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上第四单元复习总结 者简介内容、情感、主通假字、古今异重点字、词、句 欣赏点 《与|吴均(469思想感情:作者|通假 重点字:缥(pio)碍 竞(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薄功名利禄的思 叔庠,吴利的思想感情。显露 重点词:风烟:指烟雾。俱:都:共色: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 (今浙江春江奇特秀反小运、返回相当于光左右,独绝独一无二,|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安吉)人,景色的描写,触蝉则千转不穷到了极点。绝:停。急湍急流的水:泠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南朝粱文景生情,自然流转通“啭” 泠:形容水声的清越。好(友好或美丽)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学家 露出作者对追鸟叫 鸟相鸣:互相和鸣:戾天:到天上;戾,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求利禄之徒的古今异义 至:息心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蔑视,含蓄传达鸢飞戾天者 经伦:筹划、治理。忘反:流连忘返:上,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 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叫不绝 然、避世退隐的今:罪过,乖张缥碧:青白色 写山'奇Ⅴ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韵:和谐声音 全文共两段,第一段为总写,以奇山 天下独绝 点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乘船)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第二段是为分写。先写异水,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 天者,望峰息空:规划,管理政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它飘向哪个方向。2细石,直视无碍写水流舒缓处,以急甚箭,猛浪若奔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 心:经纶世务治的才能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流水比箭还以负、竞、轩邀、争、直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泉声、鸟声、蝉声、猿声四 者,窥谷忘反 快,凶猛的浪好像飞奔的马。3蝉则千转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中心句:奇山异 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在长久不断地叫,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缥碧、湍急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 水,天下独绝。 从不停止:猿猴也在不停地哀鸣。4、鸢特征 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4分) 忘反:那些像老鹰那样飞到天上为名利极 (1)从V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 (2)从V泉水激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 对生命的歌颂 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 (3)从'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作者对山 连忘返。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向往自然、淡泊名利、 交映,有时见日: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 着,即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欣赏: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飞箭奔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光。6、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讨论:V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 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这里的山奇V在何处? 现同样青色。7、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中连用负、竟、轩、邈、 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 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 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五「陶渊明,内容:文从思想「通假字 点字:嗜Shi辄zhe吝lin褐he五柳 古今异义 dan没j铸chou觞shng瓢pio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 生传》字元亮,生活状况等方造饮辄尽 屡10娄lou欤 2、如何理解他“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不能仅理解为一种读书 号“五柳面塑造了 重点词:何许、不详、因以为、慕、好、而力求理解真谛它还与作者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 是,与 知的满足 先生”私独立于世俗之今:常用于“创造”甚解、会意、性嗜酒,亲旧,或置酒、造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 帝王家”, 请外的隐士形象 制造”等义 饮辄尽,期、既、曾不吝情、环堵萧然,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的体现 节”后人|赞美了他安贫赞曰 蔽:褐,屡,晏如、颇示、赞、戚戚、汲3、他“嗜酒如命”,是否颓废消极?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 敬称“靖乐道,鄙弃世俗古:传记结尾的评汲、兹若人之俦乎、觞、欤、 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这是他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他饮酒时“造饮辄醉
8 上第四单元复习总结 篇目 作者简介 及朝代 内容、情感、主 旨句 通假字、古今异 义、成语 重点字、词、句 欣赏点 《 与 朱 元 思书》 吴均(469 — — 520) ,字 叔庠,吴 兴故鄣 ( 今浙江 安吉)人, 南朝粱文 学家。 思想感情:作者 对自然山水的 热爱和鄙弃名 利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对富 春江奇特秀丽 景色的描写,触 景生情,自然流 露出作者对追 求利禄之徒的 蔑视,含蓄传达 出爱慕美好自 然、避世退隐的 高洁志趣。 主旨句:鸢飞戾 天者,望峰息 心;经纶世务 者,窥谷忘反。 中心句:奇山异 水,天下独绝。 通假字: 有时见日 见同“现”,显现, 显露。 窥欲忘反 '反\'同\'返\'、返回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 鸟叫声 古今异义: 鸢飞戾天者 古:至 今: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者 古:筹划、治理。 今:规划,管理政 治的才能 重点字:缥(piǎo) 碍(ài) 竞(jì ng)泠(líng)嘤(yīng)鸢(yuān) 戾(lì)轩(xuān)邈(miǎo) 重点词:风烟:指烟雾。俱:都;共色: 同样的颜色。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 相当于\'光景\'\'左右\'。独绝:独一无二, 到了极点。绝:停。急湍:急流的水;泠 泠:形容水声的清越。好(友好或美丽) 鸟相鸣:互相和鸣;戾天:到天上;戾, 至;息心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伦:筹划、治理。忘反:流连忘返;上, 在上,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缥碧:青白色。 韵:和谐声音。 重点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乘船) 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它飘向哪个方向。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流水比箭还 快,凶猛的浪好像飞奔的马。3.蝉则千转 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在长久不断地叫, 从不停止;猿猴也在不停地哀鸣。4、鸢 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 忘反:那些像老鹰那样飞到天上为名利极 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 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 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 连忘返。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 交映,有时见日: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 着,即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 光。6、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 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 现同样青色。7、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 的树木。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薄功名利禄的思 想感情 2、理解性默写: 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 叫不绝。 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全文共两段,第一段为总写,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第二段是为分写。先写\'异水\',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 细石,直视无碍写水流舒缓处,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 以负、竞、轩邈、争、直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泉声、鸟声、蝉声、猿声四 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缥碧、湍急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 特征。 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4 分)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作者对山 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向往自然、淡泊名利、 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 欣赏: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飞箭奔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 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 这里的山\'奇\'在何处? *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 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 种声音,表现其情趣,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 五 柳 先 生传》 陶渊明, 又名潜, 字元亮, 号“五柳 先生”,私 谥“靖 节”,后人 敬称“靖 内容:文从思想 性格、爱好,、 生活状况等方 面塑造了一位 独立于世俗之 外的隐士形象, 赞美了他安贫 乐道,鄙弃世俗 通假字 古今异义: 造饮辄尽 古:往,到 今:常用于“创造” “制造”等义 赞曰 古:传记结尾的评 重点字:嗜 Shì 辄 zhé 吝 lìn 褐 hè 箪 dān 汲 jí 俦 chóu 觞 shāng 瓢 piáo 屡 lǚ 娄 lóu 欤 yú 重点词:何许、不详、因以为、慕、好、 甚解、会意、性嗜酒,亲旧,或置酒、造 饮辄尽,期、既、曾不吝情、环堵萧然, 蔽;褐,屡,晏如、颇示、赞、戚戚、汲 汲、兹若人之俦乎、觞、欤、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 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如何理解他“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不能仅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不死抠字眼, 而力求理解真谛,它还与作者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 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的体现。 3、他“嗜酒如命”,是否颓废消极?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 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这是他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他饮酒时“造饮辄醉
节先生”。荣利、独善其身论性文字 重点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自然的体现 东晋著名的精神。 今:赞美,夸赞|字 4、作者如此喜欢“著文章”,却只是“自娱”,说明什么?五柳先生才华出众,著文 文学家,思想性格:志趣每有会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章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得官禄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自得其 诗人。代高洁,淡泊名古:对内容有所领食。 乐,淡泊名利的体现,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使这个身处污浊社会而保 表作有利,率真自然,会 造饮辄尽,其在必醉。环堵萧然,不蔽风持高风亮节的五柳先生形象更加令人钦佩万分 《桃花源安贫乐道 今:领会别人没有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戚5、五柳先生的生活状况说明了什么?“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记》、《归主旨:不戚戚于明白表示的意思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晏如也。”写出陶渊明安贫乐道,豁达乐观的精神。 去来兮贫贱,不汲汲于成语 6、最后一段“赞”有什么作用 辞》、《归富贵 不求甚解:不过分 文末的“赞”借用典故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 园田居》 在字句上下工夫 人格的再度赞扬。 等 今天指只求知道 7、文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分别与上文哪些 个大概,不求彻 句子对应 了解。常指学习或 不戚戚于贫贱—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汲汲于 研究不认真、不深 富贵—一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马韩愈(768内容:文章借伯通假字 重点字:骈死pian槽枥 cao li 1、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说》|824)乐和千里马的才美不外见粟su外见x1an食马5概zhI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字退之,传说,提出“千见通“现”显现,重点词:祗辱、骈、称、故、虽、一食、2、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唐代散文里马常有,而伯表现。 食马者、才美、外见、等、常、策之、执“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家、诗人,乐不常有”的观食之不能尽其材:策、道、尽、材、鸣、通、执、临、知、3、文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这是一种什么句式? 与柳宗元点,用托物寓意材通“才”才能重点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 为“古的写法,以千里其真无马邪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 文运动”马不遇伯乐比邪通“耶”,表示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且欲于常马等4、“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倡导者,喻贤才难遇明疑问相当于吗”不可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一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的人才) 是“唐宋主。全文寄托了盒马者不知其能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伯乐一识才之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 八大家”作用的愤懑不千里而盒也 食马者一昏庸的统治者 之首。世平和穷困潦倒食通“饲”,喂养“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 用原文填空: 称韩昌黎之感,并对统治古今异义 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 是全文的主旨句,因为这种客观现象造成了“千里马 者埋没、摧残人且欲与常马笠不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的遭遇。所以文章最后,作者感情达到高潮,大声感叹 斥责那些 才进行了讽刺、可得 马、论马 不识马的人。在结构上,与主旨句相照应。 乍方法:托物寓意的特点 2、理解课文填空 思想感情:表达今:指等候,等待题目《马说》和全篇的说马 文章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者怀才不遇,成语中的“马”本文通篇说马,而意在论人,这里以物作将人比作“ ”,而把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 有志难酬的愤指鹿为马,龙马精喻,用“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伯 慨心情。统治者神,心猿意马,青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这种写法称为托3、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埋没人才的愤梅竹马 识|物寓意 4、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中心论点:千里|音是瞻,塞翁失 5、写千里马痛苦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6、“不知马”造成的恶果: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常有,而伯乐马,天马行空,车 句话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情感?郁闷愤慨 不常有。 水马龙 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主旨句:“其真
节先生”。 东晋著名 文学家, 诗人。代 表作有 《桃花源 记》、《归 去来兮 辞》、《归 园田居》 等 荣利、独善其身 的精神。 思想性格:志趣 高洁,淡泊名 利,率真自然, 安贫乐道。 主旨:不戚戚于 贫贱,不汲汲于 富贵。 论性文字。 今:赞美,夸赞 每有会意 古:对内容有所领 会 今:领会别人没有 明白表示的意思 成语: 不求甚解:不过分 在字句上下工夫。 今天指只求知道 个大概,不求彻底 了解。常指学习或 研究不认真、不深 入。 重点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 字。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 食。 造饮辄尽,其在必醉。环堵萧然,不蔽风 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戚 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自然的体现。 4、作者如此喜欢“著文章”,却只是“自娱”, 说明什么?五柳先生才华出众,著文 章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得官禄,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自得其 乐,淡泊名利的体现,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使这个身处污浊社会而保 持高风亮节的五柳先生形象更加令人钦佩万分。 5、五柳先生的生活状况说明了什么?“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晏如也。”写出陶渊明安贫乐道,豁达乐观的精神。 6、最后一段“赞”有什么作用? 文末的“赞” 借用典故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 人格的再度赞扬。 7、文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分别与上文哪些 句子对应? 不戚戚于贫贱——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汲汲于 富贵——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 马 说》 韩愈(768 ——824) 字退之, 唐代散文 家、诗人, 与柳宗元 同为“古 文运动” 倡导者, 是“唐宋 八大家” 之首。世 称韩昌黎 内容:文章借伯 乐和千里马的 传说,提出“千 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的观 点,用托物寓意 的写法,以千里 马不遇伯乐比 喻贤才难遇明 主。全文寄托了 作用的愤懑不 平和穷困潦倒 之感,并对统治 者埋没、摧残人 才进行了讽刺、 针砭和控诉。 思想感情:表达 作者怀才不遇, 有志难酬的愤 慨心情。统治者 埋没人才的愤 懑之情。 中心论点:千里 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 主旨句:“其真 不知马也。” 通假字: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 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 疑问,相当于“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古今异义: 且欲与常马等不 可得 古:等同,一样 今:指等候,等待 成语中的“马”: 指廘为马,龙马精 神,心猿意马,青 梅竹马,老马识 途,马革裹尸,马 首是瞻,塞翁失 马,天马行空,车 水马龙 重点字:骈死pián槽枥cáo lì 粟sù 外见 xiàn 食马sì 祗zhǐ 重点词:祗辱、骈、称、故、虽、一食、 食马者、才美、外见、等、常、策之、执 策、道、尽、材、鸣、通、执、临、知、 重点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 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且欲于常马等 不可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 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 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 马、论马。 写作方法:托物寓意的特点。 题目《马说》和全篇的说马。 本文通篇说马,而意在论人,这里以物作 喻,用“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伯 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这种写法称为托 物寓意。 1、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文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这是一种什么句式?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 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 4、“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的人才) 伯 乐—识才之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 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 1、用原文填空: ________________是全文的主旨句,因为这种客观现象,造成了“千里马”___________ 的遭遇。所以文章最后,作者感情达到高潮,大声感叹________________,斥责那些 不识马的人。在结构上,与主旨句相照应。 2、理解课文填空。 文章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 将人比作“ ________ ”,而 把 伯 乐 喻 指 _____________ 集 中 抨 击 的社 会 现 象 _____________。 3、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5、写千里马痛苦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6、“不知马”造成的恶果: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情感? 郁闷愤慨 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送宋濂,字内容:作者叙述通假字 重点字:嗜shi硕shub叱咄 chi duo 理解性默写 马生潜溪,油了自己青少年/含生被綺绣,俟s嗜如硕如叱础dhds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 东阳景濂,号 被:通“披”穿负箧q曳y展x皲jn裂腰yng人若人也 序》江人,明时代求学的艰着 衾qn绮q1容臭x烨ye裘q葛g组y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 初文学难和勤奋学习四支僵劲不能动冻馁n谒ye撰hn贽h负箧qe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支通“肢”肢体重点词:走、嗜、致书、患、辞色、腰、二、作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矛盾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的? 明代“开的经历,动之以古今异 序、汤、寓逆旅、致书援(引、提出)、德答“幼时即嗜学”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矛盾。解决办法: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国文臣之情,晓之以理,走送之 隆望尊、俟、臭、卒、弗(不)之息:懈走送之。“益慕圣贤之道”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解决办法:尝趋百里外…执 散文有明/表达了对马生/古,跑 首”,坚持 怠,不放松抄写 经叩问” 今行走 重点句:手指不可届伸,弗之息。录毕,2、第二段作者通过自己与他人哪两方面的对比来说明精神的富有可以弥补物质的贫 道致用,的股切希望。持汤沃灌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乏?(2分)作者通过自己食粮食.衣敝衣与同舍生食甘肥,披绮绣两方面的对比来 宗经师中心句:盖余之古:热水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门人说明精神的富有可以弥补物质的贫乏 古,强调勤且艰若此。今:食物煮后所得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故余虽愚,3、作者求学时有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请简要回 “辞达”, 的汁水 卒获有所闻。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a从小家贫没有书籍:借书来抄并快速归还。b没有硕师名人与游:跑到百里外求教 注意“通 以书假余 身倾耳以请。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c饱受旅途寒冷之苦坚持不懈d生活上与同学差距大:不羡慕。 变”。与刘 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4、从文中看作者最终能学业有成的原因是(三个)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基、高适 今:虚伪的,不真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5、写两个勤学苦练的成语典故:程门立雪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 并列为明 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课文内容理解 初诗文三 尝趋百里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古:奔,快走。序作为的文章的体裁,有书序和赠序两·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种,本文属于后者,是宋濂写给同乡晚辈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表现古人“好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序。目的是勉励、劝慰当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 的两个成语: 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表达了作者对马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凿壁偷光囊萤映生的殷切希望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 雪头悬梁,锥 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第二段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 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 服力,突出中心 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 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 送 东 阳 马 生 序》 宋濂,字 景濂,号 潜溪,浦 江人,明 初文学 家。他是 明代“开 国文臣之 首”,坚持 散文有明 道致用, 宗经师 古,强调 “辞达”, 注意“通 变”。与刘 基、高适 并列为明 初诗文三 大家。 内容:作者叙述 了自己青少年 时代求学的艰 难和勤奋学习 的经历,动之以 情,晓之以理, 表达了对马生 的殷切希望。 中心句:盖余之 勤且艰若此。 通假字: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着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古今异义: 走送之 古:跑 今行走 持汤沃灌 古:热水 今:食物煮后所得 的汁水。 以书假余 古:借 今:虚伪的,不真 实的。 尝趋百里 古:奔,快走。 今:趋向。 表现古人“好学” 的两个成语: 凿壁偷光 囊萤映 雪 头悬梁,锥刺 骨 闻鸡起舞 重点字:嗜 shì 硕 shuò 叱咄 chì duō 俟 sì 嗜 shì硕 shuò 叱咄 chì duō俟 sì 负箧 qiè 曳 yè 屣 xǐ皲 jūn 裂 媵 yìng 人 衾 qīn 绮 qǐ 容臭 xiù烨 yè裘 qiú葛 gě缊 y ùn 冻馁 něi 谒 yè撰 zhuàn 贽 zhì负箧 qiè 重点词:走、嗜、致书、患、辞色、腰、 序、汤、寓逆旅、致书、援 (引、提出 )、德 隆望尊、俟、臭、卒、弗(不)之怠:懈 怠,不放松抄写。 重点句: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门人 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 身倾耳以请。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 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 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序作为的文章的体裁,有书序和赠序两 种,本文属于后者,是宋濂写给同乡晚辈 马君则的一篇赠序。目的是勉励、劝慰当 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表达了作者对马 生的殷切希望。 一、理解性默写 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 若人也 2、表明第 2 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 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二、作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矛盾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的? 答“幼时即嗜学”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矛盾。解决办法: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走送之。“益慕圣贤之道”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解决办法:尝趋百里外……执 经叩问” 2、第二段作者通过自己与他人哪两方面的对比来说明精神的富有可以弥补物质的贫 乏?(2 分)作者通过自己食粮食.衣敝衣与同舍生食甘肥.披绮绣两方面的对比来 说明精神的富有可以弥补物质的贫乏。 3、作者求学时有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请简要回答。 a.从小家贫没有书籍:借书来抄并快速归还。b.没有硕师名人与游:跑到百里外求教 c.饱受旅途寒冷之苦:坚持不懈 d.生活上与同学差距大:不羡慕。 4、从文中看,作者最终能学业有成的原因是(三个)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5、写两个勤学苦练的成语典故:.程门立雪 凿壁借光 头悬梁,锥刺骨 囊萤映雪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 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 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第二段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 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 服力,突出中心。 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 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刘内容: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对贬首联交代了什么?“读泳地和“条置身”表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乐天锡(77 贬地之 贬时之漫长。辛酸和愤懑不平 扬州2842)字谪、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初逢梦得,唐 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油然而 代中期诗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生无限悲痛怅惘之意 见赠》人、哲学 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家。政治观精神。 原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 酬赠上主张革感情:辛酸愤懑、坚定乐观、豁达进取。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结有《刘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乐天扬州初连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宾客集》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对亲朋旧友故去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愤懑不平: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形象地揭示了新事物一定会取代旧事物,这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87~内容分析: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0这是一必态壁事成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852),晚实也是借题发挥。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说说你的理解。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 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字两句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 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 牧之。人 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 称“小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商隐齐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瑜:诗人柱牧和李商险合称“小李杜 ’小李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2问題研究:《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由此可见传统咏史诗的一个什么特点 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 杜”。他的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得形象含蓄而已 古体诗题 3.思想感情:《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材广阔,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4试題举例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 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 笔力峭 抑郁不平之情。(2分) 健。有思想感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2).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2分)不好。虽然它们表达 《樊川文 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或通过以小见大(或 集》 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 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1分):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1 分)。(语意相近即可:未明确回答“不好”扣0.5分)
《 酬 乐 天 扬 州 初 逢 席 上 见赠》 酬 赠 诗 刘 禹 锡 (77 2~842)字 梦得 ,唐 代中期诗 人、哲学 家。政治 上主张革 新。其诗 结有《刘 宾客集》。 内容: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对贬 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 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 观精神。 感情:辛酸愤懑、坚定乐观、豁达进取。 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辛酸和愤懑不平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油然而 生无限悲痛怅惘之意。 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原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 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4、尾联:点明酬赠之意,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 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也给友人以鼓舞。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对亲朋旧友故去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愤懑不平; 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事物一定会取代旧事物,这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赤 壁》 咏 史 诗 杜牧: ( 803 ~ 852),晚 唐杰出的 诗人。字 牧之。人 称“小 杜”,与李 商隐齐 名,并称 “小李 杜”。他的 古体诗题 材广阔, 笔力峭 健 。 有 《樊川文 集》。 内容分析: 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 实也是借题发挥。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 两句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 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 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 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 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 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思想感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 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①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说说你的理解。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 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 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 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③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周瑜。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2.问题研究:《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由此可见传统咏史诗的一个什么特点? 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 得形象含蓄而已。 3. 思想感情:《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4.试题举例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__折戟__”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 抑郁不平之情。 (2 分) 2).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 好不好?为什么?(2 分) 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 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 或:通过以小见大(或 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1 分);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1 分)。(语意相近即可;未明确回答“不好”扣 0.5 分)
过文天祥:内容: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凤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 283),南思想感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艰辛经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宋爱国诗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抒情方 七律人。字履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善,又字主题:这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 宋瑞,号篇,是文天祥的代表作。诗的尾联“人生这一句采用直抒胸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文山,南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已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宋末,全成为中华诗史上千古不朽的名句。它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21岁读经书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直在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士为祖国为2、颈联两人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兵败被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而献身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写出了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俘,始终 3、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不屈于元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忘死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 人的威逼 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理解默写:①表现诗人的英雄气概与舍生取义的生命观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概括写出诗 后从容就 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③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 义。封信 身世浮沉雨打萍:④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遗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⑤表现诗人誓 国公。作 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品有《文 ⑥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巧借两个情感色彩的地名与他的心情暗合,表现他“昨日”与“眼前”独有的怆然与凄 山先生全 集》 首词1、词的上下两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两者的联系何在? 调歌(1037-1101)北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上片: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借景抒情下片: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情景交融 头》|宋文学家、书面作品之一。词的上2、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 词家。字子瞻,号片极写作者在“天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 东坡居士,眉州上∵“人间”的徘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眉山(今属四徊、矛盾,下片写3、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川)人。与父洵对月怀人,以积极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 弟辙,合称“三乐观的旷达情怀作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 苏。诗文有《东结。 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愿 坡文集》等。|思想感情:表达了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词人由心有所郁4、问题研究(1)《水调歌头》中,上天为什么说“归去”?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 ,到心胸开阔的精神的家园 (2)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 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山「张养沾丨内容: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层: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 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总写 139渔关位于东西两京(溶阳、西安)之间,历|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如聚”形容渔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从 怀古》年),字希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视觉、听觉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孟,号云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一个历3 庄,元代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无论怎样一个 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代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百 著名散曲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 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家,兼长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
《 过 零 丁 洋》 七律 文天祥: (1236 ~ 1283),南 宋爱国诗 人。字履 善,又字 宋瑞,号 文山,南 宋末,全 力抗敌, 兵败被 俘,始终 不屈于元 人的威逼 利诱,最 后从容就 义。封信 国公。 作 品有《文 山先生全 集》 内容: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 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思想感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 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 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主题:这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 篇,是文天祥的代表作。诗的尾联“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已 成为中华诗史上千古不朽的名句。它 一直在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士为祖国、为 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而献身。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 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抒情方 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 21 岁读经书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颈联两人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写出了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3、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忘死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 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理解默写:①表现诗人的英雄气概与舍生取义的生命观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概括写出诗人 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③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④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⑤表现诗人誓 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⑥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巧借两个情感色彩的地名与他的心情暗合,表现他“昨日”与“眼前”独有的怆然与凄 苦。在诗史上堪称绝对、绝唱的这两句诗是:惶恐滩头说惶恐 , 零丁洋里叹零丁。 《水 调歌 头》 词 苏轼: (1037-1101) 北 宋文学家、书画 家。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 川)人。与父洵 弟辙,合称“三 苏”。诗文有《东 坡文集》等。 内容分析 这首词 是咏中秋最著名的 作品之一。词的上 片极写作者在“天 上”、“人间”的徘 徊、矛盾,下片写 对月怀人,以积极 乐观的旷达情怀作 结。 思想感情:表达了 词 人 由 心 有 所 郁 结,到心胸开阔的 乐观旷达之情。 1、词的上下两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两者的联系何在? 上片: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借景抒情 下片: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情景交融 2、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 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3、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 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 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愿。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4、问题研究 (1)《水调歌头》中,上天为什么说“归去”? 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 精神的家园。 (2)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 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 山 坡 羊 潼 关 怀古》 曲 张养浩 (1269~ 1329 年),字希 孟,号云 庄,元代 著名散曲 家,兼长 诗文。 内容: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 (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 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 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一个历 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无论怎样 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 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 感情。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层: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总写 作者的感慨。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从 视觉、听觉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3、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代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百 姓。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