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 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 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 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 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 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 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 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 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 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 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 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 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 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 【简析】 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 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 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 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 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 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 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 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 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 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 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一青春的赞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 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 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 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 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 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 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 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 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
1 《 长歌行》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 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 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 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 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 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 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简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 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 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 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 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 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 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 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 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 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 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 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 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 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 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 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 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 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 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 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 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 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 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 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 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 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 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 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 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 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 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 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 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 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 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 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 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 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 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 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 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 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 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 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 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 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 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 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 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 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 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 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
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 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 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 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 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 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 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 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 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配得恰到好处 的佳作。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 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 《野望》 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 译文 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 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 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裏着绸缎的珠光宝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 赏析 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 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的代表作。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 出孤独仰郁的心情 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 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 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 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
2 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 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 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 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 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 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 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 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 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 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 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 的佳作。 《野望》 译 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 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 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 的代表作。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 出孤独仰郁的心情.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 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 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 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 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 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 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 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 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 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 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 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 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 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 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 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 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 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 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 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 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 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 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 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 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 《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 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 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 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 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 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
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 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 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 联写景,经过情——景一情这一反复,路呢? 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 的一种基本章法 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 《早寒江上有怀》 有着很深的含意 译文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 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景交融,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情真切深入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 边?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起平,水天含混 赏析 迷迷接连天空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 “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 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 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 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 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编辑本段【简注】 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 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 张丞相:即张九龄,公元733年(唐 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玄宗开元十二一年)担任丞相职务 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 云梦:古代的两个大沼泽,在湖北 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北为云,江南为梦, 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尽”将诗人的思后来大部分变成陆地。合称“云梦泽" 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 羡鱼:羡慕钓鱼。《汉书·董仲舒传》 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中说: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 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而结网。”意思是,与其空口赞赏别人的 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成绩,不如自己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
3 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 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 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 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 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 的一种基本章法。 《早寒江上有怀》 译 文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 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赏 析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 “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 “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 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 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 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 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 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 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 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 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 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尽”将诗人的思 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 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 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 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 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 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 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 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 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 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 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 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 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 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 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 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 景交融”。 望 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起平,水天含混 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 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 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 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编 辑本段【简注】 张丞相:即张九龄,公元 733 年(唐 玄宗开元十二一年)担任丞相职务。 云梦:古代的两个大沼泽,在湖北 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北为云,江南为梦, 后来大部分变成陆地。合称“云梦泽”。 羡鱼:羡慕钓鱼。《汉书·董仲舒传》 中说: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 而结网。”意思是,与其空口赞赏别人的 成绩,不如自己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
编辑本段【诗歌赏析】 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 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 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 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 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 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 政治热情和希望 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 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 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 里。“太清”指天空。“浑太清"即水天相接 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 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 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 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 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 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 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 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岳阳城”,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 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 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 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那干谒的痕迹 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 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 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 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 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 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 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 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 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 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
4 编 辑本段【诗歌赏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 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 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 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 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 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 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 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 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 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 里。“太清”指天空。“浑太清”即水天相接。 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 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 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 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 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 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岳阳城”, 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 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 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 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 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 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 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 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 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 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 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 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 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 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 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 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 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 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 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 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 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 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 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 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 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 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 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 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 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 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 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 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 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 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 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 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 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 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 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 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 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
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 《黄鹤楼崔颢》【韵译】: 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白云飞去, 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而且还充满活力。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 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 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 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 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为唐人七律之首。 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 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 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 门路而已 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题诗 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 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乘着白云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 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 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 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 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 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 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 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 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 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 诗在上头!” 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 艺术上自有特色
5 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 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 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 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 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 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 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 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 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 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 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 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 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 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 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 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 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 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 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 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 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 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 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 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 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 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 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 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 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 艺术上自有特色 . 《黄鹤楼 崔 颢》【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白云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 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 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 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 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 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 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 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 题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 乘着白云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 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 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 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 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 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 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 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 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 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 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 诗在上头!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 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 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 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 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 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 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 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 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 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 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 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 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 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 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意思。 《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 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 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 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 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 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 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 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 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 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 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 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 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 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 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 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
6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 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 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 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 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 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 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 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 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 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 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 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 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 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 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 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 《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 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 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 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 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 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 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 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 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 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 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 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 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 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 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 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 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 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 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 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 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 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 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 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 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 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 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 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 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 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 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 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 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 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 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 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 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 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 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 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 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 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 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 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 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 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 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
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无定。此处孤蓬喻孤独远行的友人。(3 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故人:诗人自称。(4)萧萧:马的嘶叫声 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班马:离群之马,喻人之分别。 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 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 译文]北城门外青山横亘,东城之外白水环 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绕。在此地一分别,你就要像孤蓬一样万 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里飘泊了。白云飘浮不定如游子心意,太 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阳缓缓落山像我依依不舍的感情。彼此挥 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手,从此别离:萧萧马鸣,不忍分别 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 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 度的 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 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 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 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 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 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 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 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 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 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 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的图景 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 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 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 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 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 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 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 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 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 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 这首五律,描述送别情景,历历如在目前,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 语言流畅,好像毫不受格律的束缚。 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 送友人》 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 注释](1)北郭:北城门外。(2)孤蓬: 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 蓬是一种草,枯后断根,遇风吹散,飞转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
7 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 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 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 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 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 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 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 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 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 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 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 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 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 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 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 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 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 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 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 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 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 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 才又 重修黄鹤楼 ,让黄鹤仙 人重归楼 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 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 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 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 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 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 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这首五律,描述送别情景,历历如在目前, 语言流畅,好像毫不受格律的束缚。 《送友人》 [注释](1)北郭:北城门外。(2)孤蓬: 蓬是一种草,枯后断根,遇风吹散,飞转 无定。此处孤蓬喻孤独远行的友人。(3) 故人:诗人自称。(4)萧萧:马的嘶叫声。 班马:离群之马,喻人之分别。 [译文]北城门外青山横亘,东城之外白水环 绕。在此地一分别,你就要像孤蓬一样万 里飘泊了。白云飘浮不定如游子心意,太 阳缓缓落山像我依依不舍的感情。彼此挥 手,从此别离;萧萧马鸣,不忍分别。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 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 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 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 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 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 “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 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 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 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 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 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 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 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 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 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 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 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 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 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 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 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 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 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
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 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 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 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 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赏析 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 这首诗是由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写的 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首五言律诗,梅尧臣是宋诗开山祖师, 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 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 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 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的心情,颔 “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 谊,可谓鬼斧神工。 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说明诗人当时被路高迷糊了的优雅心 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情,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像 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 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 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受,让读者如临其境。尾联巧妙的运 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 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 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 《鲁山山行》 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 赏析二: 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 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 的情趣 景。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 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一个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 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复高低”"的景 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 时竟迷失了方向 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 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 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 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 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 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 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
8 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 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 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 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 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 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 “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 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 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 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 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 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 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 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 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 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 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 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 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 鲁山山行》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 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 的情趣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 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一个 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 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 时竟迷失了方向 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 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 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 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 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 “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 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 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赏析一: 这首诗是由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写的 一首五言律诗,梅尧臣是宋诗开山祖师, 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 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 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的心情,颔 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 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 说明诗人当时被路高迷糊了的优雅心 情,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像 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 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尾联巧妙的运 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 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 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 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赏析二: 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 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 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 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复高低”的景 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 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 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 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 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 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 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 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
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 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 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了 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 从前半首看,我们还不知他是在什 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么时候登山的,是春天还是秋天?读到 落”。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第三联的“霜落”、“林空”,我们才知道他 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 是在秋天登山的,因为秋天才有霜,霜 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 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 棵棵都光秃秃的,好象空荡荡的。这 里?在遥远的白云之外,因为听到了一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山林 声鸡鸣 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 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山溪旁饮水。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 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 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 赏析三: 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 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 景色的情趣。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 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 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 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 第二联写山行,走到一处可以看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 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随处改”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 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 觉 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 《浣溪沙》 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 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 “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一个人达的人生态度 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 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 竞迷失了方向。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 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
9 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 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 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 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 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 落”。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 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 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 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 里?在遥远的白云之外,因为听到了一 声鸡鸣。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 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 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 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赏析三: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 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 景色的情趣。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 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 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第二联写山行,走到一处可以看到 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 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随处改” 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 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 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 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 “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一个人 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 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 竟迷失了方向。“幽径独行迷”,“迷”的原 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 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 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 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 了。 从前半首看,我们还不知他是在什 么时候登山的,是春天还是秋天?读到 第三联的“霜落”、“林空”,我们才知道他 是在秋天登山的,因为秋天才有霜,霜 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 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象空荡荡的。这 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山林 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 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 山溪旁饮水。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 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 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 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 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 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 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 “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 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 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 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 觉。 《浣溪沙》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 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 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 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 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 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
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 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 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 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作的精神状态 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 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 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 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 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 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 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 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 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 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 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 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 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 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 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 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 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 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 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 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 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 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 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 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这首诗的大意是: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 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 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 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那风雨的声音,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 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同陆游的许多爱国诗篇一样,这首诗 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 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
10 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 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 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 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 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 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 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 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 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 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 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 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 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 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 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 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 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 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 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 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 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 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 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 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 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 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 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 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 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 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 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 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 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 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 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 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 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 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 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 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 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 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 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 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 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 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 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 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 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 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 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 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 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 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 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 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 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 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 那风雨的声音,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 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同陆游的许多爱国诗篇一样,这首诗 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