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伤害与暴力 王书梅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第八章P194
儿童青少年伤害与暴力 王书梅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第八章 P194
青少年伤害与暴力-概述 ·定义(P194):是由各种物理性、化学性 生物性事件和心理行为因素导致个体发 生暂时性或永久性损失、残疾或死亡的 类疾病的总称
青少年伤害与暴力-概述 • 定义(P194):是由各种物理性、化学性 、生物性事件和心理行为因素导致个体发 生暂时性或永久性损失、残疾或死亡的一 类疾病的总称
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特点 口美国:交通、他杀、自杀、溺水、火灾 口中国:跌落、溺水、自杀 口男孩意外伤害死亡率高于女孩 口高发场所:家庭、幼儿园、学校
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特点 美国:交通、他杀、自杀、溺水、火灾 中国:跌落、溺水、自杀 男孩意外伤害死亡率高于女孩 高发场所:家庭、幼儿园、学校
伤害种类-根据意图分类 非有意伤害( unintentional injury) 有意伤害( intentional injury) 人与人之间 自我伤害 执法人员 战争、起义、骚乱 意图不确定
伤害种类-根据意图分类 • 非有意伤害 (unintentional injury) • 有意伤害(intentional injury) -人与人之间 -自我伤害 -执法人员 -战争、起义、骚乱 • 意图不确定
伤害原因分析- Haddon模型 人或主体 媒介 物质环境社会经济环境 事件前 事件中 事件后
伤害原因分析-Haddon模型 人或主体 媒介 物质环境 社会经济环境 事件前 事件中 事件后
自杀( suicide) 口定义:指个体在意识清醒情况下而非被迫以伤害方式结束 自己生命的行为。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 口分类: 自杀意念( suicide ideation),有结束生命的想法,但未付诸 实施; >自杀未遂 attempted suicide),采取行动,但因方式不当或 中途被救活而未成功; >自杀死亡( completed suicide),有自杀意图并采取行动而最 终导致死亡,其死亡有鲜明的“自我施与性
自杀(suicide) 定义:指个体在意识清醒情况下而非被迫以伤害方式结束 自己生命的行为。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 分类: 自杀意念(suicide ideation),有结束生命的想法,但未付诸 实施; 自杀未遂(attempted suicide),采取行动,但因方式不当或 中途被救活而未成功; 自杀死亡(completed suicide),有自杀意图并采取行动而最 终导致死亡,其死亡有鲜明的“自我施与性
自伤 口广义:泛指自杀、企图自杀以及以任何方式伤害自己身心 健康的行为。 口侠义:专指刻意的、直接的造成对身体的伤害,目的并非 想造成死亡结果,又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non -suicidal self- injury, Nss)分为五类: 高致命性;上吊、开枪、高处跳下、服农药等; 低致命性;过量服药、注射兴奋剂、切割伤、烧烫伤; 组织损伤;烧伤、抓伤、咬伤、烫伤等; 无肉眼可见损伤;过度运动、绝食、拒绝治疗等; 有潜在危害的自伤:故意酗酒、过量吸烟、自我封闭等
自伤 广义:泛指自杀、企图自杀以及以任何方式伤害自己身心 健康的行为。 侠义:专指刻意的、直接的造成对身体的伤害,目的并非 想造成死亡结果,又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分为五类: 高致命性;上吊、开枪、高处跳下、服农药等; 低致命性;过量服药、注射兴奋剂、切割伤、烧烫伤; 组织损伤;烧伤、抓伤、咬伤、烫伤等; 无肉眼可见损伤;过度运动、绝食、拒绝治疗等; 有潜在危害的自伤:故意酗酒、过量吸烟、自我封闭等
自杀流行现状与特征 口表现:意念一一计划一一行动 口分组: ①既无意念和计划,也无行动; ②有意念或(和)计划但未付诸行动; ③无自杀意念或(和)计划但有行动; ④有自杀意念和计划且付诸行动。 口表现规律: ①伴随年龄增长检出率上升; ②检出率与心理一情绪障碍的聚集密切关联; ③男女生在自杀行为的发生和起因伤都存在显著差异
自杀流行现状与特征 表现:意念--计划--行动 分组: ① 既无意念和计划,也无行动; ② 有意念或(和)计划但未付诸行动; ③ 无自杀意念或(和)计划但有行动; ④ 有自杀意念和计划且付诸行动。 表现规律: ① 伴随年龄增长检出率上升; ② 检出率与心理-情绪障碍的聚集密切关联; ③ 男女生在自杀行为的发生和起因伤都存在显著差异
自杀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一级亲属的自杀风险是一般人 群的10-15倍; 宿主(个体)因素:易感特质、人格障碍 和应对技巧不足; 环境因素:父母之一自伤、酗酒、家庭暴 力史;亲子沟通不良;早期经历过亲人自 杀;学校负性生活事件;媒体报道诱发
自杀的影响因素 • 遗传因素:一级亲属的自杀风险是一般人 群的10-15倍; • 宿主(个体)因素:易感特质、人格障碍 和应对技巧不足; • 环境因素:父母之一自伤、酗酒、家庭暴 力史;亲子沟通不良;早期经历过亲人自 杀;学校负性生活事件;媒体报道诱发
自杀机制 应激一易感模型:个性、应激源、社会心 理因素、神经递质 多因素模型:外部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影 响因素、个体生活环境因素、个人特质 See p202
自杀机制 • 应激-易感模型:个性、应激源、社会心 理因素、神经递质 • 多因素模型:外部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影 响因素、个体生活环境因素、个人特质 See P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