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教育的 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改 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未 来社会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日益突出:国内外学校工作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 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 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方法的改善。所以,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整个世界 性的教育共识。世界各国因此也都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1999年 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 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 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 认真研究和大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 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正确有效的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 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为其成年以后直至终生的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 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尽早发现,尽早矫治,把问题消灭 在萌芽状态。 、心理健康涵义 )健康 健康是每个人都渴求的,但并非人人对健康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对健 康的认识一直局限于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后来,有人把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 功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并具备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毫无疑问,这个定义也不够全 面,没有关注到人的精神的、心理的健康。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关于健康观念的 转变,绝大多数人越来越意识到,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同生物生理的因素一样,与 人的健康、疾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与之相应,健康的概念也超越了传统的医学模式,心理 的健康成为健康〃概念和范畴中的必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何谓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0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开宗明义:健康 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 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所以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 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 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二)心理健康 什么叫心理健康?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 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除此定义表述外,人们还从不 同的方面来进行解释。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对环境能高效而愉快地适应:也有人认为心 理健康应是一种积极、丰富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适应良好,具有生命活力,能 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而绝非仅仅没有心理疾病:还有人认为,心理健康表现为积极性、创造 性和人格统一,有行动热情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 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 体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 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的富有建设性发展完善个人生活。基于以上观 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
第十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教育的 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改 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未 来社会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日益突出;国内外学校工作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 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 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方法的改善。所以,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整个世界 性的教育共识。世界各国因此也都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1999 年 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 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 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 认真研究和大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 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正确有效的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 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为其成年以后直至终生的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 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尽早发现,尽早矫治,把问题消灭 在萌芽状态。 一、心理健康涵义 (一)健康 健康是每个人都渴求的,但并非人人对健康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对健 康的认识一直局限于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后来,有人把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 功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并具备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毫无疑问,这个定义也不够全 面,没有关注到人的精神的、心理的健康。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关于健康观念的 转变,绝大多数人越来越意识到,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同生物生理的因素一样,与 人的健康、疾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与之相应,健康的概念也超越了传统的医学模式,心理 的健康成为“健康”概念和范畴中的必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何谓健康,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开宗明义:健康 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 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所以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 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 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二)心理健康 什么叫心理健康?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 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除此定义表述外,人们还从不 同的方面来进行解释。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对环境能高效而愉快地适应;也有人认为心 理健康应是一种积极、丰富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适应良好,具有生命活力,能 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而绝非仅仅没有心理疾病;还有人认为,心理健康表现为积极性、创造 性和人格统一,有行动热情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 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 体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 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的富有建设性发展完善个人生活。基于以上观 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
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三)心理卫生 N心理卫生这一词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经常遇到的概念,它和心理健康到底有什 么关系呢?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相对于生理卫生而言。原意是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减少心 理和行为问题与疾病。它的含义除了包括指一门学科和一项服务工作外,还专指人的心理健 康及状态,简言之,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同义。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 目的,心理卫生是达到心理健康的手段,心理卫生的任务就是探讨如何维护、增进心理健康 的原则、措施及各种活动。所以说,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实质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 心理卫生的思想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但是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却兴起于20 世纪初。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她的发起人和倡导者是曾患精神病的美国人比尔斯(C. Beers), 比尔斯根据自己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亲身遭遇,特别是精神病治疗机构对病人的冷漠和虐 待,以及公众对于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于1908年,出版了著名的《一颗自我发现的心 灵》。此书引起了心理学家和社会大众的大力支持和强烈反响,由此开始了一场由美国发韧, 最后遍及全世界的心理卫生运动。1908年,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一康涅狄格州心理卫 生协会成立,1930年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成立,194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下,成 立了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中国的心理卫生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也开始起步,1936 年,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但因抗日战争爆发,实际未开展工作而名存实亡。1985 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终于成立,该学会的成立对我国心理卫生事业的发 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心理健康的标准 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当前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在学术界众说纷纭,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马斯洛和密特曼(H.A. Mas low& Mittelman)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保持良好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 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的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二)斯柯特( Scott,1968)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一般的适应能力 适应性;灵活性:把握环境的能力:适应和对付变化多端的世界的能力;阐明目的,并 完成目的的能力;成功的行为:顺利改变行为的能力 2.自我满足的能力 生殖性欲(获得性感高潮的能力);适度满足个人需要:对日常生活感到乐趣;行为的自 然性:放松片刻的感觉 3.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 完成个人社会角色:行为与角色一致:社会关系适应:行为受社会的赞同:与他人相处 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利用切合实际的帮助:托付他人:社会责任:稳定的职业:工作和 爱的能力 4.智慧能力 知觉的准确性:心理功能的有效性:认知的适当;机智;合理性:接触现实;解决问题 的能力;智力:对人类经验的广泛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 5.对他人的积极态度 利他主义;关心他人;信任:喜欢他人:待人热情:与人亲密的能力:情感移入
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三)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这一词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经常遇到的概念,它和心理健康到底有什 么关系呢?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相对于生理卫生而言。原意是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减少心 理和行为问题与疾病。它的含义除了包括指一门学科和一项服务工作外,还专指人的心理健 康及状态,简言之,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同义。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 目的,心理卫生是达到心理健康的手段,心理卫生的任务就是探讨如何维护、增进心理健康 的原则、措施及各种活动。所以说,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实质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 心理卫生的思想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但是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却兴起于 20 世纪初。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她的发起人和倡导者是曾患精神病的美国人比尔斯(C. Beers), 比尔斯根据自己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亲身遭遇,特别是精神病治疗机构对病人的冷漠和虐 待,以及公众对于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于 1908 年,出版了著名的《一颗自我发现的心 灵》。此书引起了心理学家和社会大众的大力支持和强烈反响,由此开始了一场由美国发韧, 最后遍及全世界的心理卫生运动。1908 年,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 生协会成立,1930 年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成立,1948 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下,成 立了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H)。中国的心理卫生运动在 20 世纪 30 年代也开始起步,1936 年,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但因抗日战争爆发,实际未开展工作而名存实亡。1985 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终于成立,该学会的成立对我国心理卫生事业的发 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当前,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在学术界众说纷纭,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马斯洛和密特曼(H.A.Maslow & Mittelman)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保持良好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 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的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二)斯柯特(Scott,1968)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一般的适应能力 适应性;灵活性;把握环境的能力;适应和对付变化多端的世界的能力;阐明目的,并 完成目的的能力;成功的行为;顺利改变行为的能力。 2.自我满足的能力 生殖性欲(获得性感高潮的能力);适度满足个人需要;对日常生活感到乐趣;行为的自 然性;放松片刻的感觉。 3.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 完成个人社会角色;行为与角色一致;社会关系适应;行为受社会的赞同;与他人相处 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利用切合实际的帮助;托付他人;社会责任;稳定的职业;工作和 爱的能力。 4.智慧能力 知觉的准确性;心理功能的有效性;认知的适当;机智;合理性;接触现实;解决问题 的能力;智力;对人类经验的广泛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 5.对他人的积极态度 利他主义;关心他人;信任;喜欢他人;待人热情;与人亲密的能力;情感移入
6.创造性 对社会的贡献:主动精神。 7.自主性 情感的独立性:同一性:自力更生;一定的超然 8.完全成熟 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人生哲学的形成;在相反力量之间得以均衡;成熟的而不是自相 矛盾的动机;自我利用:具备把握冲动、能量和冲突的综合能力:保持一致性;完整的复杂 层次;成熟。 9对自己的有利态度 控制感:任务完成的满足;自我接受,自我认可:自尊;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充满信心 积极的自我形象:自由和自决感:摆脱了自卑感;幸福感 10.情绪与动机的控制 对挫折的耐受性;把握焦虑的能力:道德:勇气;自制力;对紧张的抵抗;道义;良心; 自我的力量:诚实;清廉正直 (三)当前关于一般人包括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综合各家观点,参照现实社会生活及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现代人和青少年学生的心 理健康标准应以从下七个方面来考虑。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 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一般 地讲,智商在130以上,为超常;智商在90以上,为正常;智商在70-89间,为亚中常 智商在70以下,为智力落后。智力落后的人较难适应社会生活,很难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 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要与同龄人的智力水平相比较,及早发现和防止智力的畸形发 展。例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于敏感或迟滞、知觉出现幻觉、思维出现妄想等,是智力不 正常的表现。 2.情绪适中 情绪适中是指情绪的产生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的持续时间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变 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乐的、稳定的。有人认为,快乐表示心理健康如同 体温表示身体健康一样的准确。一个人的情绪适中,就会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 对一切充满信心和希望。 3.意志健全 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意志标 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行动的自觉性是对自己的 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行动的果断性是善于 明辨是非,适当而又当机立断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行动的顽强性是在作出决定、执行决 定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反应适度是意志健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之一。反应适度是说明 人的行为表现协调有度。主要表现为:意识和行为一致,即言行一致;为人处事,合情合理, 灵活变通;在相同或相类似情境下,行为反应符合情境,并不过分,也不突然 4.人格统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各种特 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成一定联系和关系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如果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失调,就会造成人格分裂,产生 不正常的行为。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是人格分裂的表现。一个人的人格一经形成,就具有相 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的人格和形成一个残缺的、失调的人格,其性 质对心理发展和精神表现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5.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际关系和 谐具体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克、相互排斥 贬低:对人情感真诚、善良,而不是冷漠无情,施虐、害人: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奉献, 而不是私字当头,损人利己。等等
6.创造性 对社会的贡献;主动精神。 7.自主性 情感的独立性;同一性;自力更生;一定的超然。 8.完全成熟 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人生哲学的形成;在相反力量之间得以均衡;成熟的而不是自相 矛盾的动机;自我利用;具备把握冲动、能量和冲突的综合能力;保持一致性;完整的复杂 层次;成熟。 9.对自己的有利态度 控制感;任务完成的满足;自我接受,自我认可;自尊;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充满信心; 积极的自我形象;自由和自决感;摆脱了自卑感;幸福感。 10.情绪与动机的控制 对挫折的耐受性;把握焦虑的能力;道德;勇气;自制力;对紧张的抵抗;道义;良心; 自我的力量;诚实;清廉正直。 (三)当前关于一般人包括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综合各家观点,参照现实社会生活及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现代人和青少年学生的心 理健康标准应以从下七个方面来考虑。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 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一般 地讲,智商在 130 以上,为超常;智商在 90 以上,为正常;智商在 70-89 间,为亚中常; 智商在 70 以下,为智力落后。智力落后的人较难适应社会生活,很难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 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要与同龄人的智力水平相比较,及早发现和防止智力的畸形发 展。例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于敏感或迟滞、知觉出现幻觉、思维出现妄想等,是智力不 正常的表现。 2.情绪适中 情绪适中是指情绪的产生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的持续时间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变 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乐的、稳定的。有人认为,快乐表示心理健康如同 体温表示身体健康一样的准确。一个人的情绪适中,就会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 对一切充满信心和希望。 3.意志健全 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意志标 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行动的自觉性是对自己的 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行动的果断性是善于 明辨是非,适当而又当机立断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行动的顽强性是在作出决定、执行决 定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反应适度是意志健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之一。反应适度是说明 人的行为表现协调有度。主要表现为:意识和行为一致,即言行一致;为人处事,合情合理, 灵活变通;在相同或相类似情境下,行为反应符合情境,并不过分,也不突然。 4.人格统一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各种特 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成一定联系和关系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如果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失调,就会造成人格分裂,产生 不正常的行为。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是人格分裂的表现。一个人的人格一经形成,就具有相 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的人格和形成一个残缺的、失调的人格,其性 质对心理发展和精神表现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5.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际关系和 谐具体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克、相互排斥、 贬低;对人情感真诚、善良,而不是冷漠无情,施虐、害人;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奉献, 而不是私字当头,损人利己。等等
6.与社会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应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 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如果与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应及时调节,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计划和行动,顺历史潮流而行,而不 是逃避现实,悲观失望,或妄自尊大、一意孤行、逆历史潮流而动。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一生包括不同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称为 心理年龄特征。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如果一个人的认 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 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又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 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特别是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 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 著和突出。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令人担扰。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这些调查和统计的数据还不够客观和标准,但是青少年学生 日益显露出来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已说明我们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会同世界卫生组织(WH0)和美国夏威夷大学,联合对上海市中小学 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大规模调査,发现有27%的学生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等),原国家教委对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20.23%的人有程度不同的心 理健康障碍。以此推算我国约二亿的大中小在校学生有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就高达三、四 千万之多,这简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据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 问题有上升的趋势。浙江省心理卫生工作者对全省城乡不同类型学校2961名大中小学生进 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发现占总数16.7%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初中生为 13.67%,高中生为18.7%,而大学生高达25.39%51。令人担忧的是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 导致了学生自身的身心疾病,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和学习活动,同时还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品 德发展和正常的社会性适应,如因心理健康问题而休学、退学、离家出走、死亡,甚至犯罪 等,这在客观上给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造成了消极后果。如北京16所大学联合调查表 明,大学生中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清华 大学的统计表明,该校因心理疾病休学、死亡人数分别占总休学、死亡学生数的51%和50%0 从最近一次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 的学生”对一些小事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 生在心情不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分数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 上述材料充分显示了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也足以说明,在大中小学开展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无法回避的现实课 四、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 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从各种制约因素的性 质不同类型来说,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从各种制约因素的 功能不同类型来说,可以分为本体因素与诱发因素两大类。 本体因素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而诱发因素则是产生变化的外在 原因。诱发因素通过本体因素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现实性。例如, 紧张的学习生活,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良好的学生来说,会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投入更多的 山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刍议》,《教育评论》1992年第4期 21陈振华《大学生心理障碍病理因素的思考》,《青年心理与咨询》1992年第5期 引自《人民日报》1989年8月15日 4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分析》,《青年心理与咨询》1993年第1期 5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
6.与社会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应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 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如果与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应及时调节,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计划和行动,顺历史潮流而行,而不 是逃避现实,悲观失望,或妄自尊大、一意孤行、逆历史潮流而动。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一生包括不同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称为 心理年龄特征。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如果一个人的认 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 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又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 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特别是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 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 著和突出。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令人担扰。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这些调查和统计的数据还不够客观和标准,但是青少年学生 日益显露出来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已说明我们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会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夏威夷大学,联合对上海市中小学 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大规模调查,发现有 27%的学生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等) 1[1],原国家教委对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 20.23%的人有程度不同的心 理健康障碍2[2]。以此推算我国约二亿的大中小在校学生有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就高达三、四 千万之多,这简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据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 问题有上升的趋势。浙江省心理卫生工作者对全省城乡不同类型学校 2961 名大中小学生进 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发现占总数 16.7%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初中生为 13.67%,高中生为 18.7%,而大学生高达 25.39%3[3]。令人担忧的是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 导致了学生自身的身心疾病,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和学习活动,同时还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品 德发展和正常的社会性适应,如因心理健康问题而休学、退学、离家出走、死亡,甚至犯罪 等,这在客观上给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造成了消极后果。如北京 16 所大学联合调查表 明,大学生中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 37.9%和 64.4%。清华 大学的统计表明,该校因心理疾病休学、死亡人数分别占总休学、死亡学生数的 51%和 50%4[4]。 从最近一次对全国近 3000 名大中学生的调查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 的学生“对一些小事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 生“在心情不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分数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 5[5]。 上述材料充分显示了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也足以说明,在大中小学开展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无法回避的现实课 题。 四、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 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从各种制约因素的性 质不同类型来说,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从各种制约因素的 功能不同类型来说,可以分为本体因素与诱发因素两大类。 本体因素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而诱发因素则是产生变化的外在 原因。诱发因素通过本体因素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现实性。例如, 紧张的学习生活,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良好的学生来说,会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投入更多的 1[1] 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刍议》,《教育评论》1992 年第 4 期 2[2] 陈振华《大学生心理障碍病理因素的思考》,《青年心理与咨询》1992 年第 5 期 3[3] 引自《人民日报》1989 年 8 月 15 日 4[4] 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分析》,《青年心理与咨询》1993 年第 1 期 5[5]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
学习精力:;而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有可能引起过度焦虑,导致产生心理障碍 下面简要阐述本体因素和诱发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体因素 本体因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 和心理活动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以及躯体 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 第一,遗传因素。一般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 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 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根据调查和临床观察表明,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 中,患精神发育不全、抽疯发作、性情乖僻、躁狂抑郁等神经精神病或异常心理行为表现的 人占相当比例。例如,对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患病率的调査数据显示,精神 疾病发病的原因确实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率越高,而这正是遗传因 素的影响 第二,病菌或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如斑疹伤寒、流行性 脑炎等,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 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 第三,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以导致意识障碍 遗忘症、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心理障碍:由于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毒害中枢神经系统, 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亦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第四,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这方面的影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 因之一。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中,最突岀的如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时,往往出现敏感、 暴躁、易怒、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躁狂症,而 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抑郁症等 2.心理活动因素 心理活动即心理状态。个体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心 理活动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个性因素等。 第一,认知因素。认知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 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得、贮存、转换、提取和使 用的过程。人类个体的认知因素涉及的范围极广,主要有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言语等 每一个体都具有各种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自身的发展和各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可能 是协调的,也可能是不协调的。一旦某一认知因素发展不正常或某几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 失调,就会产生认知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会使人感到紧张、烦躁和焦虑,于是 想极力减轻或消除。 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程度越严重,则人们期望减轻或消除失调,维持平衡的动机也就越 强烈。如果这种需要和动机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不能实现,则可能产生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 认知的严重失调,还会损坏人格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甚至导致人格变态 第二,情绪因素。人的情绪体验是多维度、多成分、多层次的。它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 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般地讲,稳定而积极的正性情绪状态,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适度,身体 舒适、有力:相反,经常波动而消极的负性情绪状态,则往往使人心境压抑、焦虑,精力涣 散、失控,身体衰弱、无力。因此,培养良好的正性情绪,排除不良的负性情绪,有益于人 们的身心健康。 第三,个性因素。个性因素亦可称人格因素。个性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 向性等因素。个性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例如,同 样一种生活挫折,对不同个性的人,其影响程度完全不同。有的人可能无法承受或消极应付, 从此自暴自弃;有的人则可能接受现实,正视挫折,加倍努力,奋发图强 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发病基础。例 如,谨小慎微、求全求美、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后悔、苛求自
学习精力;而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有可能引起过度焦虑,导致产生心理障碍。 下面简要阐述本体因素和诱发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本体因素 本体因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 和心理活动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以及躯体 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 第一,遗传因素。一般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 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 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根据调查和临床观察表明,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 中,患精神发育不全、抽疯发作、性情乖僻、躁狂抑郁等神经精神病或异常心理行为表现的 人占相当比例。例如,对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患病率的调查数据显示,精神 疾病发病的原因确实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率越高,而这正是遗传因 素的影响。 第二,病菌或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如斑疹伤寒、流行性 脑炎等,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 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 第三,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以导致意识障碍、 遗忘症、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心理障碍;由于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毒害中枢神经系统, 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亦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第四,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这方面的影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 因之一。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中,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时,往往出现敏感、 暴躁、易怒、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躁狂症,而 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抑郁症等。 2.心理活动因素 心理活动即心理状态。个体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心 理活动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个性因素等。 第一,认知因素。认知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 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得、贮存、转换、提取和使 用的过程。人类个体的认知因素涉及的范围极广,主要有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言语等。 每一个体都具有各种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自身的发展和各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可能 是协调的,也可能是不协调的。一旦某一认知因素发展不正常或某几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 失调,就会产生认知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会使人感到紧张、烦躁和焦虑,于是 想极力减轻或消除。 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程度越严重,则人们期望减轻或消除失调,维持平衡的动机也就越 强烈。如果这种需要和动机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不能实现,则可能产生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 认知的严重失调,还会损坏人格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甚至导致人格变态。 第二,情绪因素。人的情绪体验是多维度、多成分、多层次的。它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 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般地讲,稳定而积极的正性情绪状态,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适度,身体 舒适、有力;相反,经常波动而消极的负性情绪状态,则往往使人心境压抑、焦虑,精力涣 散、失控,身体衰弱、无力。因此,培养良好的正性情绪,排除不良的负性情绪,有益于人 们的身心健康。 第三,个性因素。个性因素亦可称人格因素。个性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 向性等因素。个性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例如,同 样一种生活挫折,对不同个性的人,其影响程度完全不同。有的人可能无法承受或消极应付, 从此自暴自弃;有的人则可能接受现实,正视挫折,加倍努力,奋发图强。 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发病基础。例 如,谨小慎微、求全求美、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后悔、苛求自
己等强迫性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再如,易受暗示、耽于幻想、情绪多变 容易激惹、自我中心、自我表现等特殊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癔病症。因此,培养健全的人 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 社会因素。 1.家庭因素 对中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 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不全,如父母死 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兄 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 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 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 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 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 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 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 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 响身心健康 总之,上述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因此,我们 在观察、分析、诊断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务必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作用, 逐一考査、逐一排除,全面正确地作出诊断,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适和治疗 第二节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 性,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意义、目标、任务、途径和原则等,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可以 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 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训练辅导,培养学生 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 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 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但是长期以来,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却偏离了这一思想,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党和国家作 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定,将片面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 这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完全一致的。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尽 管提法很多,但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共识。道理很简单,因为人是 个身心统一体,全面发展理应包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另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 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从某些方面对全面 发展教育的融通和优化,具有很大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 化,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更加全面,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 求会越来越高。为此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己等强迫性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再如,易受暗示、耽于幻想、情绪多变、 容易激惹、自我中心、自我表现等特殊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癔病症。因此,培养健全的人 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 社会因素。 1.家庭因素 对中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 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不全,如父母死 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兄 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 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 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 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 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 碍。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 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 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 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 响身心健康。 总之,上述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因此,我们 在观察、分析、诊断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务必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作用, 逐一考查、逐一排除,全面正确地作出诊断,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适和治疗。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 性,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意义、目标、任务、途径和原则等,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可以 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 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训练辅导,培养学生 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 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 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但是长期以来,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却偏离了这一思想,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党和国家作 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定,将片面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 这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完全一致的。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尽 管提法很多,但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共识。道理很简单,因为人是一 个身心统一体,全面发展理应包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另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 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从某些方面对全面 发展教育的融通和优化,具有很大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 化,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更加全面,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 求会越来越高。为此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学校应以健康第一,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 是教育的出发点。可见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是一种 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不难看出,现代生活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 越了传统的医学模式。所以仅有躯体上、生理上的健康,而没有精神上、心理上的健康,也 谈不上真正的健康。进一步说,若没有心理的健康,就难以保证生理的健康。然而,在现实 生活中,由于心理学知识的贫乏,关于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人们对青少年的发展及健康的评价,往往只注意生理上的身体健康,而极少注意精神的、心 理的健康;只重视生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而极少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其结果不仅 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使生理健康得不到保证,这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因此只有学生 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以重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所以,必须要开展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首要的基本任务。青少 年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上 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心理复杂而多变。不掌握他们的心理,就难以真正了解其思想,也 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也难以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对其心理的调节和指导,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完善品德的发 展。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取代思想品德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取代心理健 康,因为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体系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故不能混为一谈或互相替代。但两者 又并不对立,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可以各司其责,各得其所,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在本质上 又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应,更似鸟之双翼,不应 缺一。因此可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扩展了德育的方法,增加了德育 的途径,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的地位和功能,且使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其它各育获得更和谐 的统一,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着提高人的素质,使之达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学校是培养人 才的基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所以开展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的一种动力,其意义不可低估。对此,胡乔木同志早就指出:精神(心理)卫生是建设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克服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 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社 会和现实及自身,缓解人际冲突,密切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稳定。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 于塑造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品格发展,提高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还有,心理 健康教育有助于调动青少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态度处理各项实际工 作,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 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努 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学校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工作重点, 也可以说是主要任务 2.面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要使 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恢复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对于极少 数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同时予以密切配合, 以尽快治愈疾患,帮助学生重返校园生活。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档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前者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 一般性目标,具有广泛的意义,因此它也是一个根本的目标,适用于所有的青少年学生。而 具体目标可以是针对某个年龄、年级的儿童,也可以是某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的目标。学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学校应以健康第一,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 是教育的出发点。可见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是一种 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不难看出,现代生活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 越了传统的医学模式。所以仅有躯体上、生理上的健康,而没有精神上、心理上的健康,也 谈不上真正的健康。进一步说,若没有心理的健康,就难以保证生理的健康。然而,在现实 生活中,由于心理学知识的贫乏,关于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人们对青少年的发展及健康的评价,往往只注意生理上的身体健康,而极少注意精神的、心 理的健康;只重视生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而极少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其结果不仅 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使生理健康得不到保证,这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因此只有学生 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以重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所以,必须要开展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首要的基本任务。青少 年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上 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心理复杂而多变。不掌握他们的心理,就难以真正了解其思想,也 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也难以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对其心理的调节和指导,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完善品德的发 展。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取代思想品德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取代心理健 康,因为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体系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故不能混为一谈或互相替代。但两者 又并不对立,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可以各司其责,各得其所,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在本质上 又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应,更似鸟之双翼,不应 缺一。因此可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扩展了德育的方法,增加了德育 的途径,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的地位和功能,且使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其它各育获得更和谐 的统一,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着提高人的素质,使之达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学校是培养人 才的基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所以开展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的一种动力,其意义不可低估。对此,胡乔木同志早就指出:精神(心理)卫生是建设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克服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 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社 会和现实及自身,缓解人际冲突,密切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稳定。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 于塑造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品格发展,提高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还有,心理 健康教育有助于调动青少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态度处理各项实际工 作,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1.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 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努 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学校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工作重点, 也可以说是主要任务。 2.面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要使 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恢复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对于极少 数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同时予以密切配合, 以尽快治愈疾患,帮助学生重返校园生活。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档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前者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 一般性目标,具有广泛的意义,因此它也是一个根本的目标,适用于所有的青少年学生。而 具体目标可以是针对某个年龄、年级的儿童,也可以是某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的目标。学
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或者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 要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由其具体目标所组成,也要通过 系列具体目标才能实现。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总体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 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至于具体目标,要根据不同年龄和学龄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来制 定。以下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1998年12月制定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纲,从中可 以看出目标的具体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 总纲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充分发掘澘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 己,能够克服心理困扰;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负责守信、友善合群、开拓创新、追求 卓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及社会适应能力;树立人生理想,具备择业能力。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提高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为贯彻全国学校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教育方针,打下扎实基础 阶段分目标 小学阶段 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培养他们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 初中阶段 培养初中生自重、自爱、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及对自我与外界的评价能力;能以积极 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 高中阶段 培养高中生更为完善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能以更为成熟的自我 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去对待学习、人际交往、情感世界及自我发展等问题。面对升学或就业, 具备选择专业或职业和克服压力的能力。 三、年级分目标与教育内容 年级目标 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乐与老师、同学交往 内容(适应) 1祝你成为小学生(角色意识) 2这是我们的校园适应环境) 3和老师、同学手拉手(适应群体) 4课堂是知识的海洋(适应课堂、激发兴趣) 5和好习惯交朋友(行为习惯) 6校园“红灯”与“绿灯”(纪律意识) 7克服不安、孤独、恐惧(防范心理困扰) 年级目标 感受集体活动与学习知识的乐趣,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在好行为好习惯的 训练中培养“做一个好学生”的意识 内容(合群) 1我爱我班(集体意识
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或者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 要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由其具体目标所组成,也要通过 一系列具体目标才能实现。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总体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 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至于具体目标,要根据不同年龄和学龄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来制 定。以下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1998 年 12 月制定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纲,从中可 以看出目标的具体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 一、总纲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充分发掘潜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 己,能够克服心理困扰;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负责守信、友善合群、开拓创新、追求 卓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及社会适应能力;树立人生理想,具备择业能力。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提高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为贯彻全国学校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教育方针,打下扎实基础。 二、阶段分目标 小学阶段 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培养他们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 初中阶段 培养初中生自重、自爱、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及对自我与外界的评价能力;能以积极 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 高中阶段 培养高中生更为完善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能以更为成熟的自我 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去对待学习、人际交往、情感世界及自我发展等问题。面对升学或就业, 具备选择专业或职业和克服压力的能力。 三、年级分目标与教育内容 一年级目标 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乐与老师、同学交往。 内容(适应) 1.祝你成为小学生(角色意识) 2.这是我们的校园(适应环境) 3.和老师、同学手拉手(适应群体) 4.课堂是知识的海洋(适应课堂、激发兴趣) 5.和好习惯交朋友(行为习惯) 6.校园“红灯”与“绿灯”(纪律意识) 7.克服不安、孤独、恐惧(防范心理困扰) 二年级目标 感受集体活动与学习知识的乐趣,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在好行为好习惯的 训练中培养“做一个好学生”的意识。 内容(合群) 1.我爱我班(集体意识)
2.谦让、友善朋友多(交友意向) 3知识越学越有趣(乐于学习) 4告别“小粗心"、“小拖拉”(行为习惯 5谁的发现多又好(观察与注意) 6做活泼、守纪的好学生(自我控制) 7克服厌学、依赖、交往障碍(防范心理困扰) 三年级目标 在学习中品尝解决难题的快乐,在班队活动中善与更多的同学交往,萌发集体意识,培 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及表现自我的欲望与能力 内容(乐学) 1头脑越练越聪明(动脑习惯) 2.智斗难题真快乐(挑战难题) 3情绪气象台(认识情绪) 4让自己更快乐(调节情绪) 5让我也来“露一手”(自信心) 6当小朋友难过的时候(学会关心) 7愉快的假日生活(学会休闲) 四年级目标 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有集体荣誉感,勤于思考,不甘落后。 内容(自信 1开放自己、表露自己(开朗心态) 2让大家喜欢我、需要我(期望自我) 3同学进步我高兴(排除嫉妒情绪) 4巧学苦练无难题(学习方法) 5集体成败牵我心集体意识 6.“绝招”大比示(表现自我) 7再也不说“我不行”(排除自卑) 五、六年级目标 具有能千、负责的哥哥姐姐意识,获取“一份辛劳一份收获″的愉悦感,培养面临毕业 升学的适当态度 内容(进取) 1大哥哥大姐姐的风采(兄姐意识) 2学习状态的自我诊断(自我认识) 3反转思考主意多(思维习惯) 4时间的妙用(学习习惯) 5克服考试的紧张情绪(松弛训练) 6我为自己的小学生涯而骄傲(总结自我) 7再见,母校(母校情感)
2.谦让、友善朋友多(交友意向) 3.知识越学越有趣(乐于学习) 4.告别“小粗心”、“小拖拉”(行为习惯) 5.谁的发现多又好(观察与注意) 6.做活泼、守纪的好学生(自我控制) 7.克服厌学、依赖、交往障碍(防范心理困扰) 三年级目标 在学习中品尝解决难题的快乐,在班队活动中善与更多的同学交往,萌发集体意识,培 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及表现自我的欲望与能力。 内容(乐学) 1.头脑越练越聪明(动脑习惯) 2.智斗难题真快乐(挑战难题) 3.情绪气象台(认识情绪) 4.让自己更快乐(调节情绪) 5.让我也来“露一手”(自信心) 6.当小朋友难过的时候(学会关心) 7.愉快的假日生活(学会休闲) 四年级目标 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有集体荣誉感,勤于思考,不甘落后。 内容(自信) 1.开放自己、表露自己(开朗心态) 2.让大家喜欢我、需要我(期望自我) 3.同学进步我高兴(排除嫉妒情绪) 4.巧学苦练无难题(学习方法) 5.集体成败牵我心(集体意识) 6.“绝招”大比示(表现自我) 7.再也不说“我不行”(排除自卑) 五、六年级目标 具有能干、负责的哥哥姐姐意识,获取“一份辛劳一份收获”的愉悦感,培养面临毕业 升学的适当态度。 内容(进取) 1.大哥哥大姐姐的风采(兄姐意识) 2.学习状态的自我诊断(自我认识) 3.反转思考主意多(思维习惯) 4.时间的妙用(学习习惯) 5.克服考试的紧张情绪(松弛训练) 6.我为自己的小学生涯而骄傲(总结自我) 7.再见,母校(母校情感)
8向往中学新生活(中小学衔接) 初预、初一年级目标 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富有责任感和进取心,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 内容(独立) 1驾驭中学的学习生活(学习方法) 2众人拾柴火焰高(自我价值) 3做一个快乐的人(乐观开朗的心态) 4我是谁自我认识 5兴趣温度计(兴趣培养法) 6如何诊断行为习惯(自我测量) 7自我改变有妙法行为矫正) 8筑起防范恶习的城墙(杜绝对烟酒毒赌的好奇心) 9当不幸降临的时候(心理承受方法) 初二年级目标 掌握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卫生常识,适应自我身心变化,能够大方得体地与同学、异性 和长辈交往,勤奋精神和刻苦毅力逐渐养成。 内容(自控) 1镜中的我(悦纳生理变化) 2青春的快乐与烦恼(认识青春期心理) 3交往心态PAC(人际交往) 4学会说“不”,学会自我保护(抵御能力) 5不下苦功何有乐(意志培养) 6开发大脑有诀窍一发散性思维和突破定势(思维方法) 7职业大舞台(择业意识 初三年级目标 形成锲而不舍的个性特征,掌握自我心态,情绪的调适方法,改善学习方法,能够在升 学和就业方面作出合适的决定。 内容(耐挫) 1人生发展的六个阶段(心理发展知识) 2人的五个需求层次(需求理论) 3人生百味(人生价值取向) 4成功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意志力) 5成功者的个性特质(榜样启示) 6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择业指导) 7保持考前最佳状态(情绪与作息调适及处理压力技巧 8告别母校,迎接挑战(情感与进取) 高一年级目标 适应高中学习环境与学习要求,增强集体感和人际交往能力,掌握自我调适与自我改变
8.向往中学新生活(中小学衔接) 初预、初一年级目标 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富有责任感和进取心,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 内容(独立) 1.驾驭中学的学习生活(学习方法) 2.众人拾柴火焰高(自我价值) 3.做一个快乐的人(乐观开朗的心态) 4.我是谁(自我认识) 5.兴趣温度计(兴趣培养法) 6.如何诊断行为习惯(自我测量) 7.自我改变有妙法(行为矫正) 8.筑起防范恶习的城墙(杜绝对烟酒毒赌的好奇心) 9.当不幸降临的时候(心理承受方法) 初二年级目标 掌握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卫生常识,适应自我身心变化,能够大方得体地与同学、异性 和长辈交往,勤奋精神和刻苦毅力逐渐养成。 内容(自控) 1.镜中的我(悦纳生理变化) 2.青春的快乐与烦恼(认识青春期心理) 3.交往心态 PAC(人际交往) 4.学会说“不”,学会自我保护(抵御能力) 5.不下苦功何有乐(意志培养) 6.开发大脑有诀窍—发散性思维和突破定势(思维方法) 7.职业大舞台(择业意识) 初三年级目标 形成锲而不舍的个性特征,掌握自我心态,情绪的调适方法,改善学习方法,能够在升 学和就业方面作出合适的决定。 内容(耐挫) 1.人生发展的六个阶段(心理发展知识) 2.人的五个需求层次(需求理论) 3.人生百味(人生价值取向) 4.成功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意志力) 5.成功者的个性特质(榜样启示) 6.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择业指导) 7.保持考前最佳状态(情绪与作息调适及处理压力技巧) 8.告别母校,迎接挑战(情感与进取) 高一年级目标 适应高中学习环境与学习要求,增强集体感和人际交往能力,掌握自我调适与自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