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虚构》教学案 黄岩中学邓薇老师整理 学习目标: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 2、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3、了解“虚构”、“事实”、“真实”、“想象”这些概念的区别 与联系 基本要求:1、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 发展要求:1、了解“虚构”、“事实”、“真实”、“想象”这些概念的区别 与联系 2、尝试运用虚构的方法写作 3、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 资料链接 1、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 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 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 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 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 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 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 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评价说:“博尔赫 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 丰富和文笔的简洁一一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于他的写作意义 重大。他曾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他的最初和主要的知识 来源可能是他父亲的藏书室,到了开始真正作家生涯时,他已经是一个学贯东西 富有真知灼见的青年学者了
《第八单元:虚构》教学案 黄岩中学邓薇老师整理 学习目标: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 2、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3、了解“虚构”、“事实”、“真实”、“想象”这些概念的区别 与联系 基本要求:1、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3、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 发展要求:1、了解“虚构”、“事实”、“真实”、“想象”这些概念的区别 与联系 2、尝试运用虚构的方法写作 3、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 一、资料链接 1、 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 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1950 年至 1953 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 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 年获阿根廷 国家文学奖,1961 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 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 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 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 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 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评价说:“博尔赫 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 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于他的写作意义 重大。他曾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他的最初和主要的知识 来源可能是他父亲的藏书室,到了开始真正作家生涯时,他已经是一个学贯东西、 富有真知灼见的青年学者了
晚年双目失明,却被任命为国立图书馆馆长,他不无苦涩地写了一首诗向上 帝致敬:“他以如此妙的讽刺/同时给了我书籍和失明……”但他仍以口授的方 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 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才与孀 居的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年后即离异。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 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侣。他们1986年在日内瓦结婚。同年,一代 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在日内瓦逝世。 成名作:《小径分岔的花园》(短篇小说)。小说特色:叙述干净利落,文 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 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面前的月亮》《圣马丁的手册》 《影子的颂歌》《老虎的金黄》《深邃的玫瑰》,短篇小说集《世界性丑事》《小 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死亡与罗盘》《布罗迫埃的报告》等。还译有卡夫 卡、福克纳等人的作品。 2、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 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 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 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 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 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 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 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 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 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 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 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作品回眸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 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晚年双目失明,却被任命为国立图书馆馆长,他不无苦涩地写了一首诗向上 帝致敬:“他以如此妙的讽刺/同时给了我书籍和失明……”但他仍以口授的方 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 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 68 岁才与孀 居的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 年后即离异。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 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侣。他们 1986 年在日内瓦结婚。同年,一代 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在日内瓦逝世。 成名作:《小径分岔的花园》(短篇小说)。小说特色:叙述干净利落,文 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 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面前的月亮》《圣马丁的手册》 《影子的颂歌》《老虎的金黄》《深邃的玫瑰》,短篇小说集《世界性丑事》《小 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死亡与罗盘》《布罗迫埃的报告》等。还译有卡夫 卡、福克纳等人的作品。 2、 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 岁入布拉格大 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 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 年迁居柏林,1924 年 6 月 3 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 年(21 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 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 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 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 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 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 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 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 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 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作品回眸: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 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 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 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 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3、现代派文学: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 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 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变形记》《墙上的斑点》 《等待戈多》《百年孤独》分别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二、积累重点字词 铁锚笨拙装帧诋毁乌烟瘴气不啻穹顶地窖 三、课文解读 1、“沙之书”有哪些奇妙的特性? 2、你认为“沙之书”可能象征什么?简要阐述理由。 3、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 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4、“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一句的内在的晢理是什么?你能仿 造一句吗?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 K 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 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 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 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 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3、现代派文学:现代派文学是 19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20 世纪 20 年代至 70 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 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变形记》《墙上的斑点》 《等待戈多》《百年孤独》分别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二、积累重点字词 铁锚 笨拙 装帧 诋毁 乌烟瘴气 不啻 穹顶 地窖 三、课文解读 1、“沙之书”有哪些奇妙的特性? 2、你认为“沙之书”可能象征什么?简要阐述理由。 3、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 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4、“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一句的内在的哲理是什么?你能仿 造一句吗?
四、巩固与拓展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B.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C.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双鬓已然秋霜! D.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 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加拿大的一些矿井正在使用一个通过雷达进行勘测的裂纹识别系统,以检查 矿井底下是否存在裂缝和危险区域。 B.墨西哥一家舞厅发生了一起有多人丧命的踩踏惨案,警方称,原因是由于夜 总会老板故意制造恐慌和紧急出口处受阻引起的 C.虽然无家可归之人数量众多,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艰苦努力,使边远地区 的灾民也全部得到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 D.奥运村使用了可再生能源、先进的循环系统和朴素的建筑外观,一旦完全投 入使用,奥运村每年的碳排放量可减少8000吨。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 来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四、巩固与拓展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 ....,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B.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 ....自己。. C.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 ....,双鬓已然秋霜! D.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 ....,他都 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加拿大的一些矿井正在使用一个通过雷达进行勘测的裂纹识别系统,以检查 矿井底下是否存在裂缝和危险区域。 B.墨西哥一家舞厅发生了一起有多人丧命的踩踏惨案,警方称,原因是由于夜 总会老板故意制造恐慌和紧急出口处受阻引起的。 C.虽然无家可归之人数量众多,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艰苦努力,使边远地区 的灾民也全部得到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 D.奥运村使用了可再生能源、先进的循环系统和朴素的建筑外观,一旦完全投 入使用,奥运村每年的碳排放量可减少 8000 吨。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 来 , , , , , 。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 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在上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D.⑤④③⑥②①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 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煕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 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 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 若者亡今以不谷[注]之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 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2)除“不谷”外,古代君王还有哪些自称?请再写出两个
⑥在上世纪末突破 5 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 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 作于此时。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 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 6 处)。 吾闻之,诸 侯 自 择 师 者 王 自 择 友 者 霸 足 己 而 群 臣 莫 之 若 者 亡 今 以不 谷 [注] 之 肖 而议 于 朝 且 群 臣 莫 能 逮 吾 国 其 几 于 亡 矣 吾 是 以 有 忧 色 也。 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2)除“不谷”外, 古代君王还有哪些自称?请再写出两个。 答:
(3)这段谈话体现了说话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6、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的内 涵(不于50字) 《第八单元:虚构》教学案答案 三、课文解读 1、“沙之书”有哪些奇妙的特性? 像沙一样,变幻不定,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不断“生长” 2、你认为“沙之书”可能象征什么?简要阐述理由。 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 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 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答案不唯一,只要扣住“沙之书”的特性即可] 3、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 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起初好奇,然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 分也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 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 这一变化过程既形象地说明沙之书的奇妙而神秘的特性,又表现了“我”乃至 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前不胜渺小、恐惧的心理
(3)这段谈话体现了说话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6、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的内 涵(不于 50 字) 《第八单元:虚构》教学案答案 三、课文解读 1、“沙之书”有哪些奇妙的特性? 像沙一样,变幻不定,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不断“生长”。 2、你认为“沙之书”可能象征什么?简要阐述理由。 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 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 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答案不唯一,只要扣住“沙之书”的特性即可] 3、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一 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起初好奇,然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 分也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 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 这一变化过程既形象地说明沙之书的奇妙而神秘的特性,又表现了“我”乃至 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前不胜渺小、恐惧的心理
4、“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一句的内在的晢理是什么?你能仿造 一句吗? 内在的哲理是:无限之物是由无数个有限之物组成,每一个有限的个体因为 无限的同类数量而得以永存,也因为无限的同类而容易被忽略 仿造示例:①隐藏一粒沙子最好的地点是沙漠;②保留一颗水珠最好的办法 是放入大海:③隐藏一个人最好的地点是人群。 四、巩固与拓展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B.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C.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双鬓已然秋霜! D.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 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答案:C(A项“危言危行”指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与文意不符。B项 D.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D项“下里巴人”①古代民间通俗歌曲。 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地在今川东、鄂西一带。②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加拿大的一些矿井正在使用一个通过雷达进行勘测的裂纹识别系统,以 检查矿井底下是否存在裂缝和危险区域。 B.墨西哥一家舞厅发生了一起有多人丧命的踩踏惨案,警方称,原因是由 于夜总会老板故意制造恐慌和紧急出口处受阻引起的。 C.虽然无家可归之人数量众多,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艰苦努力,使边远 地区的灾民也全部得到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 D.奥运村使用了可再生能源、先进的循环系统和朴素的建筑外观,一旦完 全投入使用,奧运村每年的碳排放量可减少8000吨。 答案:A【B项句式杂糅,C项“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不能并列,D 项“使用……朴素的建筑外观”搭配不当】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4、“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一句的内在的哲理是什么?你能仿造 一句吗? 内在的哲理是:无限之物是由无数个有限之物组成,每一个有限的个体因为 无限的同类数量而得以永存,也因为无限的同类而容易被忽略。 仿造示例:①隐藏一粒沙子最好的地点是沙漠;②保留一颗水珠最好的办法 是放入大海;③隐藏一个人最好的地点是人群。 四、巩固与拓展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 ....,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B.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 ....自己。. C.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 ....,双鬓已然秋霜! D.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 ....,他都 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答案:C (A 项“危言危行”指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与文意不符。B 项 D.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D 项“下里巴人”①古代民间通俗歌曲。 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地在今川东﹑鄂西一带。②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加拿大的一些矿井正在使用一个通过雷达进行勘测的裂纹识别系统,以 检查矿井底下是否存在裂缝和危险区域。 B.墨西哥一家舞厅发生了一起有多人丧命的踩踏惨案,警方称,原因是由 于夜总会老板故意制造恐慌和紧急出口处受阻引起的。 C.虽然无家可归之人数量众多,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艰苦努力,使边远 地区的灾民也全部得到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 D.奥运村使用了可再生能源、先进的循环系统和朴素的建筑外观,一旦完 全投入使用,奥运村每年的碳排放量可减少 8000 吨。 答案:A【B 项句式杂糅,C 项“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不能并列,D 项“使用……朴素的建筑外观”搭配不当】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 来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在上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④⑥②⑤③①B.④⑤③⑥①② ⑤①⑥④③②D.⑤④③⑥②① 谷案:B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 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 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 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笞题步骤:第-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 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 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 来 , , , , , 。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 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在上世纪末突破 5 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答案:B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 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 作于此时。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 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 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 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 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 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 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 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 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肖 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2)除“不谷”外,古代君王还有哪些自称?请再写出两个。 答 朕寡人孤(任选两个即可) (3)这段谈话体现了说话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有自知之明,清醒而不糊涂。 【参考译文】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 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像我这样的 人都能在朝廷上商量大事,而群臣却没有谁比得上我,我们的国家大概要灭亡了 吧,我因此而感到担忧。 6、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的内 涵(不少于50字)【答案】(示例)这是一幅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运动员奋力击 球的感人画面。她挥动球拍,展开青春的翅膀:驰骋球场,追逐人生的梦想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 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 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 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 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 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 6 处)。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肖 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2)除“不谷”外,古代君王还有哪些自称?请再写出两个。 答: 朕 寡人 孤(任选两个即可) (3)这段谈话体现了说话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有自知之明,清醒而不糊涂。 【参考译文】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 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像我这样的 人都能在朝廷上商量大事,而群臣却没有谁比得上我,我们的国家大概要灭亡了 吧,我因此而感到担忧。 6、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的内 涵(不少于 50 字)【答案】(示例)这是一幅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运动员奋力击 球的感人画面。她挥动球拍,展开青春的翅膀;驰骋球场,追逐人生的梦想
【思路分析】做这类题关键是认真阅读题干要求,然后阅读图表,明确题目 内容,进而运用修辞展开表述。考生要注意题干的全部要求(①解说词②至少运 用两种修辞方法③揭示画面的内涵④不少于50字),“解说词”就是描述画面 (可用说明性语句),但同时要求揭示其内涵,则是要求回答画面的主旨(寓意)
【思路分析】做这类题关键是认真阅读题干要求,然后阅读图表,明确题目 内容,进而运用修辞展开表述。考生要注意题干的全部要求(①解说词②至少运 用两种修辞方法③揭示画面的内涵④不少于 50 字),“解说词”就是描述画面 (可用说明性语句),但同时要求揭示其内涵,则是要求回答画面的主旨(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