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设计:张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 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教学重点】 1、鉴赏怀古诗词写景、怀古、抒情的自然结合的艺术表现力。 2、体味豪放派词的意境及其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感悟词人复杂的精神世界;理解“人生如梦”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材分析】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 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 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 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 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 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 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知人论世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 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地方官。又因作 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晢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 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 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 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 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忘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 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 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量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 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设计:张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 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教学重点】 1、鉴赏怀古诗词写景、怀古、抒情的自然结合的艺术表现力。 2、体味豪放派词的意境及其风格特点 。 【教学难点】 感悟词人复杂的精神世界;理解“人生如梦”。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材分析】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 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 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 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 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 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 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 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地方官。又因作 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 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 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 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 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忘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 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 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量写的,这时作者 47 岁,自觉功 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时游赤壁所作。借古代英雄伟绩感叹自 身失意,抒发了胸中的怨愤和对人生的感喟。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中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 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壶中天》等。双调,一百字。 三、诵读感知 1、播放朗读磁带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诗词内容 3、齐诵全词 四、品读鉴赏 (一)研读上片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制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词一开篇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片 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 (起句以大江(长江)起兴,“大江东去”又李白《将敬酒》“君不见黄河之水 天上来”的奔放,给人深沉的历史感。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 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 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 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 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 口? 明确: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 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下去。“人道是”三字用的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 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二、三句总写了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 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峭。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 涌,“拍”描绘了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 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 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 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名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 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 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 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铺垫。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上片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 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 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 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 感情,从而为下片追怀周瑜渲染环境氛围。 (二)研读下片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时游赤壁所作。借古代英雄伟绩感叹自 身失意,抒发了胸中的怨愤和对人生的感喟。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中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 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壶中天》等。双调,一百字。 三、诵读感知 1、播放朗读磁带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诗词内容 3、齐诵全词 四、品读鉴赏 (一)研读上片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制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 词一开篇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片, 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 (起句以大江(长江)起兴,“大江东去”又李白《将敬酒》“君不见黄河之水 天上来”的奔放,给人深沉的历史感。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 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 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 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 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 口? 明确: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 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下去。“人道是”三字用的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 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二、三句总写了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 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峭。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 涌,“拍”描绘了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 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 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 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名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 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 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 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铺垫。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上片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 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 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 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 感情,从而为下片追怀周瑜渲染环境氛围。 (二)研读下片
1、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 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 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风流潇洒、从容镇定、才华横溢 2、提问: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 明确:以美人衬英雄,更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 小乔乃孙策之妻大乔的妺妹,故周瑜取得孙权绝对的信任,这也是他能建功立业 的重要条件 (据《三国志》小乔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 3、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明确: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未建立功业还罪贬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周 瑜 苏轼 年少得志:34岁赤壁之战的主将 47岁被贬调 家庭幸福:美人小 乔 丧妻之痛 得遇明 君 怀才不遇 性情相犀:雄心壮 雄心壮志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如何理解? 明确:苏轼自己故国神游,自己笑自己多情,早生华发 另一说:周瑜心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早生华发 5、全词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 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 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大家是如何理解的?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 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 自解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4、朗读下片,总结 五、艺术欣赏 1、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A、景物描写:“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淘拍岸”,“卷起千堆雪 B、周瑜形象的豪放:少年得志叱咤风云 C、感时伤今的豪放:怀才不遇还酹江月 2、映衬手法运用。 A、虚景与实景的相互映衬 实景 赤壁的险要形势 眼见 虚景 火烧曹营 想像 虚实相济 B、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1、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 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 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风流潇洒、从容镇定、才华横溢 2、提问: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 明确:以美人衬英雄,更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 小乔乃孙策之妻大乔的妹妹,故周瑜取得孙权绝对的信任,这也是他能建功立业 的重要条件。 (据《三国志》小乔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 3、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明确: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未建立功业还罪贬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周 瑜 苏轼 年少得志: 34 岁赤壁之战的主将 47 岁被贬调 家庭幸福: 美人小 乔 丧妻之痛 得遇明 君: 怀才不遇 性情相犀: 雄心壮 志 雄心壮志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如何理解? 明确:苏轼自己故国神游,自己笑自己多情,早生华发 另一说:周瑜心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早生华发。 5、全词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 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 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大家是如何理解的?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 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 自解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4、朗读下片,总结 五、艺术欣赏 1、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A、景物描写: “大江东去”, “乱石穿空”,“惊淘拍岸”,“卷起千堆雪” B、周瑜形象的豪放:少年得志 叱咤风云 C、感时伤今的豪放:怀才不遇 还酹江月 2、映衬手法运用。 A、虚景与实景的相互映衬 实景 赤壁的险要形势 眼见 虚景 火烧曹营 想像 虚实相济 B、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词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