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练习汇编 文化经典练习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②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2)在本章中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 答:(1)①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②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2)“推己及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日:“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日:“在邦 必闻,在家必闻。”子日:“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 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哉,尔所谓达者? ②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2)孔子认为读书人怎样才能通达?(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1)【译文】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 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 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 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 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 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2)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即名实相符,表里如一。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题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练习汇编 文化经典练习一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②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2)在本章中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 答:⑴ ①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②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2)“推己及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 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 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哉,尔所谓达者? ②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2)孔子认为读书人怎样才能通达?(用自己的话回答)(4 分) 答:(1)【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 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 “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 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 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 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2)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即名实相符,表里如一。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题
子路日:“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子路日:“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日:“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②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答:(1)①假如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将要先做什么事呢?②所以,君子每制定 个名,一定要能说出一个道理来;说清了道理,事情才一定可以行得通。(2)只有先正 名才能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恰当,百姓安心做事。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子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②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孔子有怎样的富贵观? 答:(1)①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 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 ②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2)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坚 决不予接受 5、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①假如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将要先做什么事呢?②所以,君子每制定 一个名,一定要能说出一个道理来;说清了道理,事情才一定可以行得通。 (2)只有先正 名才能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恰当,百姓安心做事。 4、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②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孔子有怎样的富贵观? 答:(1) ①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 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 ②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2) 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坚 决不予接受。 5、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子路日:“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子路日:“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②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孔子在本章中阐述了一个什么原则? 答:(1)①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 ②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2)管理国家应当重视“正名”,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 就迎刃而解了 6、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器嚣 曰:“何知斯可以嚣嚣乎? 日:“尊德乐义,则可以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穸不失义,故士得已焉,达不 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 则兼济天下。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②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答: (2)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答 答:(1)①讲究德,喜欢义,便可以安详自若。②穷困不失义,士人因此自得其乐:得意 不离道,平民因此不致失望 (2)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士人无论得志还是失意都要重德爱义的主张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②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孔子在本章中阐述了一个什么原则? 答:(1)①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 ②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2)管理国家应当重视“正名”,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 就迎刃而解了。 6、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知斯可以嚣嚣乎?”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 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 则兼济天下。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作答)(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①讲究德,喜欢义,便可以安详自若。②穷困不失义,士人因此自得其乐;得意 不离道,平民因此不致失望。 (2) 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士人无论得志还是失意都要重德爱义的主张
7、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划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日:“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 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日:“取之而燕民, 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 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 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3分) 答: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2分) (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4)此文段体现了孟子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答案 (1)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 (2)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3)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 (4)统治者应顺应民意,才能受到拥戴。 文化经典练习二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下1~2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 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 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注]:容光:水的空隙。 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7、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划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 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 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 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 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文段体现了孟子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 (2)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3)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 (4)统治者应顺应民意,才能受到拥戴。 文化经典练习二 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下 1~2 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 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 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注]:容光:水的空隙。 1、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译文:对于那些曾到圣人门下游学 来说,别的言论就难吸引他 (2)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译文:太阳月亮有耀眼的光辉,(凡是能)容纳光线的小缝隙都能照到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学习道理? 答:学习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 子之迁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 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己矣。”(《论语·子路篇》)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译文:假如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将要先做什么事呢? (2)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译文 君子每制定一个名,一定要说出一个道 凊了道理,事情 以行得通。 2、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答:只有先正名才能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恰当,百姓安心做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 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 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之,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 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 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庄子·养生主》)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译文:对于那些曾到圣人门下游学的人来说,别的言论就难吸引他了。 (2)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译文: 太阳月亮有耀眼的光辉,(凡是能)容纳光线的小缝隙都能照到。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学习道理? 答:学习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 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篇》)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译文:假如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将要先做什么事呢? (2)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译文:所以,君子每制定一个名,一定要说出一个道理来;说清了道理,事情才一定可 以行得通。 2、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答:只有先正名才能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恰当,百姓安心做事。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2 题。 老聃死,秦失①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 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②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 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之,不蕲③哭而哭者。是遁天倍④情, 忘其所受⑤,古者谓之遁天之刑⑥。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 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⑦。”(《庄子·养生主》)
注⑩①秦失:人名,姓秦名失,老聃朋友。②其人:指得道之人。 ③蕲:通“祈”。④倍:通“背”。⑤受:禀受。⑥刑:过错,过失 ⑦帝之县解: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译文:原先我认为你们都是得道之人,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2)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译文:这是违反天性违背真情的,忘记了自己的禀受,古人称之为违反天性的过错。 (3)庄子借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 答:生与死都不过是自然的形态变化,因而生不是喜,死亦不是悲,对于肉体生命不必 过多在意,对生死应采取达观的态度。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 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 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注]颡(sdng)额头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译人:人的本性犹如流势湍急的水一样,打开它的东方它就向东流,打开它的西方它就 向西流 (2)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注]①秦失:人名,姓秦名失,老聃朋友。②其人:指得道之人。 ③蕲:通“祈”。④倍:通“背”。⑤受:禀受。⑥刑:过错,过失。 ⑦帝之县解: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译文:原先我认为你们都是得道之人,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2)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译文:这是违反天性违背真情的,忘记了自己的禀受,古人称之为违反天性的过错。 (3)庄子借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 答:生与死都不过是自然的形态变化,因而生不是喜,死亦不是悲,对于肉体生命不必 过多在意,对生死应采取达观的态度。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2 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 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 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注] 颡(sǎng)额头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译人:人的本性犹如流势湍急的水一样,打开它的东方它就向东流,打开它的西方它就 向西流。 (2)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译文:水,拍打一 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 使它流到山上 2、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什么问题?他们两人对这个问题各持怎样的看法?(用自己的 语回答) 答: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人的本性善与恶的问题,告子认为,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人的本性发生变化,那是外力(环境、形势)导致它这样的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 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虎 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 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哉,尔所谓达者? 译文:你所说的“通达”指的是什么呢? (2)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译文:所说的名声好的人,表面上好像主张 动上却违背 还以仁 居 2、孔子认为读书人怎样才能通达?(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养成质朴正直品格,处也能察颜观色,谦逊对待别人。 文化经典练习 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 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 沛必於是。 翻译下面句子 (1)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译文: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 使它流到山上。 2、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什么问题?他们两人对这个问题各持怎样的看法?(用自己的 语回答) 答: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人的本性善与恶的问题,告子认为,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人的本性发生变化,那是外力(环境、形势)导致它这样的。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 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 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虎 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 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哉,尔所谓达者? 译文:你所说的“通达”指的是什么呢? (2)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译文:所说的名声好的人,表面上好像主张仁德,行动上却违背仁德,还以仁德自居。 2、孔子认为读书人怎样才能通达?(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养成质朴正直品格,处也能察颜观色,谦逊对待别人。 文化经典练习三 1、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 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 沛必於是。" 翻译下面句子 (1)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3)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 [译文]孔子说:“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他,君子就不居有;贫困 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不摆脱。君子离开了仁德,怎样还 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紧急的时候也二 定遵循仁德,困顿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3)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必须提高正当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符合仁德。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 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 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翻译下面句子 (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2)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3)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做法是“乱大伦” 【译文】【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具。子 路问:“您见到过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 就把拐杖插在一边去除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煮饭让子路吃,又 让两个儿子跟来见子路。第二天,子路告辞,赶上孔子,把遇到老人的事情告诉了孔子。孔 子说:“这是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见老人,子路到了老人的家,老人已经出门了。子路说 “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能抛弃呢?想使自 身不受玷污,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大伦。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职责,至于我们的 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3)因为洁身自好是消极避世的做法,没有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心。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 《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3)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 [译文]孔子说:“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他,君子就不居有;贫困 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不摆脱。君子离开了仁德,怎样还 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紧急的时候也一 定遵循仁德,困顿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3)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必须提高正当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符合仁德。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 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 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翻译下面句子 (1)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2) 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3)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做法是“乱大伦” 【译文】【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具。子 路问:“您见到过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 就把拐杖插在一边去除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煮饭让子路吃,又 让两个儿子跟来见子路。第二天,子路告辞,赶上孔子,把遇到老人的事情告诉了孔子。孔 子说:“这是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见老人,子路到了老人的家,老人已经出门了。子路说: “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能抛弃呢?想使自 身不受玷污,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大伦。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职责,至于我们的 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3)因为洁身自好是消极避世的做法,没有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心。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 《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2)“《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3)孔子认为完善修养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 贫穷却仍然快乐,富贵却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 切了再磋,琢了再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 告诉你过去的事,你就知道未来。 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奷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4、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对曰:“然。”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离 娄上》) 翻译下面句子 (1)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3)孟子的主张是什么? 译文】孟子说:“桀和纣的丧失天下,那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拥戴。失去百姓的拥戴, 那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得到了百姓,这就得到天下了。获得百姓有方法: 赢得了民心,这就得到百姓了。获得民心有方法:百姓所希望得到的,就给他们聚积起来 他们所厌恶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百姓归附于仁政,如同水的流向下游,百兽 奔向旷 (3)得民心者得天下 5、白圭①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①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②仁人之所 《孟子·告子下》 (1)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 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2)“《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3) 孔子认为完善修养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 贫穷却仍然快乐,富贵却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 切了再磋,琢了再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 告诉你过去的事,你就知道未来。” 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4、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对曰:“然。”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离 娄上》) 翻译下面句子 (1)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2)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3) 孟子的主张是什么? 【译文】孟子说:“桀和纣的丧失天下,那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拥戴。失去百姓的拥戴, 那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得到了百姓,这就得到天下了。获得百姓有方法: 赢得了民心,这就得到百姓了。获得民心有方法:百姓所希望得到的,就给他们聚积起来; 他们所厌恶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百姓归附于仁政,如同水的流向下游,百兽 的奔向旷野一样。” (3)得民心者得天下 5、白圭①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①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②仁人之所 恶也,吾子过矣。” 《孟子·告子下》 (1)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 (2) 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3) 孟子在文中提出什么观点? 5、【译文】 白圭洋洋自得地对孟子说:我治理洪水的本领,超过了古代的大禹。”孟子说:“您错了! ①大禹治水,是(按照水流的规律,由高到低)把洪水疏导大海中去,因此是以四海作为 蓄水的沟壑。而您恰恰相反,是把邻国当作蓄水的沟壑。水一旦被堵得倒流,就会象洪水 样泛滥成灾。②您这样做,是为有德性的人所反对,所痛恨的。您完全错了!” 损人利己是一种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恶劣作风 6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 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①。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 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1)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2)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3)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8、【译文】孟子回答说:“吞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 王就是这样。吞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人这么做过,文王就是这 样。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带着酒食来迎接大王的 军队,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 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文中提出了要顺应民心的观点 7、庄周贷粟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和侯。监和候日:“诺。我将得虽金(领地内征收的财物) 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 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日:‘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3) 孟子在文中提出什么观点? 5、【译文】 白圭洋洋自得地对孟子说:我治理洪水的本领,超过了古代的大禹。”孟子说:“您错了! ①大禹治水,是(按照水流的规律,由高到低)把洪水疏导大海中去, 因此是以四海作为 蓄水的沟壑。而您恰恰相反,是把邻国当作蓄水的沟壑。水一旦被堵得倒流,就会象洪水一 样泛滥成灾。②您这样做,是为有德性的人所反对,所痛恨的。您完全错了 !” 损人利己是一种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恶劣作风。 6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 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①。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 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1)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2)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3)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 8、【译文】孟子回答说:“吞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 王就是这样。吞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人这么做过,文王就是这 样。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带着酒食来迎接大王的 军队,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 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文中提出了要顺应民心的观点。 7、庄周贷粟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和侯。监和候日:“诺。我将得邑金(领地内征收的财物), 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 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日:‘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