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中学2013初三中考文言文总复习1-3册文言文重点语段阅读 《童趣》 请你阅读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 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 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癩虾蟆,舌 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①项为之强 ②徐喷以烟 ③作青云白鹤观 ④以虫蚁为 兽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9、用一个短语概括第二段意思,你认为是 (不超过四个字)(1 分) 10、本文中出现了我们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些成语,你能找出两个吗? (2分) 11、作者围绕“ ”,写了童年 两件趣事(3分) 论语》十则 子曰:“由(,名由姓仲,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论语·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选自《论语·述而》)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答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 ③诲女知之乎() ④知之为知之()() ⑤是知也
1 凤城中学 2013 初三中考文言文总复习 1-3 册文言文重点语段阅读 一 《童趣》 请你阅读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 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 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 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 分) ①项为之强 ②徐喷以烟 ③作青云白鹤观 ④以虫蚁为 兽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9、用一个短语概括第二段意思,你认为是 (不超过四个字)(1 分) 10、本文中出现了我们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些成语,你能找出两个吗? (2 分) 11、作者围绕“ ”,写了童年 时 两件趣事(3 分) 二 《论语》十则 子曰:“由(,名由姓仲,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论语·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选自《论语·述而》)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温故而知新( ) ③诲女知之乎( ) ④知之为知之( )( ) ⑤是知也(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 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斤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 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 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 ②不: ③引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 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6.这则故事选自《 》,作者 (朝代)文学 四伤仲永 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 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2)指物作诗立就(
2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 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 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 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 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 家。 四 伤仲永 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 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
不能称前时之闻( )(4)稍稍事言其父(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五木兰诗 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 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3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五 木兰诗 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 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 6 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六口技(节选)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 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 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 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3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不能名其一处也 (3)几欲先走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译文 9、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 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3分)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七两小儿辫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解释加粗的字 故 沧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用自己的话说明两小儿的观点。 4.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 八桃花源记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5-13题
4 六 口技(节选)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 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 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 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3 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3)几欲先走. 走: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 分)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译文 9、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 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3 分)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七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加粗的字。 故: 去: 沧 沧: 汤: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用自己的话说明两小儿的观点。 4.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 。 八 桃花源记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 5-13 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原文 6.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③见渔人,乃大惊 ④便要还家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回咸来问讯 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人 异 林 尽 水 田 美 桑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指出这段文字中的四个成语 9.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A比喻 B夸张 C借代 对比 10.这两段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 11.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12.第2段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九陋室铭 刘禹锡
5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 ,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原文______ _ ____,_________ __。 6.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 缘 ② 俨 然 ③ 见 渔 人 , 乃 大 惊 _________ ④便要还家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咸来问讯 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 之 : ②林尽水 源 : ③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指出这段文字中的四个成语 1 2 3 4 9.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10.这两段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12.第2段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九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 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 就不陋。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4分) 十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淸,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6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 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2)谈笑有鸿儒(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4)无丝竹之乱耳(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 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 就不陋。 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 分) 十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3分) (1)甚蕃 亵玩 (3)宜乎众矣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 相同 不同: 4.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 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有此寄》诗中用“ 抒发对 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 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8分) 十一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淸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淸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良多趣味(2)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3 分) ⑴ 甚蕃________________ ⑵ 亵玩________________ ⑶ 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 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 分)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 中作 者运 用 了借 物抒 情( 或 托物 言志 ) 的写 法, 把“ 莲 花” 比喻 “君 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有此寄》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对 友 人 绵 绵 不 尽 的 深 情 ; 李 商 隐 在 《 无 题 》 诗 中 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 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8 分) 十一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良.多趣味(2)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 11.填空: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分) 2.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 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 点和时代变化。(3分) 【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 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 建设进程 导游词: 十二答谢中书书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和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口口之美”,乙文描写了“口口之美”。但
8 10.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 分)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 11.填空: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 分) 12.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 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 点和时代变化。(3 分) 【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 5 月 20 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 2006 年 5 月 20 日 14 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 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 建设进程。 导游词: 十二 答谢中书书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 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 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 三 峡 大 坝 新 姿
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 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 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的语句中。 十三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口口口口。(3分)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9 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 者 ( )的思想感情;乙文 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__________”的语句中。 十三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 分)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 4 个字概括为:□□□□。(3 分)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