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讨论 Bose- Einstein凝结 内容: 凝结 2.理论 3.实验 要点 物理上,说明产生凝结的原因是: (1)波粒二象性引起的聚集效应; (2)低能状态的稀少 2.数学上,分析“相对粒子数”和化学势随温度的变化。 方法上,用图形帮助说明公式
1 教案讨论 Bose-Einstein 凝结 内容: 1. 凝结 2. 理论 3. 实验 要点: 1. 物理上,说明产生凝结的原因是: (1) 波粒二象性引起的聚集效应; (2) 低能状态的稀少。 2. 数学上,分析“相对粒子数”和化学势随温度的变化。 3. 方法上,用图形帮助说明公式
Bose- Einstein凝结(复旦大学物理系,孙鑫,2003.8) 1.凝结 1.1热力学极限 N 在边长为L的立方容器(体积V=L3)中,装有N个粒子,密度为P=V 无外场作用时,空间分析均匀,ρ是常数.对宏观体系,N极大,N~103 可取热力学极限:N→∞,V→∞,但保持密度ρ不变.见图1.1 粒子的动量为p,自由粒子的动能为E(p)=P 图1.1 1.2动量空间 粒子的状态由动量P(p2,P,p2)表述,在动量空间中,每个状态对应于 点.见图12 波粒二象性要求动量量子化 h P:-nL (1.1) 能量最低的状态是p=0,零动量是基态.动量间隔为 (1.2) 对三维体系,动量空间中,每个状态占据的体积是 由图12可知,在动量空间中,厚度为的球壳层中的状态数目是
2 Bose-Einstein 凝结(复旦大学物理系,孙鑫,2003. 8) 1. 凝结 1.1 热力学极限 在边长为 L 的立方容器(体积 3 V = L )中,装有 N 个粒子,密度为 V N ρ = . 无外场作用时,空间分析均匀,ρ 是常数.对宏观体系,N 极大, 23 N ~ 10 , 可取热力学极限: N → ∞ ,V → ∞ ,但保持密度 ρ 不变.见图 1.1. 粒子的动量为 p ,自由粒子的动能为 m p 2 ( ) 2 ε p = . py px pz p dp 1.2 动量空间 粒子的状态由动量 ( , , ) x y z p p p p 表述.在动量空间中,每个状态对应于一 点.见图 1.2. 波粒二象性要求动量量子化: L h p n i = i ,ni = 0, ±1, ± 2,K,i = 1, 2, 3. (1.1) 能量最低的状态是 p = 0,零动量是基态.动量间隔为 L h p∆ i = , L → ∞. (1.2) 对三维体系,动量空间中,每个状态占据的体积是 V h L h v 3 3 = ∆ = . (1.3) 由图 1.2 可知,在动量空间中,厚度为的球壳层中的状态数目是 图 1.1 图 1.2
φ中4m Ay(1/) (14) 所以,动量空间的态密度是 dn 4p-v 无外场时,粒子在坐标空间中的分布是均匀的.但是,在动量空间中,因为 E(p)=,动量大的粒子具有较高能量.在温度为T的平衡态下,能量愈高 2m 出现的几率愈小,因而,在动量空间中,粒子数按动量的分布a是不均匀的 动量愈大,粒子数a愈少 13经典分布 平衡态的统计理论已求得分布几率,对于经典统计( boltzmann分布) A 其中A是归一化常数,由总粒子数N确定 ∑ 如果将A用另一个参数山表示成A≡e/r 则(1.6)式可写成 pe-E(p)-Hykr (1 μ称为“化学势”,也由(1.7)式确定,此时可写成 -s(P)/I= (1.9) 将对p的求和变为积分,即∑→,(19式变为」==N,或 这说明μ是温度T和密度p的函数,与N和V无直接关系.在热力学极限过程中, μ不变
1.凝结 3 ( )3 2 2 4 4 h L p dp v p dp dn π π = ∆ = , (1.4) 所以,动量空间的态密度是 3 2 4 ( ) h p V dp dn D p π = = . (1.5) 无外场时,粒子在坐标空间中的分布是均匀的.但是,在动量空间中,因为 m p 2 ( ) 2 ε p = ,动量大的粒子具有较高能量.在温度为T 的平衡态下,能量愈高, 出现的几率愈小.因而,在动量空间中,粒子数按动量的分布 p a 是不均匀的, 动量愈大,粒子数 p a 愈少. 1.3 经典分布 平衡态的统计理论已求得分布几率,对于经典统计(Boltzmann 分布), kT a Ae ( p) p −ε = , (1.6) 其中 A是归一化常数,由总粒子数 N 确定: ∑a = N p p . (1.7) 如果将 A用另一个参数 µ 表示成 kT A eµ ≡ , 则(1.6)式可写成 [ ] kT a e− ε −µ = ( p) p . (1.8) µ 称为“化学势”,也由(1.7)式确定,此时可写成 e e N kT kT ∑ = − p µ ε ( p) . (1.9) 将对 p 的求和变为积分,即∑→ ∫ p p d h V 3 ,(1.9)式变为 N h Vd e e kT kT = ∫ − 3 µ ε ( p) p ,或 ∫ − = p p e d h e kT kT ( ) 3 ε µ ρ . (1.10) 这说明 µ 是温度T 和密度 ρ 的函数,与 N 和V 无直接关系.在热力学极限过程中, µ 不变.
Bose- Einstein凝结(复旦大学物理系,孙鑫,2003.8) 由此可知,虽然N→∞,但每个状态上的粒子数an并不变这是因为,在 热力学极限下,L→∞,Δ=h/L减少,状态数目在增加,这导致N→∞ Ao(T=ao(T). ao(T2) ao(T1) 图14 经典分布(18)式如图1.3所示,具有下述特点 (1)在任何温度T(T>0K)下,任何状态P上的粒子数目an都是有限的,具有 零动量的粒子数a0=e"也是有限的 2)当温度固定时,取热力学极限,即在保持密度ρ不变的条件下(此时μ不会 改变),让N→∞,由于μ不变,a则不变.相对于总粒子数N,零动量上 粒子数的比例为A=a/N,可称为“相对粒子数”.因此在热力学极限下, 相对粒子数 Ao (3)当温度降低时,比较图1.3中的两条曲线(T20K)如 何降低,零动量上的相对粒子数A总是零.此特征如图14所示 结论: 对于经典统计,当温度变化时,零动量上相对粒子数A4(T)总是零,没有变 化,因而无相变 只有当T→0时,经典粒子全部停止运动,此时A(O)=1.相变只在绝对零 度上发生,无实际意义
4 Bose-Einstein 凝结(复旦大学物理系,孙鑫,2003. 8) 由此可知,虽然 N → ∞ ,但每个状态上的粒子数 p a 并不变.这是因为,在 热力学极限下, L → ∞,∆p = h L减少,状态数目在增加,这导致 N → ∞ . ap p T1 T2 0 K)下,任何状态 p 上的粒子数目 p a 都是有限的,具有 零动量的粒子数 kT a eµ 0 = 也是有限的. (2) 当温度固定时,取热力学极限,即在保持密度 ρ 不变的条件下(此时 µ 不会 改变),让 N → ∞ .由于 µ 不变,a0 则不变.相对于总粒子数 N ,零动量上 粒子数的比例为 A0 ≡ a0 N ,可称为“相对粒子数”.因此在热力学极限下, 相对粒子数 0 0 0 = → N a A . (1.11) (3) 当温度降低时,比较图 1.3 中的两条曲线(T2 0 K)如 何降低,零动量上的相对粒子数 A0总是零.此特征如图 1.4 所示. 结论: 对于经典统计,当温度变化时,零动量上相对粒子数 ( ) A0 T 总是零,没有变 化,因而无相变. 只有当T → 0 时,经典粒子全部停止运动,此时 A0 (0) = 1.相变只在绝对零 度上发生,无实际意义. 图 1.3 图 1.4
14化学势μ随温度的变化(经典统计) μ由总粒子数为N的条件(19)式确定,此式可写成 根据此式,不难证明,当T降低时,μ将增加:观察(1.12)式左边的指数 a(p)-山kT,当T降低时,分母变小,为了使求和保持为N,分子(p)-也 得相应地变小,由于s(p)不随T而变,只能是变大 设μ=0对应的温度为T,它由下式确定: E(P)kTo=N (1.13) 因此,山(T)随T的变化如图1.5所示 Ao(T) 图1.6 15B-E分布 量子体系与经典体系的差别在于全同粒子是否可以分辨.当交换两个相同粒 子时,经典统计认为是不同的状态,量子统计认为是同一状态.由于此种差别, 对于Bose粒子,其统计分布变为 (1.14) 与经典分布(1.14)式的差别只是在分母上多了一项-1,若略去此项,(1.14)式就 回到经典统计 Bose和 Einstein在1924年从理论上发现,当温度降低时,会发生一种相变, 称为B-E凝结 16B-E凝结 对于经典体系,前面已看到,当T降低时,具有零动量的相对粒子数A4总
1.凝结 5 1.4 化学势 µ 随温度的变化(经典统计) µ 由总粒子数为 N 的条件(1.9)式确定.此式可写成 [ ] e N kT ∑ = − − p ε ( p) µ . (1.12) 根据此式,不难证明,当 T 降低时, µ 将增加:观察(1.12)式左边的指数 [ ] ε ( p) − µ kT ,当T降低时,分母变小.为了使求和保持为 N ,分子ε ( p) − µ 也 得相应地变小,由于ε ( p)不随T而变,只能是 µ 变大. 设 µ = 0 对应的温度为T0 ,它由下式确定: e N kT ∑ = − p p 0 ε ( ) . (1.13) 因此, µ(T) 随T的变化如图 1.5 所示. µ(T) T T0 A0(T) T Tc 1 1.5 B-E 分布 量子体系与经典体系的差别在于全同粒子是否可以分辨.当交换两个相同粒 子时,经典统计认为是不同的状态,量子统计认为是同一状态.由于此种差别, 对于 Bose 粒子,其统计分布变为 [ ] 1 1 ( ) − = − kT e ap ε p µ , (1.14) 与经典分布(1.14)式的差别只是在分母上多了一项−1,若略去此项,(1.14)式就 回到经典统计. Bose 和 Einstein 在 1924 年从理论上发现,当温度降低时,会发生一种相变, 称为 B-E 凝结. 1.6 B-E 凝结 对于经典体系,前面已看到,当T 降低时,具有零动量的相对粒子数 A0 总 图 1.5 图 1.6
Bose- Einstein凝结(复旦大学物理系,孙鑫,2003.8) 是零(见图14),不存在相变,粒子不会聚集到零动量状态上来 对于Bose粒子,零动量的相对粒子数A(T)不再总是零,而是如图16所示: 存在一个临界温度T,当T>T时,A(T)=0,当T0;当7→>0 时,A(T)→1 这说明,当温度降低到T时,粒子开始向零动量状态上聚集.温度愈低,零 动量状态上的粒子就愈多.当T→>0时,全部粒子都聚集到零动量状态上,这称 为B-E凝结 注意,这是在动量空间的凝结.由于动量为零的波函数在坐标空间是常数 所以在坐标空间中,粒子分布仍是均匀的,不发生凝结 动量空间的凝结表示大量粒子都集中到一个量子态(基态)上,这些粒子都 具有相同的位相,是一种相干态.因为粒子总数N是宏观量,所以BE凝结是 一种宏观的量子效应,实际上它是超流和超导( Cooper对的凝结)的机理
6 Bose-Einstein 凝结(复旦大学物理系,孙鑫,2003. 8) 是零(见图 1.4),不存在相变,粒子不会聚集到零动量状态上来. 对于 Bose 粒子,零动量的相对粒子数 ( ) A0 T 不再总是零,而是如图 1.6 所示: 存在一个临界温度Tc,当T > Tc 时,A0 (T) = 0,当T 0;当T → 0 时, A0 (T) →1. 这说明,当温度降低到Tc时,粒子开始向零动量状态上聚集.温度愈低,零 动量状态上的粒子就愈多.当T → 0 时,全部粒子都聚集到零动量状态上,这称 为 B-E 凝结. 注意,这是在动量空间的凝结.由于动量为零的波函数在坐标空间是常数, 所以在坐标空间中,粒子分布仍是均匀的,不发生凝结. 动量空间的凝结表示大量粒子都集中到一个量子态(基态)上,这些粒子都 具有相同的位相,是一种相干态.因为粒子总数 N 是宏观量,所以 B-E 凝结是 一种宏观的量子效应.实际上它是超流和超导(Cooper 对的凝结)的机理.
理论 2.1凝结的物理原因 在介绍B-E凝结的理论之前,先说明一下凝结的物理原因,这来源于微观粒 子的波粒二象性. 在经典统计中,粒子是定域的,任一时间都有确定的位置,因而每个粒子都 有各自的轨道.对于全同粒子,虽然它们的所有属性完全相同,但是,仍可根据 各自的轨道将它们辨别岀来.所以经典统计中的全同粒子仍是可辨别的,交换两 个粒子就出现新的状态. 在量子统计中,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没有轨道,各个粒子的波函数相 互交叠,不能用轨道来辨认粒子.因此,量子统计与经典统计的根本差别就是: 全同粒子是不可辨别的,交换两个粒子不出现新的状态. 对于Bose粒子(同一状态上可存在许多粒子),全同粒子的不可辨别性,就 带来了聚集的倾向,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 1.几率的对比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道理.设粒子具有自旋(S=1),只能处于 S=+1或S=-1两个状态 (a)先讨论3个粒子的简单情况 ※对于经典统计,体系有下述8(23)个状态(一种分布可有几个不同的状态) ① ① 3个粒子聚集在一起(↑态或者↓态)的几率为P_84·非聚集的几率为 ※对于Bose统计,体系只有4个状态(一种分布只有一个状态)
2.理论 7 2. 理论 2.1 凝结的物理原因 在介绍 B-E 凝结的理论之前,先说明一下凝结的物理原因,这来源于微观粒 子的波粒二象性. 在经典统计中,粒子是定域的,任一时间都有确定的位置,因而每个粒子都 有各自的轨道.对于全同粒子,虽然它们的所有属性完全相同,但是,仍可根据 各自的轨道将它们辨别出来.所以经典统计中的全同粒子仍是可辨别的,交换两 个粒子就出现新的状态. 在量子统计中,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没有轨道,各个粒子的波函数相 互交叠,不能用轨道来辨认粒子.因此,量子统计与经典统计的根本差别就是: 全同粒子是不可辨别的,交换两个粒子不出现新的状态. 对于 Bose 粒子(同一状态上可存在许多粒子),全同粒子的不可辨别性,就 带来了聚集的倾向,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 1. 几率的对比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道理.设粒子具有自旋( S =1),只能处于 = +1 ↑ S 或 = −1 ↓ S 两个状态. (a) 先讨论 3 个粒子的简单情况. ※ 对于经典统计,体系有下述 8( 3 2 )个状态(一种分布可有几个不同的状态): ↑ ↓ ↑ ↓ ↑ ↓ ↑ ↓ ① ① ① ① ② ② ② ② ③ ③ ③ ③ ↑ ↓ ↑ ↓ ↑ ↓ ↑ ↓ ① ① ① ① ② ② ② ② ③ ③ ③ ③ 3 个粒子聚集在一起(↑ 态或者↓ 态)的几率为 4 1 8 2 = = C p .非聚集的几率为 4 3 =1− = C C q p . ※ 对于 Bose 统计,体系只有 4 个状态(一种分布只有一个状态).
Bose- Einstein凝结(复旦大学物理系,孙鑫,2003.8) O 聚集在一起的几率为pQ=21.非聚集的几率为q°=1-p°=1 将量子情况与经典情况加以比较,可以看到:聚集的凡率増加了一倍(从经 典下的_増加为量子下的),非聚集的几率则下降了(从经典下的减少为量 2 子下的),这说明全同粒子的不可分辨性产生了聚集性 (b)再讨论对不同的聚集和离散程度,几率的变化. 上面的例子比较简单,只有一种聚集状态和一种离散状态.现在来讨论n个 粒子的情况,可有多种不同程度的聚集和离散.具体看一下,当以不同程度聚集 时,几率増加多少;不同离散程度的非聚集下,几率降低多少. 设粒子的数目n是偶数,分布团|0就是完全聚集;分布-11,-2|2 等就是程度不同的不完全聚集.同样,分布m/2n/2是最离散的非聚集,分布 n/2-11n/2+1,m/2-2|n/2+2是离散程度不同的非聚集 对每一种分布,都可在经典和量子情况下,算出其几率.将两者比较,就可 看出,不同聚集程度下,几率増加了多少;同样,对不同的离散程度,几率减少 了多少 ※经典情况 总状态数M=2",分布为-mm的状态数为Cm,此种分布的几率为 ※量子情况 每种分布就是一种状态,总状态数为n+1,各种分布的几率都是p 因此从经典变为量子,几率的变化为 pe p(n+1)Cm (21) 对于聚集情况,m<<n,此比值大于1,而且随着聚集程度的增加(m减少)
8 Bose-Einstein 凝结(复旦大学物理系,孙鑫,2003. 8) ↑ ↓ ↑ ↓ ↑ ↓ ↑ ↓ ○ ○ ○ ○ ○ ○ ○ ○ ○ ○ ○ ○ 聚集在一起的几率为 2 1 4 2 = = Q p ,非聚集的几率为 2 1 = 1− = Q Q q p . 将量子情况与经典情况加以比较,可以看到:聚集的几率增加了一倍(从经 典下的 4 1 增加为量子下的 2 1 ),非聚集的几率则下降了(从经典下的 4 3 减少为量 子下的 2 1 ),这说明全同粒子的不可分辨性产生了聚集性. (b) 再讨论对不同的聚集和离散程度,几率的变化. 上面的例子比较简单,只有一种聚集状态和一种离散状态.现在来讨论n 个 粒子的情况,可有多种不同程度的聚集和离散.具体看一下,当以不同程度聚集 时,几率增加多少;不同离散程度的非聚集下,几率降低多少. 设粒子的数目n 是偶数,分布 n | 0 就是完全聚集;分布 n −1|1 , n − 2 | 2 等就是程度不同的不完全聚集.同样,分布 n / 2 | n / 2 是最离散的非聚集,分布 n / 2 −1| n / 2 +1 , n / 2 − 2 | n / 2 + 2 是离散程度不同的非聚集. 对每一种分布,都可在经典和量子情况下,算出其几率.将两者比较,就可 看出,不同聚集程度下,几率增加了多少;同样,对不同的离散程度,几率减少 了多少. ※ 经典情况 总状态数 n M = 2 ,分布为 n − m | m 的状态数为 m Cn ,此种分布的几率为 m n n C p = C 2 . ※ 量子情况 每种分布就是一种状态,总状态数为n +1,各种分布的几率都是 1 1 + = n pQ 因此从经典变为量子,几率的变化为 ( ) m n n C Q p n C p 1 2 + = . (2.1) 对于聚集情况,m << n ,此比值大于1,而且随着聚集程度的增加(m 减少)
此比值急速变大.这表明量子统计增加了聚集.对于离散情况,m~竺,此比值 小于1,而且,离散程度愈大(m更接近),比值变得更小,因此量子统计减 少了离散 当n=10时,下表列出了具体的数值 h -mIm 1010 8|2736|4 经典几率 P=Cm/2 1024 10242276853 4 量子几率 1 11 1111111 11 J(n+1) 几率变化 93.09 9.31 2.07 0.78 0.37 由上表可见,前三个分布是程度不同的聚集,几率都有所增加,聚集程度愈 大,几率也增加得愈多.四00是完全聚集,几率增加得最多,达到93倍.后三 种分布是程度不同的离散,几率都下降了;离散程度愈大,下降得愈厉害.此例 子定量表明了全同粒子不可分辨性增加了聚集,减小了离散. 2.碰撞的作用 要达到热平衡,必须通过粒子之间的碰撞,即使是理想气体,碰撞也必须考 虑,否则不能达到平衡分布,只有在达到平衡分布后,正碰和反碰的效果相互抵 消,分布不再改变.考虑到碰撞,将更清楚地看出,全同粒子不可分辨性会导致 聚集
2.理论 9 此比值急速变大.这表明量子统计增加了聚集.对于离散情况, 2 ~ n m ,此比值 小于1,而且,离散程度愈大( m 更接近 2 n ),比值变得更小.因此量子统计减 少了离散. 当n = 10时,下表列出了具体的数值 分 布 n − m | m 10 | 0 9 |1 8 | 2 7 | 3 6 | 4 5 | 5 经典几率 m n n C p = C 2 1024 1 102.4 1 22.76 1 8.53 1 4.88 1 4.06 1 量子几率 p =1 ( ) n +1 Q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11 1 几率变化 Q C p p 93.09 9.31 2.07 0.78 0.44 0.37 由上表可见,前三个分布是程度不同的聚集,几率都有所增加,聚集程度愈 大,几率也增加得愈多.10 | 0 是完全聚集,几率增加得最多,达到93倍.后三 种分布是程度不同的离散,几率都下降了;离散程度愈大,下降得愈厉害.此例 子定量表明了全同粒子不可分辨性增加了聚集,减小了离散. 2. 碰撞的作用 要达到热平衡,必须通过粒子之间的碰撞,即使是理想气体,碰撞也必须考 虑,否则不能达到平衡分布,只有在达到平衡分布后,正碰和反碰的效果相互抵 消,分布不再改变.考虑到碰撞,将更清楚地看出,全同粒子不可分辨性会导致 聚集. p p′ k k′ 图 2.1
Bose- Instein凝结(复旦大学物理系,孙鑫,2003.8) 当粒子相互碰撞时,动量为p和p'的两个粒子,在碰撞后,动量变为k和k', 见图21.如果,在碰撞前,动量为p和p'上的粒子数分别为an和an,经过碰 撞,体系的状态要变化 对于经典粒子,碰撞所引起的状态变化几率WC正比于碰撞前的粒子数an和 v’与碰撞后的粒子数无关,即 W (2.2) 对于量子情况,如前所述,由于全同粒子不可能分辨,对粒子不能加以编号, 一种状态就是一种分布,可写为W2=1anan…a…a4…),它表示在动量为p, p,k和k上的粒子数分别为an,ana和a4个,其它动量上的粒子数未明 显写出.V是碰撞前的状态.当两个粒子发生碰撞时,动量从P和p'变为k和k’, 其状态变为vy=1.an-1an-1a4+1a4+1)该碰撞过程相当于,动量为 p和p'的粒子各减少了一个,动量为k和k的粒子各增加了一个.用b表示湮灭 算符,用b表示产生算符,上述的碰撞过程可写成(Vbbw)·粒子碰撞 引起状态变化,几率正比于上述短阵元的平方,即Nbv)·对 于Boe粒子,有b…an)=n…an-1),l…n)=Vl4 +1.a4+1.), 于是 H2vbw》=a+1)a+ (23) 此式说明,当碰撞引起状态变化时,变化几率W不但正比于碰撞前的粒子数 anan,而且正比于碰撞后的粒子数(a+1)(a-+1).这就是说,如果在某动量k上 的粒子数比其他动量上的粒子数多,则碰到该动量上的几率就大于碰到其它动量 上的几率,于是,在该动量上会聚集愈来愈多的粒子,这就是全同粒子不可分辨 性(量子效应)所带来的聚集倾向 上面只考虑了量子效应而没有考虑温度.考虑到温度后,由于热运动,在高 温下,粒子可进入能量高的状态,基态上的粒子不多.温度降低时,愈来愈多的 粒子进入低能量状态,降到某一温度η,零动量上就发生了凝结
10 Bose-Einstein 凝结(复旦大学物理系,孙鑫,2003. 8) 当粒子相互碰撞时,动量为 p 和 p′的两个粒子,在碰撞后,动量变为k 和k′, 见图 2.1.如果,在碰撞前,动量为 p 和 p′上的粒子数分别为 p a 和ap′,经过碰 撞,体系的状态要变化. 对于经典粒子,碰撞所引起的状态变化几率WC 正比于碰撞前的粒子数 p a 和 ap′,与碰撞后的粒子数无关,即 WC ∝ apap′. (2.2) 对于量子情况,如前所述,由于全同粒子不可能分辨,对粒子不能加以编号, 一种状态就是一种分布,可写为ψ i = KapKap′Kak Kak′ K ,它表示在动量为 p , p′,k 和k′上的粒子数分别为 p a ,ap′,ak 和 ak′ 个,其它动量上的粒子数未明 显写出.ψ i是碰撞前的状态.当两个粒子发生碰撞时,动量从 p 和 p′变为k 和k′, 其状态变为ψ f = Kap −1Kap′ −1Kak +1Kak′ +1K .该碰撞过程相当于,动量为 p 和 p′的粒子各减少了一个,动量为k 和k′的粒子各增加了一个.用b ˆ 表示湮灭 算符,用 + b ˆ 表示产生算符,上述的碰撞过程可写成 f i ψ bk bk bpbp′ψ + ′ ˆ+ ˆ ˆ ˆ .粒子碰撞 引起状态变化,几率WQ正比于上述矩阵元的平方,即 2 ˆ ˆ ˆ ˆ WQ ψ f bk bk bpbp′ ψ i + ′ + ∝ .对 于 Bose 粒子,有b ˆ p KapK = ap Kap −1K ,b ˆ k + KapK = ak +1 Kak +1K , 于是 ( )( ) 1 1 ˆ ˆ ˆ ˆ 2 ∝ ′ = ′ + ′ + + ′ + WQ ψ f bk bk bpbp ψ i apap ak ak . (2.3) 此式说明,当碰撞引起状态变化时,变化几率WQ 不但正比于碰撞前的粒子数 apap′,而且正比于碰撞后的粒子数( +1)( +1) ak ak′ .这就是说,如果在某动量k 上 的粒子数比其他动量上的粒子数多,则碰到该动量上的几率就大于碰到其它动量 上的几率,于是,在该动量上会聚集愈来愈多的粒子,这就是全同粒子不可分辨 性(量子效应)所带来的聚集倾向. 上面只考虑了量子效应而没有考虑温度.考虑到温度后,由于热运动,在高 温下,粒子可进入能量高的状态,基态上的粒子不多.温度降低时,愈来愈多的 粒子进入低能量状态,降到某一温度Tc ,零动量上就发生了凝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