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能源学院教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计2学时 课题(章节 6.4外部流动强制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6.5自然对流换热及实验 及内容) 关联式 1.了解工业生产中外掠单管及外掠管束的使用情况,理解圆管外 表面边界层的基本特点及演变 2.了解管外表面局部表面传热系数变化规律: 3.掌握外掠单管实验关联式,明确使用要求和使用范围: 4.掌握外掠管束实验关联式,明确使用要求和使用范围。 教学目的 和要求 5.了解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自然对流换热的应用情况,了解自 然对流换热分类: 6.了解竖直壁表面边界层的基本特点、演变及外表面局部表面传 热系数变化规律: 7.掌握实验关联式的基本形式以及各自的基本参数要求和使用范 围。 管表面边界层的基本特点及演变,外掠单管、管束关联式, 重点 难点 公式应用的注意事项。壁表面边界层的基本特点及演变,关联式 的基本形式,公式应用时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外部流动分类,生产实际中外掠单管及外掠管束的使用情况, 管外表面边界层的基本特点及演变,圆管外表面局部表面传热系 教学进程 数变化规律,实验关联式的各种型式以及各自的基本参数要求和 (含课堂 使用范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2.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自然对流换热的应用情况,壁表面边界 辅助手段等) 层的基本特点及演变,局部表面传热系数变化规律,自然对流换 热分类,实验关联式的各种形式以及各自的基本参数要求和使用 范围。 教学方法:讲授与练习、启发讨论、诱导式、归纳总结法。 作业布置 6-35、6-44
1 山西能源学院教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计 2 学时 课题(章节 及内容) 6.4 外部流动强制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6.5 自然对流换热及实验 关联式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了解工业生产中外掠单管及外掠管束的使用情况,理解圆管外 表面边界层的基本特点及演变; 2.了解管外表面局部表面传热系数变化规律; 3.掌握外掠单管实验关联式,明确使用要求和使用范围; 4.掌握外掠管束实验关联式,明确使用要求和使用范围。 5.了解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自然对流换热的应用情况,了解自 然对流换热分类; 6.了解竖直壁表面边界层的基本特点、演变及外表面局部表面传 热系数变化规律; 7.掌握实验关联式的基本形式以及各自的基本参数要求和使用范 围。 重 点 难 点 管表面边界层的基本特点及演变,外掠单管、管束关联式, 公式应用的注意事项。壁表面边界层的基本特点及演变,关联式 的基本形式,公式应用时注意事项。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等) 教学内容: 1.外部流动分类,生产实际中外掠单管及外掠管束的使用情况, 管外表面边界层的基本特点及演变,圆管外表面局部表面传热系 数变化规律,实验关联式的各种型式以及各自的基本参数要求和 使用范围。 2.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自然对流换热的应用情况,壁表面边界 层的基本特点及演变,局部表面传热系数变化规律,自然对流换 热分类,实验关联式的各种形式以及各自的基本参数要求和使用 范围。 教学方法:讲授与练习、启发讨论、诱导式、归纳总结法。 作业布置 6-35、6-44
主要 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资料 2.章熙民、任泽霈等,《传热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课后自我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生活实例.用力知学知识进行解释.使 总结分析 学生从根本上清楚原因,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2 主 要 参考资料 1.杨世铭 陶文铨,《传热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章熙民、任泽霈等,《传热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生活实例.用力知学知识进行解释.使 学生从根本上清楚原因,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山西能源学院教案 6.4外部流动强制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外部流动:换热壁面上的流动边界层与热边界层能自由发展,不会受到邻近 壁面存在的限制。 一.横掠单管换热实验关联式 横掠单管:流体沿着垂直于管子轴线的方向流过管子表面。 流动具有边界层特征,还会发生绕流脱体。 边界层 边界层 (au/ay)yo= 前止点 迹区 (a) (6) 图521横掠单根圆管流动的情形 边界层的成长和脱体决定了外掠圆管换热的特征。 800 700“ 600 50 1700 14 300 101 /(●) 图5-22横掉四管局解 换热系数的化 虽然局部表面传热系数变化比较复杂,但从平均表面换热系数看,渐变规律 性很明显。 lg Re 图5-23空气横掠圆管换热的实验结果0 3
3 山西能源学院教案 6.4 外部流动强制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外部流动:换热壁面上的流动边界层与热边界层能自由发展,不会受到邻近 壁面存在的限制。 一. 横掠单管换热实验关联式 横掠单管:流体沿着垂直于管子轴线的方向流过管子表面。 流动具有边界层特征,还会发生绕流脱体。 边界层的成长和脱体决定了外掠圆管换热的特征。 虽然局部表面传热系数变化比较复杂,但从平均表面换热系数看,渐变规律 性很明显
二.横掠管束换热实验关联式 外掠管束在换热器中最为常见。 通常管子有叉排和顺排两种排列方式。叉排换热强、阻力损失大并难于清洗。 函欲函 十 ⊕⊕⊕ 盈盈函的寸 函函函 ⊕⊕⊕1 函函的的1 Φ⊙⊕1 爱函函 ΦΦΦi ↑↓ (》又排 (b》顺排 图524叉排与顺排管束 影响管束换热的因素除R、Pr数外,还有:叉排或顺排:管间距:管束排数。 后排管受前排管尾流的扰动作用对平均表面传热系数的影响直到10排以上 的管子才能消失。 这种情况下,先给出不考虑排数影响的关联式,再采用管束排数的因素作为 修正系数。 表5y流体横掠煦形赏束平均表血传 热系数计算关联式(≥16排) 关联式 适用Re数范围 Nur=0.9Re4Pr(Prdpr)2s 1~102 (5-75a) Nu=0.52Rep(PrdPr)s 10-103 (5-75b) Nu=0.27Reg-3Pr(PrdPr).25 103-2×105 (5-75c) Nu0.033RePr?(Prd Pr).25 2×105-2×10 (5-75d) 表510流体横掠叉排管束平均表面传热 系数计算关联式(≥16排) 关联式 适用Re数范围 Nur=1.04RePr(Prdpr)o2s 1-5×102 (5-76a) Nur=0.71RePr(PrdPr)o25 5×102-103 (5-76) -0s(告)》”R9nmBa,2 103-2×10 (5-76c) =0.40Re9p,9(P-dH02s,4>2 103一2×10 (5-76d) 04=0.031(A)2 epr(PrdPr)0.25 2×105-2×105 (5-76e) 表5-11 茹卡乌斯卡斯公式的管排修正系数e元 总排数 1 2 345 678910 1112 13 1415 排, .7000.8000.8650.9100.9280.9420.9540.9650.9720.9780.9830.9870.9900.9920.994 Re>10 叉排 10210 0.6190.7580.8400.8970.9230.9420.9540.9650.9710.9770.9820.98%0.9900.9940.997 4
4 二. 横掠管束换热实验关联式 外掠管束在换热器中最为常见。 通常管子有叉排和顺排两种排列方式。叉排换热强、阻力损失大并难于清洗。 影响管束换热的因素除Re、Pr数外,还有:叉排或顺排;管间距;管束排数。 后排管受前排管尾流的扰动作用对平均表面传热系数的影响直到 10 排以上 的管子才能消失。 这种情况下,先给出不考虑排数影响的关联式,再采用管束排数的因素作为 修正系数
6.5自然对流换热及实验关联式 一、自然对流的特点 自然对流:不依靠泵或风机等外力推动,由流体自身温度场的不均匀所引起 的流动。 一般地,不均匀温度场仅发生在靠近换热壁面的薄层之内。 (a) (6) 图526竖壁附近自然对流的温度分布与速度分布 1.自然对流换热可分成大空间和有限空间两类。 大空间自然对流:流体的冷却和加热过程互不影响,边界层不受干扰。 如图两个热竖壁,底部封闭,只要a/H>0.28:底部开口时,只要 b/H>0.01,壁面换热就可按大空间自然对流处理。(大空间的相对性) 过 2.波尔豪森分析解与施密特一贝克曼实测结果 1. 0. 1.5 2.0 2 1.0 (5.885y/x)/cm4 C5.685y/x)/em (a)速度分布 (6)温度分布 3.自然对流亦有层流和湍流之分。 层流时,换热热阻主要取决于薄层的厚度。 旺盛湍流时,局部表面传热系数几乎是常量
5 6.5 自然对流换热及实验关联式 一、自然对流的特点 自然对流:不依靠泵或风机等外力推动,由流体自身温度场的不均匀所引起 的流动。 一般地,不均匀温度场仅发生在靠近换热壁面的薄层之内。 1. 自然对流换热可分成大空间和有限空间两类。 大空间自然对流:流体的冷却和加热过程互不影响,边界层不受干扰。 如图两个热竖壁,底部封闭,只要 a / H 0.28 ;底部开口时,只要 b / H 0.01,壁面换热就可按大空间自然对流处理。(大空间的相对性) 2. 波尔豪森分析解与施密特-贝克曼实测结果 3. 自然对流亦有层流和湍流之分。 层流时,换热热阻主要取决于薄层的厚度。 旺盛湍流时,局部表面传热系数几乎是常量
B A⑤ (a)沿壁高的流动情况及h,的变化 从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出发,可得到自然对流换热的准则方程式 参照上图的坐标系,对动量方程进行简化。 在x方向,F=-Pg,略去二阶导数。 u0+v=-g-中+v测 ,+V OX ay p dx 8v2 由于在薄层外u=v=0迎 =一Png,可推得 dx ou ou g(p。-p)+v u +v Ox dy v2 引入体积膨胀系数α: ≈-1p-p PaT pT。-T 代入动量方程并令0=T-T,改写原方程 u Ou ou ga0+v ou +v Ox ay ay2 采用相似分析方法,以“。1及4=t,一t分别作为流速、 长度及过余温 度的标尺,得 u'Bu" ou' gat⊙+ m。a2u' 1 r ay" 12 8y*2 式中日°=(t-t)/(t,-t)。 进一步化简可得 u ou ou* 8a4t1 ⊙*+ O'u' ay* vuo 司y*2 式中第一个组合量 是雷诺数,第二个组合量可改写为(与雷诺数相 乘): Gr =gaAtp1 gaAt13 VUo Gr称为格拉晓夫数。 6
6 从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出发,可得到自然对流换热的准则方程式 参照上图的坐标系,对动量方程进行简化。 在x 方向, x F g ,略去二阶导数。 2 2 u u 1 dp u u v g x y dx y 由于在薄层外u v 0 dp g dx ,可推得 2 2 ( ) u u g u u v x y y 引入体积膨胀系数 : 1 1 p T T T 代入动量方程并令 T T ,改写原方程 2 2 u u u u v g x y y 采用相似分析方法,以 u 0、l 及 w t t t 分别作为流速、长度及过余温 度的标尺,得 2 * * 2 * 0 * * * 0 * * 2 *2 u u u u u u v g t l x y l y 式中 * ( ) / ( ) w t t t t 。 进一步化简可得 * * 2 2 * 0 * * * * * *2 0 u l u u g tl u u v x y u y 式中第一个组合量 是雷诺数,第二个组合量可改写为(与雷诺数相 乘): 2 3 0 2 0 g tl u l g tl Gr u Gr 称为格拉晓夫数
在物理上,G江数是浮升力/粘滞力比值的一种量度。G江数的增大表明浮升 力作用的相对增大。 自然对流换热准则方程式为 Nu f(Gr,Pr) 二、 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的实验关联式 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是下面的关联式: Nu C(Gr Pr)" 式中:定性温度采用t。=(t,+t)/2:G江数中的4t为t与t之差,对于 符合理想气体性质的气体,=1/T。特征长度的选择:竖壁和竖圆柱取高度, 横圆柱取外径。 表513式(5-82)中的常数B和m 加热表面 系数B及指数p 流动图示 Gr'数适用范围 形状与位置 B m 水平板热 面朝上或 1.076 1/6 6.37×103-1.12×10 冷面朝下 水平板热 面朝下或 人C 0.747 1/6 6.37×103-1.12×10 冷面朝上 三、有限空间自然对流换热 这里仅讨论如图所示的竖的和水平的两种封闭夹层的自然对流换热,而且推 荐的关联式仅局限于气体夹层。 封闭夹层示意图(t:>t) 夹层内流体的流动,主要取决于以夹层厚度δ为特征长度的G江数:
7 在物理上,Gr 数是浮升力/粘滞力比值的一种量度。Gr 数的增大表明浮升 力作用的相对增大。 自然对流换热准则方程式为 Nu f(Gr,Pr) 二、 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的实验关联式 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是下面的关联式: ( Pr) n Nu C Gr 式中:定性温度采用 t m (tw t ) / 2;Gr 数中的 t 为 w t 与 t 之差,对于 符合理想气体性质的气体,=1 / T 。特征长度的选择:竖壁和竖圆柱取高度, 横圆柱取外径。 三、 有限空间自然对流换热 这里仅讨论如图所示的竖的和水平的两种封闭夹层的自然对流换热,而且推 荐的关联式仅局限于气体夹层。 封闭夹层示意图 1 2 ( ) w w t t 夹层内流体的流动,主要取决于以夹层厚度 为特征长度的Gr 数:
GIs 8a4t63 L 一般关联式为 Nu =C(GIs Pr)" 四、自然对流与强制对流并存的混合对流 在对流换热中有时需要既考虑强制对流亦考虑自然对流。考察浮升力与惯性 力的比值。 8at13 v2 Gr =R 般认为,Gr/Re2≥0.1时自然对流的影响不能忽略,而Gr/Re2≥10时 强制对流的影响相对于自然对流可以忽略不计。 10 10 强制被流 强制洗 过区 10 过区 辊合諧流 强侧层 0强制层流 a 雅合层流 层液自然对 混合层流 自然对流 10 10 10 10 0 10 GrP,d 图531竖管内强制、白然、混合流动区的划分 图532横管内强制、自然、混合流动区的划分 8
8 3 2 g t Gr一般关联式为 ( Pr) m n H Nu C Gr 四、 自然对流与强制对流并存的混合对流 在对流换热中有时需要既考虑强制对流亦考虑自然对流。考察浮升力与惯性 力的比值。 3 2 2 2 2 2 Re g tl Gr u l 一般认为, 2 Gr / Re 0.1时自然对流的影响不能忽略,而 2 Gr / Re 10 时 强制对流的影响相对于自然对流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