉字线条“行 走”、“流动”、“速度”的表现力。汉字在以纸帛书写的晋代文人手中流动飞扬婉转,或“行” 或“草”,潇洒飘逸,创造了汉字崭新的行草美学。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运笔的转折, 既丰富又精炼,既飘忽又有力,充分体现了“帖”潇洒俊逸的书法风格。 “碑”是石刻,“帖”是纸帛,从另一个角度看,书法史上“碑”与“帖”的书风问题, 或许可以有新的理解。 (选自《汉字书法之美》,有删改) 13.从全文来看,作者所提出的“新的理解”指什么?(2 分) 14.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 分) ⑴第二段加点词语“大有径庭”的含义是什么?(2 分) ⑵第四段的作用有哪些?(3 分) 15.下面两幅书法作品,你更欣赏哪一幅?请结合文章内容,从笔画的角度说说原因。(3 分) 参考答案:13.(2 分)书写材料的不同造成了“碑”与“帖”书风的差别。 14.(5 分)⑴指
南北书法风格差别很大。或《张猛龙碑》、《兰亭集序》书法风格的差别很大。(2分)(2)承接 上文,为“‘碑’与‘帖’书风的差别,或许并不只是北朝与南朝的问题”作例证:为下文 提出自己的“新的理解”提供依据。(3分)15.(3分)示例一:我更欣赏《张猛龙碑》,与 《兰亭集序》相比,它的笔画厚重,点、捺用笔利落、刚硬。示例二:我更欣赏《兰亭集序》, 较《张猛龙碑》,它的笔画灵动,运笔的转折,既丰富又精炼,既飘忽又有力。 (四)(2013苏州)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6题。 由“到此一游”想到的李浩燃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赫然刻着“ⅹⅹ×到此一游”的汉字。 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 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都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②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 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无视一米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 为,在国外—家市场调硏机构的调查中,中国游客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毎个人都 是一部中国读本”,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 8300万人次,这句提醒更有特殊意义 ③面对“到此一游”的刻字,在媒体大讨论中,谴责、反省成了评议这场风波的主调 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公开道歉,并承担疏于教育的责任。“年轻人犯错,上帝 也会原谅”,尤其是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我们应予以必要的宽容并助其改正。同时, 我们也应以此为镜、检视自己:在公共场所我有随意吐痰的习惯吗?行驶在拥堵的公路上我 有随意变道的举动吗?在别人排队等候时我有加塞插队的行为吗?在网络空间争论是非时 我有恶语相向的粗口吗?我们更要问一问,这种不文明行为何以会代代相传?何以会“走向 世界”呢? ④平心而论,这一回的“到此一游”远涉重洋,是国人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 它的出现并非偶然。君不见,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上,这样的胡凃乱抹实在屡见不鲜:北京 故宫大水缸上的划痕,杭州岳飞墓前秦桧夫妇被捏得发亮的鼻子,苏州干年古塔上的涂 刻…这些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 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 国人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⑤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不是问题。然而,很多人却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的确,生活上逐渐富裕的我们又怎能放仼精神文明的贫乏?政府部门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 式”,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提高国人文明素养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 修i ⑥让我们在心上刻下这令人蒙羞的“到此游”,以此自戒自省,规范言行,为整个社 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尽一份自己的力。(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5月27日,有删改) 14.文章第②段中说“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5.文章第④段中,作者列举大江南北一些名胜古迹上胡涂乱抹的现象有什么用意?(2分 16.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提升未成年人文明素养的途径。(2分) 参考答案:14.这句话采用比喻的手法,指出个人形象代表国家形象,含蓄地提醒出境游的 国人要注意言行举止,以免国家形象受损。15.列举事实证明国内不文明现象的普遍性和 严重性,指出孩子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增强文章的针对性,为下文观点的提出提供有力 的依据。16.父母要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成年人要从自身做起,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社会 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和管理
4. 南北书法风格差别很大。或《张猛龙碑》、《兰亭集序》书法风格的差别很大。(2 分)⑵承接 上文,为“‘碑’与‘帖’书风的差别,或许并不只是北朝与南朝的问题”作例证;为下文 提出自己的“新的理解”提供依据。(3 分) 15.(3 分)示例一:我更欣赏《张猛龙碑》,与 《兰亭集序》相比,它的笔画厚重,点、捺用笔利落、刚硬。示例二:我更欣赏《兰亭集序》, 较《张猛龙碑》,它的笔画灵动,运笔的转折,既丰富又精炼,既飘忽又有力。 (四)(2013 苏州)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4~16 题。 由“到此一游”想到的 李浩燃,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 3000 多年历史的浮雕上,赫然刻着“×××到此一游”的汉字。 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竞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 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都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②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 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无视一米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 为,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中国游客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每个人都 是一部中国读本”,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 2000 年的 1000 万人次快速增长至 2012 年的 8300 万人次,这句提醒更有特殊意义。 ③面对“到此一游”的刻字,在媒体大讨论中,谴责、反省成了评议这场风波的主调。 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公开道歉,并承担疏于教育的责任。“年轻人犯错,上帝 也会原谅”,尤其是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我们应予以必要的宽容并助其改正。同时, 我们也应以此为镜、检视自己:在公共场所我有随意吐痰的习惯吗?行驶在拥堵的公路上我 有随意变道的举动吗?在别人排队等候时我有加塞插队的行为吗?在网络空间争论是非时 我有恶语相向的粗口吗?我们更要问一问,这种不文明行为何以会代代相传?何以会“走向 世界”呢? ④平心而论,这一回的“到此一游”远涉重洋,是国人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 它的出现并非偶然。君不见,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上,这样的胡涂乱抹实在屡见不鲜:北京 故宫大水缸上的划痕,杭州岳飞墓前秦桧夫妇被捏得发亮的鼻子,苏州千年古塔上的涂 刻……这些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 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 国人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⑤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不是问题。然而,很多人却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的确,生活上逐渐富裕的我们又怎能放任精神文明的贫乏?政府部门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 式”,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提高国人文明素养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 修课”。 ⑥让我们在心上刻下这令人蒙羞的“到此一游”,以此自戒自省,规范言行,为整个社 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尽一份自己的力。(摘自《人民日报》2013 年 5 月 27 日,有删改) 14.文章第②段中说“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 分) 15.文章第④段中,作者列举大江南北一些名胜古迹上胡涂乱抹的现象有什么用意?(2 分) 16.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提升未成年人文明素养的途径。(2 分) 参考答案:14.这句话采用比喻的手法,指出个人形象代表国家形象,含蓄地提醒出境游的 国人要注意言行举止,以免国家形象受损。 15.列举事实证明国内不文明现象的普遍性和 严重性,指出孩子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增强文章的针对性,为下文观点的提出提供有力 的依据。 16.父母要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成年人要从自身做起,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社会 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