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四首 (归田园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 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 言财富。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 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 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 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 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 解
30 诗四首 (归田园居(其三)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 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 言财富。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 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 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 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 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 解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品味诗歌的人 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 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 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 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山/下”晨兴/理/ 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 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品味诗歌的人 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 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 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 120 多首。最能代表他 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 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 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 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 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 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 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 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 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ˆ,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 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6.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读诗,教师点拨 《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懊悔。头两句点明归隐 田园的根本原因。接着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 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 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 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 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 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 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6.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读诗,教师点拨: 《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懊悔。头两句点明归隐 田园的根本原因。接着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
不到自由。“开荒以下十二句,诗人着重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 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最后两句,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 重返“自然”,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憎恶之情。这是点睛之笔。诗人之所以 要把农村描写得如此恬静舒适,是因为要反衬出他对仕途生活的厌恶。 《饮酒》(其五)写他怎样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 心境。全诗着力表现了悠然自乐的隐居生活,显示了诗人超然于尘俗之外的志 趣,也透露了对污浊仕途的厌恶 学生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7.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四、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 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而望故乡, 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 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 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 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 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 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 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 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 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 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 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 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 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 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 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
不到自由。“开荒”以下十二句,诗人着重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 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最后两句,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 重返“自然”,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憎恶之情。这是点睛之笔。诗人之所以 要把农村描写得如此恬静舒适,是因为要反衬出他对仕途生活的厌恶。 《饮酒》(其五)写他怎样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 心境。全诗着力表现了悠然自乐的隐居生活,显示了诗人超然于尘俗之外的志 趣,也透露了对污浊仕途的厌恶。 学生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7.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四、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而望故乡, 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 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 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 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 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 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 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 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 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 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 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 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 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 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 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
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 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 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七、布置作业 预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了解诗歌的 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盛唐时期两位著名的诗人王维、李白的诗作《使至塞上》《渡 荆门送别》
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 写洞庭湖的佳句 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 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 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 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 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 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 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 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七、布置作业 预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了解诗歌的 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盛唐时期两位著名的诗人王维、李白的诗作《使至塞上》《渡 荆门送别》
二、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 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 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 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 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 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 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 社会现实的态度。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 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 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 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 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选择一首意境雄浑开阔的古曲作背景音乐,教 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 单车: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 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 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 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ˆ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 “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 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辶 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 (2)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 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 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 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
二、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 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王维(公元 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 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 岁进士及第,任大 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 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 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 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 社会现实的态度。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 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 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 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 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选择一首意境雄浑开阔的古曲作背景音乐,教 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 单车: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 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 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 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 “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 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过 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 (2)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 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 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 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
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 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总言 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 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1)学生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边塞奇丽风光,帮助学生想像。 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 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 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3)名句赏析 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ˆ的名句,谈谈 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 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 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 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 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 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 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多媒体显示: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 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 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 么 学生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 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4)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沉吟品味,明确:“征蓬ˆ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 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
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 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总言 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 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1)学生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边塞奇丽风光,帮助学生想像。 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 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 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3)名句赏析 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 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 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 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 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 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 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 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多媒体显示: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 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 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 么? 学生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 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4)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沉吟品味,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 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 象的描绘中。 5.学生默写全诗。 三、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 教师补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 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李 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 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 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 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 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 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节奏划分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厌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问题如下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学生四人为一组,小组内讨论交流,争取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一个代表 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 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
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 象的描绘中。 5.学生默写全诗。 三、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 教师补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 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 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 岁时,李 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 16 年漫 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 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 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 725 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 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 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节奏划分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问题如下: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学生四人为一组,小组内讨论交流,争取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一个代表 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 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
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 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 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 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 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 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 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 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2)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 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故乡 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 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 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3)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 说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 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髙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 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 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 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 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 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只要学生谈出一点即是收获,教师当以鼓励激发为主。 5.学生齐背《渡荆门送别》 四、两首诗都写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1.学生齐背《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2.比较鉴赏
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 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 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 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 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 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 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 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2)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 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故乡 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 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 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3)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 说。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 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 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 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 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 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 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 只要学生谈出一点即是收获,教师当以鼓励激发为主。 5.学生齐背《渡荆门送别》。 四、两首诗都写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1.学生齐背《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2.比较鉴赏
明确: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 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 雄浑,视野开阔,流露了诗人孤寂的心绪,《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数 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髙远,风格雄健。流露了 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课堂小结 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如同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朗 读吟诵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奇特壮美的西北边塞,雄奇瑰丽的长江中流一带, 看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读诗是一种 极好的人生体验,让我们在高声吟诵中,悉心品味那丰厚的精神乳汁吧。 六、布置作业 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 出来。 ·板书设计 劳动—平淡 诀别官场 回归田园 美好情趣 首联—叙事 颔联 景中含情 使至塞上 颈联 诗中有画 尾联 叙事 首联—叙事 渡荆门颔联 写景—激动 颈联 欣喜 别1送别—尾联—思乡、惜别
明确: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 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 雄浑,视野开阔,流露了诗人孤寂的心绪,《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数 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了 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课堂小结 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如同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朗 读吟诵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奇特壮美的西北边塞,雄奇瑰丽的长江中流一带, 看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读诗是一种 极好的人生体验,让我们在高声吟诵中,悉心品味那丰厚的精神乳汁吧。 六、布置作业 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 出来。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