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言非诵读不可 现在的中学文言文敏,跟解放前乃至解放初期相 比。已有明显的不同。梟中到一点。就是对译文的依 赖和古汉语语法知识的大量渗入。这样来教文言文, 课堂时间几乎全被歆师占用,学生读得很少。当然不 是人人如此,但据笔者所见所闻。这愦形却也相当普 迦。结果如何呢?只要看看现在二三十岁的人的文言 阅读能力就知迣了。新篇且不说。就是拿起学过的课 文如《出师表》《六国论》之类,能读得正确、顺畅 的也为数极少。这状况确实令人担恍。为此,我建议 废止上迷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代之以诵为生的 方式,使学生在课上有充足的谓读时间,达到当堂基 本成诵,课下开用少量时闾加以巩固,以佩证在中学 六年期间能熟读背诵六七十篇课文。作为将来进一步 提高文言阅谗能力的基是否可行。要请同志们考 慮。下面讲几个具体问题。 为什么文言文教学要以诵读为主?简单地说,就是 为了培养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 难以学好的。 语感是人皆有之,只是有优劣强弱之分。最初的语感 表现在辫户知寇上,例如幼儿听大人说话,能瓣户而
学文言非诵读不可 现在的中学文言文教学,跟解放前乃至解放初期相 比,已有明显的不同,集中到一点,就是对译文的依 赖和古汉语语法知识的大量渗入。这样来教文言文, 课堂时间几乎全被教师占用,学生读得很少。当然不 是人人如此,但据笔者所见所闻,这情形却也相当普 遍。结果如何呢?只要看看现在二三十岁的人的文言 阅读能力就知道了,新篇且不说,就是拿起学过的课 文如《出师表》《六国论》之类,能读得正确、顺畅 的也为数极少。这状况确实令人担忧。为此,我建议 废止上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代之以诵读为主的 方式,使学生在课上有充足的诵读时间,达到当堂基 本成诵,课下再用少量时间加以巩固,以保证在中学 六年期间能熟读背诵六七十篇课文,作为将来进一步 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矗是否可行,要请同志们考 虑。下面讲几个具体问题。 一为什么文言文教学要以诵读为主?简单地说,就是 为了培养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 难以学好的。 语感是人皆有之,只是有优劣强弱之分。最初的语感 表现在辨声知意上,例如幼儿听大人说话,能辨声而
又心知其。即有了语感,但这是不完全的:待刭经 过千百次量复,還淅熟是了某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 达习懺,并能自由地按照这样的方式和习愤来进行衰 达,这才有了比較完全的语感。这一尅程说明:语感 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才是说。古人语云:量之齐则齐 语,量之楚则麓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们在(活” 的语境中,之所以能校快地学好另一种语言,首先是 因为听得多的緣故。这不限于学方言,学任何一个语 种都是如此。欧美的“口舌教学法”( a u dio-1 i n g a l appro ac h)和我国的外语广播 学,都极其量视听觉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不首先听好,么能学好语言呢? 这条规律对文言学习能不能起作用?文言,是在古汉 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威的一种以简洁、 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人们平时说话当然不用它, 因而无从听到:既无从听到。也就不可能出现“活”的 语境。从这一点看,上述规律似乎不起作用。但又是 可以补救的,因为作为书面语体的文言有很强的可读 性。张口一读听觉就跟着活动起来:十几个、几十个 人亦声朗读,每天都懊上一二十分钟,连语境也有了。 这样來颃去,许多词、语、句、籯都成了自己语言 仓库中的一个部分,对大言的褒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定
又心知其意,即有了语感,但这是不完全的;待到经 过千百次重复,逐渐熟悉了某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 达习惯,并能自由地按照这样的方式和习惯来进行表 达,这才有了比较完全的语感。这一过程说明:语感 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才是说。古人语云:置之齐则齐 语,置之楚则楚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们在“活” 的语境中,之所以能较快地学好另一种语言,首先是 因为听得多的缘故。这不限于学方言,学任何一个语 种都是如此。欧美的“口舌教学法”(audio-l ingualapproach)和我国的外语广播 教学,都极其重视听觉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不首先听好,怎么能学好语言呢? 这条规律对文言学习能不能起作用?文言,是在古汉 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 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人们平时说话当然不用它, 因而无从听到;既无从听到,也就不可能出现“活”的 语境。从这一点看,上述规律似乎不起作用。但又是 可以补救的,因为作为书面语体的文言有很强的可读 性,张口一读听觉就跟着活动起来;十几个、几十个 人齐声朗读,每天都读上一二十分钟,连语境也有了。 这样读来读去,许多词、语、句、篇都成了自己语言 仓库中的一个部分,对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定
能還步熟悉起来。这外非淝代人的发明,我们的古人 早就是这么敵的,而且敵得极其认真、勤告,“节声 琅琅”口舌成疮”这些词语的出淝就生动地证明了这 一。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学生学得比现在好,一个 量要的原因就是比較量视诵读。 也许有人不同危上面的说法。在他们看来,文白对译 和语法分析可使学生迅遮了解文定,并掌握造旬的规 律,一通百通,这本身就包含着语感的培养,用不着 加强诵读。这动机自然是好的,然而理论脱髙窦际, 因为他们忽略了初学者的心亮和接受能力。译几个难 句固属必要,但通篇一句不落地译了出来。住往使初 学者“得鱼忘”,把注意力倾注在译文上。而讲所谓 “动臭側量定语后量”取消旬子独立性”之类的规 则,则无异于给刚学会唱歌的儿童讲曲式结和头鸣 原理一样,只能使初学者如坠五里中;因为所谓语 法规则都是从大量的具体语言觊京中概插出来的,不 熟恶具体语言现录,即使你讲得正确无误,学生也朱 必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实际用 老奥说。受融 食遢上面那些术语。不仅册要几十篇大言文作基 甚至还要一痕外文常识。这样来敏文言文,就 把筒单问题复杂化了。对培养语感非徒无益。反而有
能逐步熟悉起来。这并非现代人的发明,我们的古人 早就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得极其认真、勤苦,“书声 琅琅”“口舌成疮”这些词语的出现就生动地证明了这 一点。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学生学得比现在好,一个 重要的原因就是比较重视诵读。 也许有人不同意上面的说法。在他们看来,文白对译 和语法分析可使学生迅速了解文意,并掌握造句的规 律,一通百通,这本身就包含着语感的培养,用不着 加强诵读。这动机自然是好的,然而理论脱离实际, 因为他们忽略了初学者的心态和接受能力。译几个难 句固属必要,但通篇一句不落地译了出来,往往使初 学者“得鱼忘筌”,把注意力倾注在译文上。而讲所谓 “动宾倒置”“定语后置”“取消句子独立性”之类的规 则,则无异于给刚学会唱歌的儿童讲曲式结构和共鸣 原理一样,只能使初学者如坠五里雾中;因为所谓语 法规则都是从大量的具体语言现象中概括出来的,不 熟悉具体语言现象,即使你讲得正确无误,学生也未 必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实际运用———老实说,要融 会贯通上面那些术语,不仅需要几十篇文言文作基 础,甚至还需要一点外文常识。这样来教文言文,就 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对培养语感非徒无益,反而有
。目前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情绪有增无已,不能 说跟这种繁琐的教法无关。 绪论是:只有懊才是培养语感的碓一正确淰径。 二用谓读为生的方式教大言文。要翘达到培养学生朗 懊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有足够的诵读量。“掘井九仞 而不及泉,犹弃井也。”没有足够的谓读量,半途而 废,这是多年来文言文欲学上的一个很大的失误,应 当作为我仉的前车之盗。 先说明一下:这里说的诵,是熟和背诵的合称。 熟读者,拿着书边孴边背,背不出就看几眼;而背诵 则必须禽开书本。过去的人读《四书》(即《论语》 《盂子》《大学》《中麝》),也是这种谟法,真正 能从头到尾背谰的大概只有两种人:过目成诵者和 死书的人。 诵读量有多大才箕足够呢?也拿《四书》作參照。过 去读完《四书》就可以看懂一般作品,而《四书》的 总教在5万5千左右,去重出的章节和无数个 “子曰“XX曰”,大约5万寧出刚出头。这个谓漠量对 现今学生来说,多了一些,也没有必要,因为我们读 的都是加标点的文章。根据觊行中学课程设量、敏材 中文言文(含古代谤歌)的篇数和学生的实际状况
害。目前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情绪有增无已,不能 说跟这种繁琐的教法无关。 结论是:只有诵读才是培养语感的碓一正确途径。 二用诵读为主的方式教文言文,要想达到培养学生阅 读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有足够的诵读量。“掘井九仞 而不及泉,犹弃井也。”没有足够的诵读量,半途而 废,这是多年来文言文教学上的一个很大的失误,应 当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先说明一下:这里说的诵读,是熟读和背诵的合称。 熟读者,拿着书边看边背,背不出就看几眼;而背诵 则必须离开书本。过去的人读《四书》(即《论语》 《孟子》《大学》《中庸》),也是这种读法,真正 能从头到尾背诵的大概只有两种人:过目成诵者和读 死书的人。 诵读量有多大才算足够呢?也拿《四书》作参照。过 去读完《四书》就可以看懂一般作品,而《四书》的 总字数在5万5千左右,减去重出的章节和无数个 “子曰“××曰”,大约5万字出刚出头。这个诵读量对 现今学生来说,多了一些,也没有必要,因为我们读 的都是加标点的文章。根据现行中学课程设置、教材 中文言文(含古代诗歌)的篇数和学生的实际状况
笔者认为总诵读量以3万至3万5千字为宜;熟读和 背诵可以各占总量的一半。在基础较好的数些班也无 妨“四六开”,即熟诀占4/10,背诵占6/10。 这是总体设。下面分阶段叙述。 先说初中阶段的诵谟量。 初中是文言文入门的准备阶段。《九年义务教育全日 制初級中学语文敏学大纲》在这方面已作了明确的规 定:基本课文中有文言文19篇(共5561字) 古代谤18篇(共1284字),这些,都应当熟 渙背。此外,考慮到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本和棊 些省市的自編课本都在基本课文之外,另选篇数不等 的丈言大和古代诗歆作补充。其中也不乏可熟读式背 诵的篇、段,本阶段的诵读量可以定在7千至8千字 之间。 再说高中阶段的诵读量。 高中是文言文的入门阶段。自民国初年废止读经开办 新式学校以来,元不视高中为学习大言文的主要阶 段;尽瞢各时期课本里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比例不同, 但基本定图大体一政,都是以文言为主要学习内容, 理由是,学生能否给文言阅读萇定一个坚的基础
笔者认为总诵读量以3万至3万5千字为宜;熟读和 背诵可以各占总量的一半,在基础较好的教学班也无 妨“四六开”,即熟读占4/10,背诵占6/10。 这是总体设想。下面分阶段叙述。 先说初中阶段的诵读量。 初中是文言文入门的准备阶段。《九年义务教育全日 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这方面已作了明确的规 定:基本课文中有文言文19篇(共5561字)、 古代诗歌18篇(共1284字),这些,都应当熟 读背诵。此外,考虑到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本和某 些省市的自编课本都在基本课文之外,另选篇数不等 的文言文和古代诗歌作补充,其中也不乏可熟读或背 诵的篇、段,本阶段的诵读量可以定在7千至8千字 之间。 再说高中阶段的诵读量。 高中是文言文的入门阶段。自民国初年废止读经开办 新式学校以来,无不视高中为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阶 段;尽管各时期课本里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比例不同, 但基本意图大体一致,都是以文言为主要学习内容, 理由是,学生能否给文言阅读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取决于这个阶段的学习成就。毫无疑间,从学生的学 习经历来说,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高中的读量将大大增加,乃是势在必然。由于高中 语文敏学大纲没有规定基本课文。親行数村又即将停 止使用,这里只能根据正在编写的第一、二册新欲村 谈一点设。这两册教材失选文言文24篇,分六个 单元(另有与之配豪的《自读课本》二册,也分六个 单元,但选文多出一倍即48篇)。假定每单元平均 1800字,则全学年课文总字数为10,800字, 熟读背诵其中的85%左右,谓读量即在8至9千之 间。这样到学年束,加上初中的谓读量,将达1杆5 至1杄7万,过了《论语》(约15,332字) 的调读量。第二、三学年学生的理科作业加量,但其 诵诀能力也有所增强。二者可以相抵。也元功照此计 算。如此,中学六年的总诵量正好在3杆1万至3杄 5万之间,可以跟《孟于》全书(约34,685字) 歌了 目标是否过高呢?一点也不。按照新教村的课时设 计,每学期64节(16周x4节)课中,文言教读 占30节(现代文教读和写作及口语训练共占34 节),每节只釁诵懊130至150字。人民教育出 版社的《文言读本》在几个省市试教的结果已经证明
取决于这个阶段的学习成就。毫无疑问,从学生的学 习经历来说,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 高中的诵读量将大大增加,乃是势在必然。由于高中 语文教学大纲没有规定基本课文,现行教材又即将停 止使用,这里只能根据正在编写的第一、二册新教材 谈一点设想。这两册教材共选文言文24篇,分六个 单元(另有与之配套的《自读课本》二册,也分六个 单元,但选文多出一倍即48篇)。假定每单元平均 1800字,则全学年课文总字数为10,800字, 熟读背诵其中的85%左右,诵读量即在8至9千之 间。这样到学年末,加上初中的诵读量,将达1 5 至1 7万,超过了《论语》(约15,332字) 的诵读量。第二、三学年学生的理科作业加重,但其 诵读能力也有所增强,二者可以相抵,也无妨照此计 算。如此,中学六年的总诵量正好在3 1万至3 5万之间,可以跟《孟子》全书(约34,685字) 匹敌了。 目标是否过高呢?一点也不。按照新教材的课时设 计,每学期64节(16周×4节)课中,文言教读 占30节(现代文教读和写作及口语训练共占34 节),每节只需诵读130至150字。人民教育出 版社的《文言读本》在几个省市试教的结果已经证明
这决非髙标准,例如《说》456字,用2杄5节 即可基本成诵;《过秦论》893字,用4节可以熟 读前两段(共385字),背诵后三段(508字), 每节平均诵读量都在200字左右。 关在于要抓紧第一学年,要努力培养学生自觉诵读 的习懺,并实行严格的检查。 三诵懊为主的敏学方式,也可以給一个皇的名称 诵读欲学法。这种敏学法跟旧时代掌的欲馈方式表 面上有相似之处,而舆质全爨不同:它不是单一的 朗馈训练,也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用诵读來带 动其他的训练(如旬、的训练),最后达到自然 成谓。采用这种教学法,应当壟循下面爾条基本原则 第一、诵谟和会意密切绪合,以求疏通文义。 谁部不否认,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元论读什么,其思 维活动比平时要紧张一些,时时都在思索着文字所包 含的义,这就叫会定。在文言谓懊中,这种状态衰 现得光其明显。很值得量视。因为经过会忿而后理解 才是真正的理解。所以,除了必要的讲解(如背景常 识、个别难旬尊)而外,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让学生 记住菜些现成的结论。而是因勢利导,给生创造会
这决非高标准,例如《师说》456字,用2 5节 即可基本成诵;《过秦论》893字,用4节可以熟 读前两段(共385字),背诵后三段(508字), 每节平均诵读量都在200字左右。 关键在于要抓紧第一学年,要努力培养学生自觉诵读 的习惯,并实行严格的检查。 三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也可以给一个堂皇的名称: 诵读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跟旧时代学塾的教读方式表 面上有相似之处,然而实质全然不同:它不是单一的 朗读训练,也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用诵读来带 动其他的训练(如句、篇的训练等),最后达到自然 成诵。采用这种教学法,应当遵循下面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诵读和会意密切结合,以求疏通文义。 谁都不否认,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无论读什么,其思 维活动比平时要紧张一些,时时都在思索着文字所包 含的意义,这就叫会意。在文言诵读中,这种状态表 现得尤其明显,很值得重视,因为经过会意而后理解 才是真正的理解。所以,除了必要的讲解(如背景常 识、个别难句等)而外,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让学生 记住某些现成的结论,而是因势利导,给学生创造会
定的条件。諛其思维活动有秩序地选行,并养成自觉 会觉的习惯。 学生懊文言文而能会意,是无腈量疑的。文言跟现代 汉语同源而异流,同为主,异为次,此其一;其二, 我们养非读经,课文里没有偕屈聱牙的自子,而又有 标痕,有注释,认真读读,至少也能读惜一小半。一 小半憕得。就有了会意的基矗会急又可以分为三个层 次:一是心知其意而口不能言;二是知而能言,虽不 中亦不远;三是言而能中,即所谓确解。我们应当帮 助学生求得确解,但又要看到,由于时代隔阂、用语 习惞不同等种种原因。句旬求确解也很难办到。过去 某些大法家尚且不免于望文生训,何况初学!所以 要求应当放。一篇之中,半数能确解:其余。或心 知其意。或言而不中亦不远,均无不可,极个别语旬 (例如以学生现时的阅巧难以理解的语旬)甚至可以 存疑。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它给学生留下了 繼续会定的汆地,谀其倾全力于诵读,在谓读中求解, 在诵谟中感知文言的表达特点。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才 从长远观疯看,其效果比让学生借助完蓬的 译大来了解文章大意要好得多。 以上是就疏通文义说的。还有更高层次的会定一陶渊 明式的会急。用他本人的话来解释,就是“奇文共欣
意的条件,使其思维活动有秩序地进行,并养成自觉 会意的习惯。 学生读文言文而能会意,是无庸置疑的。文言跟现代 汉语同源而异流,同为主,异为次,此其一;其二, 我们并非读经,课文里没有佶屈聱牙的句子,而又有 标点,有注释,认真读读,至少也能读懂一小半。一 小半懂得,就有了会意的基矗会意又可以分为三个层 次:一是心知其意而口不能言;二是知而能言,虽不 中亦不远;三是言而能中,即所谓确解。我们应当帮 助学生求得确解,但又要看到,由于时代隔阂、用语 习惯不同等种种原因,句句求确解也很难办到,过去 某些大注家尚且不免于望文生训,何况初学!所以, 要求应当放宽,一篇之中,半数能确解;其余,或心 知其意,或言而不中亦不远,均无不可,极个别语句 (例如以学生现时的阅历难以理解的语句)甚至可以 存疑。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它给学生留下了 继续会意的余地,使其倾全力于诵读,在诵读中求解, 在诵读中感知文言的表达特点,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素 材———从长远观点看,其效果比让学生借助完整的 译文来了解文章大意要好得多。 以上是就疏通文义说的。还有更高层次的会意—陶渊 明式的会意,用他本人的话来解释,就是“奇文共欣
赏,疑义相与析”(见《移居》)。这种欣赏性、探 讨性的会龙,学生一时自难办到,但又不能全然不顾, 例如诗文中的警、旬,稍稍触及一下还是有好处 的。这个问题很复杂,辯要专文说明,这里姑且从略。 第二、灵活运用记調的三要紊,以求自然成诵。 记诵的三要素是:(1)口熟,就是通过反复朗读, 像礅带一样把课文的语旬换先后顺序“录”在自己的 “记忆带”上。这种记诵凭靠的是对声音的直感,包括 吐字、停顿、语气、语调瞢,背谓起來常常是不假甩 蒙的,如同幼儿背谓诗歌,因而带有不稳定性。(2) 利用支点。就是在粗知内容大的基础上。首先记 准若干关键语句包括名旬、佳句、过渡旬和段落的起 结,用它们作为文撑点将全篇(段)贯享起來。这种 记谓已含有显的理解记忆成分,但仍然不够,在连 贯背诵中还可能出现某些“断层”。(3)掌掘文章理 路即探索作者行丈意图,特别是要弄清各个层次之 间的内在联系。使其宫“出于吾之口”这就纯属理 解记忆了—到这一步。貮者接近这一步,寸能顺 畅地背诵全籯(段)。 以上三个要亲尽管尽次高低不同其间却存在着相互 联系、相互促选的作用,任何一个都不容忽视。例如
赏,疑义相与析”(见《移居》)。这种欣赏性、探 讨性的会意,学生一时自难办到,但又不能全然不顾, 例如诗文中的警策、佳句,稍稍触及一下还是有好处 的。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专文说明,这里姑且从略。 第二、灵活运用记诵的三要素,以求自然成诵。 记诵的三要素是:(1)口熟,就是通过反复朗读, 像磁带一样把课文的语句按先后顺序“录”在自己的 “记忆带”上。这种记诵凭靠的是对声音的直感,包括 吐字、停顿、语气、语调等,背诵起来常常是不假思 索的,如同幼儿背诵诗歌,因而带有不稳定性。(2) 利用支撑点,就是在粗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首先记 准若干关键语句包括名句、佳句、过渡句和段落的起 结,用它们作为支撑点将全篇(段)贯穿起来。这种 记诵已含有显著的理解记忆成分,但仍然不够,在连 贯背诵中还可能出现某些“断层”。(3)掌握文章理 路,即探索作者行文意图,特别是要弄清各个层次之 间的内在联系,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这就纯属理 解记忆了———到这一步,或者接近这一步,才能顺 畅地背诵全篇(段)。 以上三个要素尽管层次高低不同,其间却存在着相互 联系、相互促进的作用,任何一个都不容忽视。例如
在背诵过程中出现的“断层”现家(背完一个语救后气 么也翘不起下文的开头)和“越世”现京(越过一个语 段去背下文),一般说來,都是由于不熟是理路的缘 故:但是。如果在一个语段之中出现断语粪旬或顺側 错仳的。那原因恐怕就在口不熟或缺少支鹁点 了。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一已经成诵的课文, 隔上一年半不懊,记忆也可能暂时“隐没”。这时, 如果原来口熟,又有足够的文掸,那么只要开朗 读一進。温习一下文章的理路,就可以恢复记忆达到 完躉准确的程度;相反,如果原來口不甚熟,又缺少 文撑点痕,即使谟上三四,恐怕也未必能顺畅地背诵。 三者之不可偏度,于此可见。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三 者的综合坛用表现为:开始法量口熟和利用文掸点; 待到半之后。再着量利用文章的理路來达到连贡背 诵。这是一敷原则。在不同年級、不同水平的歡学 里,欲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调蓬,例如在初 中一年级或水予较低的教学班里,大抵应以口熟为 生。以后遝年有所政变。到高中二年级,诵读能力有 了显瞢的增强,也可改为以掌握理路为主。在记诵出 觊反复时也庇作如此处理。记诵也要讲究技巧,例如 利用韵文、骈旬、排比亭。但技巧又往往是有个性的
在背诵过程中出现的“断层”现象(背完一个语段后怎 么也想不起下文的开头)和“越位”现象(越过一个语 段去背下文),一般说来,都是由于不熟悉理路的缘 故;但是,如果在一个语段之中出现断语残句或颠倒 错位的现象,那原因恐怕就在口不熟或缺少支撑点 了。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一篇已经成诵的课文, 隔上一年半载不读,记忆也可能暂时“隐没”。这时, 如果原来口熟,又有足够的支撑点,那么只需要再朗 读一遍,温习一下文章的理路,就可以恢复记忆达到 完整准确的程度;相反,如果原来口不甚熟,又缺少 支撑点,即使读上三四遍,恐怕也未必能顺畅地背诵。 三者之不可偏废,于此可见。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三 者的综合运用表现为:开始注重口熟和利用支撑点; 待到半熟之后,再着重利用文章的理路来达到连贯背 诵。这是一般原则。在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教学班 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例如在初 中一年级或水平较低的教学班里,大抵应以口熟为 主,以后逐年有所改变,到高中二年级,诵读能力有 了显著的增强,也可改为以掌握理路为主。在记诵出 现反复时也应作如此处理。记诵也要讲究技巧,例如 利用韵文、骈句、排比等。但技巧又往往是有个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