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练习 暮江吟白居易 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好处? 答: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 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旳珍珠舲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 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2、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 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后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 的静 (2)“边烽不过秦”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写岀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 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3、田园乐(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情景结合。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答:闲适恬静的心境 4、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涛北黄冈)谪所所作。 ①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答: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索。或答为“理想不能实现,心为物役”等
1 古 代 诗 歌 练 习 1.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好处? 答: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 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 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2、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 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后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 的静。 (2)“边烽不过秦”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 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3、田园乐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情景结合。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答:闲适恬静的心境。 4、临江仙 夜归临皋注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涛北黄冈)谪所所作。 ① 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答: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索。或答为“理想不能实现,心为物役”等
意思对即可。 ②“夜阑风静毅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或答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既写自 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5、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 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6、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此诗第四联“多病所需惟药物”,有的版本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答:“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此句表面上虽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说“但有”, 就不能保证必有;说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正 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可见,此句包含着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7、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①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 不湿。别来几②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①郭:外城。②几:几回。 下面是南宋词人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潮》中写涨潮的句子,试与潘词中画线的句子作比较,说明你 更喜欢哪首词的描写,为什么?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鳌①戴②雪山龙起蛰③,快风吹海立。 【注】①鳌:传说中海中的神龟。②戴:头顶着。③蛰:动物冬眠、蛰伏。 答:周密连用三个比喻,将潮喻为神龟背负雪山,蛰龙从海底惊起,颶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虽写出 惊人气势,但虚拟的物象难以让读者感受到。而潘阆能从观潮人的心理感受中写岀沧海仿佛要倒空的 气势,而且伴之以万面鼓声”似的轰鸣,令观者为气势、为声威所慑服,夸张而不失实,形象鲜明具 体而真实可感,较之周词要超出许多。 菩萨蛮韦庄
2 意思对即可。 ②“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一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或答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既写自 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5、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 诗 表 现 手 法 上 最 突 出 的 特 点 是 什 么 ? 从 诗 中 能 领 悟 到 诗 人 怎 样 的 思 想 感 情 ? 答:借物咏怀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 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6、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此诗第四联“多病所需惟药物”,有的版本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答:“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此句表面上虽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说“但有”, 就不能保证必有;说“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正 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可见,此句包含着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7、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①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 不湿。别来几②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①郭:外城。②几:几回。 下面是南宋词人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潮》中写涨潮的句子,试与潘词中画线的句子作比较,说明你 更喜欢哪首词的描写,为什么?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鳌①戴②雪山龙起蛰③,快风吹海立。 【注】①鳌:传说中海中的神龟。②戴:头顶着。③蛰:动物冬眠、蛰伏。 答:周密连用三个比喻,将“潮”喻为神龟背负雪山,蛰龙从海底惊起,飓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虽写出 惊人气势,但虚拟的物象难以让读者感受到。而潘阆能从观潮人的心理感受中写出沧海仿佛要倒空的 气势,而且伴之以“万面鼓声”似的轰鸣,令观者为气势、为声威所慑服,夸张而不失实,形象鲜明具 体而真实可感,较之周词要超出许多。 8、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时的艺术特点。 答: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岀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 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婉,而似月ˆ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开头用人 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 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 意 9、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 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答: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不 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 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答: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 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觉闻繁 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 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以动写静,反衬) ③诗 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1、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3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时的艺术特点。 答: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 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开头用“人 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 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 意。 9、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 人贵,一曲 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 方式作了回答。 (1) 从两诗的内容上看,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答: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不 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 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答:“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 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 10、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 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 ② 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以动写静,反衬) ③诗 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11、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颔联中“寒云”这一意象的创造有何作用?答:这两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 的感觉,对主客离别时的悲凉心境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加以分析 答:诗歌抒发了诗人惜别、孤寂、感时伤怀等复杂情感。首联写送别环境,直击悲字;颔联又写 送别,抒依依不舍之情;颈联回忆往事,感喟身世,更显其悲”;尾联写故人远走,只昐早日相见, 可风尘纷扰,何时才能相见?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断。 12、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第二句说越中山色镜中看","镜″指什么?这样写表达出什么意蕴? 答:镜ˆ喻溪水。诗人这样写,表达出月光明洁,溪面平静,水色清澈的优美意蕴藴。 13、咸阳值雨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鱼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温庭筠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1)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闲适之情(或愉悦之情),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伤之情(或 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友人已逝的悼念之情等)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答:中的还是”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由自然界的 变化觉人世间的无常,和后两句的追昔”—一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起来,突出了感伤之 情。(两个“还是¨由今及昔,由此及彼,由实及虚,通过活跃的联想构成了奇妙的关联) 14、题小松 李商隐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诗的末两句写桃李凋谢后的"尽成空”有什么作用?"西园车马”指显赫一时的显贵,表达诗人一种什么 情感?答:反衬小松的四季葱茏;表达诗人对显贵和奔走于显贵门庭邀宠的人的嘲讽和轻蔑之情。 15、西宫春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注释:云和,即瑟,一种弦乐器。昭阳,即昭阳宫,汉成帝的居所 这是一首描写失宠妃子的古诗。有人说,第三句中的"深”字,第四句中的隐”字,既描写又抒情,用
4 (1)颔联中“寒云”这一意象的创造有何作用? 答:这两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 的感觉,对主客离别时的悲凉心境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加以分析。 答:诗歌抒发了诗人惜别、孤寂、感时伤怀等复杂情感。首联写送别环境,直击“悲”字;颔联又写 送别,抒依依不舍之情;颈联回忆往事,感喟身世,更显其“悲”;尾联写故人远走,只盼早日相见, 可风尘纷扰,何时才能相见?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断。 12、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第二句说“越中山色镜中看”,“镜”指什么?这样写表达出什么意蕴? 答:“镜”喻溪水。诗人这样写,表达出月光明洁,溪面平静,水色清澈的优美意蕴。 13、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鱼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 温庭筠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1)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闲适之情(或愉悦之情),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伤之情(或 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友人已逝的悼念之情等)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答:中的“还是”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了 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中的“还是”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由自然界的 变化觉人世间的无常,和后两句的“追昔”一一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起来,突出了感伤之 情。(两个“还是”由今及昔,由此及彼,由实及虚,通过活跃的联想构成了奇妙的关联) 14、题小松 李商隐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诗的末两句写桃李凋谢后的“尽成空”有什么作用?“西园车马”指显赫一时的显贵,表达诗人一种什么 情感? 答:反衬小松的四季葱茏;表达诗人对显贵和奔走于显贵门庭邀宠的人的嘲讽和轻蔑之情。 15、西宫春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 朦胧树色隐昭阳。 注释:云和,即瑟,一种弦乐器。昭阳,即昭阳宫,汉成帝的居所。 这是一首描写失宠妃子的古诗。有人说,第三句中的“深”字,第四句中的“隐”字,既描写又抒情,用
得极为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个字各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深描写了主人公痴痴地凝视冷月的情态,表现了主人公失宠后的哀怨、酸苦和无奈 ②隐ˆ描写了诗中人凝望皇帝所住的昭阳宫,想把怨情倾注于昭阳宫,但是所能望见的只是夜色下- 片朦胧的树影,加倍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 16、雨过山村(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浴蚕,指古代时用盐水选蚕种。 前人这样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请作简要赏析。答:(1)侧面落笔,以闲ˆ写忙,兴味尤绕。(2)牵入栀子花,丰富了诗意。雨浥栀 子,意象甚美。(3)含蓄不发,摇曳生姿。 17、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①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②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18、菩萨蛮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1)这首词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孑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描写了她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2)这首词的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答:“声声写尽湘波绿ˆ写筝曲之妙,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纤指ˆ突岀了弹筝女孩年轻秀美的 特征。“幽恨ˆ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奏者心声。“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ˆ既含蓄地描绘岀弹筝女聪 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最后两句,“断肠ˆ与幽恨ˆ呼应,“春山 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弹筝女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体。 19、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ε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消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岀 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5 得极为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个字各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深”描写了主人公痴痴地凝视冷月的情态,表现了主人公失宠后的哀怨、酸苦和无奈。 ②“隐”描写了诗中人凝望皇帝所住的昭阳宫,想把怨情倾注于昭阳宫,但是所能望见的只是夜色下一 片朦胧的树影,加倍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 16、雨过山村(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浴蚕,指古代时用盐水选蚕种。 前人这样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请作简要赏析。答:(1)侧面落笔,以“闲”写忙,兴味尤绕。(2)牵入栀子花,丰富了诗意。雨浥栀 子,意象甚美。(3)含蓄不发,摇曳生姿。 17、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2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 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18、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1)这首词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描写了她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2)这首词的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答:“声声写尽湘波绿”写筝曲之妙,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孩年轻秀美的 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奏者心声。“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 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最后两句,“断肠”与“幽恨”呼应,“春山 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弹筝女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19、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 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 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消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 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晢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答:借景抒凊(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伓"托物言忐"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 "呼应")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 遏制。(或"人生道路总不会—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 受胜利的乐趣") 20、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泂庭湖一脉相 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了。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本诗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想象奇特。如开头一句用一“老¨字,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 由眼前的水波联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丽的湘君竟一夜间愁成了满头白发。后两句用了夸张的手 法,醉酒后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自己所做的梦,也有了体积压 在船上,也压在星河之上。这首诗想象奇特,飘渺奇幻,浪漫色彩,所以有太白遗风。 (2)诗的前半部写景萧瑟,后半部记梦美好,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写对美好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岀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 看似与一、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乳交融的。 21、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 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宋末词人。主要生活在宋、元两朝换代时期。咸淳十年(1274)年成进 士,几年后宋亡,不仕,一生饱经战乱 这首词以听雨”为题,写了一生中三个不同的阶段听雨的情味。请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作者壮年时听雨 的感受。并结合整首作品说说这一部分内容对全词意境所起的作用 答壮年听雨,地点是客舟中,这便寓有漂泊他乡、人生无定的意味;当时的情境是江阔云低、断 雁哀鸣,在这悠悠的天地中,词人抑郁难平,饱受颠沛流离、寂寞难耐之苦。作者回味壮年听雨的苍 凉,既是与前文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岀青春好梦的破碎,又是为下文写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22、蜀先主庙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 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6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答: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 "呼应")。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 遏制。(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 受胜利的乐趣") 20、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 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了。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本诗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想象奇特。如开头一句用一“老”字,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 由眼前的水波联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丽的湘君竟一夜间愁成了满头白发。后两句用了夸张的手 法,醉酒后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自己所做的梦,也有了体积压 在船上,也压在星河之上。这首诗想象奇特,飘渺奇幻,浪漫色彩,所以有太白遗风。 (2)诗的前半部写景萧瑟,后半部记梦美好,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不矛盾。写对美好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 看似与一、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乳交融的。 21、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 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宋末词人。主要生活在宋、元两朝换代时期。咸淳十年(1274)年成进 士,几年后宋亡,不仕,一生饱经战乱。 这首词以“听雨”为题,写了一生中三个不同的阶段听雨的情味。请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作者壮年时听雨 的感受。并结合整首作品说说这一部分内容对全词意境所起的作用。 答 壮年听雨,地点是客舟中,这便寓有漂泊他乡、人生无定的意味;当时的情境是江阔云低、断 雁哀鸣,在这悠悠的天地中,词人抑郁难平,饱受颠沛流离、寂寞难耐之苦。作者回味壮年听雨的苍 凉,既是与前文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又是为下文写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22、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 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 (1)首联高唱入云,突兀劲挺。请赏析"天下”、"千秋“两个词语的妙处。 答天下”“干秋”二词,一个从空间上,一个从时间上,突出了英雄气充塞天下,至大无垠,英雄 气万古长存,永垂不朽,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可想而知,境界雄阔 绝伦,也表现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崇敬之情。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刘备的功绩,后四句写刘禅的业衰,在鲜明 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用对人才则国盛,远离忠贤则国亡。作者借古讽今, 希望唐王朝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23、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人读后"悲感已极”,有人读后倍觉豪壮",你读后的感受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答参考1、我感觉到悲。首句营造了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场面,使人惊喜。次句笔锋一转,“催’字 突出战事紧张,将士欲饮未饮,不得畅快。三四句故作旷达,自我安慰,明知古人征战去多回少,所 以上阵之前勉强痛饮。全诗以乐衬悲,打动人心 参考2、我认为这是一首壮词。首句热烈欢快,筵席盛大豪华。举酒欲饮时,琵琶声声,催人上马出 征。诗人豪兴大发,高唱醉卧沙场君莫笑”,一派誓死如归的豪壮旷达。全诗跳动跌宕,热烈奔放, 令人激动向往。 24、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还。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 认为妙不妙?为什么? 答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月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落忽见 一排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雁人形成强烈对比,把 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无理,却烘托了真挚的感情,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25、塞上听吹笛高适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7 【注】①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 (1)首联高唱入云,突兀劲挺。请赏析“天下”、“千秋”两个词语的妙处。 答:”天下”“干秋”二词,一个从空间上,一个从时间上,突出了英雄气充塞天下,至大无垠,英雄 气万古长存,永垂不朽,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可想而知,境界雄阔 绝伦,也表现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崇敬之情。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刘备的功绩,后四句写刘禅的业衰,在鲜明 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用对人才则国盛,远离忠贤则国亡。作者借古讽今, 希望唐王朝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23、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人读后“悲感已极”,有人读后“倍觉豪壮”,你读后的感受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答 参考1、我感觉到悲。首句营造了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场面,使人惊喜。次句笔锋一转,“催”字 突出战事紧张,将士欲饮未饮,不得畅快。三四句故作旷达,自我安慰,明知古人征战去多回少,所 以上阵之前勉强痛饮。全诗以乐衬悲,打动人心。 参考 2、我认为这是一首壮词。首句热烈欢快,筵席盛大豪华。举酒欲饮时,琵琶声声,催人上马出 征。诗人豪兴大发,高唱“醉卧沙场君莫笑”,一派誓死如归的豪壮旷达。全诗跳动跌宕,热烈奔放, 令人激动向往。 24、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还。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 认为妙不妙?为什么? 答 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月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落忽见 一排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雁人形成强烈对比,把 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无理,却烘托了真挚的感情,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25、塞上听吹笛 高适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j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答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 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ˆ碮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 26、蜀先主庙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 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 (1)首联高唱入云,突兀劲挺。请赏析"天下”、"千秋″两个词语的妙处 答:天下”千秋”二词,一个从空间上,一个从时间上,突出了英雄气充塞天下,至大无垠,英雄气万 古长存,永垂不朽,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可想而知,境界雄阔绝伦 也表现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崇敬之情。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刘备的功绩,后四句写刘禅的业衰,在鲜明的 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用对人才则国盛,远离忠贤则国亡。作者借古讽今,希 望唐王朝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27、过分水岭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①一夜声。 【注释】①潺湲:水流动的声音 (1)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 句中的“似”字“奇”之所在。 答1.“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在结构上,这个 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 (2)“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 答用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 28、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①根据对“桑条无叶土生烟”一句诗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或短语。 诗人紧紧抓住春旱的特点:桑树无叶,故只有“条”;庄稼枯死,故只见“土”。再加上土地冒烟, 更形象地写出了呈情(春旱)的严重,农业生产均受到严重影响。 ②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4分) 本题只要抓住表达技巧(对比写法)和语言特色(语言含蓄,讽刺性强)两点作答,意合即可 示例:一是采用对比写法,前两句写农民舂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
8 [注 ]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 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答 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 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 26、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 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 (1)首联高唱入云,突兀劲挺。请赏析“天下”、“千秋”两个词语的妙处。 答:”天下”“干秋”二词,一个从空间上,一个从时间上,突出了英雄气充塞天下,至大无垠,英雄气万 古长存,永垂不朽,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可想而知,境界雄阔绝伦, 也表现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崇敬之情。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刘备的功绩,后四句写刘禅的业衰,在鲜明的 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用对人才则国盛,远离忠贤则国亡。作者借古讽今,希 望唐王朝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27、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①一夜声。 【注释】①潺湲:水流动的声音 (1)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 句中的“似”字“奇”之所在。 答 1.“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在结构上,这个 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 (2)“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 答 用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 28、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①根据对“桑条无叶土生烟”一句诗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或短语。 诗人紧紧抓住春旱的特点:桑树无叶,故只有“条”;庄稼枯死,故只见“土”。再加上土地冒烟, 更形象地写出了旱情(春旱)的严重,农业生产均受到严重影响。 ②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4 分) 本题只要抓住表达技巧(对比写法)和语言特色(语言含蓄,讽刺性强)两点作答,意合即可。 示例:一是采用对比写法,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
者乐,对比鮮明,反差强烈。二是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 抒写农民盼舂雨心忧如焚,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寻欢作乐。一样“忧”, 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出诗外。 29、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淸明! (1)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答感伤舂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舂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示 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藴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梦之慨。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 的主张吗?为什么? 答: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 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当然也不能表 现“惆怅”之情 30、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榨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的? 答: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仲舂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 两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怅惘,虽是舂天,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2)请结合诗的三四两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答: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谡 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色彩、异域情调,在在 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舂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 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无所 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 31、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 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 摧心肝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诗人描绘深秋景象
9 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二是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 抒写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寻欢作乐。一样“忧”, 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出诗外。 29、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答 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示 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梦之慨。 (2) 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 的主张吗?为什么? 答: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 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 “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当然也不能表 现“惆怅”之情。 30、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榨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的? 答: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仲春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 两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怅惘,虽是春天,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2)请结合诗的三四两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答: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谡 “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色彩、异域情调,在在 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 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无所 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 31、长相思 李 白 长相思 , 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 , 微霜凄凄箪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 , 卷帷望月空长叹。美 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 下有绿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 , 摧心肝。 (l)“ 络纬秋啼金井阑 , 微霜凄凄箪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 ? 诗人描绘深秋景象
的目的是什么? 答: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时令已是深秋,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 (2)用简明的语言,评点“孤灯不明思欲绝”一句“孤”字的艺术效果。 答:-个“孤”字,明写一盏昏暗的灯,涵畜着诗人内心的孤苦与无奈,“孤灯不明”引人“思欲绝"”, 思欲绝”的人儿眼中总是不明的“孤灯 (3)有人评论:“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两句,用语似嫌重复,“青冥”即“高天”, 写“波澜”也似可不必兼用“绿水”。谈谈你的看法。 答:可以从充分抒发感情的角度阐发。 32、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释】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 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气氛:清冷、幽静。心情∶孤单、寂寞。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为拂绿琴埃”, 33、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释】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答:“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 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34、①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0 的目的是什么 ? 答: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时令已是深秋,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 (2) 用简明的语言,评点“孤灯不明思欲绝 ”一句 “ 孤”字的 艺术效果。 答:一个“孤”字,明写一盏昏暗的灯,涵畜着诗人内心的孤苦与无奈,“孤灯不明”引人“思欲绝”, “思欲绝”的人儿眼中总是不明的“孤灯”。 (3) 有人评论 :“上有青冥之高天 , 下有绿水之波澜” 两句 , 用语似嫌重复 ,“青冥”即“ 高天”, 写 “波澜 ” 也似可不必兼用“绿水” 。谈谈你的看法。 答:可以从充分抒发感情的角度阐发。 32、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释】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 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气氛:清冷、幽静。心情:孤单、寂寞。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为拂绿琴埃”。 33、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释】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答:“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 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34、○1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