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课型:自读课 学习目标 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学习方法 1.诵读法: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下列字词 虔(qian)信颤(chan)抖镶嵌(qion)深邃(sui)晨曦(x)河畔(pn)瞰(kan)望黝(you)黑 2.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济慈、叶塞宁的资料。 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年—1821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 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和蛐蛐》,从 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 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和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 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 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大的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 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叶塞宁(1895~1925)原苏联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他五岁开始阅读,八九岁就能写诗 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 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他的诗早期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 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应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 他的抒情情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的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 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3.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4.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下来,相互交流。 、学习研讨 (一)导入。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星,今天让我们来一个垄上行,到田 园中去走一走。(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 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归园田居》《饮酒》等田园诗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请一生介绍作者 2.范读。其余学生听读,在课文里标记节奏、重音与情感。交流朗读体验并进行片断范读。 3.齐读。 4.提问,如果让你给诗歌添加一个副标题,你会怎么加?为什么? (借此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5.激发想象,感受画面。 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从这首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画面?用散文性的语言描述出业
1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课型:自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学习方法 1.诵读法 : 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 : 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下列字词。 虔(qián)信 颤(chàn)抖 镶嵌(qiàn)深邃(suì)晨曦(xī)河畔(pàn)瞰(kàn)望 黝( yǒu)黑 2.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济慈、叶塞宁的资料。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 年—1821 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 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糼喜爱文学。1817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和蛐蛐》,从 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 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和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 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 20 世纪 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大的影响。诗人 25 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 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叶塞宁(1895~1925)原苏联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他五岁开始阅读,八九岁就能写诗。 1904~1912 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1912 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 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他的诗早期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 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应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 他的抒情情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的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 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3.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4.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下来,相互交流。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星,今天让我们来一个垄上行,到田 园中去走一走。(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 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归园田居》《饮酒》等田园诗。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请一生介绍作者。 2.范读。其余学生听读,在课文里标记节奏、重音与情感。交流朗读体验并进行片断范读。 3.齐读。 4.提问,如果让你给诗歌添加一个副标题,你会怎么加?为什么? (借此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5.激发想象,感受画面。 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从这首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画面?用散文性的语言描述出业
6.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如:蝉的叫声,蛙的叫声、树林的鸟叫声、风穿过树叶的声音、冰雪覆盖下的流水声、、、 7.学生模仿课方吟诵一节诗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三)指导自读《夜》。 小组合作学习法。 1.小组合作配乐朗读。(先自由练习,再配乐范读。把握语调:轻柔舒缓,体会意境,静谧美丽。) 2.小组合作完成以下练习。 (1)诗歌抓住了夜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诗歌写出了夜静谧美丽的特点。 (2)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诗人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在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 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比较本课两首诗在内容和手法上的异同 明确:内容上,两首诗都在描写大自然,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第一首重在表现大自然 的生机,第二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静谧和美丽。 表现手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复吟诵的表现形式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都运用了对比手 法,不同的是第一首是以静衬动,后一首是以动衬静。 学生小结学习感受 教师教学反思:
2 6.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如:蝉的叫声,蛙的叫声、树林的鸟叫声、风穿过树叶的声音、冰雪覆盖下的流水声、、、、、、 7.学生模仿课方吟诵一节诗: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三)指导自读《夜》。 小组合作学习法。 1. 小组合作配乐朗读。(先自由练习,再配乐范读。把握语调:轻柔舒缓,体会意境,静谧美丽。) 2.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练习。 (1)诗歌抓住了夜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诗歌写出了夜静谧美丽的特点。 (2)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诗人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在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 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比较本课两首诗在内容和手法上的异同。 明确:内容上,两首诗都在描写大自然,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第一首重在表现大自然 的生机,第二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静谧和美丽。 表现手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复吟诵的表现形式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都运用了对比手 法,不同的是第一首是以静衬动,后一首是以动衬静。 三、学生小结学习感受。 教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