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的孩子 高分低能”“会读书 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 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 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 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 大的启发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 “高分低能”“会读书 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 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 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 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 大的启发
有格物致知精
丁肇中
学习标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丁肇中美籍华裔 物理学家。1936年1月 出生于美国。三个月 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 大学学习,1960年获 得科学硕士学位, 1962年获得(物理学) 哲学博士学位。197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美籍华裔 物理学家。1936年1月 出生于美国。三个月 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 大学学习,1960年获 得科学硕士学位, 1962年获得(物理学) 哲学博士学位。197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金
我能理解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从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 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我能理解: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从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 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理清课文结构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4、理清课文结构
整体感知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 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 解释,请找出来。 整体感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 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 一部分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 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 一部分
请按照 “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结构 给金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 忍
请按照 “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结构 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 思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1--2)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分析问题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3-12)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 精神。 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13) 得出结论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二、论证结构: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3---12) (13) 提出论题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 精神。 (1---2)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