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八首》教学设计 伊通二十一中学赵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八首诗,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作者 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 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 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使至塞上》 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 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 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 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 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一一王维的《使至塞上》 、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 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 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 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 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 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 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格律诗八首》教学设计 伊通二十一中学 赵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八首诗,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作者 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 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 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数: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使至塞上》 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 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 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 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 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 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 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 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 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 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 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 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 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 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 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 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 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 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画诗: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它画出来 五、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 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 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 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 名句。 六、本诗练习: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 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 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⑤《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 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 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 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 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 格外醒目, “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 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画诗: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它画出来。 五、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 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 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 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 名句。 六、本诗练习: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 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 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⑤《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 《登高》 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3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2、赏析情景交 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 边上,秋风凛冽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 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 位老人,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地朝山上走来,他已经是浑身疾病,而且“右臂 偏枯耳半聋”了……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 坎坷,穷愁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 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长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 涌上心头 二、整体把握:这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 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把握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 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意境。同时应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 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 图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三、诵读指导(略) 四、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讨:①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
⑥《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 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3、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 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 边上,秋风凛冽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 枯黄的树叶。江水 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 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地朝山上走来,他已经是浑身疾病,而且“右臂 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 坎坷,穷愁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 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长江, 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 涌上心头…… 二、整体把握:这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 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把握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 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意境。同时应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 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 图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三、诵读指导 (略) 四、品味鉴赏(提问 讨论 答问 点拨 解疑)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⑴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⑵ 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讨: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
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 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 外漂泊 ②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 “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 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 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②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一一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一一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 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③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 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3、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①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 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 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 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②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 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 ③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4、尾联 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艰 ②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 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 外漂泊。 ②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 “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 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 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②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 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③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 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①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 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 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 48 岁开始,一直到 58 岁去世为止,11 年中, 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②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 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 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 ③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4、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艰 ②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③“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 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新”与“苦” 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 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④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 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 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 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 情感抒发的内涵一一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五、赏析小结:《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 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品文品人]学习了杜甫的诗歌,你对杜甫其诗其人有何评价?(学生可以畅所欲 言,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展示古人评价) 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山高人为峰高山仰止 [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 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板书设计 风天猿渚沙鸟一一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一一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一一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新停酒杯一一忧愤苦闷 《无题》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并尽量能在课堂上背诵。 2、理解诗的艺术特色
③“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 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 “新”与“苦” 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 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④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 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 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因此, 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 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五、赏析小结:《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 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品文品人]学习了杜甫的诗歌,你对杜甫其诗其人有何评价?(学生可以畅所欲 言,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展示古人评价)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山高人为峰 高山仰止 [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 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板书设计: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 ——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忧愤苦闷 《无题》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并尽量能在课堂上背诵。 2、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1、导入:爱情,是永不退色的话题,在人们心里,爱情都是美丽的, 神圣的。相信大家都读过有关描写爱情的文章吧。大家知道李商隐吧,他的爱情 诗可是很著名的哦,大家对他的爱情诗有兴趣吗?来,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他是 怎样描写爱情的。 2、作者介绍: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一号樊南,怀州河内 人,唐文宗开元二年进士,授密书省校书郎,补弘农尉。当时牛李党争激烈,由 于李商隐早年授知于令狐楚,后又娶李光王茂元之女为妻,被牛党视为背恩,长 期受到压抑。在党争的夹缝中,李商隐不得不离开京城,先后在桂管观察使郑亚 幕下以及剑南,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下为僚属。晚年辟为盐铁推官,四十六岁时 客死荥阳,潦倒终身,故而诗歌常常充满着一种感伤情调。 3、分析诗。 (1)理解诗的内涵,通过对一些意象的揣摩来理解它的内涵 确定诗的主题,对主题多样性的探讨 (2)教学的层次感。 (3)探讨更深层次的,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以及社会背景。 (4)诗的艺术特色。 ①先让个别同学来朗诵。尽量课堂上能会背诵。 ②问他们大概诗说的是什么。把括号里的东西放在后面讲。(这首诗,以女性的 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 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③先引导学生来分析这首诗。来,大家先来看看诗人写了哪些意象?东风,百 花,春蚕,蜡炬,晓镜,云鬓,月光,蓬山,青鸟。 ④它们是些怎样的意象,诗人是怎样描写的呢? 东风是无力的,百花残败凋零,春蚕到死它的丝才到尽头,蜡炬燃成灰烬,泪水 方才流干,镜子里的人是愁容满面,鬓发脱落,月光是寒冷的,和“我”一样的 孤寂。蓬山是神话里的仙山,缥缈不定。青鸟是作为“我”的使者出现的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 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 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 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 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一一难以割舍、 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 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
教学步骤:1、导入:爱情,是永不退色的话题,在人们心里,爱情都是美丽的, 神圣的。相信大家都读过有关描写爱情的文章吧。大家知道李商隐吧,他的爱情 诗可是很著名的哦,大家对他的爱情诗有兴趣吗?来,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他是 怎样描写爱情的。 2、作者介绍: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一号樊南,怀州河内 人,唐文宗开元二年进士,授密书省校书郎,补弘农尉。当时牛李党争激烈,由 于李商隐早年授知于令狐楚,后又娶李光王茂元之女为妻,被牛党视为背恩,长 期受到压抑。在党争的夹缝中,李商隐不得不离开京城,先后在桂管观察使郑亚 幕下以及剑南,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下为僚属。晚年辟为盐铁推官,四十六岁时 客死荥阳,潦倒终身,故而诗歌常常充满着一种感伤情调。 3、分析诗。 (1)理解诗的内涵,通过对一些意象的揣摩来理解它的内涵。 确定诗的主题,对主题多样性的探讨。 (2)教学的层次感。 (3)探讨更深层次的,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以及社会背景。 (4)诗的艺术特色。 ①先让个别同学来朗诵。尽量课堂上能会背诵。 ②问他们大概诗说的是什么。把括号里的东西放在后面讲。(这首诗,以女性的 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 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③先引导学生来分析这首诗。来,大家先来看看诗人写了哪些意象? 东风,百 花,春蚕,蜡炬,晓镜,云鬓,月光,蓬山,青鸟。 ④它们是些怎样的意象,诗人是怎样描写的呢? 东风是无力的,百花残败凋零,春蚕到死它的丝才到尽头,蜡炬燃成灰烬,泪水 方才流干,镜子里的人是愁容满面,鬓发脱落,月光是寒冷的,和“我”一样的 孤寂。蓬山是神话里的仙山,缥缈不定。青鸟是作为“我”的使者出现的。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 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 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 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 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 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 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
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 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 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 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 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 与惋惜!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 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 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 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 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 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第二课时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反复吟咏,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2、了解诗歌的 般常识,借助联想和想像,体会诗歌的意蕴,感悟意境;3、知人论世,了解 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学习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4、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纯净的心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的意蕴,感悟意境:;2、赏析名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浩渺的的诗海里,蕴藏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 年来,诗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使他们于其中修身、陶冶性情,成就事业。今 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常建给我们营造的清新怡悦脱俗的意境,沐浴着朝阳, 陶冶我们的性情吧! 二、解题、作者简介: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中进士,但仕途不畅,只做过 盱眙县尉,此后便辞官归隐。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海漫步】 三、朗读:1、先朗读阅读提示第一分句(分号前内容)[写景清幽脱俗 2、教师朗诵(课件一配音、配画朗诵) 3、学生朗诵。 四、了解诗歌一般知识 1、五言律诗:八句:一句五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压韵字及压的韵:双句末尾一字压韵;林、深、心、音;n 【诗海徜徉】
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 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 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 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 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 与惋惜!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 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 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 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 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 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第二课时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反复吟咏,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2、 了解诗歌的 一般常识,借助联想和想像,体会诗歌的意蕴,感悟意境;3、 知人论世,了解 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学习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4、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纯净的心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 体会诗歌的意蕴,感悟意境;2、 赏析名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浩渺的的诗海里,蕴藏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 年来,诗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使他们于其中修身、陶冶性情,成就事业。今 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常建给我们营造的清新怡悦脱俗的意境,沐浴着朝阳, 陶冶我们的性情吧! 二、解题、作者简介: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中进士,但仕途不畅,只做过 盱眙县尉,此后便辞官归隐。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海漫步】 三、朗读:1、先朗读阅读提示第一分句(分号前内容)[写景 清幽 脱俗]; 2、教师朗诵(课件—配音、配画朗诵); 3、学生朗诵。 四、了解诗歌一般知识 1、 五言律诗:八句;一句五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 压韵字及压的韵:双句末尾一字压韵;林、深、心、音;n 【诗海徜徉】
五、赏析诗歌(联想和想象) 找出诗歌中描写到的自然景物及声音,并说说用什么来形容它们?试问这样形容 有什么好处?(历史悠久、古朴为下文写景张本给人新、美的感觉。) (板书设计) (古)寺(初)日(高)林 虚(曲)径(幽)禅房花木(深) (花木扶疏,幽深清净) 实(竹) 人悦鸟悦,人与自然和谐交融使……纯净澄澈 山光(悦)鸟潭影(空)人→(尘世杂念全消,身心愉悦空灵) 万籁(寂)亠(幻觉)(余)钟磬音→(融入佛音,物我两忘) 表现好像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洪亮悠扬 绵长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了纯净怡悦的境界。 (一)析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1、点明时间“清晨”,一“清”字传达清新脱俗的意韵,让人联想到:清晨, 天空湛蓝明净,一尘不染,空气新鲜怡人 2、“寺”点明地点,用“古”进行限制修饰,传达出寺院历史悠久,古朴的 意思。并为下文写“高林”“曲径通幽”“禅房花木深”等景作下铺垫。即为下 文写景张本 3、“日”用“初”修饰,进一步点明具体时间,并有了景致。用“初”形容“日”, 给人新、美的感觉。“林”用“高”形容,写出林木繁茂高大的景色, 阳光透过高林斜射下来的光线给人柔和感,同时照应前文“古 4、整联:清晨,诗人漫步进入古老的破山寺。初升的太阳透过繁茂高大的树木, 将柔和温暖的光芒洒在诗人身上。 (二)赏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此联由三个意象“径”“禅房”“花木”,组成,用三个形容词“曲”“幽” “深”来形容意象,使诗的意蕴悠长。 2、曲径”与“竹径”的优劣:“曲径”写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特点,并未写出“径” 旁长着何种树木,读者可以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来重新构造“径”旁景物,就会 出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意境;同时“曲”也给小径 蒙上一层幽深,藏而不露的神秘光环,具有美学意味,与后文的“幽”和谐统一。 而“竹径”就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美学意境大大逊于“曲径” 3、“曲径通幽处”是“禅房花木深”,一“深”字写出禅院里及周围花木繁茂, 花朵竞相开放的繁华热闹情景,甚至还可想象到蜂蝶在花丛中飞舞。这明艳灿烂 之景掩映着古朴的禅房,明暗对比鲜明,热闹与清静对举,使人不由想起“浮华 呈雅韵,悠然见南山”的意韵,多么矛盾而又和谐的统一呀!
五、赏析诗歌(联想和想象) 找出诗歌中描写到的自然景物及声音,并说说用什么来形容它们?试问这样形容 有什么好处?(历史悠久、古朴为下文写景张本 给人新、美的感觉。) (板书设计) (古)寺 (初)日 (高)林 虚 (曲)径(幽) 禅房花木(深) → (花木扶疏,幽深清净) 实 (竹) 人悦鸟悦,人与自然和谐交融 使……纯净澄澈 山光(悦)鸟 潭影(空)人 →(尘世杂念全消,身心愉悦空灵) 万籁(寂) →(幻觉) (余)钟磬音 → (融入佛音,物我两忘) 表现好像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洪亮悠扬 绵长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了纯净怡悦的境界。 (一)析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1、点明时间“清晨”,一“清”字传达清新脱俗的意韵,让人联想到:清晨, 天空湛蓝明净,一尘不染,空气新鲜怡人。 2、“寺”点明地点,用“古”进行限制修饰,传达出寺院历史悠久,古朴的 意思。并为下文写“高林”“曲径通幽”“禅房花木深”等景作下铺垫。即为下 文写景张本。 3、“日”用“初”修饰,进一步点明具体时间,并有了景致。用“初”形容“日”, 给人新、美的感觉。“林”用“高”形容,写出林木繁茂高大的景色, 阳光透过高林斜射下来的光线给人柔和感,同时照应前文“古”。 4、整联:清晨,诗人漫步进入古老的破山寺。初升的太阳透过繁茂高大的树木, 将柔和温暖的光芒洒在诗人身上。 (二)赏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此联由三个意象“径”“禅房”“花木”,组成,用三个形容词“曲”“幽” “深”来形容意象,使诗的意蕴悠长。 2、曲径”与“竹径”的优劣:“曲径”写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特点,并未写出“径” 旁长着何种树木,读者可以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来重新构造“径”旁景物,就会 出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意境;同时“曲”也给小径 蒙上一层幽深,藏而不露的神秘光环,具有美学意味,与后文的“幽”和谐统一。 而“竹径”就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美学意境大大逊于“曲径”。 3、“曲径通幽处”是“禅房花木深”,一“深”字写出禅院里及周围花木繁茂, 花朵竞相开放的繁华热闹情景,甚至还可想象到蜂蝶在花丛中飞舞。这明艳灿烂 之景掩映着古朴的禅房,明暗对比鲜明,热闹与清静对举,使人不由想起“浮华 呈雅韵,悠然见南山”的意韵,多么矛盾而又和谐的统一呀!
4、整联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韵,表现了禅院花木 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从而成为千古名句 (三)赏析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此联要抓住“悦”“空”二字来理解。“悦”指山色风光使鸟儿欢悦,此时,又 何尝不是诗人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呢?人悦鸟悦,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空” 此处可理解为“使……纯净澄澈”,即:潭影使人的心纯净澄澈。表明诗人在透 明清澈纯净的潭水里洗净了自己心中的尘俗之念,让自己的心一片空明澄净。 “空”字传达了诗人写此诗的精髓,成为全诗的诗眼。“悦”是“空”的前奏 “空”是“悦”的结果。 (四)赏析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诗人一进入古寺,沐浴着清新的自然之气,浸润着透过高林的丝丝缕缕的阳 光,走过曲折幽深的小径,来到花木扶疏,清静的禅院,看到欢悦的鸟儿,听着 鸟儿婉转的歌声。诗人身上,心中的尘俗之气一点点被这佛气、佛光、佛景、荡 涤而去,直到诗人走到空心亭边的空心潭,这清亮的潭水像涓涓细流冲冼着诗人 身上、心中最末的一点尘气,从而使人尘世杂念荡涤尽净,达到了身心愉悦,万 事皆空的境界。然而,诗人并未只停留在这一点,诗人的心境进一步升华。诗人 此时此刻产生了幻觉: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寂灭了,只剩下了寺院里传来的早祷 的钟声及僧人早祷击磬的声音。这声音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灵,表现诗人此时完 全融入佛音、物我两忘,灵魂随佛音飘去。 2、“万籁寂”与“余钟磬音”对比,以音衬静,更显寺院空寂,更显佛音之震 撼人心,更显诗人此时与洪亮悠扬绵长的佛音融为一体,进入了纯净怡悦的境界, 达到了永恒。 【诗海顿悟】 六、谈感受:学习了这一首诗,你获得了哪些情感上的陶冶。请你试着把这首古 诗改写成散文诗。 例:清晨,一缕阳光透过高大的树林,柔和地照耀着寂静的古寺。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两边髙大苍翠的古木遮掩着小路,使小路长长的,深深的, 给人极幽深的感觉。朝阳丝丝缕缕地从叶间穿透下来,点缀出斑斑点点的金光, 给小径蒙上了一层灿烂的光辉 小径深处,花木繁盛,一座座禅房掩映其中。禅房,树木,繁花相映,各成其趣。 山色风光,是那么美好,鸟儿在山林间欢悦地鸣叫,展翅飞翔。一潭清澈见底的 潭水映照着湛蓝的天,繁茂的花木,古朴的禅院,还有我。见着这空得透底的潭, 听着这欢悦婉转的鸟的歌声,眼前的一切风光都迷蒙了。渐渐的,心底一片空灵, 万籁之声俱寂,耳边缭绕不绝的是寺院传来的洪亮悠扬绵长的钟磬之音:一声声
4、整联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韵,表现了禅院花木 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从而成为千古名句。 (三)赏析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此联要抓住“悦”“空”二字来理解。“悦”指山色风光使鸟儿欢悦,此时,又 何尝不是诗人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呢?人悦鸟悦,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空” 此处可理解为“使……纯净澄澈”,即:潭影使人的心纯净澄澈。表明诗人在透 明清澈纯净的潭水里洗净了自己心中的尘俗之念,让自己的心一片空明澄净。一 “空”字传达了诗人写此诗的精髓,成为全诗的诗眼。“悦”是“空”的前奏, “空”是“悦”的结果。 (四)赏析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诗人一进入古寺,沐浴着清新的自然之气,浸润着透过高林的丝丝缕缕的阳 光,走过曲折幽深的小径,来到花木扶疏,清静的禅院,看到欢悦的鸟儿,听着 鸟儿婉转的歌声。诗人身上,心中的尘俗之气一点点被这佛气、佛光、佛景、荡 涤而去,直到诗人走到空心亭边的空心潭,这清亮的潭水像涓涓细流冲冼着诗人 身上、心中最末的一点尘气,从而使人尘世杂念荡涤尽净,达到了身心愉悦,万 事皆空的境界。然而,诗人并未只停留在这一点,诗人的心境进一步升华。诗人 此时此刻产生了幻觉: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寂灭了,只剩下了寺院里传来的早祷 的钟声及僧人早祷击磬的声音。这声音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灵,表现诗人此时完 全融入佛音、物我两忘,灵魂随佛音飘去。 2、“万籁寂”与“余钟磬音”对比,以音衬静,更显寺院空寂,更显佛音之震 撼人心,更显诗人此时与洪亮悠扬绵长的佛音融为一体,进入了纯净怡悦的境界, 达到了永恒。 【诗海顿悟】 六、谈感受:学习了这一首诗,你获得了哪些情感上的陶冶。请你试着把这首古 诗改写成散文诗。 例:清晨,一缕阳光透过高大的树林,柔和地照耀着寂静的古寺。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两边高大苍翠的古木遮掩着小路,使小路长长的,深深的, 给人极幽深的感觉。朝阳丝丝缕缕地从叶间穿透下来,点缀出斑斑点点的金光, 给小径蒙上了一层灿烂的光辉。 小径深处,花木繁盛,一座座禅房掩映其中。禅房,树木,繁花相映,各成其趣。 山色风光,是那么美好,鸟儿在山林间欢悦地鸣叫,展翅飞翔。一潭清澈见底的 潭水映照着湛蓝的天,繁茂的花木,古朴的禅院,还有我。见着这空得透底的潭, 听着这欢悦婉转的鸟的歌声,眼前的一切风光都迷蒙了。渐渐的,心底一片空灵, 万籁之声俱寂,耳边缭绕不绝的是寺院传来的洪亮悠扬绵长的钟磬之音:一声声
震响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底形成回声;一声声,荡气回肠,渐又绵长悠远,牵引 我的心走向这空…… 七、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 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髙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 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岀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 沿用至今。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 自己遁世的情怀。今天,我们从常建的诗中获得了心灵的怡悦,使自己的心灵纯 净澄澈。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文化,热爱大自然。那么,请同学们在双休日也去 一游唐安古寺,做一次陶冶性情、纯净心灵之旅吧! 《题李凝幽居》 1、作者简介:贾岛,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人。其家境贫寒,多次 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后受韩愈影响还俗。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2、基本解读:这首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主旨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 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 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诗人沿着一条杂 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 住。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 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 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 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 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 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 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 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 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 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 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 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 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震响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底形成回声;一声声,荡气回肠,渐又绵长悠远,牵引 我的心走向这空…… 七、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 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 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 沿用至今。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 自己遁世的情怀。今天,我们从常建的诗中获得了心灵的怡悦,使自己的心灵纯 净澄澈。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文化,热爱大自然。那么,请同学们在双休日也去 一游唐安古寺,做一次陶冶性情、纯净心灵之旅吧! 《题李凝幽居 》 1、作者简介:贾岛,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人。其家境贫寒,多次 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后受韩愈影响还俗。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2、基本解读:这首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主旨)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 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 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诗人沿着一条杂 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 住。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 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 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 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 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 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 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 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 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 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 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 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 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