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球铁中“黑斑”区的组织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1,文件大小:3.49MB,团购合买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了球铁中"黑斑"区的组织。结果表明,"球墨破碎论"难于成立。提出了新的关于黑斑形成的机理。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D0I:10.13374/j.issn1001-053x.1982.s1.004 北京钢铁学院攣报 1982年增刊 球铁中“黑斑”区的组织 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金相教研室 宋维锅 铸工教研室 连金江 摘 要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了球铁中“黑斑”区的组织。结果表明,“球墨琥 碎论”难于成立。提出了新的关于黑斑形成的机理。 一、前 言 “黑班”(或称灰斑)是球铁铸件中常见的宏观缺陷之一。它的出现,会使球铁铸件的强 度,特别是韧性,显著下降,严重影响球铁的扩大应用,因而引起了国内、外科技界的广泛 注视。自五十年代后期以来,各国有关学者一直都在为此进行着大量研究工作1-15],特别 是在关于黑斑的形成的机理方面。但至今,较为流行的看法,仍然是由Karsay等【1)早在 60年代初提出的所谓“球墨破碎论”。但提出者本人直到70年代初,仍难进一步提出更充分 的论据【3。近年来,虽有一些较为详细的研究【51,但仍难出“球晏破碎论”的范畴。 作者曾在“大断面球铁中黑班的结构”一文中【1]较深入地揭露了黑斑的结构实质,即 宏观上的一个黑班,在微观上相当于一个粗大共晶球团,其中石墨在表面上虽是孤立的蠕虫 状或块状,但在空间上大多是相互联接为一体的。并由此对“球量破碎论”提出了疑问。这 在当时,虽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新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本文继续前文的工作,进 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提H出了新的关于黑斑的形成机理。 二、试验方法 球铁的熔炼、处理、浇铸和所用的相应装置,以及试样的制备和分析方法,基本同前 文1'。试样的成分经化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1~5·为心30柱形模拟小试样, 6·~8·为标准楔形试样。 -31-

北 京 钢 铁 学 院 学 报 年 增刊 球铁中 “ 黑斑 ” 区的组织 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金 相教 研室 铸 工教 研室 宋维 祖 连金 江 摘 要 应 用 光学显 微 镜和 扫 描 电 镜 分析研 究 了球 铁 中 “ 黑斑 ” 区 的 组 织 。 结 果表 明 , “ 球 冬破 碎 论 ” 难 于 成立 。 提 出 了新 的 关 于 黑斑 形 成 的 机理 。 一 、 前 弓全 厂 “ 黑斑 ” 或 称 灰斑 是球铁铸 件 中常 见的 宏观缺陷之一 。 它 的 出现 , 会使球铁 铸 件的 强 度 , 特别是 韧性 , 显 著下降 , 严 重 影响球铁 的扩 大应用 , 因而引起 了 国内 、 外科技 界的广泛 注视 。 自五 十年代后 期以来 , 各 国有关学 者一直都在为此进行着大量研究工 作 ‘ 一 ’ 〕 , 特别 是 在关 于黑斑 的 形 成的 机理 方面 。 但至 今 , 较 为流行的 看 法 , 仍然是 由 等 【 ” 忿 ’ 早 在 年代 初提 出的所 谓 “ 球墨破 碎 论” 。 但提 出者 本人直 到 年代初 , 仍难进 一步提 出更 充分 的 论据 “ ’ 。 近 年来 , 虽有一些较 为详 细 的研究 “ ’ ’ , 但仍难 出 “ 球墨破 碎论” 的范铸 。 作 者 曾在 “ 大断面 球铁 中黑斑 的结 构 ” 一文 中 【 ‘ ’ 较深 入地揭露 了黑 斑 的结 构实质 , 即 宏观上的一 个黑 斑 , 在微观 上 相 当于 一个粗大共 晶球团 , 其 中石墨在表面 上 虽 呈 孤立的 蠕 虫 状或块状 , 但在空间上大 多是 相互联 接为一体的 。 并 由此对 “ 球墨破碎论 ” 提 出了疑 问 。 这 在当时 , 虽是 一个较 为重 要的新进展 , 但仍 有 不少 问题没 有解决 。 本文继续前 文的工 作 , 进 行 了进一步的研究 , 提 出 了新的 关 于黑斑 的形 成机理 。 二 、 试验方法 球铁 的熔炼 、 处 理 、 浇 铸 和 所 用 的相应装置 , 以 及试样的制 备和分析方法 , 基 本同前 文“ ’ 。 试 样的 成分经 化学 分析结果 , 如表 所 示 。 其 中 ’ 。 为万 柱 形模拟 小试样, 为标准楔 形 试样 。 一 一 DOI :10.13374/j .issn1001-053x.1982.s1.004

表1 试样的化学成分及宏观组织 序球化剂孕育剂 化 学 成 分 % 碳当景 加入量加入量 C+Si 宏观组织 号!% % C Si Mn P Mg Ce % 11.15 0.84 3.401.750.440.0540.0110.0220.033 3.98 无黑斑 21.60 0.84 3.402.230.51-0.0100.0200.034 4.14 边缘分布着 12mm黑斑 31.60 1.50 3.203.200.490.0530.0190.0430.120 4.27 均匀分布着 1~2mm黑斑 41.60 1.64 3.402.850.520.0450.0100.0410.043 4.35 均匀分布着 3~4mm黑斑 51.60 1.20 3.204.620.490.0530.0190.0430.120 4.74 黑斑成片 62.16 7.30 3.394.480.370.0620.027 一 4.88 黑斑密布 7 1.60 3.20 3.205.980.490.0530.0190.0710.053 5.19 整个断面 呈灰暗色 1.5010.50 3.385.640.370.0620.027 5.26 黑斑密布 注:球化剂为6#稀土领合金及稀土硅铁合金: 孕青州为76SiF8合金: Mg、Ce为光请分析结果, 三、试验结果及分析讨论 1.黑斑区的宏观组织 用肉眼即可以发现,试样的冲击断口上或一般锯断面上有无黑斑存在以及黑斑的形貌和 分布状况,如将断面再磨平、抛光、并经酸液稍浸后,黑斑将更为显明,如图1所示。各试 样的宏观分析结果列于表1。可以初步看出,冷却慢、碳当量高,特别是硅含量较多时,球 铁中出现黑斑的倾向性较大。 (a)断口,11, ()抛光面,经酸稍设,11.5 图】典型黑囊的宏观组织 2,黑斑的显微组织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各试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一个黑斑是由一个 或几个已成长到一定程度的球状、星状或树枝状石墨,再与奥氏体紧偶合一起进行共晶转 -32一

表 试样的化学 成分及宏观组织 序 球化剂孕育剂 加 入 量 加 入量 化 学 成 分 碳 当量 专 宏 观 组 织 叮口任 ,以人 皿月 。 。 ‘ 。 ‘ 。 一号 一 。 , 。 。 。 。 。 。 协“‘们︸ ︸ 口 一, 。 。 。 。 。 。 一 无黑斑 边缘分布着 黑斑 均匀分 布着 黑斑 均匀分布着 黑斑 黑斑 成片 黑 斑 密布 整 个断 面 呈 灰暗 色 黑 斑 密 布 司 一 ,一 行,八,了几 , 卫‘ ,几﹄夕 。 。 。 。 。 。 。 一 一 。 。 勺‘﹃ 注 球 化 荆 为 稀 土 候 合金 及 稀土 硅 铁 合 金 , 孕 育加为 合金 , 、 ” 为 光 谱 分 析结 果 三 、 试验结果及分析讨论 燕斑 区 的宏 观组 织 用 肉眼 即可 以发现 , 试样的 冲击断 口 上或 一般 锯 断面上 有无黑斑 存在 以 及黑 斑 的 形 貌和 分布状 况 如将断面 再磨 平 、 抛 光 、 并经酸 液稍浸后 , 黑斑 将更 为显 明 , 如图 所 示 。 各试 样的 宏观分 析结果列于表 。 可 以初步看 出 , 冷却慢 、 碳 当量 高 , 特别 是硅 含量较 多时 , 球 铁 中出现 黑斑 的 倾 向性较大 。 断 口 , 抛 光 而 , 经 酸 稍 浸 , 图 典型 黑 斑 的宏 观 组 织 黑斑 的显徽 组织 应 用 光学 显微镜 和扫描 电镜对 各试样进行 了详 细 的 分 析 , 结 果 表 明 , 一 个黑斑 是 山一 个 或几 个已 成长到 一定 程度 的 球状 、 星状或 树枝状石 墨 , 再 与奥 氏体 紧密偶 合 一起进 行 共 晶转 一 一

变、而形成的单个共晶晶粒或多个共晶品粒的复合体,即共晶球团,见图2一4。共晶球团 内的石墨主要为细密石墨,其空间形貌为珊瑚枝状。 (a)光学显微镜下,×125: (b)同一视场经深蚀后的扫描电德组织,×150 图2黑斑的显微组织(4·) (a)单中心(4), (b)多中心(6) 图3属斑的显散组织,未浸蚀,×125: (a)单中心: (b)双中心. 图4黑斑的扫描电镜组织(6),盐酸酒精深蚀,: 33-

变 、 而 形 成的 单个共 晶晶粒 或 多个 共 晶 品粒的 复合 体 , 即 共晶球 团 , 见图 。 共 晶球 团 内的 石 墨 主 要为细 密 石 鉴 , 共空 间形 貌 为珊 瑚 枝状 。 拒 蕊蒙 或攀澡翼篡囊 蘸 蒙 叠 蒸 。 光 学 显徽 镜 下 , 正 同 一 视 场经 深 蚀 后 的扫 描 电债 组 织 图 黑 斑 的 显 徽 组 织 。 单 中心 , 多 中心 口 图 黑 斑 的 敏 微 红碑乏 , 未 浸 蚀 火 与 膨 墉 心 单 中心 双 中 心 图 黑 斑 的扫 描 电 镜 组 织 , 盐 酸 酒 精 深 蚀

和一般共晶组织相似,黑斑中的石盛其分散度在接近边缘时逐渐减小,直至显著聚集粗 化。显然,这是共晶发生部分离异的结果。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球铁中的这类共晶发生离异 后,其中石墨仍可发展为不同程度的扇形体或球缺,见图5,它犹如石墨枝头蓓蕾开花似的, 堪称奇观。这一现象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意味着,由一个石墨球上分出来的石墨晶 枝,尽管与奥氏体共晶成长,经过辗转弯扭和频繁再分枝、并历经长达儿千个微米的途径 后,仍能始终保持着与其所由生长的母球的完全联系以及相关的晶体学取向和似相的成长机 理。正是这一原因,使人们经常在球铁显微镜组织中发现各种石墨断面具有球体组块的特 征,而认为它是球墨破碎后被液流带到各处的碎块。显然,这是一种误见。 (a)硝酸酒精浸烛,×2001 (a)米授蚀,偏光,×400 图5黑斑边界区的显微组织(4#), 对试样所进行的一系列的逐层研磨和观察表明,黑斑内部除了具有很明显的原奥氏体枝 晶网的遗迹外,还存在着一些与密合共晶体本身很少相干的不同形态石墨,如球状、星状和 枝状石墨等,见图6~7。黑斑内的原奥氏体枝晶网,显然是贯穿于整个黑斑区组织的一个 组成部分,它独立于黑斑,并应是先于黑斑而形成的,参看图8。但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它 就是正常的亚共晶铸铁中的先共晶奥氏体。黑斑内部那些无规分布的孤立石墨,有的处于原 奥氏体枝晶内,有的则否。前者大多呈球状,后者则还可以呈星状或枝状。从这些石器的形 图6黑雍内的球圆(5#,来浸蚀,×22 图7黑雍内的树枝状石墨(4#),未浸蚀,×100. 一34-

变 、 而 形 成的 单个共 晶晶粒 或 多个 共 晶 品粒的 复合 体 , 即 共晶球 团 , 见图 。 共 晶球 团 内的 石 墨 主 要为细 密 石 鉴 , 共空 间形 貌 为珊 瑚 枝状 。 拒 蕊蒙 或攀澡翼篡囊 蘸 蒙 叠 蒸 。 光 学 显徽 镜 下 , 正 同 一 视 场经 深 蚀 后 的扫 描 电债 组 织 图 黑 斑 的 显 徽 组 织 。 单 中心 , 多 中心 口 图 黑 斑 的 敏 微 红碑乏 , 未 浸 蚀 火 与 膨 墉 心 单 中心 双 中 心 图 黑 斑 的扫 描 电 镜 组 织 , 盐 酸 酒 精 深 蚀

态和分布特征来看,应与奥氏体枝晶网有一 定的联系。 由于黑斑是-一个直径甚至可达4~5毫 米的粗大共晶球团,在空间上又是任意分布 的,因而在一个金相试样上的同一观察面 上,会同时出现黑斑的不同剖面:有的接近 球团边缘;有的靠近球团中心;有的处于其 它中间位置。这样,尽管一个球团内的石墨 其空闻间形态和分布是相似的,但在不同剖面 上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参看图7~8。但实际 上,即使看来孤立分布的点状石墨,用扫描 镜也可以发现它们是相互联接的,见图9, 图8 斑区城的低倍组织(4#),疏酸酒精没蚀,×9 并参看图2。 3.黑斑区城的基体组织 由图8及10可以看出,黑斑分布在这样一个基体上:它以珠光体为主并散布着各种不同 形态的变态球墨和一些较圆整的球墨,石墨周围大多有一层不同厚度的铁素体。无论铁素体 或珠光体,然,都是高温奥氏体的转变产物。可见,在凝固过程中的后期,应是球墨和各 种变态石墨与奥氏体共同在残余液体中成长着。事实上,这些石墨中有不少是和黑斑内部那 些与密合共晶不相干的石墨相似的,只是数量较多,或尺寸较大。此外,基体中也存着大量 奥氏体枝晶网,并与黑班内部的奥氏体枝晶网相连贯,显然,它们都是同一阶段形成的。只 是基体中的奥氏体枝晶网其表层大部分在固态下转变为珠光体,其余部分则转变为铁素体: 而不象黑斑内部的那样,完全转变为铁素体。 (a) 图9黑斑内的点状石题 (h) (3),×110,经深蚀后的扫捕电镜组织(h), 4.黑斑及黑斑区组织的形成机理 4试样的碳当量为4.35,应接近铸铁的共晶成分,5试样的碳当量达4.74,应属过共 晶,又都是在非常缓慢的冷却条件下凝固的。由图8及图17可知,其显微组织中都有粗大的 原奥氏体枝晶网。实际上,甚至碳当量高至5以上的各试样,如7·,8,也都具有奥氏体 枝晶网。作者认为,这些奥氏体枝晶网应属于,至少大部分应属于二相其品组织的一个组织 一35一

图 黑 斑 区 域 的低 倍 组 织 , 硫 酸 酒 梢 浸 蚀 , 态和分布特征 来看 , 应 与奥 氏体枝 晶网 有一 定的联系 。 由于黑斑是一 个直径甚至 可达 毫 米 的粗 大共 晶球团 , 在 空间上又 是任意分布 的 , 因而在一 个金 相试样上的 同 一 观 察 面 上 , 会 同时 出现 黑 斑的 不 同剖 面 有的 接近 球 团边缘, 有的靠近 球 团 中心, 有的处 于其 它 中间位笠 。 这 样 , 尽 管一 个球 团 内的石墨 其空 间形态和分布是 相似的 , 但在不 同剖面 上就会有 不 同的表现 , 参看图 。 但实际 上 , 即使 看来孤立分 布的 点状石 墨 , 用 扫描 镜也可 以发现它们 是相互 联 接的 , 见图 , 并参看 图 。 黑斑 区 域 的基 体组 织 由图 及 可 以 看 出 , 黑斑分 布在 这 样一 个基体上 它 以珠光体为主 并散布着 各种不 同 形 态的 变态 球 墨和 一 些较 圆整的球 墨 , 石 墨 周 围大 多有一层 不同厚度的铁素体 。 无论 铁素体 或 珠光 体 , 显然 , 都 是 高温 奥 氏体的转变 产物 。 可 见 , 在凝 固过 程中的后 期 , 应是 球 墨和 各 种变 态石 墨 与奥 氏体共 同在残余 液体 中成长着 。 事实 上 , 这 些石 墨 中有 不少是和黑 斑 内部那 些 与密合 共 晶不相 干 的石 墨相似的 , 只是 数量 较 多 , 或尺 寸较大 。 此 外 , 基 体 中也 存着大最 奥 氏体枝 晶网 , 并 与黑 斑 内部的奥 氏体 枝 晶网相连贯 , 显 然 , 它们 都是 同一 阶 段形 成的 。 只 是基 体 中的奥 氏体枝 晶网 其表层 大部分 在 固态下 转变为珠 光 体 , 其余部分 则转变 为铁素 体, 而不象黑斑内部的 那样 , 完 全转变 为铁素体 。 图 黑 斑 内 的 点状 石 里 卜 , , 经 深 蚀 后 的扫 描 电镜 组 织 黑斑 及 黑 斑 区组 织 的形 成机理 试样的 碳 当量 为 , 应 接近铸铁的 共 晶成分 ‘ 试样的碳 当量 达 , 应 属过共 晶 , 又邦是在非常缓慢 的冷却 条件下凝 固的 。 由图 及图 可 知 , 其 显微组织 中都 有粗大的 原奥 氏体枝 晶网 。 实际 上 , 甚至 碳 当量 高至 以上 的 各试 样 , 如 , , 也都 具 有奥 氏体 枝晶网 。 作 者认 为 , 这 些 奥 氏体枝晶网应属 于 , 至 少 大 部分应 属 于二 相 共 晶组 织 的 一 个组 织 一 一

组分,尽管其表象很象先共晶奥氏体。与其相对应的共晶中的另一个组分,应是那些孤立分 布在黑班内外的不同形态的球状、类球状以及星状和枝状石墨中、除先共晶石墨之外的绝大 部分石墨。这两种组分主要是以离异的形式进行共晶的。而作为黑班的共晶球团,则是以密 合的形式进行共晶的。先暂设球铁恰为共晶成分,并以示意图11来说明其在缓冷条件下的凝 固过程: (a)4,×200: (b)6#X125 图10黑斑区基体的显撒组织,硝酸酸酒精浸蚀 当共晶成分的铁水非常缓幔地冷却至共品温度时,正如一般共晶一样,共晶中的奥氏体 和石墨会以离异的形式、各自分别独立地形核和成长,如图11()所示。在这种条件下,由 于温度梯度和过冷度都很小,形核率和成长速度也应很低,囚而固/液界附近的液体中会出现 较宽的组成过冷区,这就促使本来就易于以枝晶方式成长的奥氏体,逐步发展为庞大的枝品 网,同时也使本易以球状形式而成长的石墨(球铁的特性),也可发展为星状或树枝状,如 图11(b)、(c)所示,并参看图12、13及图7的实际照片。当各自分别独立成长的奥氏体 和石墨相互靠近到适当距离时,二者将相互促进地、并优先沿着其间之最短途径相向而成 -36-

组分 , 尽 管其表象很 象先共晶奥氏体 。 与其相对应的共 晶中的另一个组分 , 应是那些孤立分 布在黑斑 内外的不 同形态的球状 、 类球状以及星状和 枝状石墨 中 、 除先共晶石墨之外的绝大 部分石 墨 。 这 两种组 分主要是以离异的形 式进 行共 晶的 。 而作为黑斑的共 晶球团 , 则是以密 合的形 式进 行共 晶的 。 先暂设 球铁 恰为共 晶成分 , 并 以示意 图 来说 明 其在缓冷条件下的凝 固过 程 ‘ ’ , 图 黑 斑 区 基 体 的显 徽 组 织 , 硝酸 酸 酒 精 浸 蚀 当共 晶成分 的铁水非 常缓慢 地冷却至 共 晶温 度时 , 正 如一 般 共 晶一 样 , 共 晶中的奥 氏体 和石墨 会以离异 的形 式 、 各 自分 别 独立 地形核和 成长 , 如图 所 示 。 在这 种条 件下 , 由 于温度梯度和过 冷度都很 小 , 形核率和成长速度也应很 低 , 因而 固 液界附近 的液 体 中会 出现 较宽的组成过 冷区 , 这 就促使 本来就 易于以枝 晶方式成长的奥 氏体 , 逐 步发 展 为庞 大 的 枝 晶 网, 同时也使 本易以球状形 式而成长的石 墨 球铁的 特性 , 也可发展 为星状或 树枝状 , 如 图 、 叼 所示 , 并参看图 、 及图 的实际照片 。 当各 自分别独立成长的奥氏体 和石墨相互靠近 到适 当距 离时 , 二者将相互促进 地 、 并 优 先 沿 着 其间之最 短途径 相 向而成 一 一

长,其结果将如图11(b)~(d)所示:(1)石墨和奥氏体的形貌都将发生畸变,即由近 似对称的形貌变为不规则的形貌,(2)石墨逐步被奥氏体技品所包围,而后进行包品式的 共晶,或(3)石墨优先分枝环绕奥氏体周界而成长。随石墨被奥氏体包同程度的不同,以 及石墨在其被包围前的成长阶段的差异,它可呈现出如前所述的各种不同形貌。即使被完全 a) (c) 图1I斑形成机理示意图 ()枝状奥氏体与球量分别独立形核和成长:()部分球最发展为星状或枝状, (c),()黑斑的形成和成长, 包围的石墨,仍可通过碳由液体经过奥氏 体向其扩散而与奥氏体共同成长,进行所 谓包晶式的共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 原有形貌。被奥氏体部分包围的石墨,成 长后其形税将更为复杂。同时,也会出现这 样一种情况,石墨通过其奥氏体壳的某些 通道,向液体中分枝成长,或沿奥氏体壳 的外表面成长,并进而促使奥体与其进行 正常式的共晶转变。 随温度的下降和时间的转移,与上述 过程继续进行的同时,在奥氏体枝晶附 近,球墨形核成长的机会增大了,因而被 图1?球凰的分枝成长(4#1,未浸烛,偏光,×400 奥氏体包围的球器数也会随之而增多。 同样,奥氏体在孤立悬浮在液体中那些 星状或枝状石墨附近形核和成长的机会 也增大了,因而进行密合共晶的机会也 增多了。如图11(c)、(d)所示,一 旦这一过程开始,石墨和奥氏体就紧密 偶合起来,相互促进地向四周液体中扩 展,它穿插于已悬浮在液体中的粗人奥 氏枝晶网间,环绕于已先存在于液体中 的其它星状、枝状或球状石墨,并逐步 将它们吞没于其组织中。由于在这个阶 图13球墨成长为昆状5(#),偏光,×125, 段,剩余的液体还相当多,已形成的组织纵然对其成长有所干扰,也只起次要作用,所以, -37

长 , 其结果将 如图 所 示 石 墨和奥 氏体的 形 貌都将 发 生 畸 变 , 即 由近 似对 称 的形貌变 为不规 则的形貌, 石 墨逐 步被奥 氏体 枝 晶所 包 围 , 而 后 进 行 包 品式的 共 晶, 或 石 墨 优先分 枝环 绕奥 氏体 周界而 成长 。 随 石 墨被奥 氏体 包 围程度 的 不 同 , 以 及石 墨在 其被 包 围前的 成长 阶段 的 差异 , 它 可 呈现 出如前所 述 的 各种 不 同形 貌 。 即使 彼完 全 、 ‘ 、 图 黑 斑 形 成 机 理 示 意 图 枝 状 奥 氏 体 与球 蟹 分 别 独 立 形 核 和 成 长 部 分球 里 发 展 为星 状 或 枝状 , 《 黑 斑 的 形 成 和 成 长 。 包 围的 石 墨 , 仍 可通 过 碳 由液 体经 过 奥 氏 体 向其扩 散而 与奥 氏体 共 同成 长 , 进行所 谓 包 晶式的 共 品 , 并在一定 程度 上 改 变 其 原 有形 貌 。 被 奥 氏体部分 包 围的 石 墨 , 成 长后 其形 貌将 更 为 复杂 。 同时 , 也会 出现这 样一 种情况 , 石 墨通 过 其奥 氏体壳 的 某些 通 道 , 向液 体 中分 枝成长 , 或沿 奥 氏体 壳 的 外表 面 成长 , 并进 而促 使奥 体 与其进行 正 常式的 共 晶转 变 。 随 温 度 的下降和时 间的 转移 , 与上述 过 程继续进行的 同时 , 在奥 氏 体 枝 晶 附 近 , 球 墨形 核成长的 机会增大 了 , 因而被 图 球 里 的 分 枝 成 长 、 , 未 浸 蚀 , 偏 光 , 火 。 。 奥 氏体 包围的 球 墨数也会随 之而 增 多 。 同样 , 奥 氏体在孤立 悬 浮 在液 体 中那 些 星状或枝状石 墨 附近 形 核和 成长的机 会 也增大 了 , 因而进 行密 合 共 晶的机 会也 增 多 了 。 如 图 、 所 示 , 一 旦 这 一 过 程 开始 , 石 墨和奥 氏体 就紧 密 偶 合起 来 , 相互 促 进 地 向四 周 液体 中扩 展 , 它 穿插 于 已悬 浮在 液 体 中的粗 大奥 氏枝 晶网 间 , 环 绕于已先存在于液 体 中 的其它 星状 、 枝状或 球状石 墨 , 并逐 步 将它 们 吞没 于其组 织 中 。 由于在这 个阶 图 一 球 墨 成 长为 星 状 偏 光 一 , 段 , 剩余的液体还 相 当 多 , 已形 成的组 织 纵 然对 其成长 有所 干扰 , 也 只 起次 要作用 , 所 以 , 一 一

时犹如在液体中自由成长一样,可发展为较为圆整的球团状。只有当各球团相遇时,才会相 互于扰而彩响其外形,参看图8,并可能发生部分再离异现象。 当温度随着时间再进一步下降时,残留在共晶球团之间和奥氏体枝晶网间狭窄区的液体 为量已不多了。一旦有新的球墨形成,很快就会被奥氏体所包围,而进行包晶式的共晶转 变。其原因之一是,温度低、较远距离的扩散较困难了,石墨周围的富铁(贫碳)液层增厚 了,这有利于奥氏体优先形核和成长,原因之二是,球墨与两岸现成奥氏体的距离很小了,很 易促使现有奥氏体向石墨优先成长,并将后者包围起来。这种包晶式的共晶转变可一直进行 到液体完全消失。所以黑区的基体组织中球墨较多。 凝固后,在缓冷至室温的过程中,还会发生一系列的固态转变,其中对组织影响较大的 仅只共折转变。 冷至共折温度时,所有奥氏体都要进行共析分解。从本试验条件来看:黑班内部的奥氏 体大多按稳定系分解为铁素体和石墨,即Y→a+G,其中,石墨将与共晶球团中的石墨混 为一体,而铁素体则留在原奥氏体的部位,并基本上保持着原奥氏体的形貌;处于共晶球团 以外的奥氏体,大部分按亚稳系转变为珠光体,只有一小部分按稳定系转变,前者多处于原 奥氏体枝晶的外层,后者则位于其心部,特别是与石墨相邻的部位。究其原因可能是:(1) 共晶球团、即黑班内部的共晶石墨其分散度很大,有利于分布其间的奥氏体按稳定系分解影 (2)由于凝固过程中的偏析作用,黑班外围的奥氏体其边缘最后凝固的部位富集着M·、 P·S·Mg和稀土等促进珠光体转变的元素。 5,鼎旋区的组奴变化及其主要控制因素 根据作者的分析,球铁中之所以出现宏观黑斑,主要在于其显微镜组织中形成两种退然 不同的主要组织组分:以珊瑚状石墨(即一般所谓蠕墨)为主要特征的粗大的密合共晶球 团,和作为这种球团分布基体的、以球墨和其它变态石墨为主要特征的包晶形的共品体。这两 种组分的差异越大,则其相互村托的作用就越强,宏观黑斑也就越显明。图8应是最显著的 黑班组织,因为两种组织组分中,除了石墨的形态和数量不同外,还有铁素体和珠光体的差 别。显然,具有这种组织的铸件其强度和韧性是不会好的。 具有珊瑚状石墨(或烯黑)的共晶球团既是黑斑的主体,那么它的形成条件,当然也是 出现黑斑的先决条件。根据作者所提出的机理,它应起源于那些能够发展为星状或枝状的孤 立球量。这样,对亚共晶和共晶球铁来说,共晶组织的早期离异应该是必须条件。而对过共 晶球铁来说,由于会有先共晶球墨的形成,就不一定如次苛求了。但无论使共晶离异,或使 球墨达到星状或分枝成长都必须很缓慢的冷却。这就是为什么大断面球铁铸件易于产生黑 斑,而冷却很缓馒的小试样,也一样会产生黑斑的根本原因。因而快冷应是消除黑斑的主要方 法之一。 在相似冷却条件下,如与共晶铸铁相比,那么对亚共晶铸铁来说,由于有先共晶奥氏体 附加在离异共晶的奥氏体上,因而悬浮在液体中的奥氏体枝晶网伸展较广,密度较大,球墨 出现后被奥氏体包围的机会增多了,这样,共晶球团形成的机会也就因而减小了。对过共晶球 铁来说,由于有先共晶球墨的出现,情况正相反,形成共晶球团的机会增大了。这就意味 着,随碳当量的增加,球铁中出现黑斑的倾向性增大了,本试验结果,见表1,证明正是这 样。 在能够出现黑斑的前提条件下,加速冷却,或提高碳当量,会使共晶球团的形成速率增 一38一

诗犹如在液体中自由成长一样 , 可发展为较为圆整的球团状 。 只有 当各球团相遇时 , 才会相 互干扰而影响其外形 , 参看图 , 并可能发生部分 再离异现象 。 当温度随着时 间再进一步下降时 , 残留在 共 晶球团之 间和奥 氏体枝 晶网 间狭窄 区的液体 为至已 不 多了 。 一旦 有新的球墨形 成 , 很快就会被 奥 氏 体 所 包围 , 而进 行 包 晶式的 共晶转 变 。 其原因之一 是 , 温 度低 、 较远距 离的扩散较 困难 了 , 石 墨周 围的富铁 贫碳 液层 增厚 了 , 这 有利 于奥 氏体优先形核和成长 原 因之二是 , 球 墨 与两岸现 成奥 氏体的距 离很 小 了 , 很 易促使现有奥 氏体 向石墨 优 先成长 , 并将后 者包 围起 来 。 这种包 晶式的 共 晶转变可一直进 行 到液体完全消失 。 所 以黑 斑 区的基体组织 中球 墨较多 。 , 凝 固后 , 在缓 冷至室 温 的过 程中 , 还 会发 生一 系 列的 固态转变 , 其 中对组 织 影响较 大的 仅 只 共折转变 。 冷至 共折温度时 , 所 有奥 氏体都要进行 共析分 解 。 从 本试验 条件来看 黑斑 内部的奥 氏 体大 多按稳定系分解为铁素体和石墨 , 即丫, , 其中 , 石 墨 将 与共晶球团 中的石墨 混 为一体 , 而铁素体则留在原奥 氏体的部位 , 并基 本上保持着原奥 氏体的形 貌, 处于共 晶球 团 以 外的奥氏体 , 大部分 按亚 稳系转变为珠光 体 , 只有一小部分按稳定系转变 , 前者 多处 于原 奥氏体枝 晶的外层 , 后 者则位于其心部 , 特别 是与石墨相邻的部位 。 究 其原 因可能是 共 晶球 团 、 即黑斑 内部的 共 晶石墨其分散度很大 , 有利于分布其间的奥 氏体按稳定系分解多 由于凝 固过程 中的偏析作用 , 黑斑 外围的奥 氏体其边缘最后 凝 固的部位 富 集 着 、 , 和稀土 等促进珠光体转变的 元素 。 肠二斑区的组 舰变化及其主县控翻月众 、 根据作者的分析 , 球铁 中之所 以 出现宏观黑斑 , 主 要在 于其显微镜组织 中形成两种迥 然 不同的 主要组织组分 以珊瑚状石墨 即一般 所 谓 蠕 墨 为主要特征的粗大的密合共晶球 团 , 和作为这 种球团分布基体的 、 以球墨和其它变 态石墨为 主要特征的包 晶形的 共 晶体 。 这 两 种组分的差异越大 , 则其相互衬托的作用 就越强 , 宏观黑斑也就越显明 。 图 应是最显著的 黑斑组织 , 因为两种组织组分 中 , 除了石墨 的形 态和 数量 不同外 , 还 有铁素体和珠光体的 差 别 。 显然 , 具有这 种组织的铸 件其强度和韧性是 不会好的 。 具有珊瑚状石墨 或蠕黑 的 共 晶球团既是黑 斑的 主体 , 那 么它 的形成条件 , 当然也是 出现黑 斑的 先决条件 。 根据 作者所 提 出的 机理 , 它 应起源于那些 能够发展为星状或枝状的 孤 立球墨 。 这 样 , 对亚 共 晶和 共晶球铁来说 , 共 晶组织 的早 期离异应该 是必须 条件 。 而对过共 晶球铁来说 , 由于会有先 共晶球墨的形成 , 就不一 定 如次苛求 了 。 但无论使共 晶离异 , 或使 球墨达 到星状或分枝成长都 必须很缓慢的 冷却 。 这 就是为 什 么 大 断面球铁铸件易于产生黑 斑 , 而 冷却很缓慢的小 试样 , 也一样会产生黑斑的 根 本原 因 。 因而 快冷应 是消除黑斑的主要方 法之一 。 在相似冷却条件下 , 如与共 晶铸铁相 比 , 那 么对亚 共 晶铸铁来说 , 由于有先共 晶奥 氏体 附加在离异 共 晶的奥 氏体上 , 因而悬浮在 液体 中的奥 氏体枝 晶网 伸展 较广 , 密度较大 , 球墨 出现后被奥 氏体包 围的机会增 多 了 , 这 样 , 共 晶球 团形成 的机会也就 因而减小 了 。 对过 共 晶球 铁来说 , 由于有先共 晶球墨的 出现 , 情况正相反 , 形成 共 晶 球 团的 机会增大 了 。 这 就意味 着 , 随碳 当量的增加 , 球铁 中出现黑斑的倾 向性增大 了 , 本试验结果 , 见表 , 证 明正是这 样 。 在能够 出现 黑斑 的前 提 条件下 , 加 速 冷却 , 或提 高碳 当量 , 会使 共晶球团的 形成速率增 一 一

大,因而单位体积积内鼎赶的平均 数目增大,但尺寸会减小。它们也 会相互接联,而由班变为片,见图 14。另一种情况是,相对来说,当 冷却过快时,密合共晶球团尚未及 充分成长,即进入包晶式的共晶转 变,这样,黑斑的平均数目将减 少,同时尺寸也较小,直至由班变 为点,见图15。当碳当量过高时, 由于共晶前还有大量先共晶石墨出 现,它与密集的共晶球团一起,使 铸件整个断面呈灰暗色,而无所谓 图14黑夜密集成片(6#),未授蚀,×125 斑了,见图16。 贯穿在整个黑班区组织中的奥氏体 枝晶网主要是离异共晶中的奥氏体,或 其与先共晶奥氏体的复合体(亚共晶, 共晶离异的程度越大,或碳当量越小 (特别是亚共晶),它在组织中所占的 比例也应越大。见图17,并与图8相比 较。 当球铁中含Cr、Mo、Mn等元素 较商时,在固态下,共晶球团中的奥氏 体也会按亚稳系转变为珠光体,反之, 当这些元素的含量很低时,或经充分退 火时,黑班区的基体也可转变为铁素 图15厕雍缩小为点(5#),米浸烛,×200刀 体。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宏观上的班不 大显著,尽管铸态组织实质未变。 排除宏观黑斑的根本途径在于阻 止液体进行密合共晶转变,以免形成 具有燸墨的共晶球团,或促使液体进 行包晶式的共晶转变。快冷应是最有 效的方法。此外,探索加人某些能改 变共晶转变的微量元素,也应是可取 的。例如,加入Sn、Sb5'或适当提 高球化剂的用量12’都已有人进行过 成功的试验,其作用很可能即在于此。 图16过共晶球铁中黑宽的显微组织(5#),末浸做,×125 -39一

诗犹如在液体中自由成长一样 , 可发展为较为圆整的球团状 。 只有 当各球团相遇时 , 才会相 互干扰而影响其外形 , 参看图 , 并可能发生部分 再离异现象 。 当温度随着时 间再进一步下降时 , 残留在 共 晶球团之 间和奥 氏体枝 晶网 间狭窄 区的液体 为至已 不 多了 。 一旦 有新的球墨形 成 , 很快就会被 奥 氏 体 所 包围 , 而进 行 包 晶式的 共晶转 变 。 其原因之一 是 , 温 度低 、 较远距 离的扩散较 困难 了 , 石 墨周 围的富铁 贫碳 液层 增厚 了 , 这 有利 于奥 氏体优先形核和成长 原 因之二是 , 球 墨 与两岸现 成奥 氏体的距 离很 小 了 , 很 易促使现有奥 氏体 向石墨 优 先成长 , 并将后 者包 围起 来 。 这种包 晶式的 共 晶转变可一直进 行 到液体完全消失 。 所 以黑 斑 区的基体组织 中球 墨较多 。 , 凝 固后 , 在缓 冷至室 温 的过 程中 , 还 会发 生一 系 列的 固态转变 , 其 中对组 织 影响较 大的 仅 只 共折转变 。 冷至 共折温度时 , 所 有奥 氏体都要进行 共析分 解 。 从 本试验 条件来看 黑斑 内部的奥 氏 体大 多按稳定系分解为铁素体和石墨 , 即丫, , 其中 , 石 墨 将 与共晶球团 中的石墨 混 为一体 , 而铁素体则留在原奥 氏体的部位 , 并基 本上保持着原奥 氏体的形 貌, 处于共 晶球 团 以 外的奥氏体 , 大部分 按亚 稳系转变为珠光 体 , 只有一小部分按稳定系转变 , 前者 多处 于原 奥氏体枝 晶的外层 , 后 者则位于其心部 , 特别 是与石墨相邻的部位 。 究 其原 因可能是 共 晶球 团 、 即黑斑 内部的 共 晶石墨其分散度很大 , 有利于分布其间的奥 氏体按稳定系分解多 由于凝 固过程 中的偏析作用 , 黑斑 外围的奥 氏体其边缘最后 凝 固的部位 富 集 着 、 , 和稀土 等促进珠光体转变的 元素 。 肠二斑区的组 舰变化及其主县控翻月众 、 根据作者的分析 , 球铁 中之所 以 出现宏观黑斑 , 主 要在 于其显微镜组织 中形成两种迥 然 不同的 主要组织组分 以珊瑚状石墨 即一般 所 谓 蠕 墨 为主要特征的粗大的密合共晶球 团 , 和作为这 种球团分布基体的 、 以球墨和其它变 态石墨为 主要特征的包 晶形的 共 晶体 。 这 两 种组分的差异越大 , 则其相互衬托的作用 就越强 , 宏观黑斑也就越显明 。 图 应是最显著的 黑斑组织 , 因为两种组织组分 中 , 除了石墨 的形 态和 数量 不同外 , 还 有铁素体和珠光体的 差 别 。 显然 , 具有这 种组织的铸 件其强度和韧性是 不会好的 。 具有珊瑚状石墨 或蠕黑 的 共 晶球团既是黑 斑的 主体 , 那 么它 的形成条件 , 当然也是 出现黑 斑的 先决条件 。 根据 作者所 提 出的 机理 , 它 应起源于那些 能够发展为星状或枝状的 孤 立球墨 。 这 样 , 对亚 共 晶和 共晶球铁来说 , 共 晶组织 的早 期离异应该 是必须 条件 。 而对过共 晶球铁来说 , 由于会有先 共晶球墨的形成 , 就不一 定 如次苛求 了 。 但无论使共 晶离异 , 或使 球墨达 到星状或分枝成长都 必须很缓慢的 冷却 。 这 就是为 什 么 大 断面球铁铸件易于产生黑 斑 , 而 冷却很缓慢的小 试样 , 也一样会产生黑斑的 根 本原 因 。 因而 快冷应 是消除黑斑的主要方 法之一 。 在相似冷却条件下 , 如与共 晶铸铁相 比 , 那 么对亚 共 晶铸铁来说 , 由于有先共 晶奥 氏体 附加在离异 共 晶的奥 氏体上 , 因而悬浮在 液体 中的奥 氏体枝 晶网 伸展 较广 , 密度较大 , 球墨 出现后被奥 氏体包 围的机会增 多 了 , 这 样 , 共 晶球 团形成 的机会也就 因而减小 了 。 对过 共 晶球 铁来说 , 由于有先共 晶球墨的 出现 , 情况正相反 , 形成 共 晶 球 团的 机会增大 了 。 这 就意味 着 , 随碳 当量的增加 , 球铁 中出现黑斑的倾 向性增大 了 , 本试验结果 , 见表 , 证 明正是这 样 。 在能够 出现 黑斑 的前 提 条件下 , 加 速 冷却 , 或提 高碳 当量 , 会使 共晶球团的 形成速率增 一 一

四、结 论 1.球铁铸件中之所以出现宏观黑 斑,是由于其微观组织中所形成的两种 迥然不同的主要组织组分—密合共晶 球团和包晶式共晶体相互配合、交相衬 托的结果,这两种组分的差异越大,黑 班越显著。 2.宏观上一个黑斑,基本上相当于 图1T过共晶球铁中鼎薤的低倍姐,(7),未浸烛,×12.5 微观组织中的一个粗大密合共晶球团。 它是单一共晶晶粒或几个共晶晶粒的复合体。其中石墨的金相形貌,在表面上呈所谓烯虫 状,在空间上则为珊瑚枝状,并通过其成长中心而联接成一体。它是以一个或多个已由球状 成长为星状或枝状的石墨为中心,再与奥氏体密合在一起而相互促进地在液体中成长起来 的。 3,球铁中黑班区的组织主要是由三种不同形式的变态共晶体所组成的。其中,密合共晶 体组成黑斑的主体,包晶式的共晶体为黑班分布的基体;无定形的离异共晶体穿插在整个组 织中。这主要是由于在缓冷条件下,球铁中的共晶转变,L→Y+G,能够随温度的下降,依 次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分别地、并在一定程度上重叠地进行。 4,球铁中黑班区各种不同形态的蠕墨大多导源于球墨的分枝成长,并大多在空间上与其 所由成长的母球联系在一体,而不是孤立分散的所谓球墨碎块。 参考文献 1.S.I.Karsay R.D.Schelleng:AFS Trans.V.69(1961),P672. 2.同上,P.725 3.同上,V.78(1970),P.85 4、L.Sofroui等:The Metallurgy of Cast Iron(1975),P179. 5.P.Strizik:AFS Intern CMJ V.1(1976),No.3 P.23 6,R.W.Reesman C.R.Loper AFS Trans.V.75(1967),P1~9 7.R.K.Buhr:AFS Trans.V.76(1968)P.497 8.H.Mayer:AFS Intern CMJ V,1(1976),No.4,P.21 9.W.Thury:AFS CMR,V.10(1974),P.134 10.K.Reifferscheid:Gieserei Praxis,1973,No.22 P393 11.钢院铸工教研组,,1978,No.1,P.39 12.张联芳,连金江4,1979,No.3,P.23 13。贾厚生:,1980,No.1,P.41 一40-

四 、 结 论 圈 件 过共 晶球 铁 中月 斑 的低倍组 , , 未及蚀 球铁铸件 中之所 以 出 现 宏 观 黑 斑 , 是 由于其微观组织 中所形成的两种 迥然 不 同的 主要组织组分- 密 合 共 晶 球团和 包 晶式共 晶体相互配合 、 交相衬 托的结果 , 这两种组分的差异越大 , 黑 斑越显著 。 。 宏 观上一 个黑斑 , 墓 本上相 当 于 微观组织 中的一 个粗大密合共晶球团 。 它是单一 共晶 晶粒或几 个共 晶晶粒的 复合体 。 其 中石墨的金相形貌 , 在表面上呈 所 谓 蠕 虫 状 , 在空间上则为珊瑚枝状 , 并通 过其成长 中心而联接成一体 。 它是 以一个或多个已 由球状 成长为星状或枝状的石墨为 中心 , 再与奥 氏体密 合在一起而相互促进 地在液体 中 成 长 起 来 的 。 球铁 中黑斑 区的组织 主要是 由三种 不 同形式的变态共晶体所组成的 。 其中 , 密合共 晶 体组成黑斑的主体, 包 晶式的共 晶体为黑斑分布的基体, 无定形 的离异共 晶体穿插在整个组 织 中 。 这 主要是 由于在缓冷条件下 , 球铁 中的 共晶转变 , , , 能够随温度的下降 , 依 次以三种 不同的形 式分别地 、 并在一定程度 上重盛 地进行 。 球铁中黑斑 区各种不 同形态的蠕墨大 多导源于球墨的分枝成长 , 并大多在空间上 与其 所 由成长的母球联系在一 体 , 而不是 孤立分散的所谓球墨碎块 。 参 考 文 献 同上 , 同上 , , 、 等 , , 。 , , 吐, , , 砂 , 。 了 , 。 钢院铸工教研组 铸工 , , , 张联芳 , 连 金江 球铁 , 了。 , , 贾厚生 球铁 , , , 一 ‘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1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