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册学案13 灯下漫笔 课文指要 鲁迅原名树人,鲁迅思想核心是“立人”。“人”即“国民”,在鲁迅看 来,中国国民从来就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无论是阿Q、孔乙己,还是 祥林嫂、闰土。鲁迅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改造国民的“灵魂”,使之“立”起 来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 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 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毒瘤,长久地机身在国民的身上,禁锢着国民的 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 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 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作者在文中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 统治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国民愚昧麻木的根本原因。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 百姓,他在对其悲剧命运寄予深切同情的一刻,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 格和奴才传统。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杂文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 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疏通课文 选出下列加粗的词注音 A.累坠( 服役( )磕头 国粹( B.颁布( )复辟( )措辞 编纂( C.钦差( 宝藏 )杀掠 行市( D.避难( )兑现( )直捷 便当( 2.选出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行使钞票发详朝三幕四 B.崇奉脾气铺张心悦诚服 C.烦重羡慕执迷数见不鲜 D.赔尝灾泱厘定恭颂太平 3.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嗜好(喜爱) 勒令(强制)诚然(确定) B.治乱(稳定) 面有(本来)反顾(回头看) C.不肖(骨肉相像)降格(标准)折价(折扣) D.审察(仔细看) 排场(铺张)神往(高超的) 4.依次填入下列橫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实际上是群盗如麻 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 猾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 了天下。 A.大约纷乱收拾 B.大约变乱统治 C.大概纷乱收拾 D.大概变乱统治
高中语文第三册学案 13 灯下漫笔 课文指要 鲁迅原名树人,鲁迅思想核心是“立人”。“人”即“国民”,在鲁迅看 来,中国国民从来就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无论是阿 Q、孔乙己,还是 祥林嫂、闰土。鲁迅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改造国民的“灵魂”,使之“立”起 来。 这篇文章写于 1925 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 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 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毒瘤,长久地机身在国民的身上,禁锢着国民的 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 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 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作者在文中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 统治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国民愚昧麻木的根本原因。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 百姓,他在对其悲剧命运寄予深切同情的一刻,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 格和奴才传统。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杂文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 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疏通课文 1.选出下列加粗的词注音 A.累坠( ) 服役( ) 磕头 ( ) 国粹( ) B.颁布( ) 复辟( ) 措辞 ( ) 编纂( ) C.钦差( ) 宝藏( ) 杀掠 ( ) 行市( ) D.避难( ) 兑现( ) 直捷 ( ) 便当( ) 2.选出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行使 钞票 发详 朝三幕四 B.崇奉 脾气 铺张 心悦诚服 C.烦重 羡慕 执迷 数见不鲜 D.赔尝 灾泱 厘定 恭颂太平 3.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嗜好(喜爱) 勒令(强制) 诚然(确定) B.治乱(稳定) 固有(本来) 反顾(回头看) C.不肖(骨肉相像) 降格(标准) 折价(折扣) D.审察(仔细看) 排场(铺张) 神往(高超的)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实际上______是群盗如麻,______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 猾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______了天下。 A.大约 纷乱 收拾 B.大约 变乱 统治 C.大概 纷乱 收拾 D.大概 变乱 统治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虚词恰当的一组是 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 避入教堂 里去了, 那些地方 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 不得 A.则因为都而 B.则由于都而 C.就因为 D.就由于却却 答案:1.(略)2.B3.D4.C5.A 理解赏析 6.试析《灯下漫笔》的结构特点 答案:全文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引出第三部分对现实 的讽刺,对未来的展望。并以此揭示本文的写作目的,做为全文结束。 (解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五自然段为主体的领起部分。这部分是全 文的话由,由一件小事谈起,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 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才是全文的真正话题。六至十一段为主体部 分,交代观点。回溯中国历史,精辟地概括出自己的见解,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 括为“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见解真正是 振聋发聩的,一针见血地指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十二至十四段为结尾部分 是为讽刺现实。指出现实的中国,实际上仍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在帝 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仍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7.文章论述了一个深刻而重大的问题,是通过一件什么事引出来的?这两 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通过一件日常生活小事(钞票打折换银元吃了亏反而非常高兴)引出 来的。“钞票打折换银元吃了亏反而非常高兴”与“人变成了奴隶贱了身反而万 分喜欢”有其内在的相似处: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 解析: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人们为避免最大的灾祸,宁愿选 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 8.鲁迅将中国历史哪两样时代?它们有什么特征?其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兵荒马乱,奴隶规则被毁得粉 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治世。天下太平,有 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意志却被主子宰割。 共同点:始终是奴隶(牛马)。 9.“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 浩荡 这个话里面又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对这种奴隶相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留情面的加以暴露和批判 讽刺和鞭挞。 10.在鲁迅看来,天下大乱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天下大乱是“强盗”“作乱人物”争主子的宝座抢夺天下。 (解析:在作者看来,历史上的那些开国皇帝,开国元勋不过是强盗罢了, 开国皇帝是群盗之中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人物,那些开国 元勋则是帮他打天下的作乱人物。) 11.为什么说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不值得神往? 答案:因为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对于百姓来说,也不过是“暂时做稳 了的奴隶时代”,中国革命的理想是人民当家作主,自由平等。 12.“第三样时代”应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虚词恰当的一组是 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______避入教堂 里去了,______那些地方______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______不得。 A.则 因为 都 而 B.则 由于 都 而 C.就 因为 都 却 D.就 由于 却 却 答案:1.(略) 2.B 3.D 4.C 5.A 理解赏析 6.试析《灯下漫笔》的结构特点。 答案:全文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引出第三部分对现实 的讽刺,对未来的展望。并以此揭示本文的写作目的,做为全文结束。 (解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五自然段为主体的领起部分。这部分是全 文的话由,由一件小事谈起,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 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才是全文的真正话题。六至十一段为主体部 分,交代观点。回溯中国历史,精辟地概括出自己的见解,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 括为“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见解真正是 振聋发聩的,一针见血地指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十二至十四段为结尾部分, 是为讽刺现实。指出现实的中国,实际上仍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在帝 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仍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7.文章论述了一个深刻而重大的问题,是通过一件什么事引出来的?这两 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通过一件日常生活小事(钞票打折换银元吃了亏反而非常高兴)引出 来的。“钞票打折换银元吃了亏反而非常高兴”与“人变成了奴隶贱了身反而万 分喜欢”有其内在的相似处: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 (解析: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人们为避免最大的灾祸,宁愿选 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 8.鲁迅将中国历史哪两样时代?它们有什么特征?其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兵荒马乱,奴隶规则被毁得粉 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治世。天下太平,有一 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意志却被主子宰割。 共同点:始终是奴隶(牛马)。 9.“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 浩荡’了”。这个话里面又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对这种奴隶相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留情面的加以暴露和批判、 讽刺和鞭挞。 10.在鲁迅看来,天下大乱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天下大乱是“强盗”“作乱人物”争主子的宝座抢夺天下。 (解析:在作者看来,历史上的那些开国皇帝,开国元勋不过是强盗罢了, 开国皇帝是群盗之中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人物,那些开国 元勋则是帮他打天下的作乱人物。) 11.为什么说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不值得神往? 答案:因为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对于百姓来说,也不过是“暂时做稳 了的奴隶时代”,中国革命的理想是人民当家作主,自由平等。 12.“第三样时代”应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答案:“第三样时代”即:中国百姓有“人”的价格的时代,把“人”当 “人”的时代,百姓活着真正体现了“人”的价值的时代。也就是能独立自主地 决定自己的命运的新时代。 解析:文中所说“人”的价格是指“人”的价值,“人”之所以称为 人”的本质,有“人”的尊严,“人”的权利。) 拓展练习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 郁达夫(1935年4月) 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五花八门,无以复 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注]来看,曰论辩,曰序跋, 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①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 售的日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之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 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 个类名来决定内容②。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 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 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 更进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 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 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 从文章的本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为合理的简明;但有些散文,是 既说明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 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选避掉分类细叙的方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 就是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 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 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 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 而存在的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壳的三大厚柱,叫做尊君、卫道和孝亲;经书 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 不能离反这三种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要严守着这些古圣者贤的明训了。 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 模范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造作,甚至于之乎 也者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叹过才能 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优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规,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 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 注]《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 (1)第一段有三个用黑体字和序号标出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 答:①和② ②和③ ①和③
答案:“第三样时代”即:中国百姓有“人”的价格的时代,把“人”当 “人”的时代,百姓活着真正体现了“人”的价值的时代。也就是能独立自主地 决定自己的命运的新时代。 (解析:文中所说“人”的价格是指“人”的价值,“人”之所以称为 “人”的本质,有“人” 的尊严,“人”的权利。) 拓展练习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 郁达夫(1935 年 4 月) 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五花八门,无以复 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注]来看,曰论辩,曰序跋, 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①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 售的日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之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 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 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②。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 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 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 更进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 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 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 从文章的本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为合理的简明;但有些散文,是 既说明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 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选避掉分类细叙的方 法。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 就是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 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 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 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 而存在的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壳的三大厚柱,叫做尊君、卫道和孝亲;经书 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 不能离反这三种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要严守着这些古圣者贤的明训了。 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 模范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造作,甚至于之乎 也者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叹过才能 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优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规,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 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 [注]《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 (1)第一段有三个用黑体字和序号标出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 答:①和②________②和③________①和③________
(2)第三段中,作者提出“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出散文的体”。 他所说的“心”,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 ,他所说的“体”,不完全等于 “体裁”,应该是我们现在常说的 至于他所说的“文字的新旧等工具 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 的问题。 (3)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第一重指 (不超过8个字) 第二重指 (不超过14个字) (4)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 零”的人,因为他对这类书的看法是:(不超过48个字) (5)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 者观点的两项是[ A.散文应该表现作者个性 B.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 C.散文应该反对封建教条 D.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 E.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械梏 [答案:1.点拨:内容①指文章体裁的各种类型②指内部实质意义③想 依文章本体的内容。答:①和②不同②和③不同①和③不同2.答:主题 (或主题思想)表现形式(或方法)白话与文言3.答:封建正统思想(封 建三大厚柱)陈旧死板的表现形式(或行文方法)4.点拨:考查归纳观点的 能力。答:虽然材料丰富,但它思想是严守教条的,虽然它能分门别类,但它的 分类不够合理明确。5.答:A、C
(2)第三段中,作者提出“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出散文的体”。 他所说的“心”,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________,他所说的“体”,不完全等于 “体裁”,应该是我们现在常说的________;至于他所说的“文字的新旧等工具 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________的问题。 (3)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第一重指 ________ (不超过 8 个字) 第二重指 ________ (不超过 14 个字) (4)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 零”的人,因为他对这类书的看法是:(不超过 48 个字) (5)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 者观点的两项是[ ] A.散文应该表现作者个性 B.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 C.散文应该反对封建教条 D.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 E.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械梏 [答案:1.点拨:内容①指文章体裁的各种类型②指内部实质意义③想 依文章本体的内容。答:①和②不同 ②和③不同 ①和③不同 2.答:主题 (或主题思想) 表现形式(或方法)白话与文言 3.答:封建正统思想(封 建三大厚柱)陈旧死板的表现形式(或行文方法) 4.点拨:考查归纳观点的 能力。答:虽然材料丰富,但它思想是严守教条的,虽然它能分门别类,但它的 分类不够合理明确。 5.答: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