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3企业文化的立体管理
模块3 企业文化的立体管理
●纵观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 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要想发挥企业文化应有 的功效,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先决条件,那就是 把文化管理落到实处,并认真抓好每一个“不 起眼”的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赢在执行》、《执行力》
⚫ 纵观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 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要想发挥企业文化应有 的功效,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先决条件,那就是— —把文化管理落到实处,并认真抓好每一个“不 起眼”的细节。 ⚫ 《细节决定成败》、《赢在执行》、《执行力》
企业文化的立体管理 ●企业文化管理的“点”:包括总经理在内的所有 员工。 ●通过对其员工的培训、强化、激励和行为调控让 员工深入理解企业文化、执行企业文化、让企业 文化深入民心。 ●相同的企业文化对企业领导和普通员工的要求有 所不同。 作秀原理、热源原理
企业文化的立体管理 ⚫ 企业文化管理的“点”:包括总经理在内的所有 员工。 ⚫ 通过对其员工的培训、强化、激励和行为调控让 员工深入理解企业文化、执行企业文化、让企业 文化深入民心。 ⚫ 相同的企业文化对企业领导和普通员工的要求有 所不同。 作秀原理、热源原理
企业文化线的管理 ●企业文化管理的线:即员工与员工的关系。 点的控制是促进员工个体行为的文化转化,线的控制是对员 之间相互关系的调整 水平线:平级员工之间的关系,相互合作、积极配合,体 现团队精神,个体融入团队。 纵向线:上下级员工之间的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也是 企业文化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 建立上下级之间良好的沟通平台,尊重每一位员工,员工平 等相处。迪士尼公司的员工意见沟通制度
企业文化线的管理 ⚫ 企业文化管理的线:即员工与员工的关系。 点的控制是促进员工个体行为的文化转化,线的控制是对员 工之间相互关系的调整。 ⚫ 水平线:平级员工之间的关系,相互合作、积极配合,体 现团队精神,个体融入团队。 ⚫ 纵向线:上下级员工之间的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也是 企业文化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 建立上下级之间良好的沟通平台,尊重每一位员工,员工平 等相处。迪士尼公司的员工意见沟通制度
企业文化体的管理 ●点与线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企业文化管理的 ●企业文化管理的面是一种静态的表示,是在某 一时间点上的企业文化执行情况。如果加上时 间维度,就变成了体,构成企业文化管理的立 体空间
企业文化体的管理 ⚫ 点与线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企业文化管理的 “面”。 ⚫ 企业文化管理的面是一种静态的表示,是在某 一时间点上的企业文化执行情况。如果加上时 间维度,就变成了体,构成企业文化管理的立 体空间
、企业管理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经验管理阶段(18世纪后期—20世 纪初) 工业革命发生,社会生产方式巨变,劳动分 工开始。 早期企业家依靠个人经验与直觉,简单分析计 算来指挥下属,运作企业。 此期间产生了各种朴素的管理思想,但都是依 赖于管理者的经验,没有形成科学理论
一、企业管理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经验管理阶段(18世纪后期—20世 纪初 ) 工业革命发生,社会生产方式巨变,劳动分 工开始。 早期企业家依靠个人经验与直觉,简单分析计 算来指挥下属,运作企业。 此期间产生了各种朴素的管理思想,但都是依 赖于管理者的经验,没有形成科学理论
第二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20世 纪30年代 ●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其间,在美国、 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 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罗(.W. Taylor)、"管 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Fayo以及"组织理论 之父"——马克斯·韦伯(M. Weber)
第二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20世 纪30年代) ⚫ 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其间,在美国、 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 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 W. Taylor)、 "管 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 Fayol)以及"组织理论 之父"——马克斯·韦伯(M. Weber)
第三阶段: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20世纪30 年代-20世纪60年代) 1、梅奥(G.E.Mayo)为首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与西 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的霍桑实验(1924-1932 2、马斯洛(A.H. Maslou)的需求层次理论 3、赫次伯格(F.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 4、麦克莱兰(D.C. Macleland)的激励需求理论 5、麦格雷戈(D.M. McGregor)的"X理论Y理论"是专门 研究企业中人的特性问题的理论 6、波特(L. M. Porter)和劳勒(E.E. Lawler)的波特-劳勒 模式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素关系,人们努力的程度 取决于报酬的价值、自认为所需要的能力及实际得 到报酬的可能性,管理者应当仔细评价其报酬结构,把" 努力-成绩-报酬-满足"这一连锁关系结合到整个管理 系统中去
第三阶段: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20世纪30 年代—20世纪60年代) 1、梅奥(G. E. Mayo)为首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与西 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的霍桑实验(1924-1932 2、马斯洛(A. H. Maslou)的需求层次理论 3、赫次伯格(F.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 4、麦克莱兰(D. C. Macleland)的激励需求理论 5、麦格雷戈(D. M. McGregor)的"X理论-Y理论"是专门 研究企业中人的特性问题的理论 6、波特(L. M.Porter)和劳勒(E. E. Lawler)的波特-劳勒 模式: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素关系,人们努力的程度 取决于报酬的价值、自认为所需要的能力及实际得 到报酬的可能性,管理者应当仔细评价其报酬结构,把" 努力-成绩-报酬-满足"这一连锁关系结合到整个管理 系统中去
第四阶段:以战略管理为主的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的 时代(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20世纪80年代初) 1、安索夫( Ansoff《公司战略》 2、劳伦斯与罗斯奇合著的《组织与环境》(1969年) 3、卡斯特(F.E.Kast)与罗森茨韦克(J.E. Rosenzweig)的 《组织与管理——系统权变的观点》(1979年) 4、迈克尔波特(M.E. Porter)的《竞争战略》(1980)《竞 争优势》(1985年)以及《国家竞争优势》 大环境:1、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激烈,以生产管理 为主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以市场销售为主的新形势。 2、服务业的兴起 3、脑力劳动比重增加
第四阶段:以战略管理为主的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的 时代(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20世纪80年代初) 1、安索夫(Ansoff)《公司战略》 2、劳伦斯与罗斯奇合著的《组织与环境》(1969年) 3、卡斯特(F. E. Kast)与罗森茨韦克(J. E. Resenzweig)的 《组织与管理——系统权变的观点》(1979年) 4、迈克尔·波特(M. E. Porter)的《竞争战略》(1980) 《竞 争优势》(1985年)以及《国家竞争优势》 大环境:1、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激烈,以生产管理 为主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以市场销售为主的新形势。 2、服务业的兴起 3、脑力劳动比重增加
第五阶段企业再造时代(20世纪80年代-20 世纪90年代初期) 1、迈克尔·海默(M. Hammer)博士与詹姆斯·昌佩(J Champy)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 书》(1993) 2、特蕾西·髙斯、理査德·帕斯卡及安托尼·阿瑟斯的 《重新创业的过山车一为更有力的明天在今天 冒险》 3、1993年底,小林裕《企业经营再造工程》 管理层次减少,幅度增宽,组织弹性增强,呈现柔 性
第五阶段:企业再造时代(20世纪80年代—20 世纪90年代初期) 1、迈克尔·海默(M. Hammer)博士与詹姆斯·昌佩(J. Champy)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 书》(1993) 2、特蕾西·高斯、理查德·帕斯卡及安托尼·阿瑟斯的 《重新创业的过山车——为更有力的明天在今天 冒险》 3、1993年底,小林裕《企业经营再造工程》 管理层次减少,幅度增宽,组织弹性增强,呈现柔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