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 1.什么是政策科学?如何看待它的学科性质? 2.如何评价公共政策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 3.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的政治学途径与经济学途径的内容及作用 4.试分析政策科学与政治学和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5.结合案例,论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极端重要性以及研究政策科学的现实意义。 案例 葛洲坝工程决策及其实施的曲折历程 1970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大江上的第一大坝一一葛洲坝工程,举世罕见的仅仅依 据一个规划性的文件,采取“边施工、边助测、边设计”的“三边”方针,就轰轰烈烈、匆 匆忙忙上马了。 时隔20多年后,原水电部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起 段历史仍心有余悸:“1970年10月我到阿尔巴尼亚出访两个月。走前葛洲坝工程不要说完 整的设计,连正式报告还没写呢,回来却己一炮开工了。记得我刚回到部单,连水电部军管 会主任张文碧都对我说:‘钱正英,你什么事都别管了,赶快到葛洲坝去!简直是胡闹,他 们已放炮动工了:” 当时唯一敢于挺身而出,后来又力挽狂澜、鼎力挽数了工程的林一山,原长江流域规划 办公室(简称“长办”)主任对记者说:“我不是那种说中央错了,以证明自己正确的人。但 葛洲坝工程一上马,我就知道它注定要失敷!” 修建葛洲坝工程的构想,最初是作为三峡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提出的。1959年,长江 流域规划办公室的科研人员完成了选择葛洲坝上游40公里处的三斗坪作为坝址,修建三峡 水利枢纽的全部设计。考虑到三斗坪建坝后,三峡电站在枯水调峰运行时泄量的时多时少, 会使下游河段内的水位忽高忽低、给航运带来不利,所以要修建葛洲坝反调节航运梯级,同 时接住长江这40公里的水头发电。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大将林一山认为,先建三峡工程, 或者至多两者同时建,三峡水库拦蓄了长江洪水和全部泥沙,葛洲坝工程不仅成本小,技术 问题也简单多了。不上三峡工程,先建葛洲坝就违反了长江水利基建的程序。先于三峡建设 的葛洲坝工程,将要独立地承担长江上游的全部洪水和泥沙,不仅不必要地增加资金成本 而且造成技术困难,这是万万行不通的。 大坝施工近乎是闹刷式地进行。中央文件原想由武汉军区、湖北革委会主持,并由国务 院各个部委组成坚强的施工指挥部。但真正执行起来与中央指示不符合,工程指挥部全由武 ·资料来源:陈可雄.葛洲坝工程的决策内幕,新华文摘19932)
[思考题] 1.什么是政策科学?如何看待它的学科性质? 2.如何评价公共政策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 3.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的政治学途径与经济学途径的内容及作用。 4.试分析政策科学与政治学和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5.结合案例,论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极端重要性以及研究政策科学的现实意义。 案例 葛洲坝工程决策及其实施的曲折历程* 1970 年 12 月 30 日,中国第一大江上的第一大坝——葛洲坝工程,举世罕见的仅仅依 据一个规划性的文件,采取“边施工、边勘测、边设计”的“三边”方针,就轰轰烈烈、匆 匆忙忙上马了。 时隔 20 多年后,原水电部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这 段历史仍心有余悸:“1970 年 10 月我到阿尔巴尼亚出访两个月。走前葛洲坝工程不要说完 整的设计,连正式报告还没写呢,回来却已一炮开工了。记得我刚回到部里,连水电部军管 会主任张文碧都对我说:‘钱正英,你什么事都别管了,赶快到葛洲坝去!简直是胡闹,他 们已放炮动工了!’” 当时唯一敢于挺身而出,后来又力挽狂澜、鼎力挽救了工程的林一山,原长江流域规划 办公室(简称“长办”)主任对记者说:“我不是那种说中央错了,以证明自己正确的人。但 葛洲坝工程一上马,我就知道它注定要失败!” 修建葛洲坝工程的构想,最初是作为三峡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提出的。1959 年,长江 流域规划办公室的科研人员完成了选择葛洲坝上游 40 公里处的三斗坪作为坝址,修建三峡 水利枢纽的全部设计。考虑到三斗坪建坝后,三峡电站在枯水调峰运行时泄量的时多时少, 会使下游河段内的水位忽高忽低、给航运带来不利,所以要修建葛洲坝反调节航运梯级,同 时接住长江这 40 公里的水头发电。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大将林一山认为,先建三峡工程, 或者至多两者同时建,三峡水库拦蓄了长江洪水和全部泥沙,葛洲坝工程不仅成本小,技术 问题也简单多了。不上三峡工程,先建葛洲坝就违反了长江水利基建的程序。先于三峡建设 的葛洲坝工程,将要独立地承担长江上游的全部洪水和泥沙,不仅不必要地增加资金成本, 而且造成技术困难,这是万万行不通的。 大坝施工近乎是闹剧式地进行。中央文件原想由武汉军区、湖北革委会主持,并由国务 院各个部委组成坚强的施工指挥部。但真正执行起来与中央指示不符合,工程指挥部全由武 * 资料来源:陈可雄.葛洲坝工程的决策内幕.新华文摘.1993(2)
汉军区司令员、副司令员等没有搞过水利的外行人员担任指挥部的各个主要领导职务。指挥 部一律按团队建制,且团、连长都由军队干部担任(当时认为穿便衣的不能领导穿军装的)。 施工队以新兵为主,原来8千名技术老工人被解散,有的分配去喂猪。施工不按基建规程办 事。当时,“长办”的大多数高级工程师还被关押在“牛桶”,即使在施工现场,也大都有职 无权。指挥部命令破除大体积混凝土搅拌夹冰(水泥的生化热需要发散)的制度,即“不准 吃冰棒”,质量控制又不严(为了“一打三反”的方便,领导变来变去,且干部官僚主义严 重,极少去现场),造成已浇筑的数万立方米的坝体到处是裂缝、蜂窝、狗洞:工地还发起 “千人设计,万人审查”的运动,设计人员“奉命设计”,只绘图,不签名(有的说签了字 是名利思想,有的因图纸是按领导干部意图画的,不愿签名),还要到一个个席棚去征求民 工的意见,结果施工近一年,设计还没有定案。 葛洲坝工程除了施工混乱外,更主要的是几个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问题没有解决。第一, 长江从南津关出峡后,突然90度向南急转,原河宽由300米骤然展至2100米,河床由海平 面以下40米陡然上升为海拔30米,呈现出泡水、漩涡、剪刀水等各种及其复杂的流态,同 时长江每年要下泄5亿多吨泥沙,工程如何顺应河势,开出两条人工航道保证通航,又不被 泥沙淤积?种种模型试验都失败了。第二,葛洲坝基础是建在粘士岩和砂岩夹层上的,含有 粘士岩软弱夹层5刷层,其中部分已经泥化,建坝后泥化夹层会不会恶化,造成坝体滑移? 没有可靠的依据。第三,由于没有先建三峡工程拦截洪水,使原来设计只要抗1到2万水头 的葛洲坝,一下升至要独立抗11万立方米/秒的水头,大坝建筑物如何合理安置,以对洪水 消能防冲,也没有成形的设计。 大坝工程采取“三边”方针带来了三大恶果:质量差(二年共浇筑混疑土10.52万立方 米,不合格的炸掉了1.62万立方米),进度慢,浪费大(设计还没搞出来,已花费人民币2 亿6千万元)。葛洲坝工地的种种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到国务院。1972年4月,周恩来 总理在机场送走锡兰总理班夫人,对钱正英说:“葛洲坝是我的一块心病。”同年10月,又 发生了长江干道碍航,交通部向中央写了报告。11月,国务院决定紧急召开葛洲坝工程汇 报会,一连开了三次,都由周恩来亲自主持。关键时刻,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及时觉察,抓 住工程建设的要害问题重新决策,并成立了以林一山为首的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该委员 会经过五天讨论,写出《关于修改葛洲坝工程设计问题的报告》,决定停工两年,重新设计。 1973一1982年,几乎双目失明的林一山主持了10次技术委员会会议,协调了一个象小 “联合国”的9人8方的关系,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才使工程一步步走出低谷。在此期 间,林一山和“长办”的得力干将和助手魏廷铮、张魁元、文伏波等完成了近乎天才的设计。 挖掉葛洲坝以理顺河势:选定“两翼一体”的枢纽建筑物布置:筑两道超长防淤堤实现“静 水通航,动水冲沙”:利用尾岩抗力周定坝体:采用大单宽流量泄水闸消能防冲:特别是据 理力争取消了原设计大江的5孔泄水闸,添置4台12.5万千瓦发电机组,使葛洲坝装机容 量由221.5一跃为271.5万千瓦,增加发电50万千瓦
汉军区司令员、副司令员等没有搞过水利的外行人员担任指挥部的各个主要领导职务。指挥 部一律按团队建制,且团、连长都由军队干部担任(当时认为穿便衣的不能领导穿军装的)。 施工队以新兵为主,原来8千名技术老工人被解散,有的分配去喂猪。施工不按基建规程办 事。当时,“长办”的大多数高级工程师还被关押在“牛棚”,即使在施工现场,也大都有职 无权。指挥部命令破除大体积混凝土搅拌夹冰(水泥的生化热需要发散)的制度,即“不准 吃冰棒”,质量控制又不严(为了“一打三反”的方便,领导变来变去,且干部官僚主义严 重,极少去现场),造成已浇筑的数万立方米的坝体到处是裂缝、蜂窝、狗洞;工地还发起 “千人设计,万人审查”的运动,设计人员“奉命设计”,只绘图,不签名(有的说签了字 是名利思想,有的因图纸是按领导干部意图画的,不愿签名),还要到一个个席棚去征求民 工的意见,结果施工近一年,设计还没有定案。 葛洲坝工程除了施工混乱外,更主要的是几个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问题没有解决。第一, 长江从南津关出峡后,突然 90 度向南急转,原河宽由 300 米骤然展至 2100 米,河床由海平 面以下 40 米陡然上升为海拔 30 米,呈现出泡水、漩涡、剪刀水等各种及其复杂的流态,同 时长江每年要下泄5亿多吨泥沙,工程如何顺应河势,开出两条人工航道保证通航,又不被 泥沙淤积?种种模型试验都失败了。第二,葛洲坝基础是建在粘土岩和砂岩夹层上的,含有 粘土岩软弱夹层 54 层,其中部分已经泥化,建坝后泥化夹层会不会恶化,造成坝体滑移? 没有可靠的依据。第三,由于没有先建三峡工程拦截洪水,使原来设计只要抗 1 到 2 万水头 的葛洲坝,一下升至要独立抗 11 万立方米/秒的水头,大坝建筑物如何合理安置,以对洪水 消能防冲,也没有成形的设计。 大坝工程采取“三边”方针带来了三大恶果:质量差(二年共浇筑混疑土 10.52 万立方 米,不合格的炸掉了 1.62 万立方米),进度慢,浪费大(设计还没搞出来,已花费人民币 2 亿 6 千万元)。葛洲坝工地的种种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到国务院。1972 年 4 月,周恩来 总理在机场送走锡兰总理班夫人,对钱正英说:“葛洲坝是我的一块心病。”同年 10 月,又 发生了长江干道碍航,交通部向中央写了报告。11 月,国务院决定紧急召开葛洲坝工程汇 报会,一连开了三次,都由周恩来亲自主持。关键时刻,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及时觉察,抓 住工程建设的要害问题重新决策,并成立了以林一山为首的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该委员 会经过五天讨论,写出《关于修改葛洲坝工程设计问题的报告》,决定停工两年,重新设计。 1973-1982 年,几乎双目失明的林一山主持了 10 次技术委员会会议,协调了一个象小 “联合国”的 9 人 8 方的关系,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才使工程一步步走出低谷。在此期 间,林一山和“长办”的得力干将和助手魏廷铮、张魁元、文伏波等完成了近乎天才的设计。 挖掉葛洲坝以理顺河势;选定“两翼一体”的枢纽建筑物布置;筑两道超长防淤堤实现“静 水通航,动水冲沙”;利用尾岩抗力固定坝体;采用大单宽流量泄水闸消能防冲;特别是据 理力争取消了原设计大江的 5 孔泄水闸,添置 4 台 12.5 万千瓦发电机组,使葛洲坝装机容 量由 221.5 一跃为 271.5 万千瓦,增加发电 50 万千瓦
1974年10月,葛洲坝工地复工(此时已花费4亿元)。至1981年1月大江胜利截流, 同年7月第一号机组终于并网发电。此后,到1988年底安装完全部机组,工程一直顺利进 行。1989年岁尾国家作最后竣工验收,核定工程总投资为48.48亿。总之,在走过一段曲折 艰难的历程之后,葛洲坝工程终于有了一个较圆满的结局。 (资料米源:陈可雄.葛洲坝工程的决策内幕.新华文摘.1993(2)
1974 年 10 月,葛洲坝工地复工(此时已花费4亿元)。至 1981 年 1 月大江胜利截流, 同年7月第一号机组终于并网发电。此后,到 1988 年底安装完全部机组,工程一直顺利进 行。1989 年岁尾国家作最后竣工验收,核定工程总投资为 48.48 亿。总之,在走过一段曲折、 艰难的历程之后,葛洲坝工程终于有了一个较圆满的结局。 (资料来源:陈可雄.葛洲坝工程的决策内幕.新华文摘.1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