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 意象腙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 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 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 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 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 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乌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 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 花有乌,可谓一句—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 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诗中“花自落”“乌空啼”之景都显出了 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练习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 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 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 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 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 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 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 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1: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 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 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 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 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练习一: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 分)营造 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 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
(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 夜的寂静(2分 俤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 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A、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 重点。 B、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 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托 物寓理、借古讽今、铺垫、象征、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 大等 (2)描写手法主要有正面侧面、虚实、动静、远近、烘托、联想想象、用典、 使用叠词、细节描写、白描和对写法等。 C、修辞方法包括比喻、对比、烘托、反衬、拟人、夸张、双关、同感、互 文和象征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这种手法本身的作用。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写出岳阳楼高耸λ云的情状,同时 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 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练习二
(1 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 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 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 夜的寂静(2 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 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A、表达方式 包括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 重点。 B、表现手法 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 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托 物寓理、借古讽今、铺垫、象征、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 大等。 (2)描写手法主要有正面侧面、虚实、动静、远近、烘托、联想想象、用典、 使用叠词、细节描写、白描和对写法等。 C、修辞方法包括比喻、对比、烘托、反衬、拟人、夸张、双关、同感、互 文和象征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这种手法本身的作用。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 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 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练习二:
醉落魄·咏鹰[凊]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 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 偏思汝。 「注⑩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⑩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 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鷹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乇”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 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 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俤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 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 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黄儿”是儿化音,显出 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 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 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练习三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 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 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 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 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 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1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 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 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 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 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 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练习三、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⑤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 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祺局的痴情憨态,邽而可爱;稚 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 味十足(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这种题型的答案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1)字典释义,(2)浅层情境义,(3) 深层情境义。答题时,要从字词的字典释义出发,联系具体诗句,由浅入深, 先答浅层情境义,再答深层情境义,不要遗漏要点。 4答题步骤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2)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华子岗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 中一山篚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 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 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孑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练习四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 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 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 味十足(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1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这种题型的答案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1)字典释义,(2)浅层情境义,(3) 深层情境义。答题时,要从字词的字典释义出发,联系具体诗句,由浅入深, 先答浅层情境义,再答深层情境义,不要遗漏要点。 4 答题步骤: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2)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1 :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 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 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 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练习四: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问题: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参考答案】隔:隔断,阻隔。词中的隔一语双关:一是指诗人身处江西, 目光因被树阻隔而难以望见江东;二是指扫词人被阻隔,回不到江东。这就增 强了对江东的留恋之情。 俤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 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 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歊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 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可见“折柳” 是全诗的关键。 练习五: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 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 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 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岀蹊径,通过诗人 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 度悲愤之情(步骤〓)。 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问题: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 分) 【参考答案】隔:隔断,阻隔。词中的隔一语双关:一是指诗人身处江西, 目光因被树阻隔而难以望见江东;二是指词人被阻隔,回不到江东。这就增 强了对江东的留恋之情。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 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 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 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 是全诗的关键。 练习五: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 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 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 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 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 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 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 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 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几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1)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 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2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 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3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 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4)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 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5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 此勉励。 (6)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 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 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8)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成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 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4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貓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 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 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 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 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 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几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 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 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 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 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 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 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 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 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4.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 1: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 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 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晩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 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 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 过天空(着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孑不能彀受)“出”,写鱼儿的欢 欣,“斜”,写燕孑的轻盈。(2分)诗人观察细致入λ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 巧生动。(2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 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2分)(意思对就可以) 练习六: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佟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 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A步 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用对写法,(步骤二)来表现“思家 的。(步骤三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俤七种模式诗词形象型 考点阐释:诗词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 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物。高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 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 解答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其性质,在理解 诗歌深层内涵的基础上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答题步骤:(1)什么样的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答题示例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序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仓州
答题示例 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 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 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 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 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 欣,“斜”,写燕子的轻盈。(2 分)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 巧生动。(2 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 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2 分)(意思对就可以) 练习六: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 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 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用对写法,(步骤二)来表现“思家” 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 1 分,画面描绘 2 分) 第七种模式 诗词形象型 考点阐释:诗词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 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物。高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 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 解答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其性质,在理解 诗歌深层内涵的基础上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答题步骤:(1)什么样的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答题示例 1.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诗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 的英雄,现在虽被弈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词通过 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练习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咔代人赋辛弃疾 晩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着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词题“代人赋”,所代之人不详,但从词中可以推测,词中主人公是怎样的人? 请简要分析。 答案:是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 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 己地、一次叉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本 题需要注意诗中相关物象) 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 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 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 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 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景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 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 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 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诗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 的英雄,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词通过 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练习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词题“代人赋”,所代之人不详,但从词中可以推测,词中主人公是怎样的人? 请简要分析。 答案:是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 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 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本 题需要注意诗中相关物象)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 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 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 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 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 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 分)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 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 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
面的内容。 答案参考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 (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孑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 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 练习八、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社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②。催成凊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 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 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 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 感情。(4分) 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 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 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 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此题4分,时代背景和思想 感情各占2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诸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 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2)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 写法?请简述理由。 评分参考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 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 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 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2分,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 给分)
面的内容。 [答案参考]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 (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 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练习八、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 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 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 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 感情。(4_分) 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 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 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 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此题 4 分,时代背景和思想 感情各占 2 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 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⑵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 写法?请简述理由。 评分参考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 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 “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 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 2 分,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 给分)