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国学的焦灼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 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 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 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 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 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 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 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 “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 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 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 华文化的灵魂。” 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 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 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 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 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 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 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 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 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 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 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 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 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 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 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国学的焦灼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 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 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 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 1840 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 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 1840 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 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 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 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 “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 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 快……整个 20 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 华文化的灵魂。” 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 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 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 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 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 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 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而事实证明,1840 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 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 20 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 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 20 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 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 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 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 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 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 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 1865 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
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 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 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 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 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节选自《现代交际·说事》20079)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民族复兴” 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 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化”,因而 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 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文化的文明 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 D.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就上创造了 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E.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无法与《爱 弥儿》《神曲》《常识》相比。 F.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不会导致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的缺失,则 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 13.以下论据中,与“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的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3分 A.《尝试集》、《常识》 B.《尝试集》、《庶民的胜利》 《爱弥儿》、《神曲》 D.《常识》、《庶民的胜利》 14.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 具体指什么?(4分)
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 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 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 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 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节选自《现代交际·说事》2007.9)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民族复兴” 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 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化”,因而 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 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文化的文明, 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 D.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就上创造了 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E.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无法与《爱 弥儿》《神曲》《常识》相比。 F.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不会导致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的缺失,则 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 13.以下论据中,与“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的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3分) A.《尝试集》、《常识》 B.《尝试集》、《庶民的胜利》 C.《爱弥儿》、《神曲》 D.《常识》、《庶民的胜利》 14.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 具体指什么?(4分)
15.作者对“国学家”们的“焦灼”是持否定态度的,试分点概述作者否定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2.DE(D.原文的表述是“1840年以来”,而非“在中国历史上”。E.原文的表述是 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虽然从 西方的《爱弥儿》等吸取了思想文化养分,但前者并非后者的翻版,它们“仍然植根于中国, 属于中国”。A.见原文第一段前半段。B.见原文第二、三段。C.见原文第三段。F.见 原文倒数第二段。) 13.B(作者引用黑格尔的话是为了说明,鲁迅、胡适、李大钊等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虽 然是在“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但“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这一观点。而文中所 列举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就是为了说明这一观点。而《爱 弥儿》《神曲》《常识》则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作。) 14.担心民族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冲击)下,失去自身特色,沦为没有文化主体的西方 的精神殖民地,从而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 15.①这种“焦灼”其实是对本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现这种“焦灼”忽视了社会基础性价值的 普适性,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 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产生了一批杰出的文化成果,这批文化成果虽受西方文化的影 响,但仍植根于中国。 ③日本学习西方,实现了强国之梦,而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不因此而消亡。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 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 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我都是很喜欢的,但总的说来,他们所画 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是很传神地在 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 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 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 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历代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情况下突然
15.作者对“国学家”们的“焦灼”是持否定态度的,试分点概述作者否定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2.DE(D.原文的表述是“1840 年以来”,而非“在中国历史上”。E.原文的表述是 “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虽然从 西方的《爱弥儿》等吸取了思想文化养分,但前者并非后者的翻版,它们“仍然植根于中国, 属于中国”。A.见原文第一段前半段。B.见原文第二、三段。C.见原文第三段。F.见 原文倒数第二段。) 13.B(作者引用黑格尔的话是为了说明,鲁迅、胡适、李大钊等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虽 然是在“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但“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这一观点。而文中所 列举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就是为了说明这一观点。而《爱 弥儿》《神曲》《常识》则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作。) 14.担心民族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冲击)下,失去自身特色,沦为没有文化主体的西方 的精神殖民地,从而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 15.①这种“焦灼”其实是对本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现这种“焦灼”忽视了社会基础性价值的 普适性,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 ②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产生了一批杰出的文化成果,这批文化成果虽受西方文化的影 响,但仍植根于中国。 ③日本学习西方,实现了强国之梦,而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不因此而消亡。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 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 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我都是很喜欢的,但总的说来,他们所画 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是很传神地在 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 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 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 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历代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情况下突然
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后来又见到过他的《墨牡丹》《黄甲图》《月竹》, 以及我很喜欢的《杂花图长卷》。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 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 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 撞。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 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他具体的遭遇 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 的层面。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 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 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禿陋的,畏缩的,不想 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 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 势看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它们会飞动,会游弋,会不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毫无疑问, 这样的物象也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金枝玉叶老 遗民”。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 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但是,当这种悲剧意识泛 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风格也就蔚成气候。沉郁苍茫,奇险奔 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四王”(即王 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潮流形成鲜明对照,构成了很强大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 不仅是“四王”,其他中国绘画史上种种保守、因袭、精雅、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萎弱的 存在,一对比,在总体上显得平庸 徐渭、朱耷、原济这些人,对后来著名的“扬州八怪”影响极大,再后来又滋养了吴昌 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作者批评顾恺之等人,是因为他们的画太精致。 B.作者认为顾恺之等人的作品能传神地描绘出客体形象 C.朱耷画的鸟并不具体象征什么,而是与残山剩水一起指向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 D.徐渭、朱耷、原济的画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E.正因为徐渭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所以才会在文化艺术史上产生特别残酷、 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 13.下列对文本中有关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的表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后来又见到过他的《墨牡丹》《黄甲图》《月竹》, 以及我很喜欢的《杂花图长卷》。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 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 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 撞。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 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他具体的遭遇 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 的层面。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 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 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 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 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 势看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它们会飞动,会游弋,会不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毫无疑问, 这样的物象也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金枝玉叶老 遗民”。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 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但是,当这种悲剧意识泛 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风格也就蔚成气候。沉郁苍茫,奇险奔 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四王”(即王 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潮流形成鲜明对照,构成了很强大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 不仅是“四王”,其他中国绘画史上种种保守、因袭、精雅、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萎弱的 存在,一对比,在总体上显得平庸。 徐渭、朱耷、原济这些人,对后来著名的“扬州八怪”影响极大,再后来又滋养了吴昌 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作者批评顾恺之等人,是因为他们的画太精致。 B.作者认为顾恺之等人的作品能传神地描绘出客体形象。 C.朱耷画的鸟并不具体象征什么,而是与残山剩水一起指向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 D.徐渭、朱耷、原济的画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E.正因为徐渭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所以才会在文化艺术史上产生特别残酷、 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 13. 下列对文本中有关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的表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拉斐尔、罗丹和梵高等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通过笔墨、气韵、章法 表现出来。 B.一种“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的具有普遍意义美学风格。 C.把凄厉的人生经历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 驯和无奈。 D.在纸幅上以残山剩水、孤独的鸟、怪异的鱼这些形象冷眼看着天地。 14.结合原文,请简要分析徐渭、朱耷、原济三人画风成因的共同点与不同点。(4分) 15作者说,朱耷的悲剧性感悟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为什么这样说?(4分) 参考答案: 12BC(A.“画太精致”不合文意,是他未展示内心世界:D只有朱耷的画走向了整体性象 征;E断章取义,强拉因果关系,前文“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 后有“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的推论。) 13.B(原文“原济的这种悲剧意识泛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风 格也就蔚成气候。”“美学风格”与“悲剧意识”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偷换概念 14.相同点: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痛苦(或“不幸遭遇”) 不同点:(1)徐渭惨遭家庭变故和政治牵连;(2)朱耷好原济都是明朝遗老:(3)原济广泛 接触自然,悲剧意识泛化 15徐渭主要表现个人的不驯和无奈,朱耷从整体上突出了畸形的个性生命对畸形的社会的 白眼
A.拉斐尔、罗丹和梵高等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通过笔墨、气韵、章法 表现出来。 B.一种“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的具有普遍意义美学风格。 C.把凄厉的人生经历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 驯和无奈。 D.在纸幅上以残山剩水、孤独的鸟、怪异的鱼这些形象冷眼看着天地。 14. 结合原文,请简要分析徐渭、朱耷、原济三人画风成因的共同点与不同点。(4 分) 15.作者说,朱耷的悲剧性感悟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为什么这样说?(4 分) 参考答案: 12.BC(A.“画太精致”不合文意,是他未展示内心世界;D 只有朱耷的画走向了整体性象 征;E 断章取义,强拉因果关系,前文“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 后有“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的推论。) 13.B(原文“原济的这种悲剧意识泛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风 格也就蔚成气候。”“美学风格”与“悲剧意识”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偷换概念) 14.相同点: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痛苦(或“不幸遭遇”) 不同点:(1)徐渭惨遭家庭变故和政治牵连;(2)朱耷好原济都是明朝遗老;(3)原济广泛 接触自然,悲剧意识泛化。 15.徐渭主要表现个人的不驯和无奈,朱耷从整体上突出了畸形的个性生命对畸形的社会的 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