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十、社戏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和重要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重难点:同上2。 教学设计: 引读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1 ①你小时候生活在哪里,你还记得你①回忆作答。 儿时的小伙伴吗?回想童年,你一定 会记忆起那些奇珍异宝,读了本文以 后,“他”会告诉你的答案,相信你 会有同感的 ②了解作者。 ②学生回答、补充。 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正 ①朗读课文,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朗读课文,勾划圈点 词、句、段 标出你最欣赏的词、句、段 Q勾划圈点。 学生朗读课文一二遍,体味文章的@学生回答。 思想感情。 ④全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又是怎④学生浏览后作答。 样结构全文的? 提示:看社戏是中心,盼看(1-~3) 去看(4~30)-怀念(31~40) 合作探究、交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①请一同学朗读第一部分,这一部分o学生看书找关键词。 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 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 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先小组讨论,再班上讨论。 来。(乐土) (A、我在这时是公共的客,可 ⊙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以得到优待B、可以免念《诗经》 具体表现在哪里? 之类难懂的书。C、可以钓虾、放 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限乐 趣。) 这一部分与写社戏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这一部分写“我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 1 - 十、社戏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和重要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重 难 点: 同上 2。 教学设计: 一、 引读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1 你小时候生活在哪里,你还记得你 儿时的小伙伴吗?回想童年,你一定 会记忆起那些奇珍异宝,读了本文以 后,“他” 会告诉你的答案,相信你 会有同感的。 ○2 了解作者。 ○1 回忆作答。 ○2 学生回答、补充。 二、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1 朗读课文,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 词、句、段。 ○2 标出你最欣赏的词、句、段。 ○3 学生朗读课文一二遍,体味文章的 思想感情。 ○4 全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又是怎 样结构全文的? 提示:看社戏是中心,盼看(1~3) ---去看(4~30)---怀念(31~40)。 ○1 朗读课文,勾划圈点。 ○2 勾划圈点。 ○3 学生回答。 ○4 学生浏览后作答。 三、合作探究、交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1 请一同学朗读第一部分,这一部分 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 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 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 来。(乐土) ○2 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 具体表现在哪里? ○3 这一部分与写社戏有什么关系? ○1 学生看书找关键词。 ○2 先小组讨论,再班上讨论。 (A 、我在这时是公共的客,可 以得到优待 B、可以免念《诗经》 之类难懂的书。C、可以钓虾、放 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限乐 趣。) ○3 学生思考:(这一部分写“我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提示: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 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 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 戏”中的趣事做鋪垫。)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关于鲁迅的一些文学常识:训练了朗读: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弄 清了第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课后作业 完成课时练习。 社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进一步学习小说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小说是如何恰当的使用材料,安排好叙事的详略的。 重难点:同上2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修正 1.回顾上节所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 情况 2.指导学生精读第二部分 学生精读第二部分 二、合作研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师提出问题:1、默读课文,思考:第默读课文 二部分上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主要一(5-9)看戏前的波折 写了哪几件事?并试着划分这部分的(10-13)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层次 三(1421)去赵庄看戏。四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22-30)看戏后深夜归航。 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2①为看社戏做好充分铺垫。 致。譬如第一层就写出了看戏前的三次②初步表现小伙伴们的热情 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能干等特点。 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3.学生齐读第一层,加深理解 3.齐读第一层 4一切问题解决之后,小伙伴自然要急①第10自然段对小伙伴们的开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 2 - 提示: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 节。 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 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 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 戏”中的趣事做鋪垫。)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关于鲁迅的一些文学常识;训练了朗读;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弄 清了第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课后作业 完成课时练习。 社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进一步学习小说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小说是如何恰当的使用材料,安排好叙事的详略的。 重 难 点: 同上 2。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1. 回顾上节所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 情况。 2. 指导学生精读第二部分。 学生精读第二部分 二、合作研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师提出问题:1、默读课文,思考:第 二部分上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主要 写了哪几件事?并试着划分这部分的 层次。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 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 致。譬如第一层就写出了看戏前的三次 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 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3.学生齐读第一层,加深理解。 4.一切问题解决之后,小伙伴自然要急 默读课文 一(5-9)看戏前的波折。二、 (10-13)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三(14-21)去赵庄看戏。四 (22-30)看戏后深夜归航。 2.○1 为看社戏做好充分铺垫。 ○2 初步表现小伙伴们的热情 能干等特点。 3. 齐读第一层 ○1 第 10 自然段对小伙伴们的开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忙赶去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 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们看戏途进行传神的描绘,表现小伙伴们 中的心情?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层,其的能干和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他同学思考。 第11自然段抓住景物特征进 5齐读第二层,边读边想像。 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观,运 6第三层详写在赵庄看戏。按说小伙伴用多种修辞方法描绘出美丽的 这样兴师动众,就是想看戏,但当小伙图画来表现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伴看到戏后又是怎样的心情?请同学6戏不好看,小伙伴们很失望。 默读第三层,读后可讨论一下 7.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些什么 呢?我们不妨看看第四层。(偷罗汉 8由此,我们想一想,小伙伴们这样热 衷看戏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9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 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抓住人 物的行为动作、语言,归纳一下他们的 特点 10齐读最后一部分。 小结 小说有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小说的灵魂,那么如何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 形象呢?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呢?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了作者的写 作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简单总结一下 四、课后作业 写一篇回忆自己童年趣事的文章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 3 - 忙赶去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 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们看戏途 中的心情?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层,其 他同学思考。 5.齐读第二层,边读边想像。 6.第三层详写在赵庄看戏。按说小伙伴 这样兴师动众,就是想看戏,但当小伙 伴看到戏后又是怎样的心情?请同学 默读第三层,读后可讨论一下。 7. 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些什么 呢? 我们不妨看看第四层。(偷罗汉 豆) 8.由此,我们想一想,小伙伴们这样热 衷看戏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9.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 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抓住人 物的行为动作、语言,归纳一下他们的 特点。 10 齐读最后一部分。 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 进行传神的描绘,表现小伙伴们 的能干和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2 第 11 自然段抓住景物特征进 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观,运 用多种修辞方法描绘出美丽的 图画来表现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6.戏不好看,小伙伴们很失望。 三、小结 小说有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小说的灵魂,那么如何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 形象呢?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呢?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了作者的写 作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简单总结一下。 四、课后作业 写一篇回忆自己童年趣事的文章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端午日 学习目标:①了解端午民俗,学习运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进行精彩的场面描写 学习感受“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 思想感情 重难点:同上 教学步骤: 设问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1 中国的传统节日较多,每个节日都有学生回忆作答 不同的习俗,不同的地域也不尽相 同。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又 有哪些习俗? 自读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1、课文中都写了哪些习俗?你还知学生读课文思考 道其他什么习俗? 2、找出文中精彩的场面描写,哪个 详写,哪个略写?说说你喜欢文 中哪个习俗,为什么? 、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正 分析赛龙舟的场面: ①起点终点、准备工作、船只的 ①请一同学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形式、存放等 思考:这段文字介绍了有关赛龙舟的 哪些情况? ⊙你觉得哪些词较准确地刻画出参@看书勾划相关字词 赛人员的外貌和动作 ⑥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有什么感受 或联想? 分析追鸭子的场面 ①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本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追鸭子的(目的、内容、规则) 场面? 用语言想象描绘“水面各处是鸭子(注意运用传神词语,精妙的形 同时各处有追鸭子的人”的细节场容词和恰当的数词渲染气氛) 景 课内小结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 4 - 端午日 学习目标:○1 了解端午民俗,学习运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进行精彩的场面描写。 ○2 学习感受“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 思想感情。 重 难 点: 同上○2 教学步骤: 一、设问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中国的传统节日较多,每个节日都有 不同的习俗,不同的地域也不尽相 同。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又 有哪些习俗? 学生回忆作答 二自读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1、 课文中都写了哪些习俗?你还知 道其他什么习俗? 2、 找出文中精彩的场面描写,哪个 详写,哪个略写?说说你喜欢文 中哪个习俗,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思考 三、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分析赛龙舟的场面: ○1 请一同学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 思考:这段文字介绍了有关赛龙舟的 哪些情况? ○2 你觉得哪些词较准确地刻画出参 赛人员的外貌和动作? ○3 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有什么感受 或联想? 分析追鸭子的场面 ○1 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2 本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追鸭子的 场面? ○3 用语言想象描绘“水面各处是鸭子 同时各处有追鸭子的人”的细节场 景。 ○1 起点终点、准备工作、船只的 形式、存放等 ○2 看书勾划相关字词 (目的、内容、规则) (注意运用传神词语,精妙的形 容词和恰当的数词渲染气氛) 四、课内小结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五、课后作业 ①完成本课创新练习。 Q收集祖国各地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以及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诗文 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京郊运河春节的习俗,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 的文化内涵 2.通过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能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 涵,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片头 同学们,一年中的节日,春节是最隆重的。辛苦一年,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 未来,合家团聚。不过现在的过年味是越来越淡了。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 前是怎样过年的呢?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 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一一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 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 (二)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想一想:写了几件事。(学生独立完成) 要求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灶膛zao 簸箕boji 生疮chu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 5 -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本课创新练习。 ○2 收集祖国各地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以及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诗文。 本命年的回想(1 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京郊运河春节的习俗,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 的文化内涵。 2.通过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能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 涵,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片头。 2.同学们,一年中的节日,春节是最隆重的。辛苦一年,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 未来,合家团聚。不过现在的过年味是越来越淡了。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 前是怎样过年的呢?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 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 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 (二)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想一想:写了几件事。(学生独立完成) 要求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灶膛 zào 烙 饼 lào 簸箕 bò ji 晾 liàng 生疮 chuān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栗子li 疙瘩鬏 ge da jii糖黏儿nian糁儿shen涿州zhuo 吆喝 yao he门槛kan秫秸棒 shu jie鬼祟 gui sui骚扰 sao rao 穿梭5uo大吃大嚼jue天麻麻亮mama渍酸菜zi阖家he 2.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投影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 学生点评,评出最佳。媒体显示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③买糖果④挑绒花⑤杀牲畜⑥备糕点⑦送灶 王⑧换门神⑨除夕守岁⑩拜新年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 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3.媒体出示对联:“天 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 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伸: 1.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 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2.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 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3.针对现在过年与以前过年的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后学习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 6 - 栗子 lì 疙瘩鬏 gē da jiū 糖黏儿 nián 糁儿 shēn 涿州 zhuō 吆喝 yāo he 门槛 kăn 秫秸棒 shú jiē 鬼祟 guǐ suì 骚扰 sāo răo 穿梭 suō 大吃大嚼 jué 天麻麻亮 mā ma 渍酸菜 zì 阖家 hé 2.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投影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 学生点评,评出最佳。媒体显示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①炒年货 ②吃腊八粥 ③买糖果 ④挑绒花 ⑤杀牲畜 ⑥备糕点 ⑦送灶 王 ⑧换门神 ⑨除夕守岁 ⑩拜新年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 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3.媒体出示对联:“天 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 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伸: 1.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 了?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 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2.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 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3.针对现在过年与以前过年的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后学习: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总结课堂发言,向爸爸妈妈写一份建议书,提出一些既不失过年的含义,又符 合新时代发展的过年建议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并能背诵 2.能感受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一一团圆的象征,古人总爱对月抒怀,尤其是在 中秋这样的节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二)介绍作者: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有《东 坡全集》 2.《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 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 事长向别时圆” (三)诵读探究 1.理清诗歌脉络。 上阙:月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阙:对月怀人 (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 7 - 总结课堂发言,向爸爸妈妈写一份建议书,提出一些既不失过年的含义,又符 合新时代发展的过年建议。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并能背诵。 2.能感受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团圆的象征,古人总爱对月抒怀,尤其是在 中秋这样的节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二)介绍作者: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有《东 坡全集》。 2.《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 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 事长向别时圆”。 (三) 诵读探究: 1.理清诗歌脉络。 上阙:月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阙:对月怀人 (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2.朗诵全诗 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一一四人小组讨论—一小组交流 思考 (1)开头两句的月宫境界,反映了什么? 反映词人对天上的向往。 (他写该词时正值政治失意,这正反映了他当时思想的矛盾。) (2)后面几句,思想有无转变? 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 赞美和热爱。 (3)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课后学习 背诵三首诗词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体会诗中的意境。 课前预习:收集关于“月”的名句。 教学过程: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 8 - 2.朗诵全诗。 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思考: (1)开头两句的月宫境界,反映了什么? 反映词人对天上的向往。 (他写该词时正值政治失意,这正反映了他当时思想的矛盾。) (2)后面几句,思想有无转变? 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 赞美和热爱。 (3)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课后学习: 背诵三首诗词。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 2 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体会诗中的意境。 课前预习:收集关于“月”的名句。 教学过程: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一)导入: 背诵收集的关于“月”的名句 (二)师生共同分析《十五夜望月》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一一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 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 了梦乡。“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三字, 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 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 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 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 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 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扩 大了望月的范围。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 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 在哪一家。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三)分小组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一一秋思 2.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 思聚的情感。 (四)关于艾青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 9 - (一)导入: 背诵收集的关于“月”的名句 (二)师生共同分析《十五夜望月》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 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 了梦乡。“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三字, 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 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 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 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 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 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扩 大了望月的范围。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 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 在哪一家。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三)分小组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秋思 2.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 思聚的情感。 (四)关于艾青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1.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将海澄。浙江省金华县畈田将村人。他的 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年在上海出版 2.艾青的诗,往往较多地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 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 心声:诗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了向往、追求和讴歌。作为现实主义 诗人,他的作品中紧密结合现实、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又同新鲜的诗美结合在一起。 (五)研习课文《我的思念是圆的》 1.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月 亮只有中秋圆,言外之意是说其他时候的不圆,在这样的夜晚,人应该由不圆到圆 第二节,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 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跃然纸上。惟其如此,在这中 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 2.《我的思念是圆的》的结构特点: 第一节:思念圆一一月亮圆一一人不圆一一何时圆 第二节:思念圆—一果瓜圆——家不圆—一—何时圆 《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 的强烈愿望。 (六)课后作业: 在理解原诗、词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一首,发挥想像和联想,扩展成一个完整 的故事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 10 - 1.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将海澄。浙江省金华县畈田将村人。他的 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 年在上海出版。 2.艾青的诗,往往较多地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 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 心声;诗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了向往、追求和讴歌。作为现实主义 诗人,他的作品中紧密结合现实、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又同新鲜的诗美结合在一起。 (五)研习课文《我的思念是圆的》 1.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月 亮只有中秋圆,言外之意是说其他时候的不圆,在这样的夜晚,人应该由不圆到圆。 第二节,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 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跃然纸上。惟其如此,在这中 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 2.《我的思念是圆的》的结构特点: 第一节: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 第二节:思念圆——果瓜圆——家不圆——何时圆 3.《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 一的强烈愿望。 (六)课后作业: 在理解原诗、词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一首,发挥想像和联想,扩展成一个完整 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