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学校群体心理 群体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沟通个体和社会的桥梁。学校是一个大群体,它包含许 多师生员工的各种小群体。为了有效地进行管理与教育,教育者不仅要了解学生个体心理发 展特征和规律,还要掌握群体心理的特点及规律,通过组织群体活动,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同时,借助对群体的研究,进一步理解学生个体在群体中的特有行为和心理状态。在此基础 上,加强对班集体的管理,遵循群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根据班集体的具体情况,促进 班集体的巩固和发展。另外,可以利用群体心理特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群体凝聚力, 密切师生关系,优化教育教学环境等。当然学校教育研究群体心理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学生 和教学等方面,它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均有积极影响 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 学校中的群体多种多样,有大有少,例如学校的领导班子、教导处、政教处、学生处 教研组等。学生方面的小到二三人的兴趣小组、班委会,大到班级、年级,乃至整个学校所 有学生。在学校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学校中的各种群体对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阶段的学生来 说影响是巨大的,直接关系到学生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发展。同时学生也通过群体活动对 其他成员产生影响,以形成某种心理气氛,使群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群体与个体之间发生 着相互影响。 、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 )群体 所谓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 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还可称为团体 (二)群体的特征 群体是个体的集合,但不是一定数量个体简单偶然的集合。那些萍水相逢、偶然聚合的 电影观众、街头围观者等,都不能称之为群体。作为群体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共同的目标 任何群体都有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是群体所有成员进行活动的方向、目的及标准。没 有目标,群体不仅失去动力,还会失去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也正是由于成员目标的一致,才 使群体成员产生共同兴趣和愿望,从而联合在一起。群体目标可能是任务目标,也可能是社 会情绪需要的目标。不论每个成员是否都清醒地意识到目标的价值及意义,都要通力合作实 现目标 2.共同的情感 群体成员之间进行频繁的交往,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认同,在心理上意识到 对方,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从而建立起我们同属一群〃的我们感〃和”归属感〃。群 体成员在心理上发生共鸣,对成败荣辱有共同感受体验,产生相应的情感和相互情感依赖关 3.共同的价值规范 每个群体内都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约束和控制群体成员的 强大压力。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在行为、思想、态度上都必须遵守这些规范准则,谁如果违反 将受到孤立与惩罚,甚至被取消成员资格 4.一定的组织机构 在群体中,每个成员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着相应的角色。其核心成员占居领导地位, 掌握支配群体的权力,并指导控制群体的活动。而多数成员处于从属地位,扮演着相应的角 色,且按角色的行为模式进行交往、活动等 以上是群体存在的因素和特征,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兼备,才能称其为群体 (三)群体的分类 群体的类型很多,各种各样。每一种群体的性质、结构、作用和存在方式等各不相同
第七章 学校群体心理 群体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沟通个体和社会的桥梁。学校是一个大群体,它包含许 多师生员工的各种小群体。为了有效地进行管理与教育,教育者不仅要了解学生个体心理发 展特征和规律,还要掌握群体心理的特点及规律,通过组织群体活动,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同时,借助对群体的研究,进一步理解学生个体在群体中的特有行为和心理状态。在此基础 上,加强对班集体的管理,遵循群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根据班集体的具体情况,促进 班集体的巩固和发展。另外,可以利用群体心理特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群体凝聚力, 密切师生关系,优化教育教学环境等。当然学校教育研究群体心理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学生 和教学等方面,它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均有积极影响。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学校中的群体多种多样,有大有少,例如学校的领导班子、教导处、政教处、学生处、 教研组等。学生方面的小到二三人的兴趣小组、班委会,大到班级、年级,乃至整个学校所 有学生。在学校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学校中的各种群体对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阶段的学生来 说影响是巨大的,直接关系到学生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发展。同时学生也通过群体活动对 其他成员产生影响,以形成某种心理气氛,使群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群体与个体之间发生 着相互影响。 一、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 (一)群体 所谓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 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还可称为团体。 (二)群体的特征 群体是个体的集合,但不是一定数量个体简单偶然的集合。那些萍水相逢、偶然聚合的 电影观众、街头围观者等,都不能称之为群体。作为群体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共同的目标 任何群体都有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是群体所有成员进行活动的方向、目的及标准。没 有目标,群体不仅失去动力,还会失去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也正是由于成员目标的一致,才 使群体成员产生共同兴趣和愿望,从而联合在一起。群体目标可能是任务目标,也可能是社 会情绪需要的目标。不论每个成员是否都清醒地意识到目标的价值及意义,都要通力合作实 现目标。 2.共同的情感 群体成员之间进行频繁的交往,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认同,在心理上意识到 对方,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从而建立起“我们同属一群”的“我们感”和“归属感”。群 体成员在心理上发生共鸣,对成败荣辱有共同感受体验,产生相应的情感和相互情感依赖关 系。 3.共同的价值规范 每个群体内都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约束和控制群体成员的 强大压力。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在行为、思想、态度上都必须遵守这些规范准则,谁如果违反 将受到孤立与惩罚,甚至被取消成员资格。 4.一定的组织机构 在群体中,每个成员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着相应的角色。其核心成员占居领导地位, 掌握支配群体的权力,并指导控制群体的活动。而多数成员处于从属地位,扮演着相应的角 色,且按角色的行为模式进行交往、活动等。 以上是群体存在的因素和特征,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兼备,才能称其为群体。 (三)群体的分类 群体的类型很多,各种各样。每一种群体的性质、结构、作用和存在方式等各不相同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把群体分为若干种类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按照群体内各种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等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 体。正式群体指有着规定的正式结构,定员编制,有特定的组织目标,根据正式文件和章程 而建立的群体。如学校中各级党政组织、工青妇组织、学生班组等。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 成的,没有明文规定和定员编制,成员间以喜爱、兴趣、需要等相容或一致为基础而形成的 群体。如学生中自发结成的朋友群体、同乡群体、兴趣小组等。 2.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从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可把群体分为这两种。假设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 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的群体,又叫统计群体。如男性、女性群体,青年、老年群体,工 人、学生群体等。实际群体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实际存在的,成员间有直接和间接实际联 系的群体,如学生的班、级、组等都是 3.大群体和小群体 这是根据群体的规模来划分的,大小是相对的,心理学上以成员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个人 间的接触和联系作为划分大小群体的标准。所谓大群体,是指人数众多,成员间只有很少或 间接的联系,没有直接的交往与互动。如一个国家、民族等都可称为大群体。而小群体是指 人数较少,成员间有直接交往和联系,关系密切,交往频繁的群体。小群体一般是指四十人 左右的群体,学校、企业的班组都可看作小群体 4.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这是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 rpob CKI.A.B)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 间关系密切程度,对群体的一种独特分类。所谓松散群体,是指成员间的关系不以共同活动 的目的、内容、意义和价值为中介的人群集合体。如同室的病人、同车的乘客、同商店的顾 客等。松散群体进一步发展有可能成为联合群体。其特点是成员有共同的活动,但这种活动 只有个人意义,成员间的关系是以对每个成员具有个别意义的群体活动为中介的。如为了比 赛临时组合的球队。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集体。它是成员间的关系以有个人意义和社会 意义的群体活动内容为中介的群体,也就是集体成员不仅认识到共同活动对个人和集体的利 而且还认识到对整个社会的价值。 (四)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 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群 体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1.教育功能 学校群体是种特殊的教育群体,它与社会中的其他群体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具有教育 的特定功能。在文明社会里,新生的一代要完成独立走向社会的准备过程,要形成适应现代 社会要求的健全人格,主要依靠学校而不是社会的其他机构和部门,因为学校群体作为一种 教育群体,它所具有的培养和塑造下一代的教育功能是社会的其他任何群体都无法比拟和替 代的。也正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群体中,青少年一代获得了正规、系统的教育,身心的整体 素质得以充分发展和提高 2.归属功能 这是指学校群体能给个体情感上的依靠,使群体内各个成员在发生相互作用时,行为上 表现为协调一致,彼此体会到大家同属某一群体,产生我们是同班的〃、同校的〃、"同 足球队的〃等类似情感体验。归属感在一般情况下,不一定表现得很强烈,只有当群体受到 表扬与奖励、惩罚与攻击时,归属感才会增强。通常一个人同时隶属于许多不同的群体,如 个学生可能同时属于班集体、少先队、足球队、兴趣小组等,虽然他接受这些群体的影响 会产生一定的归属感,但对自己某一个最主要的群体的归属感最为强烈 3.认同功能 这是学校群体能对个体的认知提供知识和信息,使各个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 同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群体之所以有认同功能,通常是由于这个群体自身具有 一定的权威性、影响力和吸引力。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其自愿接受群体影响并与之融为一 体的心理基础,也是使学校这一群体保持内在整体性的心理基础。群体的认同感还会相互影 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尤其当个人对外界情况不明,情绪焦虑不安,判断能力不足时, 更容易接受其他成员的影响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把群体分为若干种类: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按照群体内各种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等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 体。正式群体指有着规定的正式结构,定员编制,有特定的组织目标,根据正式文件和章程 而建立的群体。如学校中各级党政组织、工青妇组织、学生班组等。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 成的,没有明文规定和定员编制,成员间以喜爱、兴趣、需要等相容或一致为基础而形成的 群体。如学生中自发结成的朋友群体、同乡群体、兴趣小组等。 2.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从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可把群体分为这两种。假设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 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的群体,又叫统计群体。如男性、女性群体,青年、老年群体,工 人、学生群体等。实际群体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实际存在的,成员间有直接和间接实际联 系的群体,如学生的班、级、组等都是。 3.大群体和小群体 这是根据群体的规模来划分的,大小是相对的,心理学上以成员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个人 间的接触和联系作为划分大小群体的标准。所谓大群体,是指人数众多,成员间只有很少或 间接的联系,没有直接的交往与互动。如一个国家、民族等都可称为大群体。而小群体是指 人数较少,成员间有直接交往和联系,关系密切,交往频繁的群体。小群体一般是指四十人 左右的群体,学校、企业的班组都可看作小群体。 4.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这是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Петровский.А.В)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 间关系密切程度,对群体的一种独特分类。所谓松散群体,是指成员间的关系不以共同活动 的目的、内容、意义和价值为中介的人群集合体。如同室的病人、同车的乘客、同商店的顾 客等。松散群体进一步发展有可能成为联合群体。其特点是成员有共同的活动,但这种活动 只有个人意义,成员间的关系是以对每个成员具有个别意义的群体活动为中介的。如为了比 赛临时组合的球队。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集体。它是成员间的关系以有个人意义和社会 意义的群体活动内容为中介的群体,也就是集体成员不仅认识到共同活动对个人和集体的利 益,而且还认识到对整个社会的价值。 (四)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 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群 体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1.教育功能 学校群体是种特殊的教育群体,它与社会中的其他群体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具有教育 的特定功能。在文明社会里,新生的一代要完成独立走向社会的准备过程,要形成适应现代 社会要求的健全人格,主要依靠学校而不是社会的其他机构和部门,因为学校群体作为一种 教育群体,它所具有的培养和塑造下一代的教育功能是社会的其他任何群体都无法比拟和替 代的。也正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群体中,青少年一代获得了正规、系统的教育,身心的整体 素质得以充分发展和提高。 2.归属功能 这是指学校群体能给个体情感上的依靠,使群体内各个成员在发生相互作用时,行为上 表现为协调一致,彼此体会到大家同属某一群体,产生“我们是同班的”、“同校的”、“同一 足球队的”等类似情感体验。归属感在一般情况下,不一定表现得很强烈,只有当群体受到 表扬与奖励、惩罚与攻击时,归属感才会增强。通常一个人同时隶属于许多不同的群体,如 一个学生可能同时属于班集体、少先队、足球队、兴趣小组等,虽然他接受这些群体的影响 会产生一定的归属感,但对自己某一个最主要的群体的归属感最为强烈。 3.认同功能 这是学校群体能对个体的认知提供知识和信息,使各个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 同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群体之所以有认同功能,通常是由于这个群体自身具有 一定的权威性、影响力和吸引力。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其自愿接受群体影响并与之融为一 体的心理基础,也是使学校这一群体保持内在整体性的心理基础。群体的认同感还会相互影 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尤其当个人对外界情况不明,情绪焦虑不安,判断能力不足时, 更容易接受其他成员的影响
4.支持功能 当个体的思想、观点、情感、行为方式符合群体的规范、期望和利益时,群体就会给予 他赞许和鼓励,以支持其行为,从而使他的行为得到进一步强化,使个体的信心增强,行为 持续进行,推动其前进。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从学校群体中获得肯定、鼓励和支持,而学习 困难的学生更渴望从学校、班级和同学中获得理解和支持,以摆脱困境。群体对其成员的支 持作用及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对成员有一定的吸引力,成员对自己所隶属的群 体持肯定的态度,即热爱自己的群体;二是个人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影响、 地位和威信,因此,个人希望群体来支持自己和表扬自己。缺乏这两个先决条件,即使群体 要去支持成员的行为,也起不了多大的强化作用 二、班级与班集体 班级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学校 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为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按 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教育管理的需要组织起来的正式群体。 学校中的班级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在学校的绝大 部分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在学校交往的最重要最多的对象是班级里的同学,班级是学生 进行集体活动的基本场所,是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微观环境。具有良好班风的班 级,积极因素多,进步力量强,能给学生以各方面的正面教育和积极影响。它既能防止班级 内不健康的小团体的形成,抵制不良风气、不良思想的侵扰,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产生, 又能使好的思想和行为得到传播、吸收和加强,保证学生有一个稳定的、良好的学习和生活 环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及其他优良品德,锻炼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 的心理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班级并非一经组成,就能起到这些积极作用的,要发展 成班集体,还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二)班集体及其特征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进一步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在一般班级群体的基础上经过有意识、 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建设而形成的一种高级社会群体。一所学校里有许多班级,但不 定都是已达到高级发展阶段的班级。作为班集体,它需具备自己的特征: 班集体的目标特征 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目标特征。每个班集体都有自己的目标,它是所有集体成员共同努 力所要达到的目的。集体活动的开展取决于集体的目标,没有集体的目标,集体本身就很难 生存和发展。在集体中,学生能够把社会和学校明文规定的教育目标内化为自己的目标,达 到群体成员之间目标定向的统一,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的统一。由于目标定向的统一,班集 体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2.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集体主义取向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班集体崇尚集体主义精神,但并不排斥和消灭个人 的行动自由和否定个人的兴趣爱好。在班集体内,关心集体,爱护集体,遵守集体的规范 把集体的利益和荣誉放在第一位,是班级生活的主旋律。个人以自己为班集体的一员为荣, 必要时能为了班集体而放弃自己的利益,改掉自己的缺点,这些都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 3.班集体的行动特征 令行禁止是班集体的行动特征。在一般的班级里,由于存在着目标定向分歧等原因,有 些想办的事常常可能议而不决,不了了之。而班集体则不同,它已经形成集体领导和决策的 方式,只要认为是值得去做的事,一经决定就会立即去做。同样,班集体不认可的事,一经 决定不做就得立即停止,即使个人有不同意见,也要服从。班集体的行动特征,充分反映了 严格的行为规范及纪律约束,没有这一点,无法保证班集体的令行禁止 4.班集体的情感特征 彼此相悦相容是班集体的情感特征。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彼此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支 持,因而感到十分愉快,这是社会上其他群体难以具备的特征。在班集体中,巨大的包容性 可以满足各种个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人都可从中得到关心、照顾和帮助,而不会遭排斥, 受歧视,它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积极的体验和感受
4.支持功能 当个体的思想、观点、情感、行为方式符合群体的规范、期望和利益时,群体就会给予 他赞许和鼓励,以支持其行为,从而使他的行为得到进一步强化,使个体的信心增强,行为 持续进行,推动其前进。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从学校群体中获得肯定、鼓励和支持,而学习 困难的学生更渴望从学校、班级和同学中获得理解和支持,以摆脱困境。群体对其成员的支 持作用及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对成员有一定的吸引力,成员对自己所隶属的群 体持肯定的态度,即热爱自己的群体;二是个人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影响、 地位和威信,因此,个人希望群体来支持自己和表扬自己。缺乏这两个先决条件,即使群体 要去支持成员的行为,也起不了多大的强化作用。 二、班级与班集体 (一)班级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学校 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为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按 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教育管理的需要组织起来的正式群体。 学校中的班级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在学校的绝大 部分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在学校交往的最重要最多的对象是班级里的同学,班级是学生 进行集体活动的基本场所,是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微观环境。具有良好班风的班 级,积极因素多,进步力量强,能给学生以各方面的正面教育和积极影响。它既能防止班级 内不健康的小团体的形成,抵制不良风气、不良思想的侵扰,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产生, 又能使好的思想和行为得到传播、吸收和加强,保证学生有一个稳定的、良好的学习和生活 环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及其他优良品德,锻炼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 的心理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班级并非一经组成,就能起到这些积极作用的,要发展 成班集体,还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二)班集体及其特征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进一步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在一般班级群体的基础上经过有意识、 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建设而形成的一种高级社会群体。一所学校里有许多班级,但不一 定都是已达到高级发展阶段的班级。作为班集体,它需具备自己的特征: 1.班集体的目标特征 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目标特征。每个班集体都有自己的目标,它是所有集体成员共同努 力所要达到的目的。集体活动的开展取决于集体的目标,没有集体的目标,集体本身就很难 生存和发展。在集体中,学生能够把社会和学校明文规定的教育目标内化为自己的目标,达 到群体成员之间目标定向的统一,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的统一。由于目标定向的统一,班集 体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2.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集体主义取向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班集体崇尚集体主义精神,但并不排斥和消灭个人 的行动自由和否定个人的兴趣爱好。在班集体内,关心集体,爱护集体,遵守集体的规范, 把集体的利益和荣誉放在第一位,是班级生活的主旋律。个人以自己为班集体的一员为荣, 必要时能为了班集体而放弃自己的利益,改掉自己的缺点,这些都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 向。 3.班集体的行动特征 令行禁止是班集体的行动特征。在一般的班级里,由于存在着目标定向分歧等原因,有 些想办的事常常可能议而不决,不了了之。而班集体则不同,它已经形成集体领导和决策的 方式,只要认为是值得去做的事,一经决定就会立即去做。同样,班集体不认可的事,一经 决定不做就得立即停止,即使个人有不同意见,也要服从。班集体的行动特征,充分反映了 严格的行为规范及纪律约束,没有这一点,无法保证班集体的令行禁止。 4.班集体的情感特征 彼此相悦相容是班集体的情感特征。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彼此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支 持,因而感到十分愉快,这是社会上其他群体难以具备的特征。在班集体中,巨大的包容性 可以满足各种个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人都可从中得到关心、照顾和帮助,而不会遭排斥, 受歧视,它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积极的体验和感受
(三)班集体形成与阶段 班级从组成到变成班集体,需要一个过程。根据集体的主要特征和构成要素,可以将集 体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这样一些阶段。见表7-1,由表可见,班集体的形成过程,涉及到集体 目标的确定,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人际关系的建立,班级活动的开展,行为规范的内化, 正确舆论的形成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教师要因势利导,有针对性采取正确对策 加速班集体形成的过程。 表7-1班集体发展阶段的划分 表7-1班集体发展阶段的划分 共同活动的 阶段 相互作用 组织结构 集体舆论 目的与任务 前共同活动的目的与互相观望、探索,教师及其指定的表面上既无争论 任务来自外部的教育从好感或恶感出发学生助手依靠行政也无共同意见与态 期要求(主要来自教师)。个别学生开始接近。手段组织班级,度 部分积极分子带头在时空因素与个学生的地位与作对班级的个别间 初接受教育要求,并协助性因素的基础上形|用开始分化,出现各题开始出现争论 教师向其余大多数学成小团体 种活动的带头者与 期生提出,有些学生开始 追随者 提出符合部分学生愿 望的个别目的与任务 多数学生接受了教各小团体开始出得到多数人拥护多数学生对班级 育要求,并向个别较差现改组、扩大、联合的领袖式人物开始的基本问题开始形 学生提出,学生开始自的趋势。 现。多数学生对班成一致的意见和态 已提出符合大多数学 级的基本问题开始度。 生愿望的目的与任务 形成一致的意见和 态度 后不要外来监督,自己 大多数学生能团领袖式人物与积形成强有力的集 能经常提出要求,自觉结友爱,平等互助,极分子组成班级核体舆论 期守,认真执行,友好往来 心,形成既有集中又 有民主的组织 来源:黄希庭主编,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397 (引自黄希庭主编《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397页。) (四)班集体的类型 根据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可以将班集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聚合型 这样的班集体形式上聚合到一个班级,虽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但其成员仍然是缺乏联系 的相对独立的个体。学生彼此之间生疏,缺乏交往,没有明确的集体目标,集体活动由学校 和教师组织,班级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种类型的班集体多处在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前期, 刚入学的新生班在一段时间就是这种状况 2.初具雏形型 这样的班集体有四个主要标志,其一是班集体中具有能把多数同学团结起来,协助班主 任开展工作的学生骨干和班干部队伍。二是同学之间有了共同的感受和语言,交往频繁,相 互关心,相互合作。三是班级大多数成员开始关心和参与班级活动,并且愿意为班级活动的 成功付出努力。四是班级规范和班级舆论初步形成,班级的影响力、吸引力增大。但是班级 的目标还尚未十分明确,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也不太突出,班集体对成员的约束力和吸引 力有限,凝聚力不高。这种类型的班集体多处于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中期阶段 3.理想成熟型 在一个理想的、成熟的班集体中,除初具雏形型所具有的四个标志继续有更好的发展之 外,更为突出的是它有高度的自主性和高度的凝聚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很强,创造性得到充 分的发挥,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出新的班级发展目标,并采取相应的行动适应外界的多种要求
(三)班集体形成与阶段 班级从组成到变成班集体,需要一个过程。根据集体的主要特征和构成要素,可以将集 体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这样一些阶段。见表 7-1,由表可见,班集体的形成过程,涉及到集体 目标的确定,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人际关系的建立,班级活动的开展,行为规范的内化, 正确舆论的形成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教师要因势利导,有针对性采取正确对策, 加速班集体形成的过程。 表 7-1 班集体发展阶段的划分 (引自黄希庭主编《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第 1 版,第 397 页。) (四)班集体的类型 根据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可以将班集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聚合型 这样的班集体形式上聚合到一个班级,虽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但其成员仍然是缺乏联系 的相对独立的个体。学生彼此之间生疏,缺乏交往,没有明确的集体目标,集体活动由学校 和教师组织,班级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种类型的班集体多处在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前期, 刚入学的新生班在一段时间就是这种状况。 2.初具雏形型 这样的班集体有四个主要标志,其一是班集体中具有能把多数同学团结起来,协助班主 任开展工作的学生骨干和班干部队伍。二是同学之间有了共同的感受和语言,交往频繁,相 互关心,相互合作。三是班级大多数成员开始关心和参与班级活动,并且愿意为班级活动的 成功付出努力。四是班级规范和班级舆论初步形成,班级的影响力、吸引力增大。但是班级 的目标还尚未十分明确,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也不太突出,班集体对成员的约束力和吸引 力有限,凝聚力不高。这种类型的班集体多处于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中期阶段。 3.理想成熟型 在一个理想的、成熟的班集体中,除初具雏形型所具有的四个标志继续有更好的发展之 外,更为突出的是它有高度的自主性和高度的凝聚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很强,创造性得到充 分的发挥,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出新的班级发展目标,并采取相应的行动适应外界的多种要求
和变化。高度的凝聚力,体现在班集体对每个成员有强大的吸引力,集体舆论的质量很高, 成员之间交往非常频繁,心理相容,争相为集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家齐心协力,团 结一致,具有优良的班风。这种类型的班集体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最后期,也是学生班集 体建设的理想目标 (五)教师在班集体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 建设和管理班集体,是所有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教书育人活动必 不可少的组成方面。关于教师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的职能,人们从不同角度作了多方面的研 究,一个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教师在班集体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履行着多种职能 1.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教育者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担负着培养学生优良品德,进行思 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威信和由此而形成的核心地位,充当班集体的 教育者。教师可以通过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并进行科学的管理,不断提高集体的力量 来教育集体中的每个学生。只有在良好的班集体这个小社会中,学生才会从小受到集体主义 的熏陶。在集体的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在与集体成员的相互接触和共同活动中,学生 会逐渐认识到集体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从而爱集体爱国家,树立起为社会为国家利益献身的 信念,逐渐学会如何处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法律的关系,并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同时逐渐 熟悉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团结一致、互爱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型人际关系。这 就是教师通过教育与管理班集体,并在集体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的过程 2.教师是班集体管理和建设的组织者 为了使班集体的管理与建设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教师要充当班集体管理和 建设的组织者,保证班集体健康、有序地发展。这要求教师运用教育科学的理论,在调查和 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理想可行的班级模式和发展蓝图,作为管理和建设班集体的目标及 实现目标的途径。教师在建设管理班集体时,重要的是组织设计好目标,使目标不仅能体现 学校德育工作和教育活动的总目标,还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当然教师应注意目 标要适合班集体发展的水平,遵循班集体的客观发展规律,设计出班集体发展的最佳目标, 并可以有计划、分阶段的将班级逐步培养成良好的集体 3.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领导者 领导是一种影响集体的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对班级的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进行领导和指 示,并使其协调一致,完成目标设置和目标实现。在班级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处在领导 地位,这方面的技能较教学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教师的领导方式和领导风格直接影响良好班 的形成和学生个性、学习习惯的培养,甚至影响学习成绩。可以说教师在班级中从事一切 事务和活动,没有比领导才能与艺术更重要了。教师在班集体中的领导功能具体表现为对班 级学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权威、地位、职权及其运用,这些构 成了教师的职权影响力。另一是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经验、才能及个性等,构成了自然影 响力。这两者相辅相成,是确立教师在班级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威望,使学生接受领导的重要 因素 4教师是班集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创造者 教学班级是由数十名左右的学生组成的一个独特的社会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新 人就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建立个人与集体和 社会间和谐协调的关系,以保证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因此要悉心研究分析班级 学生的人际关系,指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与社会各层次人员的交往,对班级人际关系实 施科学管理。教师研究和掌握班集体人际关系的特点及规律,其目的是为了着手调整不利于 班集体建设的各种人际关系,按照社会的要求,设计指导班级人际关系的新结构,创造良好 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和生活。为此教师要创设形成班级良好人际 关系的最优化环境,掌握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的规律和基本特点,研究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控制人际关系发展的趋势,改善班级的人际沟通,指导学生正常自然地交往,正确诱导和管 理班级内部非正式群体,防止学生人际关系紧张 第二节学生非正式群体及教育管理 除了学生班集体这样的正式群体外,学校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学生非正式群体。有些非
和变化。高度的凝聚力,体现在班集体对每个成员有强大的吸引力,集体舆论的质量很高, 成员之间交往非常频繁,心理相容,争相为集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家齐心协力,团 结一致,具有优良的班风。这种类型的班集体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最后期,也是学生班集 体建设的理想目标。 (五)教师在班集体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 建设和管理班集体,是所有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教书育人活动必 不可少的组成方面。关于教师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的职能,人们从不同角度作了多方面的研 究,一个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教师在班集体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履行着多种职能。 1.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教育者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担负着培养学生优良品德,进行思 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威信和由此而形成的核心地位,充当班集体的 教育者。教师可以通过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并进行科学的管理,不断提高集体的力量, 来教育集体中的每个学生。只有在良好的班集体这个小社会中,学生才会从小受到集体主义 的熏陶。在集体的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在与集体成员的相互接触和共同活动中,学生 会逐渐认识到集体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从而爱集体爱国家,树立起为社会为国家利益献身的 信念,逐渐学会如何处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法律的关系,并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同时逐渐 熟悉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团结一致、互爱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型人际关系。这 就是教师通过教育与管理班集体,并在集体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的过程。 2.教师是班集体管理和建设的组织者 为了使班集体的管理与建设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教师要充当班集体管理和 建设的组织者,保证班集体健康、有序地发展。这要求教师运用教育科学的理论,在调查和 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理想可行的班级模式和发展蓝图,作为管理和建设班集体的目标及 实现目标的途径。教师在建设管理班集体时,重要的是组织设计好目标,使目标不仅能体现 学校德育工作和教育活动的总目标,还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当然教师应注意目 标要适合班集体发展的水平,遵循班集体的客观发展规律,设计出班集体发展的最佳目标, 并可以有计划、分阶段的将班级逐步培养成良好的集体。 3.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领导者 领导是一种影响集体的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对班级的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进行领导和指 示,并使其协调一致,完成目标设置和目标实现。在班级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处在领导 地位,这方面的技能较教学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教师的领导方式和领导风格直接影响良好班 风的形成和学生个性、学习习惯的培养,甚至影响学习成绩。可以说教师在班级中从事一切 事务和活动,没有比领导才能与艺术更重要了。教师在班集体中的领导功能具体表现为对班 级学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权威、地位、职权及其运用,这些构 成了教师的职权影响力。另一是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经验、才能及个性等,构成了自然影 响力。这两者相辅相成,是确立教师在班级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威望,使学生接受领导的重要 因素。 4.教师是班集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创造者 教学班级是由数十名左右的学生组成的一个独特的社会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新 人就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建立个人与集体和 社会间和谐协调的关系,以保证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因此要悉心研究分析班级 学生的人际关系,指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与社会各层次人员的交往,对班级人际关系实 施科学管理。教师研究和掌握班集体人际关系的特点及规律,其目的是为了着手调整不利于 班集体建设的各种人际关系,按照社会的要求,设计指导班级人际关系的新结构,创造良好 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和生活。为此教师要创设形成班级良好人际 关系的最优化环境,掌握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的规律和基本特点,研究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控制人际关系发展的趋势,改善班级的人际沟通,指导学生正常自然地交往,正确诱导和管 理班级内部非正式群体,防止学生人际关系紧张。 第二节 学生非正式群体及教育管理 除了学生班集体这样的正式群体外,学校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学生非正式群体。有些非
正式群体就存在于学生班集体之中。这些非正式群体大多是为了满足同学之间相互交往、交 流思想、交流情感等需要,而由一些兴趣、爱好、习惯、观点、志向、态度一致的学生自发 结合而成的。和学生正式群体如班集体相比,非正式群体有自己的特征,它对学生既有积极 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为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非正式群体概念 ¨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先驱者梅奥教授(E.Mayo)在其著名的霍 桑实验(1924-1932)中相对于正式群体第一次提出的。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 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 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如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课外活 动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以及其他三五成群的小团体、小团伙等。而学校中存在的学 生少先队、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班委会等则不属于非正式群体,而是正式群体。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正式群体往往很难一一满足他们丰富复杂 的需要,而通过组成一些非正式群体的途径可以获得一定满足,于是各种各样公开或不公开 的非正式群体就自然生成。在学校里,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始终客观存在着,不容否定,也毋 需否定。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特别是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只重视正式 群体如班集体、少先队、团支部、学生会等建设,而对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缺乏科学全面的 认识,忽视和否定他们的存在与作用,或者加以粗暴干涉和强行取缔,结果导致了教育管理 上的许多失误偏差,并使班集体等正式群体的建设受到损害。为有效地加强对学生非正式群 体的引导和教育,需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学生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一样,都属于群体的一种类型,因此都具有群体的特征,但 由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结构、规范、功能等具有自己的特点,就决定了它和正式群体相比 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 他们往往是三五成群,只是一个小团体、小团伙,一般来说,在5人左右,或更小。而 正式群体则不同,绝大多数在10人以上,例如班集体、学生会、团组织等等。这是由于正 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组建的,所以可按需要形成较大的规模。而非正式群体,由于它的形成 是自发的,是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而生成,所以不可能规模很大和人数较多。否则成员 之间难以进行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也就无法形成群体。据调查,无论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 兴趣爱好小组,课外活动小组,还是一些帮派团伙,人数一般都在10人以下。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束性 学生非正式群体不象班集体那样的正式群体有明文规定的规范如条约、公约、守则、纪 律、准则等,但这不等于它没有行为规范,只是这种规范是无形的、不成文的,是从他们各 自共同利益、需要、情趣和爱好出发而自发约定俗成的,它对每个成员行为的指导和调节作 用,有时比正式群体规范的作用更有效和显著。因为这些不成文的无形的规范,是群体成员 共同心理特点的表现和反映,与成员内在心理需求比较融合,加之非正式群体规模不大,很 容易相互监督和参照,因而这些无形的规范就具有很大的约束力。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 一般说来,维系学生正式群体存在的主要因素是外部因素,如明确的组织制度、规范条 约、定员编制、内部的分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职责等。而他们的非正式群体则不一样 维系存在的主要因素在内部,维系力量来自成员间的情趣利益一致,或爱好、志向、个性等 相同或相似,以及需要、情感、思想等相容,因而也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种强的凝聚力 突出表现在非正式群体的自卫性和排外性上 (四)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袖人物)的权威性 学生非正式群体也象正式群体中的班集体、学生会等一样有自己核心人物,即领袖人物 不过并非像正式群体由上级组织或官方任命和派遣,也不是全体学生通过正式途径推举产生 的,基本上是自然形成,凭借其本身固有的内在影响力如知识、经历、特长、能力、品德、 体力等而自发成为核心。这样的首领人物在群体内有很高的威信,对成员有一种无形的吸引 力。其首领人物虽然没有学校班级赋予的正式职务和权力,但却对周围的同学具有较大的影
正式群体就存在于学生班集体之中。这些非正式群体大多是为了满足同学之间相互交往、交 流思想、交流情感等需要,而由一些兴趣、爱好、习惯、观点、志向、态度一致的学生自发 结合而成的。和学生正式群体如班集体相比,非正式群体有自己的特征,它对学生既有积极 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为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一、非正式群体概念 “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先驱者梅奥教授(E. Mayo)在其著名的霍 桑实验(1924-1932)中相对于正式群体第一次提出的。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 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 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如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课外活 动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以及其他三五成群的小团体、小团伙等。而学校中存在的学 生少先队、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班委会等则不属于非正式群体,而是正式群体。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正式群体往往很难一一满足他们丰富复杂 的需要,而通过组成一些非正式群体的途径可以获得一定满足,于是各种各样公开或不公开 的非正式群体就自然生成。在学校里,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始终客观存在着,不容否定,也毋 需否定。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特别是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只重视正式 群体如班集体、少先队、团支部、学生会等建设,而对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缺乏科学全面的 认识,忽视和否定他们的存在与作用,或者加以粗暴干涉和强行取缔,结果导致了教育管理 上的许多失误偏差,并使班集体等正式群体的建设受到损害。为有效地加强对学生非正式群 体的引导和教育,需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学生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一样,都属于群体的一种类型,因此都具有群体的特征,但 由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结构、规范、功能等具有自己的特点,就决定了它和正式群体相比, 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 他们往往是三五成群,只是一个小团体、小团伙,一般来说,在 5 人左右,或更小。而 正式群体则不同,绝大多数在 10 人以上,例如班集体、学生会、团组织等等。这是由于正 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组建的,所以可按需要形成较大的规模。而非正式群体,由于它的形成 是自发的,是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而生成,所以不可能规模很大和人数较多。否则成员 之间难以进行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也就无法形成群体。据调查,无论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 兴趣爱好小组,课外活动小组,还是一些帮派团伙,人数一般都在 10 人以下。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束性 学生非正式群体不象班集体那样的正式群体有明文规定的规范如条约、公约、守则、纪 律、准则等,但这不等于它没有行为规范,只是这种规范是无形的、不成文的,是从他们各 自共同利益、需要、情趣和爱好出发而自发约定俗成的,它对每个成员行为的指导和调节作 用,有时比正式群体规范的作用更有效和显著。因为这些不成文的无形的规范,是群体成员 共同心理特点的表现和反映,与成员内在心理需求比较融合,加之非正式群体规模不大,很 容易相互监督和参照,因而这些无形的规范就具有很大的约束力。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 一般说来,维系学生正式群体存在的主要因素是外部因素,如明确的组织制度、规范条 约、定员编制、内部的分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职责等。而他们的非正式群体则不一样, 维系存在的主要因素在内部,维系力量来自成员间的情趣利益一致,或爱好、志向、个性等 相同或相似,以及需要、情感、思想等相容,因而也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种强的凝聚力 突出表现在非正式群体的自卫性和排外性上。 (四)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袖人物)的权威性 学生非正式群体也象正式群体中的班集体、学生会等一样有自己核心人物,即领袖人物, 不过并非像正式群体由上级组织或官方任命和派遣,也不是全体学生通过正式途径推举产生 的,基本上是自然形成,凭借其本身固有的内在影响力如知识、经历、特长、能力、品德、 体力等而自发成为核心。这样的首领人物在群体内有很高的威信,对成员有一种无形的吸引 力。其首领人物虽然没有学校班级赋予的正式职务和权力,但却对周围的同学具有较大的影
响力,可以左右小团体内每个同学的一言一行,而其他同学却以他为中心,无条件地自愿接 受他的指挥,服从安排 (五)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和随意性 非正式群体由于其规模较小,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所以成员之间的交往和关系极为密 切,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畅通,只要校内外、班级内外发生一点事情,小团伙内的学生就会 迅速传递和交流信息,直到人人知晓。与此同时,由于这种信息的传递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故随意性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好恶倾向,所以,流动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质和量上均有 一定的偏差。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 (一)非正式群体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 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为满足自身心理需要而产生的。由于学生正式群体活动是为满足总体 需要而组织的活动,这些活动无法满足每个学生丰富复杂的心理需要,于是为弥补这一不足 学生的非正式群体自然形成。非正式群体的这种积极功能突出地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满足 了精神生活的需求。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志趣、情感以及在这些观念形态指导下的 行为,不但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而且还希望得到他人的共鸣,以获同情、 理解和支持。而在正式群体和组织中表达这些精神生活,往往没有适当的机会和渠道,这就 势必将那些不适合在正式公开场合与渠道显露的事情和思想,在非正式群体或场合中渲泄 这样可以减轻心理上的压抑,消除紧张状态,保持心理平衡,调适精神生活。第二,通过非 正式群体可以使学生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有效地安排闲暇消遣。学生通过非正式群体活动, 丰富了闲暇消遣,活跃了业余生活,这些对维护身心健康,保持旺盛的精力,提高适应能力,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非正式群体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巩固 任何群体的存在都以群体成员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为前提。非正式群体的行为规范一般 是由学生约定俗成的,无形的,但成员都能自觉遵守本群体的规范,没有什么强迫性。可是, 如果谁违反了这种规范就会受到强烈的群体压力,甚至受到孤立并被抛弃,这就是学生非正 式群体规范的非条文性、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東性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使非正式群体把群体 信念和价值观念传递给每个成员,使之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一员而且必须以群体的利益为主, 应该自觉遵守群体的行为规范,进而化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念,为每个成员自己的信念和价 值观。加上群体内部赏罚分明,从而增强了每个人的群体观念和意识。常在学校里看到某个 学生可能在班级中甘居落后,而在他所在的朋友圈中却不肯示弱,道理就在这里。学生的这 一群体观念和意识有助于学校中正式群体的形成、巩固和建设。前苏联心理学家指出:在自 由和创造性工作条件下,正式群体内部的非正式群体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巩固及任务的实现 不仅不会涣散组织,而且会使之更加团结。若非正式群体具有集体主义的倾向,就更能促进 正式群体的巩固。因为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之间互相谅解、亲密接触和友好合作,具有情绪 上的一致性并相互依恋,乃是正式群体的价值观念、思想观点和行为动机产生的基本条件 (三)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学生个体提供及时而彻底的物质和精神援助 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最先提供援助的就是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这是因为非正式 群体有较高的情感维系性。在日常生活中,个人的烦恼、生活的困难等不可能都ν依靠组织〃 来解决,正式组织也难以解决每日每地发生的大量此类问题。这些问题就得依靠具有浓厚情 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来消解。一般说,非正式群体提供的援助有两个特点:一是随时性。由 于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交往密切,彼此信息灵通,一人有了困难很快了解。同时解决问题不 像正式组织那样层层批报,故而及时。二是比较彻底全面。朋友、同学之间感情深厚、亲密 友好,所以提供经济和物质援助多是无条件的、非借贷性的,而且比较全面。这种援助不仅 有物质经济上的,还有精神和心理上的。比如当某个学生遇到挫折时,就会及时得到好友 同学等大量热情而诚挚的劝解、同情、安慰和支持,这就有助于减少烦恼,消除挫折感,从 而振奋精神。很显然,非正式群体提供的这些援助有时比正式群体和行政组织更彻底和全面 有效 (四)非正式群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促使个性得到和谐发展,人格更 加完善 学生在非正式群体中,由于彼此之间交往频繁,了解透彻,可以看到群体内其他成员的
响力,可以左右小团体内每个同学的一言一行,而其他同学却以他为中心,无条件地自愿接 受他的指挥,服从安排。 (五)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和随意性 非正式群体由于其规模较小,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所以成员之间的交往和关系极为密 切,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畅通,只要校内外、班级内外发生一点事情,小团伙内的学生就会 迅速传递和交流信息,直到人人知晓。与此同时,由于这种信息的传递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故随意性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好恶倾向,所以,流动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质和量上均有 一定的偏差。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 (一)非正式群体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 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为满足自身心理需要而产生的。由于学生正式群体活动是为满足总体 需要而组织的活动,这些活动无法满足每个学生丰富复杂的心理需要,于是为弥补这一不足, 学生的非正式群体自然形成。非正式群体的这种积极功能突出地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满足 了精神生活的需求。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志趣、情感以及在这些观念形态指导下的 行为,不但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而且还希望得到他人的共鸣,以获同情、 理解和支持。而在正式群体和组织中表达这些精神生活,往往没有适当的机会和渠道,这就 势必将那些不适合在正式公开场合与渠道显露的事情和思想,在非正式群体或场合中渲泄。 这样可以减轻心理上的压抑,消除紧张状态,保持心理平衡,调适精神生活。第二,通过非 正式群体可以使学生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有效地安排闲暇消遣。学生通过非正式群体活动, 丰富了闲暇消遣,活跃了业余生活,这些对维护身心健康,保持旺盛的精力,提高适应能力,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非正式群体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巩固 任何群体的存在都以群体成员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为前提。非正式群体的行为规范一般 是由学生约定俗成的,无形的,但成员都能自觉遵守本群体的规范,没有什么强迫性。可是, 如果谁违反了这种规范就会受到强烈的群体压力,甚至受到孤立并被抛弃,这就是学生非正 式群体规范的非条文性、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束性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使非正式群体把群体 信念和价值观念传递给每个成员,使之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一员而且必须以群体的利益为主, 应该自觉遵守群体的行为规范,进而化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念,为每个成员自己的信念和价 值观。加上群体内部赏罚分明,从而增强了每个人的群体观念和意识。常在学校里看到某个 学生可能在班级中甘居落后,而在他所在的朋友圈中却不肯示弱,道理就在这里。学生的这 一群体观念和意识有助于学校中正式群体的形成、巩固和建设。前苏联心理学家指出:在自 由和创造性工作条件下,正式群体内部的非正式群体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巩固及任务的实现, 不仅不会涣散组织,而且会使之更加团结。若非正式群体具有集体主义的倾向,就更能促进 正式群体的巩固。因为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之间互相谅解、亲密接触和友好合作,具有情绪 上的一致性并相互依恋,乃是正式群体的价值观念、思想观点和行为动机产生的基本条件。 (三)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学生个体提供及时而彻底的物质和精神援助 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最先提供援助的就是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这是因为非正式 群体有较高的情感维系性。在日常生活中,个人的烦恼、生活的困难等不可能都“依靠组织” 来解决,正式组织也难以解决每日每地发生的大量此类问题。这些问题就得依靠具有浓厚情 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来消解。一般说,非正式群体提供的援助有两个特点:一是随时性。由 于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交往密切,彼此信息灵通,一人有了困难很快了解。同时解决问题不 像正式组织那样层层批报,故而及时。二是比较彻底全面。朋友、同学之间感情深厚、亲密 友好,所以提供经济和物质援助多是无条件的、非借贷性的,而且比较全面。这种援助不仅 有物质经济上的,还有精神和心理上的。比如当某个学生遇到挫折时,就会及时得到好友、 同学等大量热情而诚挚的劝解、同情、安慰和支持,这就有助于减少烦恼,消除挫折感,从 而振奋精神。很显然,非正式群体提供的这些援助有时比正式群体和行政组织更彻底和全面 有效。 (四)非正式群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促使个性得到和谐发展,人格更 加完善 学生在非正式群体中,由于彼此之间交往频繁,了解透彻,可以看到群体内其他成员的
能力、知识水平和品格个性的表现,又可以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反映。这会加深自己 对别人更加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也清楚地认识了自己,因此易于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他人 的长处,从而取长补短,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另外,非正式群体是不受正式行政组织 约束的,大家自愿结合,成员的交往与行为依靠情感道义等来制约,没有固定的规章制度和 严格的组织纪律,成员间可以无拘束地发表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观点,行动自由,这有利于 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和保持良好的心境及愉快的情绪。 四、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 (一)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重情感而轻理智的特点,往往会产生不健康的、危害班集 体和社会的行为 维系非正式群体生存的重要纽带是成员之间的情感,这点在学生非正式群体中表现得更 为明显,因此很容易导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厚的情绪情感色彩,重感情,重友谊,也 重江湖义气,举止言行对事物缺乏理智冷静的分析判断,这样就不可避免产生思想和行为的 偏激、冲动和极端。尤其要指出的是,青少年学生易把感情、友情、友谊等误认为江湖义 气〃,从而使他们所在的非正式群体具有更大的消极性和破坏性,进一步发展会导致一些非 法和违法的行为。比如为了“义气友情〃,小团伙中一人受到批评或打击,其他人群起而上 拔刀相助等等,这些行为都不同程度损害了班集体、学校和社会,使正式群体的正常活动受 到阻碍,遭遇挫折。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高凝聚力可能削弱正式群体,有时会使正式群体处于松散状态 较强的凝聚力是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又突出地表现在其自卫性上, 他们一般非常谨慎别的同学和师长对自己群体的介入,时时提防他人的介入和损害,有时甚 至盲目地排斥群体外的一切人。由于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于学校、班级等正式群体中,因此 如果这些正式群体中有若干个自卫性很强的非正式群体,就很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相互对立 互相排斥的局面。这样正式群体和组织就成为一盘散沙,应有的凝聚力严重下降,应有的组 织活动也难以维持和开展。尽管这只是一种可能,但在学校中时常可见这种消极影响的存在, 这主要是由于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i正式群体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所致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交流的畅通性、随意性,往往使之成为小道消息和谣言的 传播者和制造者 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频繁的交往和沟通,很容易传播和扩散信息,且受各个成员感情好恶 的影响,很容易使流动的信息失去其真实性,直至成为谣言、流言,这在客观上又起到了谣 言制造和传播的作用。这仅仅是无意的,还有为维护本群体的利益,故意主动传播制造一些 小道消息和谣言。无论是哪种形式流传的谣言,都会给正式群体和组织埋下不安的种子,造 成人心浮动,使正常信息的传播渠道发生障碍。在学校里,常可发现由学生中小团伙散布的 一些小道消息或谣言,使班级出现混乱的情况。这些对班集体的建设、班主任工作、同学之 间的团结都有很大危害性。 (四)学生非正式群体内核心人物(首领)的极大权威性,易造成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整体偏 离和失误 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学生,是自然形成的,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其他同学对他绝对拥戴 和服从。因而当这些核心学生作出无论是对还是错的决策时,其他人在理智上和情感上都会 无条件服从于他。一旦核心学生的意见和决策产生偏差,则这一群体内的所有成员就会随之 产生行为偏差。这样非正式群体的行为就会给正式群体以至整个学校和社会蒙受重大损害。 比如,曾经发生过的学生结群闹事、聚众斗殴、团伙犯罪等,都和少数权威学生的决策意见 有直接关系。 (五)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冲突,产生内耗 由于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同时客观地存在,就很容易使整个组织系统内部产生不 必要的破坏性冲突,而出现相互对立、消耗内能的现象。在学校主要表现为这样几方面:小 团伙的利益和目标与班集体等的利益和目标发生冲突或不一致时,会对正式群体的利益和目 标起破坏干扰作用;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行为规范发生冲突时会削弱正式群体规范的威 严和约束力:在群体活动上,当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发生矛盾冲突时,会使正式群体的活 动一盘散沙,难以进行:群体领导成员之间也会发生冲突,少数领导人的冲突,会使整个群 体相互对立和攻击,从而造成大规模、大范围的内耗〃。另外,非正式群体易造成其成员
能力、知识水平和品格个性的表现,又可以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反映。这会加深自己 对别人更加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也清楚地认识了自己,因此易于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他人 的长处,从而取长补短,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另外,非正式群体是不受正式行政组织 约束的,大家自愿结合,成员的交往与行为依靠情感道义等来制约,没有固定的规章制度和 严格的组织纪律,成员间可以无拘束地发表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观点,行动自由,这有利于 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和保持良好的心境及愉快的情绪。 四、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 (一)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重情感而轻理智的特点,往往会产生不健康的、危害班集 体和社会的行为 维系非正式群体生存的重要纽带是成员之间的情感,这点在学生非正式群体中表现得更 为明显,因此很容易导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厚的情绪情感色彩,重感情,重友谊,也 重江湖义气,举止言行对事物缺乏理智冷静的分析判断,这样就不可避免产生思想和行为的 偏激、冲动和极端。尤其要指出的是,青少年学生易把感情、友情、友谊等误认为“江湖义 气”,从而使他们所在的非正式群体具有更大的消极性和破坏性,进一步发展会导致一些非 法和违法的行为。比如为了“义气友情”,小团伙中一人受到批评或打击,其他人群起而上, 拔刀相助等等,这些行为都不同程度损害了班集体、学校和社会,使正式群体的正常活动受 到阻碍,遭遇挫折。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高凝聚力可能削弱正式群体,有时会使正式群体处于松散状态 较强的凝聚力是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又突出地表现在其自卫性上, 他们一般非常谨慎别的同学和师长对自己群体的介入,时时提防他人的介入和损害,有时甚 至盲目地排斥群体外的一切人。由于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于学校、班级等正式群体中,因此 如果这些正式群体中有若干个自卫性很强的非正式群体,就很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相互对立、 互相排斥的局面。这样正式群体和组织就成为一盘散沙,应有的凝聚力严重下降,应有的组 织活动也难以维持和开展。尽管这只是一种可能,但在学校中时常可见这种消极影响的存在, 这主要是由于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增大,而正式群体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所致。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交流的畅通性、随意性,往往使之成为小道消息和谣言的 传播者和制造者 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频繁的交往和沟通,很容易传播和扩散信息,且受各个成员感情好恶 的影响,很容易使流动的信息失去其真实性,直至成为谣言、流言,这在客观上又起到了谣 言制造和传播的作用。这仅仅是无意的,还有为维护本群体的利益,故意主动传播制造一些 小道消息和谣言。无论是哪种形式流传的谣言,都会给正式群体和组织埋下不安的种子,造 成人心浮动,使正常信息的传播渠道发生障碍。在学校里,常可发现由学生中小团伙散布的 一些小道消息或谣言,使班级出现混乱的情况。这些对班集体的建设、班主任工作、同学之 间的团结都有很大危害性。 (四)学生非正式群体内核心人物(首领)的极大权威性,易造成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整体偏 离和失误 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学生,是自然形成的,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其他同学对他绝对拥戴 和服从。因而当这些核心学生作出无论是对还是错的决策时,其他人在理智上和情感上都会 无条件服从于他。一旦核心学生的意见和决策产生偏差,则这一群体内的所有成员就会随之 产生行为偏差。这样非正式群体的行为就会给正式群体以至整个学校和社会蒙受重大损害。 比如,曾经发生过的学生结群闹事、聚众斗殴、团伙犯罪等,都和少数权威学生的决策意见 有直接关系。 (五)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冲突,产生“内耗” 由于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同时客观地存在,就很容易使整个组织系统内部产生不 必要的破坏性冲突,而出现相互对立、消耗内能的现象。在学校主要表现为这样几方面:小 团伙的利益和目标与班集体等的利益和目标发生冲突或不一致时,会对正式群体的利益和目 标起破坏干扰作用;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行为规范发生冲突时会削弱正式群体规范的威 严和约束力;在群体活动上,当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发生矛盾冲突时,会使正式群体的活 动一盘散沙,难以进行;群体领导成员之间也会发生冲突,少数领导人的冲突,会使整个群 体相互对立和攻击,从而造成大规模、大范围的“内耗”。另外,非正式群体易造成其成员
角色冲突,使一些既是非正式群体又是正式群体成员的学生为双方之间的冲突而左右为难和 矛盾 (六)少数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破坏性质,已构成了危害班集体、学校和整个社会的事 实 消极型和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在学校较少,但绝非没有。这些非正式群体由于频繁的交 往和聚拢、消极模仿、外来影响等因素,逐渐形成了其群体文化,如江湖义气、派帮意识, 些学生产生了畸形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人生信仰和行为方式等,不听教师和 家长的教育,不遵守校纪校规,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追求吃喝玩乐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学 生非正式群体若得不到及时的教育管理,就易发展成为对社会具有破坏性的群体,如学生中 出现的少数流氓、盗窃等刑事犯罪团伙。据有关调查研究材料,青少年犯罪团伙的形成,多 是从以上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演变而来 五、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由于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学生个体和群体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所以学校 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转化,加强教育管理,使之扬长避短, 促进班集体、校风的建设。 (一)消除误解和偏见,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同正式群体并存的,也就是说只要有正式组织和群体的存在,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就难以避免。据调查,一般的班集体就有五、六个小团体,并且随 着班集体的大小而相应地增减。这给教育管理者两个启示,一是要正视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 在,不能只看到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就无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活动,因此对学生非正 式群体的教育也要象正式群体一样纳入正常轨道。其二,既然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 的,那么就要细心观察,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各种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活动、特征及其利弊 为全面有效的教育引导打好基础。 二)区分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不同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生非正式群体多种多样,性质各异,有积极型与中间型,也有消极型和破坏型,教育 者要在认真调査研究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区别对待。对于积极型的学生非正式群体,如学习 兴趣小组、各种课外娱乐小组等要加以大胆使用,使之发挥特长优势,给予支持、保护,促 进发展;对于中间型的,也就是非正式群体的性质既不是积极的,也不是消极的,应坚持积 极引导,注意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消极影响,努力使之向积极型转化;对于消极型的学生 非正式群体,要密切注视,及时防范,避免进一步恶化,可采用教育、引导、争取和改造的 原则:对于少数破坏型的,如一些流氓犯罪盗窃团伙,要通过法律途径,严打首犯、要犯, 对有悔改之意、能检举揭发交待罪行的胁从分子应坚持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原则,帮助他 们重新做人。另外,对破坏型的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重在加强预防,防患于未然。 (三)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实行目标改造,使之纳入正式轨道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的目标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也因其目标的差异性才 形成两个类型的群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性质和作用。若把它的目标纳入正式群体目标之内 使两者目标一致,就会减少整个整体的内耗〃。当然这有个过程,教育者首先要对学生非 正式群体目标进行改造,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之一步一步缩小与班集体目标的 差距,形成最大合力,这样班集体等正式群体的效益和功能就可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比如 有位班主任,发现班级有几个爱好足球的同学常因踢球而上课迟到,对此,他没有一味批评, 而是帮助他们组建了一个足球队,这样使那些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不仅球踢得好而且学习 刻苦,遵守纪律,成为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力量。相反,另一位班主任因班上几名爱好武术的 同学违反纪律,宣布习武是ν非法〃的,予以禁止,结果这几个同学转入“地下活动〃,离开 学校到社会上舞枪弄棍,在班上处处与教师和同学作对,从而成为班集体中的一股消极力量。 由此可见,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目标的引导和改造,是转化非正式群体和发挥其积极作用的根 )开展形式多样,种类齐全的班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特长和才干,尽量满 足每个学生多层次的需要 青少年学生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这些需要如果在班集体等正式群体活动中得不到满足, 他们就会另谋出路,而非正式群体正是这种需要满足的辅助渠道。当然任何高明优秀的正式
角色冲突,使一些既是非正式群体又是正式群体成员的学生为双方之间的冲突而左右为难和 矛盾。 (六)少数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破坏性质,已构成了危害班集体、学校和整个社会的事 实 消极型和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在学校较少,但绝非没有。这些非正式群体由于频繁的交 往和聚拢、消极模仿、外来影响等因素,逐渐形成了其群体文化,如江湖义气、派帮意识, 一些学生产生了畸形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人生信仰和行为方式等,不听教师和 家长的教育,不遵守校纪校规,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追求吃喝玩乐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学 生非正式群体若得不到及时的教育管理,就易发展成为对社会具有破坏性的群体,如学生中 出现的少数流氓、盗窃等刑事犯罪团伙。据有关调查研究材料,青少年犯罪团伙的形成,多 是从以上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演变而来。 五、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由于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学生个体和群体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所以学校 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转化,加强教育管理,使之扬长避短, 促进班集体、校风的建设。 (一)消除误解和偏见,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同正式群体并存的,也就是说只要有正式组织和群体的存在,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就难以避免。据调查,一般的班集体就有五、六个小团体,并且随 着班集体的大小而相应地增减。这给教育管理者两个启示,一是要正视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 在,不能只看到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就无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活动,因此对学生非正 式群体的教育也要象正式群体一样纳入正常轨道。其二,既然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 的,那么就要细心观察,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各种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活动、特征及其利弊, 为全面有效的教育引导打好基础。 (二)区分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不同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学生非正式群体多种多样,性质各异,有积极型与中间型,也有消极型和破坏型,教育 者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区别对待。对于积极型的学生非正式群体,如学习 兴趣小组、各种课外娱乐小组等要加以大胆使用,使之发挥特长优势,给予支持、保护,促 进发展;对于中间型的,也就是非正式群体的性质既不是积极的,也不是消极的,应坚持积 极引导,注意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消极影响,努力使之向积极型转化;对于消极型的学生 非正式群体,要密切注视,及时防范,避免进一步恶化,可采用教育、引导、争取和改造的 原则;对于少数破坏型的,如一些流氓犯罪盗窃团伙,要通过法律途径,严打首犯、要犯, 对有悔改之意、能检举揭发交待罪行的胁从分子应坚持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原则,帮助他 们重新做人。另外,对破坏型的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重在加强预防,防患于未然。 (三)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实行目标改造,使之纳入正式轨道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的目标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也因其目标的差异性才 形成两个类型的群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性质和作用。若把它的目标纳入正式群体目标之内, 使两者目标一致,就会减少整个整体的“内耗”。当然这有个过程,教育者首先要对学生非 正式群体目标进行改造,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之一步一步缩小与班集体目标的 差距,形成最大合力,这样班集体等正式群体的效益和功能就可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比如 有位班主任,发现班级有几个爱好足球的同学常因踢球而上课迟到,对此,他没有一味批评, 而是帮助他们组建了一个足球队,这样使那些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不仅球踢得好而且学习 刻苦,遵守纪律,成为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力量。相反,另一位班主任因班上几名爱好武术的 同学违反纪律,宣布习武是“非法”的,予以禁止,结果这几个同学转入“地下活动”,离开 学校到社会上舞枪弄棍,在班上处处与教师和同学作对,从而成为班集体中的一股消极力量。 由此可见,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目标的引导和改造,是转化非正式群体和发挥其积极作用的根 本。 (四)开展形式多样,种类齐全的班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特长和才干,尽量满 足每个学生多层次的需要 青少年学生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这些需要如果在班集体等正式群体活动中得不到满足, 他们就会另谋出路,而非正式群体正是这种需要满足的辅助渠道。当然任何高明优秀的正式
群体也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纷繁复杂的需要,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努力做到,就是尽量最大限 度地去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正式群体里有充分表现自己的 会,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全面发挥。而开展形式多样、种类齐全、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是 个非常有效的积极措施。如在班级多开展一些别具一格的晚会、舞会、郊游、讲座、竞赛等 课外活动,把一些有特长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相应的活动,丰富充实学生的生活。这样做 不仅可以使非正式群体扬长避短,减少班内外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还增强了正式群体的 向心力和凝聚力 (五)重视对核心人物的转化教育,注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有特殊的威信,他们说话灵、能力强、影响大,其举止言行 往往决定着整个群体的变化与发展。所以要对这些核心的首领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 育,这是正确引导和转化非正式群体的关键。只要他们有了积极的转变,就可以影响其他人, 起到教好一个人,带好一批人〃的教育效果。当然,对核心人物的转化比一般学生有着更 大的困难,但是由于他们具有特殊的作用,所以还是应抓住这一机会和突破口。对此,教育 者应该善于发现和肯定核心人物的优点长处,给予真诚的关心爱护,激发他们健康向上的精 神,同时还要创设一个有利于调动他们积极性和发挥特长的环境,必要时可授予其相应的合 法权力,如担任学生干部,使之完全纳入正式组织的轨道,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事实证明, 核心人物转变了,整个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就会随之变化。在这整个工作中切忌简单粗暴、强 施压力,否则就会招致这类群体所有学生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对立。更不宜采取"枪打出头 鸟〃、"杀鸡给猴看〃的办法,那样会导致整个非正式群体的学生更加团结,产生破釜沉舟、 铤而走险的极端行为 (六)加强班集体建设,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教育 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中若有一个坚强、团结、凝聚性强的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就较少, 也难以形成大的消极影响,反之,则不然。为了防止众多的学生非正式群体滋生以及因此带 来的消极影响,大力加强班集体的建设不失为未雨绸缪之举。当然,无论是凝聚力多强的班 集体也难以保证不存在一个非正式群体,但这并不能否认优良班集体的作用,至少可以肯定 能够通过班集体的力量来对非正式群体进行转化引导工作。由于非正式群体中的学生多数是 表现平平者,在班级中地位较低,同学们容易对他们产生冷漠甚至厌恶的态度,这使他们无 形中产生了失落心理,并有可能因此离开班集体,以小团体内成员的同情与认同作为自己的 精神支柱。因此教师要教育全班同学对小团体及其成员采取关心、友好的态度,多和他们保 持正常的交往,尊重他们,鼓励和吸引他们多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使之感受到集体生活的 愉快、丰富、充实,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并自觉接受班集体 规范的约束。做好这些也就达到了通过建设班集体来教育管理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目的 (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育人网络,优化教育管理环境 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单方面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收效, 所以需要社会各方的相互协调,大力合作。对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也是如此 这是因为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活动不仅只限于校内、班内,还表现在家庭和社会上,有时他 们因慑于学校、班级和教师的威严,避开学校,而三五成群在社会上公开活动。对此仅凭学 校和教师的作用是不够的,所以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结合的教育网络,实行全面的 教育管理。这就要求学校要努力争取社会各方的配合,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优良的 教育管理条件和环境。如组织爱好武术的同学参加业余体校,组织爱好文艺的同学在校内外 演出,组织爱好体育的学生参加体育竞赛等。通过参观、访问、比赛、演出等社会实践活动, 方面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社会教育和监督,强化优 良行为,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从而在根本上消除非正式群体潜在的不良影响,使之向正确健 康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学校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群体由个体构成,但群体不只是个体的简单总和,群体因其成员个体的相互作用,超越 了个体的总和。在群体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会受到在场的他人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群体不 仅能满足个体的各种心理需要,还能形成群体独特的心理,使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与独处环 境中活动产生很大的差异。 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群体也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纷繁复杂的需要,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努力做到,就是尽量最大限 度地去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正式群体里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 会,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全面发挥。而开展形式多样、种类齐全、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是一 个非常有效的积极措施。如在班级多开展一些别具一格的晚会、舞会、郊游、讲座、竞赛等 课外活动,把一些有特长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相应的活动,丰富充实学生的生活。这样做 不仅可以使非正式群体扬长避短,减少班内外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还增强了正式群体的 向心力和凝聚力。 (五)重视对核心人物的转化教育,注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有特殊的威信,他们说话灵、能力强、影响大,其举止言行 往往决定着整个群体的变化与发展。所以要对这些核心的首领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 育,这是正确引导和转化非正式群体的关键。只要他们有了积极的转变,就可以影响其他人, 起到“教好一个人,带好一批人”的教育效果。当然,对核心人物的转化比一般学生有着更 大的困难,但是由于他们具有特殊的作用,所以还是应抓住这一机会和突破口。对此,教育 者应该善于发现和肯定核心人物的优点长处,给予真诚的关心爱护,激发他们健康向上的精 神,同时还要创设一个有利于调动他们积极性和发挥特长的环境,必要时可授予其相应的合 法权力,如担任学生干部,使之完全纳入正式组织的轨道,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事实证明, 核心人物转变了,整个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就会随之变化。在这整个工作中切忌简单粗暴、强 施压力,否则就会招致这类群体所有学生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对立。更不宜采取“枪打出头 鸟”、“杀鸡给猴看”的办法,那样会导致整个非正式群体的学生更加团结,产生破釜沉舟、 铤而走险的极端行为。 (六)加强班集体建设,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教育 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中若有一个坚强、团结、凝聚性强的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就较少, 也难以形成大的消极影响,反之,则不然。为了防止众多的学生非正式群体滋生以及因此带 来的消极影响,大力加强班集体的建设不失为未雨绸缪之举。当然,无论是凝聚力多强的班 集体也难以保证不存在一个非正式群体,但这并不能否认优良班集体的作用,至少可以肯定 能够通过班集体的力量来对非正式群体进行转化引导工作。由于非正式群体中的学生多数是 表现平平者,在班级中地位较低,同学们容易对他们产生冷漠甚至厌恶的态度,这使他们无 形中产生了失落心理,并有可能因此离开班集体,以小团体内成员的同情与认同作为自己的 精神支柱。因此教师要教育全班同学对小团体及其成员采取关心、友好的态度,多和他们保 持正常的交往,尊重他们,鼓励和吸引他们多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使之感受到集体生活的 愉快、丰富、充实,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并自觉接受班集体 规范的约束。做好这些也就达到了通过建设班集体来教育管理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目的。 (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育人网络,优化教育管理环境 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单方面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收效, 所以需要社会各方的相互协调,大力合作。对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也是如此, 这是因为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活动不仅只限于校内、班内,还表现在家庭和社会上,有时他 们因慑于学校、班级和教师的威严,避开学校,而三五成群在社会上公开活动。对此仅凭学 校和教师的作用是不够的,所以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结合的教育网络,实行全面的 教育管理。这就要求学校要努力争取社会各方的配合,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优良的 教育管理条件和环境。如组织爱好武术的同学参加业余体校,组织爱好文艺的同学在校内外 演出,组织爱好体育的学生参加体育竞赛等。通过参观、访问、比赛、演出等社会实践活动, 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社会教育和监督,强化优 良行为,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从而在根本上消除非正式群体潜在的不良影响,使之向正确健 康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 学校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群体由个体构成,但群体不只是个体的简单总和,群体因其成员个体的相互作用,超越 了个体的总和。在群体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会受到在场的他人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群体不 仅能满足个体的各种心理需要,还能形成群体独特的心理,使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与独处环 境中活动产生很大的差异。 一、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