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而考欢题解 课件制作、孙胜格
课件制作:孙胜韬
温馨提示: *《考试说明》虽有“辨析并修改病句”这一提 法,但近几年,多省份的高考试题还是在“辨 析”上进行了考查,而对“修改”,却鲜有涉 及。 *但同学们在备考时,还是要学会修改,因为通 过修改,能有效提升辨析病句的能力。当然 能陷人箕中而拨不出来。要做到进得去, 得出
温馨提示: 《考试说明》虽有“辨析并修改病句”这一提 法,但近几年,多省份的高考试题还是在“辨 析”上进行了考查,而对“修改”,却鲜有涉 及。 但同学们在备考时,还是要学会修改,因为通 过修改,能有效提升辨析病句的能力。当然, 我们不能陷入其中而拔不出来。要做到进得去, 跳得出
下面是几道高考真题 首先要告知同学们,这几道题特点是非典型、 难度大、争议多、见仁见智甚至是莫衷一是, 我们解读它们,就是要提升我们的解题能力
下面是几道高考真题 首先要告知同学们,这几道题特点是非典型、 难度大、争议多、见仁见智甚至是莫衷一是, 我们解读它们,就是要提升我们的解题能力
最让人高兴的是在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 夜奋战下全年的生产指标终于超额完成了 问题在哪里呢? 众说纷纭却都未击中要害 语病是—不合逻辑! 即:“终于”和“超额”二词不能同时使用。 为什么呢???
一、最让人高兴的是,在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 夜奋战下,全年的生产指标终于超额完成了。 •众说纷纭却都未击中要害。 •语病是——不合逻辑! •即:“终于”和“超额”二词不能同时使用。 •为什么呢??? 问题在哪里呢?
*“终于”是指经过某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例:终于出太阳了! *“超额”是指超过定额。 *例:超额完成任务。 二者不能同时使用是因为:“终于”指达到的最低 准,是数学里的=,而“超额”指到达了最低标 准以上的数值。是数学里的>。不太好懂吗? *以一事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是就显而易见了。如小 学 教师罚小明把“人”字写50遍。当小明写完第50 “人”时,他会怎么说?他一定会说而且只有此 种说法,那就是“我终于写完了作业。”如若小 明还想多写10个,这时当他写完第60个“人”时 他一定会说,‘我超额完成了作业。”这里,“终 于完成”是=50,“超额完成”是>50,所以, “终于”和“超额”不能同时使用
“终于”是指经过某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例:终于出太阳了! “超额”是指超过定额。 例:超额完成任务。 二者不能同时使用是因为:“终于”指达到的最低 标准,是数学里的=,而“超额”指到达了最低标 准以上的数值。是数学里的>。不太好懂吗? 以一事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是就显而易见了。如小 学教师罚小明把“人”字写50遍。当小明写完第50 个“人”时,他会怎么说?他一定会说而且只有此 一种说法,那就是“我终于写完了作业。”如若小 明还想多写10个,这时当他写完第60个“人”时, 他一定会说,“我超额完成了作业。”这里,“终 于完成”是=50, “超额完成” 是>50,所以, “终于”和“超额”不能同时使用
二、责任感是沉甸甸的,为我们社会所需要,每个 人都应该具备,在所有价值中它处玉最高的位置是毋 毛病在哪儿呢? 这道题出现之后,争议很大。许多专家、学者、资深 教师都参与了讨论,甚至有人搬来外文语法加以比较 最后莫衷一是,不了了之。 比如有人说把“责任感是沉甸甸的”,改成“沉甸甸 的责任感”,还有人说把“它”替换成“责任感”,还 有人说“‘最高位置是毋庸置疑的’这个判断是中途 易辙的”等等。 你们认同吗???
二、 责任感是沉甸甸的,为我们社会所需要,每个 人都应该具备,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是毋 庸置疑的。 这道题出现之后,争议很大。许多专家、学者、资深 教师都参与了讨论,甚至有人搬来外文语法加以比较。 最后莫衷一是,不了了之。 比如有人说把“责任感是沉甸甸的”,改成“沉甸甸 的责任感”,还有人说把“它”替换成“责任感”,还 有人说“‘最高位置是毋庸置疑的’这个判断是中途 易辙的”等等。 毛病在哪儿呢? 你们认同吗???
真理不辩不明,无论是权威还是定论,检验一下便 可知真伪 *根据语法我们已经验证了以上种种说法的不正确。那 么,此病句的病在哪里呢? *在这儿 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 *第一错在:价值只有大小,却没有(高低)位置。 “价值”和“位置”二者的概念不等同。 *第二错在:人们毋庸置疑的不是(最高的)位置,而 是(位置)最高 *所以此句正确的说法是“在所有价值中它(的价值) 最大”。 重读此句:责任感是沉甸甸的,为我们社会所需要, 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在所有价值中它(的价值)最大 是毋庸置疑的。 正确句子
真理不辩不明,无论是权威还是定论,检验一下便 可知真伪。 根据语法我们已经验证了以上种种说法的不正确。那 么,此病句的病在哪里呢? 在这儿---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 第一错在:价值只有大小,却没有(高低)位置。 “价值”和“位置”二者的概念不等同。 第二错在:人们毋庸置疑的不是(最高的)位置,而 是(位置)最高。 所以此句正确的说法是 “在所有价值中它(的价值) 最大”。 重读此句:责任感是沉甸甸的,为我们社会所需要, 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在所有价值中它(的价值)最大 是毋庸置疑的。---正确句子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 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此句话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2008年江西高考试题。 在试卷中,它是有语病的句子。 一惯的看法认为此句语病在于“年老”“疾病”“丧失劳动 能力”三个概念是交叉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交叉(或包容) 关系的概念是不能并列在一起。如: 在广场上有市民、老人和小孩子 *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交叉或包容关系的概念是可以并列在 起的。如 “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一道,坚决反对恐怖主义。”此句中 “中国人民”与“全世界人民”并列,起突出强调作用,突出 了“中国人民”这一行为主体。又如: *“公交车上设置了老弱病残孕专座。”这里,五个交叉关系的 概念并列在一起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 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此句话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2008年江西高考试题。 在试卷中,它是有语病的句子。 一惯的看法认为此句语病在于“年老” “疾病”“丧失劳动 能力”三个概念是交叉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交叉(或包容) 关系的概念是不能并列在一起。如: “在广场上有市民、老人和小孩子。” 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交叉或包容关系的概念是可以并列在 一起的。如 “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一道,坚决反对恐怖主义。”此句中, “中国人民”与“全世界人民”并列,起突出强调作用,突出 了“中国人民”这一行为主体。又如: “公交车上设置了老弱病残孕专座。”这里,五个交叉关系的 概念并列在一起
分析至此,可以得出“词义出现交叉关系的概念不能 并列在一起”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也有人提出,“丧失劳动能力”这一说法多余。理由 是“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一定是前面提到的“年老” 或“疾病”者。其实不然,“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还 可能是“伤残”者。而“伤残”并不属于“疾病”。 *那么是不是这个《宪法》里的句子没有语病呢? *不是的,它是个有语病的句子。 *我个人认为,它的毛病是词性误用:把名词的“疾病” 误作动词“患病”。我们不能说“公民在疾病的情况 下”而只能说“公民在患病的情况下” *所以,把原句子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 患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 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就准确无误了
分析至此,可以得出“词义出现交叉关系的概念不能 并列在一起”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也有人提出,“丧失劳动能力”这一说法多余。理由 是“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一定是前面提到的“年老” 或“疾病”者。其实不然,“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还 可能是“伤残”者。而“伤残”并不属于“疾病”。 那么是不是这个《宪法》里的句子没有语病呢? 不是的,它是个有语病的句子。 我个人认为,它的毛病是词性误用:把名词的“疾病” 误作动词“患病”。我们不能说“公民在疾病的情况 下”而只能说“公民在患病的情况下”。 所以,把原句子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 患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 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就准确无误了
四、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中国 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毛病在哪儿呢? *首先肯定这是个有语病的句子,且语病在第二个句子 上。但所有的资料和网页甚至一些著名学校的网页上 都认为此句的语病是主宾颠倒,即改为“外国人对中 国的饺子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这明显是错的 看改后句子的主干:“外国人充满了诱惑”,显然荒 唐至极
四、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中国 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首先肯定这是个有语病的句子,且语病在第二个句子 上。但所有的资料和网页甚至一些著名学校的网页上 都认为此句的语病是主宾颠倒,即改为“外国人对中 国的饺子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这明显是错的。 看改后句子的主干:“外国人充满了诱惑”,显然荒 唐至极。 毛病在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