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复习反馈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 载 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 大物也,以为 神。蔽林间窥 稍出近之,慭慭然 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 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其 声,又近出前后,终 不敢搏。稍近益 喜 曰:“技止 此耳!”因 跳踉大嘀,断其喉 其肉,乃 翻译句子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4、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5、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6、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7、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1 《黔之驴》复习反馈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 载以 入。至则 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 之,庞然 大物也,以为 神。蔽 林间窥 之, 稍 出近之,慭慭然 ,莫 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 ,远遁 ,以为 且 噬 己 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 习 其 声,又近出前后,终 不敢搏。稍近益 狎 ,荡 倚 冲 冒 ,驴不胜 怒,蹄 之。虎因 喜, 计 之 曰:“技止 此耳!”因 跳踉大 ,断其喉, 尽 其肉,乃 去 。 二、翻译句子。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黔之驴》复习 、填空题 、请补出“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句中省略的词语。(3分) 2、阅读课文,思考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以为神 3、文章通过 写出了“驴形之庞”;通过 写出了“驴声之宏 写出“驴技之穷”。这儿的“驴之形声”和“驴之技” 形成了 突出了驴的 形象。而 老虎面对素未谋面庞然大物的驴,首先是 驴,到试探之后的 驴,最终 驴。这儿也采用了 突出了老虎的 形象 4请写出由这篇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 、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 课文生动形象地抓住了老虎的动作描写,试举一列并分析其作用。 四、文章开头交代“黔无驴”有何作用? 五、《黔之驴》这篇寓言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很强,作者通过老虎最终吃掉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 理?作者通过驴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2007湖北省随州市 9.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驴不胜怒,蹄之
2 《黔之驴》复习 一、填空题 1、请补出“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句中省略的词语。(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思考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以为神—— —— —— —— —— 3 、 文 章 通 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 出 了 “ 驴 形 之 庞 ” ; 通 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 出 了 “ 驴 声 之 宏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驴技之穷”。这儿的“驴之形声”和“驴之技” 形成了__________,突出了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而 老虎面对素未谋面庞然大物的驴,首先是________驴,到试探之后的___________驴,最终 ___________ 驴 。 这 儿 也 采 用 了 ___________ , 突 出 了 老 虎 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4.请写出由这篇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之 三、课文生动形象地抓住了老虎的动作描写,试举一列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 文 章 开 头 交 代 “ 黔 无 驴 ” 有 何 作 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黔之驴》这篇寓言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很强,作者通过老虎最终吃掉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 理?作者通过驴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 湖北省随州市 9.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蔽林间窥之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成语: 启示 (2010年福建省宁德市)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17分) 【甲】《黔之驴》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 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 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 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龀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 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9.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 (1)虎大骇,远通遁 (2)驴不胜怒,罅之蹄: (3适异国来贡狮猫适: (4)启扉急视启: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 11.填空。(6分)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 能者”,最后认为“ 【乙】文中 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原句填空,4分) (2)甲乙两文都没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 写:【乙】文侧重对猫的 描写 2.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说明启示?(3分)
3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蔽林间窥之 1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 分) 成语: 启示: (2010 年福建省宁德市)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9-12 题。(17 分) 【甲】《黔之驴》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 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 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 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 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9.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 分) (1)虎大骇,远遁 遁: (2)驴不胜怒,蹄之 蹄: (3 适异国来贡狮猫 适: (4)启扉急视 启: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文: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 11.填空。(6 分)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 能者”,最后认为“ ”。【乙】文中 “ , ”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原句填空,4 分) (2)甲乙两文都没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 描 写;【乙】文侧重对猫的 描写。 12.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说明启示?(3 分)
《爱莲说》复习反馈 、翻译下面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淸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09安徽省)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 相同 不同: 4.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 的高尚品格。(3分) (河北省09 9.《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11.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 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2分) 襄樊) 1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
4 《爱莲说》复习反馈 一、翻译下面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09 安徽省) 3.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 分)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 中 作 者 运 用 了 借 物 抒 情 ( 或 托 物 言 志 ) 的 写 法 , 把 “ 莲 花 ” 比 喻 “ 君 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高尚品格。 (3 分) (河北省 09) 9.《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 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襄樊) 1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
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 么?(3分) 1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 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2分) (武汉)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7-11题。{15分) 【甲】周敦颐《爱莲说》 【乙】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0.【甲】文用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 等自然环境来 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 11.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 广西百色卷2007) 1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2分) 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 花或市花。请你为百色市推荐一种市花,并说明理由。(3分)
5 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 为什么?(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 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汉)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 7—11 题。{15 分) 【甲】周敦颐《爱莲说》 【乙】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0.【甲】文用______、________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______、________等自然环境来 烘托梅花的形象。(4 分) 11.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西百色卷 2007) 1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 花或市花。请你为百色市推荐一种市花,并说明理由。(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