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能源学院教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计2学时 课题(章节 7.1凝结传热模式、7.2膜状凝结分析解及计算关联式、7.3膜状 及内容) 凝结的影响因素及其传热强化 1.了解凝结换热的种类与特点: 教学目的 2.理解膜状凝结换热中层流理论解的推导过程,并掌握其应用方 和要求 法: 3.掌握膜状凝结换热中紊流及管外换热准则关联式的使用方法: 4.了解影响凝结因素及增强换热的措施。 重点 层流膜状凝结理论解,凝结液膜雷诺数,凝结准则,紊流膜状凝 点 结准则关联式,水平管内凝结换热准则关联式,水平管束外凝结 难 换热准则关联式。 教学内容: 1.凝结传热模式:珠状凝结、膜状凝结: 教学进程 2.层流膜状凝结理论解; (含课堂 3.凝结液膜雷诺数,凝结准则,紊流膜状凝结沸腾准则关联式: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4.水平管内凝结换热准则关联式,水平管束管外凝结换热准则关 辅助手段等) 联式: 5.影响凝结因素及增强换热的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与练习、启发讨论、诱导式、归纳总结法。 作业布置 习题7.8 主要 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资料 2.章熙民、任泽霈等,《传热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生活实例.用力知学知识进行解释.使 课后自我 学生从根本上清楚原因,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分析
1 山西能源学院教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计 2 学时 课题(章节 及内容) 7.1 凝结传热模式、7.2 膜状凝结分析解及计算关联式、7.3 膜状 凝结的影响因素及其传热强化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了解凝结换热的种类与特点; 2.理解膜状凝结换热中层流理论解的推导过程,并掌握其应用方 法; 3.掌握膜状凝结换热中紊流及管外换热准则关联式的使用方法; 4.了解影响凝结因素及增强换热的措施。 重 点 难 点 层流膜状凝结理论解, 凝结液膜雷诺数,凝结准则,紊流膜状凝 结准则关联式,水平管内凝结换热准则关联式,水平管束外凝结 换热准则关联式。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等) 教学内容: 1.凝结传热模式:珠状凝结、 膜状凝结; 2.层流膜状凝结理论解; 3.凝结液膜雷诺数, 凝结准则,紊流膜状凝结沸腾准则关联式; 4.水平管内凝结换热准则关联式,水平管束管外凝结换热准则关 联式; 5.影响凝结因素及增强换热的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与练习、启发讨论、诱导式、归纳总结法。 作业布置 习题 7.8 主 要 参考资料 1.杨世铭 陶文铨,《传热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章熙民、任泽霈等,《传热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生活实例.用力知学知识进行解释.使 学生从根本上清楚原因,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山西能源学院教案 第七章相变对流传热 蒸气遇冷凝结、液体受热沸腾也属于对流换热的范围。但它们都是伴随有相 变的对流换热,例如:空调器中的冷凝器和蒸发器。 本章主要介绍有相变的对流换热,也称之为相变换热,目前涉及的是凝结换 热和沸腾换热两种。 相变换热的特点:由于有潜热释放和相变过程的复杂性,比单相对流换热更 复杂,因此,目前,工程上也只借助于经验公式和实验关联式。 7.1凝结传热的模式 一、珠状凝结与膜状凝结 膜状凝结:在壁面形成完整的液膜的凝结。 珠状凝结:凝结液以液珠的形式向下滚落时形成的对流换热。 (a)润湿能力强 (b)润湿能力差 是否形成膜状凝结主要取决于凝结液的润湿能力,而润湿能力又取决于表面 张力和附着力。表面张力小于附着力的润湿能力强。实践表明,几乎所有的常用 蒸气在纯净条件下在常用工程材料洁净表面上都能得到膜状凝结。 二、凝结液构成了蒸气与壁面间的主要热阻 在工业中常用流体的润湿能力都比较强。凝结时,先在壁面上凝结成液体
2 山西能源学院教案 第七章相变对流传热 蒸气遇冷凝结、液体受热沸腾也属于对流换热的范围。但它们都是伴随有相 变的对流换热,例如:空调器中的冷凝器和蒸发器。 本章主要介绍有相变的对流换热,也称之为相变换热,目前涉及的是凝结换 热和沸腾换热两种。 相变换热的特点:由于有潜热释放和相变过程的复杂性,比单相对流换热更 复杂,因此,目前,工程上也只借助于经验公式和实验关联式。 7.1 凝结传热的模式 一、珠状凝结与膜状凝结 膜状凝结:在壁面形成完整的液膜的凝结。 珠状凝结:凝结液以液珠的形式向下滚落时形成的对流换热。 是否形成膜状凝结主要取决于凝结液的润湿能力,而润湿能力又取决于表面 张力和附着力。表面张力小于附着力的润湿能力强。实践表明,几乎所有的常用 蒸气在纯净条件下在常用工程材料洁净表面上都能得到膜状凝结。 二、凝结液构成了蒸气与壁面间的主要热阻 在工业中常用流体的润湿能力都比较强。凝结时,先在壁面上凝结成液体
沿壁面下流,逐渐形成液膜。 膜状凝结时,壁面总被液膜覆盖,凝结时放出的潜热必须穿过液膜才能传到 壁面上,故液膜是换热的主要热阻。 珠状凝结的特点是小液珠在壁面形成、长大、脱落,沿途清扫液珠,壁面裸 露,蒸气直接与壁接触,凝结成新的液珠。 在珠状凝结时,蒸气与冷却壁之间没有液膜热阻,故传热量大大加强。珠状 凝结传热效果好,但难于获得(现在有对紫铜管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可连续运行 3800小时)。 7.2膜状凝结分析解及实验关联式 凝结换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如要考虑所有因素将无法进行分析。传热 学中惯用的方法是进行简化,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使理论分析可以进 行。usse1t1916年成功地用理论分析法求解了膜状凝结问题,他抓住了液体 膜层的导热热阻是凝结过程的主要热阻。下面即为此理论: 物理问题:纯蒸气在均匀壁温的竖直冷壁面凝结,形成液膜,蒸气凝结将热 量传给冷壁面,求换热系数。 一、努赛尔的蒸气层流膜状凝结分析解 1.基本假设: 凝结液膜的流动和换热符合边界层的薄层性质。 1)二维、稳态、常物性、层流: 2)蒸气是静止的,汽液界面上无对液膜的粘滞应力: 3)液膜很薄且流动缓慢,惯性力可忽略,液膜流动只取决于重力和粘滞力: 4)汽液界面上无温差,界面上液膜温度等于饱和温度,忽略汽液界面热阻: 5)膜内温度分布是线性的,即认为液膜内的热量转移只有导热,而无对流 作用: 6)液膜的过冷度可以忽略,认为液膜与蒸汽只有潜热交换无显热换热: 7)pv<<pl: 8)液膜表面平整无波动。 2.边界层方程组的简化 凝结液膜的流动和传热符合边界层的薄层性质。以竖壁的膜状凝结为例,把 坐标x取为重力方向进行分析如下:
3 沿壁面下流,逐渐形成液膜。 膜状凝结时,壁面总被液膜覆盖,凝结时放出的潜热必须穿过液膜才能传到 壁面上,故液膜是换热的主要热阻。 珠状凝结的特点是小液珠在壁面形成、长大、脱落,沿途清扫液珠,壁面裸 露,蒸气直接与壁接触,凝结成新的液珠。 在珠状凝结时,蒸气与冷却壁之间没有液膜热阻,故传热量大大加强。珠状 凝结传热效果好,但难于获得(现在有对紫铜管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可连续运行 3800 小时)。 7.2 膜状凝结分析解及实验关联式 凝结换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如要考虑所有因素将无法进行分析。传热 学中惯用的方法是进行简化,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使理论分析可以进 行。Nusselt 1916 年成功地用理论分析法求解了膜状凝结问题,他抓住了液体 膜层的导热热阻是凝结过程的主要热阻。下面即为此理论: 物理问题:纯蒸气在均匀壁温的竖直冷壁面凝结,形成液膜,蒸气凝结将热 量传给冷壁面,求换热系数。 一、努赛尔的蒸气层流膜状凝结分析解 1. 基本假设: 凝结液膜的流动和换热符合边界层的薄层性质。 1)二维、稳态、常物性、层流; 2)蒸气是静止的,汽液界面上无对液膜的粘滞应力; 3)液膜很薄且流动缓慢,惯性力可忽略,液膜流动只取决于重力和粘滞力; 4)汽液界面上无温差,界面上液膜温度等于饱和温度,忽略汽液界面热阻; 5)膜内温度分布是线性的,即认为液膜内的热量转移只有导热,而无对流 作用; 6)液膜的过冷度可以忽略,认为液膜与蒸汽只有潜热交换无显热换热; 7)v<<l; 8)液膜表面平整无波动。 2. 边界层方程组的简化 凝结液膜的流动和传热符合边界层的薄层性质。以竖壁的膜状凝结为例,把 坐标 x 取为重力方向进行分析如下:
1 MH g dx A()dx+ k t,=1s du =0 因为液膜具有边界层的特性,故满足边界层微分方程组,但要加上重力项。 Gu Ov =0 6x oy ou ou p 8u u +1v 8x ay dx +P,8+71 0 et &t 62t + ai 8x ay ⊙y2 由于pv<pl,则 卫-8Px=0 φ =pyg dx 方程组式及边界条件联立得: Ou pig =0 62t 0y2 =0 y=0,u=0,t=t y=6, du a =0,1=t: dy 4
4 因为液膜具有边界层的特性,故满足边界层微分方程组,但要加上重力项。 由于v<<l,则 方程组式及边界条件联立得:
3.求解过程与结果 通过对方程组式进行积分,并结合边界条件求解得: u=- 26y片 + Im d g+dg 微元体的质量守恒 敌元体的能星守恒 通过x=1截面处宽为1m的壁面凝结液体的质量流量为 .-aw=pt=e( -[- 301 在dx微元段上,壁面凝结液体的质量流增量为(X+dx处质量流量的增加): gn-8p282a6 n 对微元体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 rdgm=dΦx
5 3. 求解过程与结果 通过对方程组式进行积分,并结合边界条件求解得: 通过 x=l 截面处宽为 1m 的壁面凝结液体的质量流量为 在 dx 微元段上,壁面凝结液体的质量流增量为(X+dx 处质量流量的增加): 对微元体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
gp:'8'd8 71 6 分离变量积分 oa6-n222a rg p 液膜厚度 4元1,:-t)x 4 8p, 0=么化-4达=。 h=入/6 4n:(t:-t)x 竖壁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rgp 74 nl(t:-t) 二、竖直管与水平管的比较及实验验证 1.水平管及球表面的凝结传热表面传热系数 (1)水平管 rgmipi 14 ha=0.729 ud(t-t) 6
6 分离变量积分 液膜厚度 竖壁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二、竖直管与水平管的比较及实验验证 1. 水平管及球表面的凝结传热表面传热系数 (1)水平管
(2)球表面 hg=0.826 rgpi 4,d(t:-te) 2.水平管外凝结与竖直管外凝结的比较 h红=0.77/d h 当1/d>2.85,hH>hV;在1/d=50时,hH=2hV 3.分析解的实验验证和假设条件的影响 101 8 6 r10%误差 层流区“ 一湍流区 Nu 理论式 10L 4 681022468102 468102×103 Re/4 横管吻合很好:竖壁,Re20时,实验值高20%。 h=1.2×h=1.13 rghipi 4,L(,-t) 实验表明,竖壁液膜由层流转变为湍流的临界雷诺数为1600,横管3600。 三、湍流膜状凝结 对于Re>1600的湍流液膜,热量的传递除了靠近壁面极薄的层流底层仍依 靠导热方式外,层流底层以外以湍流传递为主,换热比层流时大为增强。对于底 部已达到湍流状态的竖壁凝结换热,其沿整个壁面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按下式计 算: 7
7 (2)球表面 2. 水平管外凝结与竖直管外凝结的比较 当 l/d>2.85, hH > hV;在 l/d=50 时, hH = 2hV 3.分析解的实验验证和假设条件的影响 横管吻合很好;竖壁,Re20 时,实验值高 20%。 实验表明,竖壁液膜由层流转变为湍流的临界雷诺数为 1600,横管 3600。 三、湍流膜状凝结 对于 Re >1600 的湍流液膜,热量的传递除了靠近壁面极薄的层流底层仍依 靠导热方式外,层流底层以外以湍流传递为主,换热比层流时大为增强。对于底 部已达到湍流状态的竖壁凝结换热,其沿整个壁面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按下式计 算:
1 Nu=Ga Re 58Pr2(PPr:Ψ+(Re34-253)+9200 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